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管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10
接触评定涉及环境有害物质与接触人群 两方面的研究。
对于环境有害物质,要弄清其来源、在 环境中存在的总量及在不同介质(空气、水体、 土壤和食物)中的分布、转运、转化的情况和 消长规律。
对于接触人群,不仅要掌握人数、构成、 范围等资料,尤其要注意抽样的代表性问题。 否则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对接触机会 较多(如生产工人)或较为敏感的某些亚群 (如 老弱病残者)需区别对待,分别进行评价。
17
(二)我国现行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包括蓄积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致畸 试验; 第三阶段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试验和代 谢试验; 第四阶段包括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18
(三)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原则
对一种外来化合物进行毒性试验时,通常 采取分阶段进行的原则。 ①、通常在化学物质投产之前或登记、销售之 前,必须进行第一、二阶段的试验。 ②、凡属我国首创、产量较大、使用面广、接 触机会较多、或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和/ 或致癌作用可能者,必须进行第四阶段的试验。
30
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进行判断。
①如其中三项试验为阳性,则表示该受试物 很可能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和致癌作用,一般 应放弃该受试物应用于食品;毋需进行其他 项目的毒理学试验。
31
②如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而且短期喂养 试验显示该受试物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如短期喂 养试验显示有可疑的毒性作用,则经初步 评价后,根据受试物的重要性和可能摄入 量等,综合权衡利弊再作出决定。
13
(一)概念
1.外来化合物的安全性
外来化合物的安全性是指一种化合 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 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 急性、慢性中毒,亦不致对接触者(包 括老、弱、病、幼和孕妇)及其后代产 生潜在危害。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毒性与危险性
v 毒性:指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能力。 v 危险性(危险度):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水
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引起疾病甚至导致 死亡的预期概率。 v 注意:毒性与危险性并非平行关系。因为,毒性大 的物质,因接触机会、接触量、吸收量、吸收速度 存在差异,使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风险就大。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RfD的计算
v RfD=NOAEL/(UFs×MF) v RfD=LOAEL/ (UFs×MF) v RfD= BMD /(UFs×MF)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1.2.2.2 无阈值化学毒物量-效关系评价
v 其关键是确定低剂量范围内的量-效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 危险。
v 这些将为毒性试验的设计和对试验结果进行 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受试物产品形式的选用
v 选用受试物产品的形式应与人接触受试物的实际情 况一致。
v 用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试物应采用工业品或市 售商品,而不是纯化学品,以反映人体实际接触的 情况。
v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受试物必须是规格、纯 度完全一致的产品。
2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v 2.1 基本概念与意义 v 2.2 我国的相关法规: v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v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v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v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v 《功能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 v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 v 其它
v 试验设计的科学性 v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v 熟悉毒理学方法的特点(自修) v 评价结论的高度综合性(自修)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试验设计的科学性

危险度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危险度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规范、程序、准则对毒 理学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施加重要的影响。针对不 同类别的化学物质提出了相应的毒性鉴定要求和
试验程序,规定了从事毒理学鉴定的合格实验室
条件和工作准则[如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以保证毒理学实验
数据的质量。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在危险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 行利弊权衡,作出决策并制订标准和措施的过程 称为危险度管理。
近些年来,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发展得很快, 不断完善。由于该方法具有可定量、有预测性等 优点,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美国EPA先后颁 布了有关致癌物、致突变物、发育毒物和生殖毒 物等一系列危险度评价指南。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 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概述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多 样的化学物质,既有天然生成的,也有人工合 成的。据估计,目前常用的7万多种化学物质 中约有10%左右为致突变物。国际癌症研究机 构(IARC)颁布的文集中确定约有102种(至2007 年)化学毒物或生产过程对人类有致癌性。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人们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效应表现为 “零”阈值,即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以产生 效应。对于这样的物质找不到安全限值,不能 用原有的化学物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具有致癌潜力的化学毒物越来越多,而且 其中有一些是难以完全消除或经权衡利弊后尚 需应用的。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 “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危险度评价已成为许多国家对各类化学毒物 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一、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

