禽 脂 肪 肝 综 合 征(Poultry Fattty Liver Syndrome)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营养调控措施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营养调控措施脂肪肝综合征(fatty liver syndrome,FLS)又叫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atty liver hemorrhagic syndrome,FLHS),是由于饲料中营养物质过剩而某些微量元素成分不足或不平衡,造成鸡体内脂肪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病。
以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出血而急性死亡为特征,多发生于产蛋鸡和肉用仔鸡,6-9月炎热季节最多发,是我国各地养鸡业的一种常见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5%-30%,损失严重,目前已成为影响养鸡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关于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具体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通过调查和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营养、管理、环境、激素、有毒物质等有关。
而营养因素是主要原因,其机理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因而通过营养因素调控脂肪代谢是防治本病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营养调控措施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1日粮营养1.1日粮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Blair等(1969)报道:低蛋白日粮,特别是含有动物蛋白和以小麦为基础的日粮与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White Head等(1975)在低脂肪、低蛋白的日粮中提高脂肪和蛋白质水平或氨基酸的含量时,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在实验条件下(陈卿奎等,1994;邓茂先等,1997)用低蛋白饲料复制出脂肪肝综合征。
由此可看出,日粮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降低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2日粮中的能量蛋白比日粮中的高能量蛋白比可增加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鸡的脂肪主要在肝脏合成,所合成的脂肪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方能从肝脏运出。
当给予高能低蛋白日粮时,高能合成的脂肪过多,而低蛋白不能供给足够的蛋白质与脂肪结合,致使大量脂肪沉积肝内。
何维明等(1992)试验结果证明,蛋白能量比值大的试验鸡群,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蛋白-能量比低的鸡群,且差异极显著。
但如果蛋白-能量比过低也会诱发脂肪肝。
He W M等(1992)试验提出:能量在12.3兆焦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1左右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最低;但能量在11.1兆焦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6.5左右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最佳的产蛋性能。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 养鸡技术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养鸡技术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
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营养因素。
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
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
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
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
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
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
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
