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度评价法

合集下载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

16点以上为1级,属高度危险;
11~15点为2级,需同周围情况用其他设备联系起来进行评价;
1~10点为3级,属低危险度。
物质:物质本身固有的点火性、可燃性和爆炸性的程度;
容量:运行温度和点火温度的关系。
压力:运行压力(超高压、高压、中压、低压);
操作:运行条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是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国家标准GB
50160—1992《石油化工防火设计规范》(1999修订版)、《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评价分类》(HG
20660—1991)等技术规范标准,编制了“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表1),规定了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危险度分级图如图1所示,分级表见表2。

LEC(格雷哈姆)风险评价法

LEC(格雷哈姆)风险评价法

危险度分级 D 分值 >320 160 ~ 320 70 ~ 160 可能的后果 极其危险, 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 需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D 分值 20 ~ 70 <20 可能的后果 可能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 或许可被接受

格雷哈姆(K.J. Graham)评价法
D=LEC D——危险度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作业场所)的频率 C——危险严重度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 L 分值 L 分值 10 6 3 1 可能性状况 完全可以预料到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L 分值 0.5 0.2 0.1 可能性状况 可以设想,但绝少可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上不可能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频率的 E 分值 E 分值 10 6 3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连续暴露于危险环境中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E 分值 2 1 0.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每月暴露 1 次 每年几 次出 现在 潜在危 险环境中 非常罕见地暴露
可能结果的危险严重度的分数值 C 分值 100 40 15 可能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性的,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的, 1 人死亡 C 分值 7 3 1 可能的后果 严重的,出现严重伤害 重大的,致残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危险度评价法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危险度评价法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危险度评价法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危险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它通过对系统中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系统的危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建议。

在安全评价中,危险度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系统中的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安全状况,为制定安全措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危险度评价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评价对象和范围:明确需要评价的系统或场所,确定评价的范围和重点。

2. 识别危险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因素。

3. 评估危险程度:根据危险因素的特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评估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

4. 提出安全措施和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建议,以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危险度评价法在安全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系统的安全状况,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措施和建议,为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度评价法是对建设工程或装置各单元和设备的危险度进行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是随着我国安全工作的发展从日本引进并经简化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分析装置或单元的“介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等5个参数而对装置或单元进行危险度分级的,进而根据装置或单元危险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

B=5分,C=2分,D=0分赋值计算,由累计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目分值A(10点)B(5点)C(2点)D(0点)物质1.甲类可燃气体①2.态烃类3.甲类固体4.极度危害介质②1.乙类可燃气体2.甲B、乙A类可燃液体3.乙类固体4.高度危害介质1. 乙B、丙A、丙B类可燃液体2.丙类固体3.中、轻度危害介质不属于左边的容量1.气体1000m3以上2.液体100m3以上1.气体500-1000m32.液体50-100m3 1.气体100-500m32.液体10-50m31.气体≤100m32.液体≤10m3温度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1. 10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在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1. 在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2. 在低于25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在低于25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压力100MPa20~100MPa1~20MPa1Mpa以下操作1.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映操作2.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或其附近的操作1.中等放热反映(如烷基化、酯化、加成、氧化、聚合、缩合等反映操作2.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质,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3.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4.单批式操作1.轻微放热反应(如加氢、水合、异构化、烷基化、磺化、中和等反应)2.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3.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机械等手段进行程序操作4.有一定危险的操作无危险度操作①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的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对象和评价标准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1. 事件树分析:将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其可能的后果逐级分析,最终得出风险的等级。

该方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故障路径和控制措施的失效路径。

2. 风险矩阵:将事件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综合考虑,构建一个由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维
度组成的矩阵,并将风险等级分成几个等级,用颜色表示风险的等级。

3. 层面分析法:将风险评价分为一系列相关的层面来进行评估。

例如,可以将风险分
为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组织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上进行评价和分级。

4. 定性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对象的特征和相关经验,通过专家讨论和经验判断来评估
风险,并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5. 分层次安全评估(Hazard Identification & Risk Assessment, HIRA):首先识别可
能的危险源、事故机理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然后评估事故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最终得
出事故的风险等级。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实际应用时需要考虑具体的风险对象和评价要求,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进行评估。

此外,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可能有特定的安全评价方法,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危险度分析评价法:危险度确定步骤及数学模型

危险度分析评价法:危险度确定步骤及数学模型

危险度分析评价法:危险度确定步骤及数学模型
危险度分析评价法是一种评估和确定某一特定活动或物质危险的量的评价方法。

以下是危险度分析评价法中危险度确定的一些步骤:
1.单元项目的危险度取值:首先要考虑的是单元项目中存在的危险物质及其
性质。

这些危险物质可能是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易燃性物质、可燃气体等。

对于这些物质,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危险程度,例如其燃烧、爆炸、毒性等方面的特性。

2.物质项目的危险度:在确定了单元项目中的危险物质后,需要对这些物质
进行危险度的评估。

这可以通过查询相关数据库、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或是利用物质的化学结构进行计算等方式来进行。