第十一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
4.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 食品、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 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毒理 学评价试验的选择。
Page 8
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 结果判定
(一)毒理学试验的目的
1.急性毒性试验 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 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毒性试验的剂量 和毒性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根据LD50进行毒 性分级。
Page 32
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成 二、食品安全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三、食品安全法律规范
Page 33
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成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 ●食品安全法律; ●食品安全法规; ●食品安全规章; ●食品安全标准; ●其他规范性文件。
Page 34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成
Page 4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对受试物的要求
1.单一化学物质,应提供受试物(必要时包括杂质)的 物理、化学性质;对于配方产品,应提供受试物的配方, 必要时应提供受试物各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资料。
2.提供原料来源、生产工艺、人体可能的摄入量等有关 资料。
3.受试物必须是符合既定配方和生产工艺的规格化产品, 其组成成分、比例及纯度应与实际的相同,在需要检测 高纯度受试物及其可能存在的杂质毒性或进行特殊试验 时可选用纯品,或以纯品及杂质分别进行毒性检测。
卫生行 政部门
地方人民 政府统一
工商行 政管理
负责
部门
农业
行政
质量
部门
监督
部门
Page 23
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美国

社会医学第十一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社会医学第十一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王薇等发现: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
55-64岁男性
1%
+“高血压+TC ≥7.28mmol/L”
1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吸烟、糖尿病、低HDL-C 57%
三、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
▪ 潜伏期长:多次、反复、长期 弊利 ▪ 特异性弱: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个体差异 ▪ 联合作用明显 ▪ 广泛存在:潜在的、不明显的、渐进的和长
慢性风湿 167 心脏杂音
无 1.0
性心脏病
风湿热
无 1.0 0.1 16.7
-
症状体征
无 0.1
肺炎
111
饮酒
不饮 1.0
肺气肿
无 1.0 1.0 111.0
-
吸烟
不吸 1.0
肠癌
111
肠息肉
无 1.0
-
肛门出血
无 1.0 1.0 111.0
-
肠炎
无 1.0
-
宜肠镜检查
无 1.0
每年检查一次
高血压心 56 血压(kPa) 16.6/9.3 0.4 0.7 39.2
• 此外没有请过病假还有额外的补偿, 去年我就收到了一张相当于一周工资 的支票。”
芬兰的成功经验
1972年
1992年
• 吃面包涂黄油
90%
15%
• 水果蔬菜消费量 20
50 (kg/人/年)
• 北卡省男性吸烟率 下降了一半
• 胆固19醇6的0s平--1均97水0平s,芬兰冠下心降病了和约其20他% 心血管疾 • 血压病的死亡率特别高, 男得性到死控亡制率全球最高.
➢健康组、危险组、

安全评价和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办法

安全评价和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办法

安全评价和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办法是指对某项工程、项目或活动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其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预防控制措施的一种管理方法。

具体的办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相关信息:对需要评价的工程、项目或活动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设计方案、相关技术文件、工艺流程等。

2.确定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其潜在的影响和可能导致的事故。

3.评估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故频率和严重程度,对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确定其级别。

4.制定管理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5.落实管理措施:将制定的管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或活动中,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6.监督和评估效果:定期对实施的管理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

通过实施安全评价和重大危险因素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风险,保障工程、项目或活动的安全进行。

同时,也
可以提高组织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价

1.有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 (3)确定RfD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 应首先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毒理学动物实 验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NOAEL或LOAEL,然后用NOAEL或LOAEL除以不确 定系数UF。
▪ UF又可分为标准化不确定系数(UFs)和修正系数 (MF)两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 RfD=NOAEL或LOAEL/UFs×MF
一、基本概念
▪ (4)危险度评价
▪ 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观察、 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 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 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判断损害 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
二、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的构成
➢危害性认定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接触评定 ➢危险度特征分析。
▪ 如产品质量或毒理学实验结果与国外资料或产品 不相同,必须进行第一、二阶段的试验。
第三节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
▪ 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一) 收集化学物质有关的基本资料
▪ (1)化学结构 ▪ (2)组成成分和杂质 ▪ (3)理化性质 ▪ (4)化学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 (5)原料和中间体
缺乏生殖毒性资料等),最大可取10倍系数。
三、危险度管理
▪ 对于那些毒性较高,易于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人体 健康,又并非工农业生产所必需(如有替代品)的化 学毒物,可认为弊大于利,禁止其继续使用。
▪ 而对于另一些化学毒物,如铅、汞、锰等重金属, 虽然对于人体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但由于是重要 的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多种用途,可 以产生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没有其它适宜的 物质可以取代,经过综合分析之后可认为利大于弊, 可以继续使用,但必须建立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使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低于可接受的危险度水平。