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家禽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机理及预防

2019年第3期(总第260期) 疾病防治37家禽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机理及预防张 雪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3-0037-02家禽脂肪肝综合症,又称脂肪肝出血综合症,是以肝脏发生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以病禽个体肥胖,产蛋减少,个别病禽因肝功能障碍或肝破裂、出血而死亡为特征。
该病在本县主要发生于笼养产蛋鸡,但平养的肉用型种鸡及蛋鸡也有发生。
脂肪肝综合症最早见于美国1956年的报道。
随着养禽业的发展,在我国浙江、甘肃、安徽、河南、福建、青海、陕西、江苏等省陆续有鸡鸭发病的报道。
据报道,发病鸡群产蛋率比正常低20%~30%,死亡率仅为2%左右。
1 病因1.1 饲料因素 多数人认为饲料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其中主要是:(1)高能量、高蛋白饲料都会转化为脂肪。
鸡场饲喂试验表明,为了提高鸡的产蛋率而过多的提高蛋鸡饲料中的粗蛋白的含量,或让鸡自由采食而使食入过量的饲料,结果引起了脂肪肝综合症。
国外有人试验,发现饲喂玉米、大豆日粮的鸡群脂肪肝综合症发生率比饲喂小麦、大豆日粮的要多。
(2)饲料中缺乏胆碱、烟酸、锰、蛋氨酸、维生素E 等容易引起禽类脂肪肝综合症。
(3)饲料中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青霉菌毒素)和菜料饼含量过多都能引起脂肪肝综合症。
有人发现,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饲料易发霉变质,而采食霉饲料的鸡群,易发生脂肪肝综合症。
1.2 其他因素 许多报道认为,遗传背景对脂防肝综合症有重要影响如高产蛋量品、对脂防肝综合症较为敏感,由于产蛋量高是与高雌激素活性有关,而雌激素可刺激肝脏合成脂防。
此外,饲养密度大,环境温度高,应激频繁都会促使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
这可能与笼养时活动量小,能量消耗少而使脂肪过度沉积,以及在温度过高等应激条件下可使代谢加快而失去平衡有关。
2 发病机理(1)肝脏对于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以及运输等代谢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禽脂肪肝综合征解析

[防治]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采取针对性的防治 措施。
1.调整日粮的配方,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下鸡群的需要。由于摄入能量过度是一个 重要病因,因此可以考虑实行限饲和降低 饲料代谢能摄入量,如在饲料中增加一些 富含亚油酸的脂肪而减少碳水化合物则可 降低本病的发生。
2.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的喂量,使体重 适当,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限量应 大,小型鸡可在120日龄后开始限喂,一般限喂 8%~12%。
3.已发病鸡群,在每千克日粮中补加胆碱22~ 110mg,治疗7d有一定效果。在美国曾介绍,每吨 日粮中补加氯化胆碱1000g,维生素E10000国际单 位,维生素B1212mg和肌醇900g,连续饲喂10~15 天。或每只鸡服氯化胆碱0.1~0.2g,连续10d。
另外,饲料中胆碱含量不足,VB、VE、 及蛋氨酸含量不足,可促使本病生发。 饲料中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红青 霉毒素等)可致肝机能损伤,油菜籽 制品中的芥子酸也可引起肝脏变性, 促使本病发生。
[发病机理]
家禽肝脏是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合成 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在 脂肪转运过程中,胆碱起重要作用。母禽在产蛋期, 为了维持生产力,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肝脂 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蛋脂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 的脂肪量太多,超出了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可产生 肝内脂肪蓄积,使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 变脆。受到应激时,若鸡突然剧烈运动,肝脏小血 管破裂,血液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最终病 鸡死于肝破裂。
