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度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

4.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概述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是系统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之 一。它是采用系统分割的方法,根据需要将系统划 分成子系统或元件,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潜在的故障 类型、原因及对子系统乃至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 以便制定措施加以消除和控制。
优点
安全检查是我国长期以来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重 要手段,但是传统的安全管理都是凭经验、凭直觉 进行检查,由于经验有一定局限性,往往在检查时 会产生疏忽和遗漏。安全检查表是由各种专业人员 事先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讨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 经验而编制出来的,按照检查表进行检查就会避免 传统安全检查时的一些弊端,能够全面找出生产装 置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
定量安全性评价方法是以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为基 础,进而求出风险率,以风险率的大小衡量系统的 安全可靠程度,所以也称概率评价法。这种评价法, 其评价结果是根据大量数据统计资料,经科学计算 得到的,能够准确地描述系统危险性大小。
第二节 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分析方法简介
1. 安全检查表法 概述
安全检查表(SCL,Safety Check List)是进行安 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它是由一些有经验的并且对 工艺、设备及操作熟悉的人员,事先对检查对象共 同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讨论,列出检查项目和检 查要点并编制成表。
通过事件树分析,可以把事故发生发展的过程直 观地展现出来,如果在事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恰 当措施阻断事故向前发展,就可达到预防事故的目 的。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优点是各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按照路径精确到 节点;整个结果的范围可以在整个树中得到改善; 事件树从原因到结果,概念上比较容易明白。 缺点是事件树成长非常快,为了保持合理的大小, 往往使分析必须非常粗;缺少像FTA中的数学混合 应用。 该法在分析系统故障、设备失效、工艺异常、人 员失误等方面应用比较广泛。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评价准则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评价准则1. 背景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作业安全性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危险的影响,确定实施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便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范危险事件的发生。
2. 评价准则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评价准则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作业区域的特征分析在作业区域的特征分析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作业场所,包括场地、建筑、设备等;•作业地点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作业对象,包括物品、设备、材料、产品等。
在进行作业区域的特征分析时需要详细了解作业条件的各个方面,以便更好地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危险的影响。
2.2. 危险因素识别在危险因素的识别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因素,如灯光、温度、气味等;•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电磁场等;•化学因素,如刺激性气味、有害气体、有毒化学品等;•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昆虫、动植物等;•人因素,如疲劳、不适、行为等。
在识别危险因素时需要综合分析作业区域的特征和危险因素的可能影响,以便全面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危险的影响。
2.3. 危险等级评估在危险等级评估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危险等级定义,包括轻微、一般、严重、特别严重等级;•危险等级划分标准,包括频率、影响、可能性、现有控制措施等;•危险等级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定量或混合方法。
在进行危险等级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识别的危险因素,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
2.4. 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等;•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
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根据危险等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落实到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同时对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3. 总结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作业安全性的方法,其评价准则包括作业区域的特征分析、危险因素识别、危险等级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安全评价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危险指数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是对某个系统、设备、活动或组织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查、分析和评估其安全性的过程。
而危险指数评价方法是安全评价的一种具体方法,用来评估某个系统、设备、活动或组织过程的危险程度。
本文将就危险指数评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主要包括危险辨识、危险等级划分、危险指数评估等几个方面。
一、危险辨识危险辨识是危险指数评价的第一步,通过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可能引发的危险事件,明确评价对象的危险性。
危险辨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包括系统、设备、活动或组织过程的设计、操作、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其工作原理、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
2.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出可能的危险源,即可能引发危险事件的元素或条件,如火源、易燃物、尖锐物、压力装置等。
3. 分析危险源: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识别出其对系统、设备、活动或组织过程造成的潜在威胁。
4. 辨识危险事件:针对每个危险源,辨识其可能引发的危险事件,即潜在的事故或事故序列。
二、危险等级划分危险等级划分是危险指数评价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危险源和危险事件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等级,用以反映其对系统、设备、活动或组织过程的危害程度。
危险等级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评估维度: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评估的维度,如人的安全、环境安全、财产安全等。
2. 确定评估指标:根据评估维度,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如人员伤亡率、环境污染程度、财产损失金额等。
3. 确定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将评估维度的不同水平与标准相对应,形成评估等级。
4. 评估危险等级:根据危险源和危险事件的特性,按照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对其进行评估,确定其所属的危险等级。