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15,16

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15,16
2
被管理的各类物质:药品、杀虫剂、食品添加剂、饮用 水成分、天然的毒素、工业的和环 境的化工作场所、环境介质 (室外空气、室内空气、水、土 壤)、饲料、遗传基因修饰产品等
3
二、管理对毒理学的影响
(一)法规毒理学和良好实验室工作规范(GLP)
7
毒理学家参与国家行政机构的化学品管理:
提供毒理学理论、资料和经验;安全性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定;制订化学品的卫生及环境标准。
8
行政立法
健康标准/ 环境标准
行政管理部门 法规 法律
行政监督/行政司法
审批
监督
认证实验室/质 新化学物质
量保证
新产品
环境中现有 化学物质
安全性评 价
危险度评 价
管理毒理学与毒理学评价和研究 的关系
危险性分析: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 害 的控制过程。由三部分构成,即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 理和危险性交流。
20
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 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 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Committee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和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
6
三、毒理学家在化学品管理中的作用
参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咨询 在现有化学物质中,提出基于健康和环境原因需优先管理的化学品(高毒、
中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对实验动 物 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
农业部—农药、兽药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化学品
公安部—爆炸品
21
一、基本概念
22
(一)毒性与危险度
1、毒性:指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固 有能力。
2.危险度 (risk)
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 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 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 概率。 危险度与毒性并非同一概念。
即对特定化学物质产生毒害的可能性作出准 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有效 的管理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11
第一节 危险度评价
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方 法主要是基于毒理学实验结果,并结合人群流 行病学调查资料,用动物实验获得的最大无作 用剂量或NOAEL÷SF来估测人的NOAEL,并在此 基础上制定人的ADI等限量标准。 50年代未期,通过致癌作用的研究,发现 致突变物和致癌物其阈值不易确定。进入70年 代研究发现此类化学毒物越来越多,于是发展 了危险度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可接受危险度”
当年比利时损失超过 10 亿欧元。
9
㈧ 英国疯牛病
疯牛病在人类中的表现为新型克雅氏症, 身体功能失调,最终神经错乱甚至死亡 。
患者脑部会出现海绵状空洞,导致记忆丧失, 1997 年,英国科学家曾经预计,在最糟糕的
情况下,可能会有 1000 万人最终死于新型克
雅氏症。 2002 年这一预计数字降为 5 万人。
卫生部1983年公布《食品安全性毒理学 评价程序(试行)》,1985年修订,正 式公布[(85)卫防字第78号文件]。1992 年又对其进行修订。
1982年农牧渔业部颁布《农药毒性试验 方法暂行规定(试行)》。
17
1991年6月颁布了新的《农药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程序》。收集并参考了 国内外有关农药和化学物品的管理 经验和安全评价资料,较全面地考 虑到农药安全性的各个方面,提出 了符合农药特点的各项要求,协调 了这些程序和国内现有法规的关系。
18
1985年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中,对
药物的毒理学评价也作出了规定。1990 年又公布了新药(西药)毒理研究指导 原则(讨论稿)。
1987年卫生部发布了《化妆品安全性评
价程序和方法》规定于1987年10月1日 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化妆品的安全管 理。
19
1990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正式
能直接反映特定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所造成
的损害作用,故不确定因素较少,易于确定因果
关系,在危害认定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料来源:职业性接触人群或环境污染区居 民的调查、药物毒性的临床观察、意外事故的原 因追查、志愿者试验等。
34
(3)毒理学试验资料
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是危险度 评价的主要依据。 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条件,排除 混杂干扰因素的影响,获得比较确定 的受试物与机体损害效应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评 价和预测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可能性。
23
某些日常活动和自然事件的估计危险度 活动内容 吸烟(每天10支) 全部事故 开车(16000公里/年) 全部交通事故 工业生产劳动 自然灾害 雷击 危险度* 1/400 1/2000 1/5000 1/8000 1/30000 1/50000 1/1000000
*危险度以一年内个体发生死亡的概率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 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保障人 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 科学。
14