病鸡血液化验,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达到 605 ~ 1148mg/100ml 或 以 上 ( 正 常 为 112 ~ 316mg/100ml ) ; 血 钙 增 高 可 达 到 28 ~ 74mg/100ml(正常为15~26mg/100ml);血浆 雌激素增高,平均含量为1019μg/ml(正常为 305μg/ml);450日龄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 固 醇 含 量 均 比 正 常 鸡 高 ( 5.7 ~ 17.05mg/100ml)。此外,病鸡肝脏的糖元和 生物素含量很少,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大降低。
蛋鸡脂肪肝综合症的病因及防治

加 甜 菜 碱 ,极 显 著 降 低 腹 脂 率 和 肝 脏
中脂 肪 含 量 ,防 止脂 肪 肝 的发 生 。
Le ( 9 9 i n 1 9 )研 究 发 现 ,在 产蛋 期 蛋 鸭 日粮 中 添 加 胆 碱 , 肝 脏 脂 肪 含 量 均 减 少 , 产 蛋 率 显 著 提 高 ,血 液 中 甘 油 j 酯 、V D ,a o L L p B浓 度 升 高 ,HD L
硬 度 和 蛋 鸡 脂 肪 肝 综 合 症 有 关 患 有
脂 肪肝 的蛋鸡 血 钙 和血 磷 显著 升 高 . 高 血 钙 鸡 腹 部 沉 积 过 量 脂 肪 ,鸡 冠 较 大 ,多 数 停 产 ,说 明 脂 肪 肝 与 钙 代 谢 有 关 。 降 低 饲 料 中 钙 比例 可 以 引 起 肝
( 9 8 研 究 表 明 ,在 产蛋 鸡 饲 料 中添 19)
中 过 量 沉 积 .不 能 被 及 时 运 出 肝 外 , 从 而 引 起 蛋 鸡 脂 肪 肝 。适 当 降 低 能 量 水 平 .调 整 蛋 白能 量 比 以 及 各 种 必 需 氨 基 酸 之 间 的 平 衡 ,可 防 止 由 于 能 量 过 高 造 成 的 脂 肪 过 度 沉 积 ,减 少 脂 肪
脏脂肪含量升高和出血。
2 1 维 生 素 和 氨 基酸 .I 4
水 平 脂 肪 肝 发 生 率 较 1% 的 升 高 。 何 6
维 明 等 ( 9 6 试 验 结 果 证 明 ,蛋 白 19 ) 能 量 比值 大 的 试 验 鸡 群 ,脂 肪 肝 发 生 率 明 显 高 于 蛋 能 比低 的 鸡 群 ,且 差 异
( 0 0) 年 研 究 提 出 ,在 玉 米 一 粕 型 20 豆
肉鸡的脂肪肝综合征

无法执行正确的光照制度 不 同 日龄 混养 ,鸡 舍 的光照 只 能是顾 此 失彼 , 鸡 群 不可 能有 很高 的产 蛋率 。 只有 实行 “ 进全 出” 全 制 ,在 实施 光 照管 理上 才方便 有 效 。 3 蛋鸡品种不同,对光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8 劳, 尤其在冬季, 在光照下鸡无料可吃并不断活动, 例如, 自来航品种对增加光照的刺激反应 比有 能量 消耗更 多 , 因此应 注意 。 色 鸡种要 快 ,因此 , 对褐 壳蛋鸡 增光 的时间或 早些 , 3 在实施光照时 ,要根据蛋鸡产蛋率的升降幅 增 速也应 加快些 。不 同的鸡 种均有 不 同的饲养 管理 . 6 度进行调节 指南, 养鸡 户应结合 各 自鸡场 的具体条件 灵活 运用 。 产 蛋率 自然 上 升 时 ,光 照 增 加 时 间可 以缓 慢 ( 稿 日期 :2 O — 1 一 1 ) 收 O7 O 5
肝综 合征 的敏 感 性不 同 。
1 . 微 量 元素 与维 生素 .3 2
据 报道 ,日粮 中加 一些
量 就 会下 降甚 至 是 明显下 降 。 成期 结束 后光 照 增 些 。只有 产 蛋率 上升 很慢 ,或不 上升 时才 增加 光照 育 加 的时 间不要 过速 ,防止 发育 略差 的鸡 过 早开 产 , 时 间 。光 照 强度 不可 过强 ,也 不可过 弱 ,过强 既浪
降低 状 、死亡 率 增高 的脂 类代 谢性 疾 病 。随着 我 国 肉鸡 提高脂肪和蛋 白质水平或者氨基酸的含量时, 证实 了 蛋 白质 脂肪 的比例及 含量 饲 养 业 的迅猛 发 展 ,集约 化养 殖 规模 不断 扩大 ,全 了该病 的死 亡率 ,
l j 国各 地均 有 F S 发生 的报 道 ,且呈 逐 年增 多 的趋 对 其发 生有 一 定 的影 响 【。 L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

二、临床诊断要点: 1、脂肪肝综合征的特征是肥胖(因为腹腔脂肪过度积累)和产蛋率下降。 2、禽群中,很难区分患脂肪肝综合征的鸡,因为绝大部分患鸡体质状况良好,没有特定的临床症 状。 3、全身肌肉贫血、苍白。 4、产蛋量可在短时间内垂直下降,下降甚至高达50%。
三、剖检诊断要点: 1、腹内壁贴着一层厚厚的脂肪层,心脏的心耳和心尖部也被脂肪层覆盖。 2、肝肿大明显,呈黄褐色,质脆并有油腻感,包膜下有许多点状出血,部分鸡肝脏破裂,其周围 充满凝血块,肝中可能有一处或多处出血点。 3、肌胃被一层脂肪包裹,且其体积变小,肌胃内容物混有多量胆汁。 4、许多死于脂肪肝综合征的鸡输卵管远端有完全形成的蛋。
病鸡由于肝出血,全身肌肉贫血、苍白
病鸡颜色变浅,质地变脆,易破裂,在肝被膜下有血块
病鸡肌胃被黄色的脂肪包围
病鸡输卵管内有未产疾病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1、饲料中脂肪或碳水化合物供应太多,或血液雌激素水平上升;鸡只采食量增加,可使碳水化合 物、脂肪和蛋白的合成增加。 2、饲料低蛋白水平,必需氨基酸缺乏,脱脂蛋白合成降低,都会妨碍肝类脂化合物的转运,造成 肝脂肪累积。 3、胆碱是卵磷脂的组成部分,卵磷脂是把脂肪转运到细胞膜外的功能必需因子。因此,脂肪在肝 中的沉积也有可能是缺乏胆碱引起的甘油三酯释放受阻所造成。