三、危险指数评估危险指数评估是根据危险等级和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评估评价对象的危险程度,并计算出相应的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加权系数:根据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暴露频率、损害程度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加权系数,用以体现其对危险指数的贡献度。
安全性评价-标准

行业资料:________ 安全性评价-标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9 页安全性评价-标准经量化后的危险是否达到安全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界限或标准进行比较,这个标准称为安全指标(或安全标准)。
所谓安全指标,就是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危险度。
它可以是一个风险率、指数或等级,而不是以事故为零作为安全指标。
为什么不以事故为零作为安全标准呢?因为事故不可能为零,至少目前是这样。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识别出危险性。
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
对已认识到的危险,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也不可能完全根绝。
因此我们只能使危险尽可能减少,以至逐渐接近于零,当危险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了。
霍巴特大学的罗林教授曾给安全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安全,指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
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
安全就是一种可以允许的危险。
确定安全指标实际上就是确定一个危险度或风险率,这个危险度或风险率必须是社会公众允许的、可以接受的。
怎样确定安全指标,这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状况,也取决于人们对危险性的认识水平。
例如:美国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说明,小汽车发生碰撞而死亡的风险率为2.5×10-4死亡/人·年,这意味着一个10万人的集体每年有25人因车祸而死亡的风险,或者说每人每年有0.00025次因车祸而死亡的可能性。
根据多年数据的积累,发现这个风险率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因为要降低这个数值必须要花更多的钱去改善交通设施和汽车的性能。
没有人愿意去花那么多的钱来降低这个数值,也没有人害怕这个风险而放弃使用小汽车,所以就将这个风险率作第 2 页共 9 页为使用小汽车的安全指标。
在确定安全指标时,也可以参照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造成的死亡概率。
安全评价与危险源评估的区别

安全评价与危险源评估的区别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安全评价与危险源评估的区别安全评价和危险源评估都是为了识别危险、整改隐患、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但他们的着眼点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和适应性也不同。
(1)着眼点不同:安全评价着眼于全厂的安全性,考察的是企业的总体安全性,通过评价找出差距,进而改进管理,提高总体安全水平;而危险源评估着眼于某个局部的危险性,考察的是企业具有燃烧爆炸危险的那个局部,通过评估识别危险,进而有针对性的整改隐患或进行安全技术改造,以消除危险源。
安全评价与危险源评估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2)从采用的方法来看,安全评价是运用系统安全分析与安全检查表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各生产线的安全状况和综合安全管理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度量,找出企业在综合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危险因素、作业环境条件等方面与评价标准(安全检查表)的差距,这属于半定量法,精确性不够;而危险源评估采用的是BZA-1法,能够定量的评估企业具有燃烧爆炸危险的那个局部的危险等级,精确性相对较高。
(3)从所得到的结果来看,安全评价是针对全厂总体安全性而进行的分析评判工作,获得的结果是安全等级-“安全级、达标级、临界级、危险级”四个级别中的一种;而危险源评估是针对企业内有可能发生燃烧、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的某个(套)设备、设施、或某条生产线,或某个车间、或某个仓库区(库),按照危险源评估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分析和估算,并评判出其危险等级――“Ⅰ级危险、Ⅱ级危险、Ⅲ级危险、Ⅳ级危险、Ⅴ级危险”中的一种。
(4)从适应性来看,安全评价适应于一切生产经营单位,不管是安全性好的企业,还是危险性大的企业,都可以进行安全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制定安全措施,进行隐患整改,使系统达到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而危险源评估只适应于有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危险性大的企业,通过评估认识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并实施安全技术改造,从中得到益处。
危化品的安全性评估

危化品的安全性评估危化品是指具有燃爆、反应性、毒性等危险特性的物质。
在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广泛,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因此,对危化品的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意义危化品一旦失控,就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可预测的伤害,危害性非常大。
为了减少事故发生,降低潜在安全风险,需要对危化品进行评估。
危化品安全性评估就是评价危化品在正常使用、运输、储存以及事故情况下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性程度,为保障公众安全提供依据。
二、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方法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的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
其中,综合风险评估是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核心内容,是将危化品的危险特性、使用情况、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对危害概率和危害后果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
三、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应用危化品安全性评估可以帮助政府采取措施来预防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危化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应用包括:1.协助政府和企业对危化品的选择、生产、使用和运输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2.评估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环境风险影响;3.协助修订危化品事故应急程序和预案;4.在危化品的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监测和控制危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和途径等。
四、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展望危化品的使用在现代社会不可避免,因此对其安全性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危化品安全性评估的方法会更加科学、先进。
同时,在评估标准上也应更加细化、分明,保障正常使用和防范事故的发生。
总结而言,危化品的安全性评估是保证公众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要开展科学、全面、有效的危化品评估,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研究
有害健康效应和对有 关物化学物接触的实 验室及现场观察
从高剂量到低剂量及 从动物到人外推方法 的探讨
现场测定 接触估计 人群表征
危险度评价
危害鉴定(是否引 起有害效应?)
危险度管理
可供选择的管理措 施的提出
剂量-反应关系评 定(剂量和人群有 害效应发生的关系 是什么?)
接触评定(现在实 际的或预期的接触 情况怎样?)
第六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 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一 基本概念 安全:指某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
件下,对机体不产生任何损害(包括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以及致癌、致畸等远期或潜在危害)。 安全性:指化学物在一定的暴露下无危险或危险 度很低,其危险度可被社会所接受。相对概念 实际安全剂量: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暴露 剂量。
危险度表征( 在特定人群中 有害效应估计 的发生率是多 少?)
