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获奖小报

合集下载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今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

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造福人类的“中国神药”“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

屠呦呦获奖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

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xx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致辞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致辞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致辞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屠呦呦获奖感言内容

屠呦呦获奖感言内容

屠呦呦获奖感言内容屠呦呦获奖致辞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 年12 月30 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 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 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1954 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 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 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莫言、屠呦呦

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莫言、屠呦呦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

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85岁的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美日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生,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该奖项的颁奖词写道:“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据世卫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拉斯克基金媒体负责人此前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评价称:“屠呦呦教授是一个很优雅的人,总是保持笑容。

她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美国主流媒体也曾对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

《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这种药物是消灭这种疾病的“首要疗法”。

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疟的中药,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人物事略】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话题1:迟到了40年的大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