四、防治: 1、预防预防本病发生必须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采取两个措施。一方面是严格控制产蛋鸡日粮的 能量水平和采食量,保持日粮中蛋氨酸、胆碱和维生素 E 等嗜脂因子的正常含量,以促进中性脂在 肝中合成磷脂,避免中性脂肪在肝中沉积,另一方面是避免某些传染病(如禽霍乱)和中毒病(如 黄曲霉毒素中毒)对肝功能的损害,避免引起肝脏的脂肪变性。 2、治疗鸡发生脂肪肝后,通常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控制: (1)、调整产蛋鸡饲料配方,将其中玉米用量的10%改用麦麸代替,以降低能量水平和增加日粮 中粗纤维的含量,并且每天减少10%的喂料量。 (2)、在每吨饲料中加入氯化胆碱1kg,蛋氨酸500g,维生素 E 粉和维生素 C 粉各500g,连用3 周,病情可得到控制。
家禽脂肪肝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

家禽脂肪肝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作者:马平徐丹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30期[摘要] 家禽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家禽代谢性疾病,主要以家禽个体肥胖、产蛋量减少为主要症状。
这种疾病的发病病因主要有必需脂肪酸、苏氨酸、蛋白质、肌醇和胆碱等缺乏,日粮中胱氨酸、脂肪、乙醇、生物素、维生素B1、尼克酸和胆固醇等过多,蛋白质与能量失调,以及饲养环境等。
本文以产蛋母鸡为研究对象,分析诱发家禽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以及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 家禽脂肪肝综合征;预防;治疗;发病机理[中图分类号] S85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30-71-2家禽脂肪肝综合征在各种家禽身上都可能发生,但以发生在产蛋母鸡,特别是对于笼养蛋鸡群比较常见,且死亡概率较高,对于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大。
治疗这种疾病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临床上多采取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式。
1 家禽脂肪肝综合征病因一是为了让母鸡提高产蛋量,使母鸡摄入过多的高能量、蛋白饲料,导致家禽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很容易导致家禽脂肪肝的产生[1]。
二是饲料严重缺少肌醇、胆碱、维生素E、烟酸和氨基酸等物质,母鸡为获得足够的蛋白质或必需氨基酸,大量采食,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和体腔。
由于能量消耗和能量摄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导致代谢紊乱,诱发家禽脂肪肝综合征。
三是饲料中存在过多的黄曲霉素、青霉菌病毒素等,母鸡摄入过多,加上饮用硬水或缺硒,易导致家禽脂肪肝综合征的产生。
2 家禽脂肪肝综合征发病机理鸡肝脏作为合成体内脂肪的主要部位,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血液。
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丝氨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的参与。
在脂肪转运过程中,胆碱具有重要作用。
母鸡在产蛋期为了维持生产力,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导致脂肪积累过多。
如果合成蛋脂的原料严重不足或者母鸡体内的肝脏处合成的脂肪太多,严重超出脂蛋白的运输能力,直接导致母鸡的肝内脂肪蓄积,导致母鸡的肝脏表现出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变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的症状 症状(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症状(1)
本病主要发生于重型鸡及肥胖的鸡。病鸡生 前肥胖,超过正常体重的25%,产蛋率波动较大, 可从75%~85%突然下降到35%~55%,在下腹 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往往突然暴发,病 鸡喜卧、鸡冠肉髯褪色乃至苍白。严重的嗜眠, 瘫痪,体温41.5~42.8℃进而鸡冠、肉髯及脚变冷, 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从发病到死亡约1~2d, 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错误,引起强烈 挣扎时可突然死亡。病鸡血液化验,血清胆固醇 明显增高达到605~1148mg/100ml或以上(正常为 112~316mg/100m1);血钙增高可达到28~ 74mg/100ml(正常为15~26mg/100m1);血浆雌激 素增高,平均含量为l 019µg/m1(正常为305µg/m1); 450日龄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 鸡高(5.71~7.05mg/100ml)。
病发生。
征的机理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机理