3.单元容量的危险度:单元的容量也是评估危险度的重要因素。

这涉及到在
单元内可能存在的危险物质的总量。

对于某些可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单元,还需要考虑其反应速度以及是否有自加速等效应。

4.温度和压力的危险度:温度和压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例如,对于加热
炉或热交换器等设备,其工作时的温度和压力都可能增加其危险程度。

5.环境因素的危险度:环境因素如气象条件(风、雨、雪等)、地形条件
(山地、河流等)、地质条件(地震、滑坡等)等也可能影响危险度评估结果。

在综合了上述因素后,可以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算法,计算出该单元的危险度。

这种危险度是一个相对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单元的危险程度。

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明,实际的危险度确定可能需要更详细和复杂的分析和研究。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危险度确定的信息,建议您查阅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危险度评价法》课件

《危险度评价法》课件
《危险度评价法》PPT课 件
通过这份PPT课件,你将了解到危险度评价法的定义、原理、应用场景、应用 注意事项等,还将掌握如何运用危险度评价法解决实际问题。
背景与意义
1 必要性
危险环境如今已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因此进行有效的安全评估十分必要。
2 现实问题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存在预警信息不及时、缺乏量化评价等不利因素。
应用场景
安全生产领域
医疗卫生领域
危险度评价法常用于石油、化工、 轻工等生产环节。
危险度评价法广泛应用于医疗行 业,指导患者治疗、减小风险。
交通运输领域
危险度评价法可通过预测交通事 故风险,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注意事项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应合法靠谱,并制 定严格数据采集规范。
方法正确性
危险度评价法依赖多个变量 和假设条件,故应评估方法 正确性以保证评估的有效性。
总结和展望
1 危险度评价法是一种可靠的工具,可以为多个领域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析与控制,但同时
也存在数据问题、方法正确性、成本约束等限制。未来,危险度评价法还需继续完善, 更好地服务各领域生产安全工作。
大小,对多方面环境评估具有广泛应用
价值。
流程和步骤
流程
危险度评价法的流程如下: 1. 收集数据 2. 分析风险因素 3. 划分风险区间 4. 评估风险 5. 制定对策建立预防控制措施
步骤
危险度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 设定评价对象 2. 确定评价指标 3. 采集数据 4. 计算得出风险值 5. 确定风险等级并提出措施
3 解决方法
危险度评价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
定义和原理
1
定义
危险度评价法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安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性评估法是一种从多个角度来评估影响社会安全的因素,以便对
可能带来危险的情况进行准确预测、管理和控制。

它旨在发现危险源,并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危险。

危险性评估法构成了社会安全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从企业和组织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它们已经被
广泛采用。

危险性评估法的一般步骤包括:聚焦研究对象(如职业、环境或产品),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评估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危害性程度,最后制定控制或减少危害可能性的有效措施。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采取有
效措施来预防可能引起的危险性,以确保社会安全。

危险性评估法有助于识别危险的潜在源,并开发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帮助组织以最佳方式满足其社会责任。

它还可以帮助组织预测、管理和控
制其社会责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从而防止可能发生的危害。

因此,危险
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可以在识别、评估和控制危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丙类固体;
③中、轻度危害介质
不属左述A、B、C项之物质
容量
①气体1000m3以上;
②液体100m3以上
①气体500~1000m3;
②液体50~100m3
①气体100~500m3;
②液体10~50m3
①气体<100m3;
②液体<10m3
温 度
1000℃以上
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①1000℃以上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危险度评价法
危险度评价法是借鉴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的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国家标准GB50160-1992《石油化工防火设计规范》(1999版)、HB20660-1991《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度评价分类》等技术规范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的“危险度评价取值表”,规定了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等5个项目共同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A=10分,B=5分,C=2分,D=0分赋值计分,由累分值确定单元危险度的评价方法。
②在250~10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①在250~1000℃使用,但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②在低于250℃时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在低于250℃
时使用,操作
温度在燃点以下
压 力
100Mpa
20~100Mpa
1~20Mpa
1Mpa以下
操 作
①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应操作;
②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或其附近的操作
④有一定危险的操作
无危险操作
危险度分级
总分值
≥16分
11-15分
≤10分
等 级



危险程度
高度危险
中度危险
低度危险
危险度分级表
+ + + + =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
分值
项目
A(10分)
B(5分)
C(2分)
D(0分)
物质(系指单元中危险、有害程度最大之物质)
①甲类可燃气体;
②甲A类物质及液态烃类;
③甲类固体;
④极度危害介质
①乙类可燃气体;
②甲B、乙A类可燃液体;
③乙类固体;
④高度危害介质
①乙B、丙A、丙B类可燃液体;
①中等放热反应(如酯化、加成、氧化、聚合、缩合等反应)操;
②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质,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
③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
④单批式操作
①轻微放热反应(如加氢、水合、异构化、磺化、中和等反应)操作;
②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
③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机械等手段进行程序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