在管理毒理学实际工作中,毒理学工作者 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有关化学品的毒理学资料以 及危险度的评定。管理毒理学工作者则以此种 资料以及化学品危险度的评定为依据,并结合 其它有关因素和实际情况,制订有关毒理学的 法规,对化学品进行卫生管理。 管理毒理学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在我国 及其它国家都是如此,需在有关理论和实际工 作方面,不断累积经验,充实提高。
并有 6 人相继死亡, 后经卫生部门调
查确定为苯中毒事件 。
6
㈤ 日本 O-157 事件
日本 O -157 事件 : 自 1996 年 6 月从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 事件而发现元凶为 “O-157” 大肠杆
菌以来 , 日本全国至当年 8 月患者 已
达 9000 多人。其中 7 人死亡 , 数百人 住院治疗 。
为敏感的关键性的有害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定量关
系,确定特定接触剂量下评价人群危险度的基准
值(criteria)。
40
1.有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即安全评价法。 通过评价确定待评物质的NOAEL或 LOAEL,作为基准值来评价危险人群在
某种接触剂量下的危险度,并估算该物质
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第十一章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评 价方法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中国上海甲肝暴发 中国山西朔州毒酒事件 中国南京汤山中毒事件 中国河北自沟苯中毒事件 日本O-157 事件 印度博帕尔灾难 德法荷比二恶英事件 英国疯牛病
2
㈠ 上海甲肝暴发
自1988年1月19日起 ,上海市民 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 吐、反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
15

化学品管理过程中毒理学家的作用
参与法律、法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咨询
对现有化学物提出优先管理的化学品,为制
订安全限值提供理论依据
对化学品分类、分级、标签管理提供技术支
持、咨询
对新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参与评审 环境污染物健康危险度评价 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
16
国内有关毒化学品的卫生管理法规
26
美国社会条件下死亡率增加10-6的活动


死亡原因
肺癌 肝硬变 煤尘肺 车祸 意外事故 大气污染
27
每日吸烟1.4支 每日饮酒0.5L 每日在煤矿下工作1h 开车旅行240km 飞行9600km 在纽约市居住2天
(四)危险度评价 (risk assessment)
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 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 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做定性和 定量的评估,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 确定性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判断损 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2000年7月,在英国有超过34000个牧场的 17
万多头牛感染了疯牛病。
10

因此出现了“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的一 门新兴分支学科,其工作内容已超出了经典毒理 学以及生命学科的范畴,成为具有一定综合性的 科学。


在管理毒理学中,有一重要的概念与工作内 容,即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24
(二)安全性 (safety) 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 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或无危 险度或危险度低至可以忽视的程度。
安全性是相对的。
25
(三)可接受的危险度与实际安全剂量
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 risk) 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 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 VSD) 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 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即定性评价阶段。 目的:确定待评化学毒物在一定条 件下与机体接触后,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效应的性质、特点和强度如何;化学毒 物与损害效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2
1.危害认定的科学依据
(1)待评化学毒物的资料
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 用途、使用方式和范围 在环境中稳定性
33
(2)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有阈值效应
化学物质对于机体产生的一般毒效应,只 有达到某一剂量水平时才能发生,低于此剂量 即检测不到,即为有阈值效应。 评价时要注意选择最敏感的指标,特别是 应该重视对于中枢神经等系统和肝、肾等重要 器官的损害作用。
38
(2)无阈值效应
化学毒物的致癌作用以及致体细胞和 生殖细胞突变的作用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 均可发生,即具有零阈剂量-反应关系。
41
(1)参考剂量
( dose,RfD):单位mg/(kg· d) 即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该剂量 水平待评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 癌或非致突变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 程度。
42
(2)不确定系数 (uncertainty factor,UF)

12
的概念。 1976年美国EPA,首次提出并危险度评价 体系,公布了致癌物评价指南,并成立了致癌 物评价小组。 1983年美国NRC任命专门小组制订颁发 了危险度评价程序——危害性认定、剂量-反 应关系评价、接触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总 称为危险度评价。 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 后期,但发展很快。 近年来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发展很快,日益 完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管理毒 理学。 13
7
㈥ 印度博帕尔灾难
1984 年 12 月 3 日 , 美国的
跨国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中央 联邦首府博帕尔开办的一家农药厂 , 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给 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据报道 ,
共有3600多人死于这次事故。
8
㈦ 德法荷比二噁英事件
1999 年,比利时、荷兰、法 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噁英污染 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 度二噁英的事件。二噁英事件使
EPA还提出:凡能引起生殖细胞基因 点突变和/或染色体重排的化学毒物都具有 零阈值。
39
(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dose-response assessment)
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二阶段,是定量评价危险 度的第一步。 在认定待评物质具有危害性的基础上,阐明
不同剂量水平的待评物质与接触群体中出现的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