家禽肝脏是合成体内脂肪的最主要场所, 合成后的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被输送到 血液。其中载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丝氨酸、 VE、B族维生素等的参与。在脂肪转运过程中, 胆碱起重要作用。母禽在产蛋期,为了维持生 产力(1个鸡蛋大约含6g脂肪,其中的大部分是 由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肝脏合成脂 肪的能力增加,肝脂也相应提高。若合成蛋脂 的原料不足,或肝脏合成的脂肪太多,超出了 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可产生肝内脂肪蓄积,使 肝脏呈淡黄色或淡粉红色,质地变脆。在受到 应激时,若鸡突然剧烈运动,肝脏小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肝被膜下,形成血凝块,最终病鸡死 于肝破裂。
主要是摄入能量过多,长期饲喂过量饲料会导致脂 肪量增加。实验,按等能原则喂小麦一大豆日粮的鸡患 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比喂玉米一大豆日粮的鸡低。肝 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不同,受不同谷物类型的影响,从碳 水化合物获得能量比从饲料脂肪中获得能量危害更大。 鸡的品系、笼养和环境与本病发生有关。高产蛋量品系 鸡对脂肪肝综合征较为敏感,由于高产蛋量是与高雌激 素活性相关的,而雌激素可刺激肝脏合成脂肪,笼养鸡 活动空间缺少,再加上采食量过高,又吃不到粪便而缺 乏B族维生素,就可刺激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环境高温 可使代谢温度过大,以至失去应有的平衡,所以本病在 温度高时多发。环境的突然改变、受惊可诱发本病的发 生。另处,饲料中胆碱含量不足,VB、VE及蛋氨酸含量 不足,可促使本病发生。饲料中真菌毒素可致肝机能损 伤,油菜籽制品中的芥子酸也可引起肝脏变性,促使本
禽脂肪肝综合征
(Poultry Fattty Liver Syndrome)
本病常散发于产蛋母鸡,尤其是笼养 蛋鸡群,多数情况是鸡体况良好,突然死 亡。死亡鸡以腹腔及皮下大量脂肪蓄积, 肝被膜下有血凝块为特征。公鸡极少发生。 填鸭、填鹅因食入大量高能饲料以使生产 肥胖,实际上也呈现脂肪肝综合征。
征的病因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病因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防治 (2)
2.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的喂量,使 体重适当,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 后限量应大,小型鸡种可在120日龄后开始 限喂,一般限喂8%~12%。 3.已发病鸡群,在每千克日粮中补加胆碱 22~110mg,治疗7d有一定效果。在美国曾 介绍,每吨日粮中补加氯化胆碱1 000g,维 生素E 10 0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2l2mg和肌 醇900g,连续饲喂。或每只鸡喂服氯化胆碱 0.1~0.2g,连续10d。
征的诊断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诊断
根据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 和血液化验指标,以及病理变化特 征即可确诊,其特征性病变为肥胖 母鸡腹腔内或肝被膜下有凝血块。 本病应注意与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 的鉴别诊断。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防治 (1)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 1.调整日粮配方,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下鸡 群的需要。摄入能量过度是一个重要病因,因此 可以考虑实行限饲和(或)降低饲料代谢能摄入量, 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脂肪而减少碳水 化合物则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饲料中代谢能与蛋 白质的比值(ME/P)因温度和产蛋率的不同而不同。 温暖时,ME/P减少10%,低温时增加10%。我 国产蛋鸡的蛋能比值是以产蛋率为依据,产蛋率 大于80%,日粮中蛋能比取60产蛋率为65%~80 %时,取54产蛋率小于40%,取51。研究表明: 蛋鸡在采食缺乏含硫氨基酸日粮时,要发挥更高 的产蛋率和饲料效率,日采食量应不少于115mg, 在基础日粮含604.12mg/kg的基础上,0.3%氯化 胆碱的添加剂量,预防效果较好。
征的症状 脂 肪 肝 综 合 征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 (2) )
病死鸡的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 多量的脂肪沉积。肝肿大,边缘钝圆, 呈油灰色,质脆易碎,用力切时,在刀 表面有脂肪滴附着。肝表面有出血点, 在肝被膜下或腹腔内往往有大的血凝块。 组织学检查为重度脂肪变性。有的鸡心 肌变性呈黄白色,有时肾略变黄,脾、 心、肠道有程度不同的小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