综合评价公共健康 、经济、社会、政 治等因素选定管理 措施
管理机构决定及行 动
16
三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 (一)对低剂量暴露生物效应的解释(兴奋效应) (二)NOAEL法的改进(基线剂量法的应用) (三)儿童的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四)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
2
安全性评价:指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 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 及其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 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以及其安全接触限量。
安全性评价目的:确保该化学物在生产和使用中产 生最大效益,同时使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 危害降至最低。
3
二 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一)准备工作 (二)安全性评价的程序 1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2 第二阶段(致突变试验) 3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试
重要危险源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明确重要危险源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以确保对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适用范围
本公司作业活动内的重要危险源
3定义
危险性= LEC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
E-暴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危险严重度
4三个主要因素的评分方法如下表: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值:
分数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10
完全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不经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但绝少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次E值:
分数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的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可能出现结果的分数值C:
分数值
可能出现结果
经济损失(万元)
伤亡人数
100
≥1000
死亡10人以上
40
500,1000
死亡3至10人
15
100,500
死亡1人
7
50,100
多人中毒或重伤
3
10,50
至少1人致残
1
1,10
轻伤
5评价结果分类及控制要求
分数值
危险程度
>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 - 320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70 - 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0 -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规范、程序、准则对毒 理学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施加重要的影响。针对不 同类别的化学物质提出了相应的毒性鉴定要求和
试验程序,规定了从事毒理学鉴定的合格实验室
条件和工作准则[如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以保证毒理学实验
数据的质量。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在危险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 行利弊权衡,作出决策并制订标准和措施的过程 称为危险度管理。
近些年来,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发展得很快, 不断完善。由于该方法具有可定量、有预测性等 优点,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美国EPA先后颁 布了有关致癌物、致突变物、发育毒物和生殖毒 物等一系列危险度评价指南。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 价方法及标准要求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概述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多 样的化学物质,既有天然生成的,也有人工合 成的。据估计,目前常用的7万多种化学物质 中约有10%左右为致突变物。国际癌症研究机 构(IARC)颁布的文集中确定约有102种(至2007 年)化学毒物或生产过程对人类有致癌性。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人们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效应表现为 “零”阈值,即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可以产生 效应。对于这样的物质找不到安全限值,不能 用原有的化学物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具有致癌潜力的化学毒物越来越多,而且 其中有一些是难以完全消除或经权衡利弊后尚 需应用的。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 “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
危险度评价已成为许多国家对各类化学毒物 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一、基本概念:
1、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 害的能力。
2、危险性(risk)即危险度:指在特定条件下, 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 发生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预期概率。
3、安全性 (safety):安全性是指化学毒物在特 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危险度与安全性的关系:
化学毒物 条件
危险度
安全性
造成机体损害 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
效应
效应
的概率
的概率
特定
特定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4、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 risk):是指公众 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 度。
5、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VSD)是指与可 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对特定化学物质产生毒害的可能性作出准
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标准和条例,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监督执法的依
据,对化学品实施有效的管理以保护人民的身
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为适
应此种需要,管理毒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地发
展起来。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首先提出并推荐了危险 度评价系统,公布了致癌物评价指南,并成立 了致癌物评价小组。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任命专门小组 制订颁发了危险度评价的程序,将其主要内容 和步骤分为四个部分,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 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总称为 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第一节 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长期以来,安全性评价的结果是政府部 门管理化学物质的主要依据,通常是用由动 物 试 验 获 得 的 NOAEL 除 以 安 全 系 数 (safety factor,SF)来估测人的NOAEL,并在此基础上 制 订 人 的 每 日 容 许 摄 入 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等安全限值。当人接触某种化学 物质的量低于其安全限值时,即认为是安全 的。如高于其安全限值时,就要采取措施进 行干预,以保证接触者的健康。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我国行政管理部门对化学物质采用分类分级管 理的办法。对不同类别、不同毒性级别的化学 物质采用不同的管理尺度,决定其能否使用及 使用的范围、数量和条件。
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与性质是首先需要解 决的问题,也是进行管理的基础。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危险度 评价是行政管理部门获得化学物质毒性资料的 主要来源,起着危关险键度的评价作和用安。全
对于一些新的发现、新的进展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至于产生争论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行政管理目的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在 已制定的法规和标准的允许范围内活动,具有 权威性和强制性。故行政管理机构在制定管理 文件时,只接受毒理学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 及公认的观点,而不纳入学术上尚存在争议的 内容。这使得现有的法规、标准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可以阶段性的、圆满地解决有关化学物 质方面的问题,而不致经常改动。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毒理 学的一个分支,是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 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 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管理毒理学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和毒理学工 作者的共同参与和密切合作。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 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毒理学工作者:提供毒理学原理和实验数据。毒 理学实验室获得的毒性资料是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防治法规和卫生标准时不可缺少的科学根据。
毒理学对于化学物质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是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新技术的使用和研 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化学物质本质的认识也越 来越深刻。确定人类致癌物、生产过程:
1987年IARC公布的为50种,
1995年为60种,
1999年为75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2年为88种,
2004年为97种,
2007年为102种, 2008年为10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