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社交网络服务持续使用机理与模型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与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与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导言社会网络分析和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分析社会网络结构和人际关系,可以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方式和路径,进而研究影响力传播的模型。
本文将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社会网络分析与影响力传播模型的研究进展。
一、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方法论,最早起源于数学和物理学领域。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认为社会行为不仅受到个体的特征和选择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网络中的中心节点、群体结构以及信息传播路径。
1.中心性指标的运用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用来衡量网络中节点的重要程度。
常用的中心性指标有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媒介中心性等。
度中心性度量了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连接的数量,高度中心性节点往往是网络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节点。
接近中心性则度量了节点在网络中的距离,如果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距离较短,则其接近中心性较高。
而媒介中心性则度量了节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节点在信息传播路径上占据重要位置,则其媒介中心性较高。
2.小世界网络理论小世界网络理论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在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可以通过少数几步链路相连。
小世界网络具有大群体节点的高度集聚性和小群体节点的高密度性。
这种网络结构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也更容易识别和影响关键节点。
二、影响力传播模型影响力传播模型是研究信息在社会网络中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影响力传播模型有独立级联模型、线性阈值模型和非线性阈值模型等。
1.独立级联模型独立级联模型是最经典的影响力传播模型之一,它基于一个假设:节点的行为受到其邻居节点的行为影响,但不受到其他节点的行为影响。
在这种模型中,节点是否接受某一信息决策取决于其邻居节点是否接受该信息,如果邻居节点接受了该信息,则节点有一定的概率接受该信息。
2.线性阈值模型线性阈值模型是在独立级联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考虑了节点之间的影响效应累加的问题。
移动社会网络服务中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移动社会网络服务中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汇报人:目录•引言•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概述•用户体验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用户满意度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目录•社会影响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系统质量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总结与展望01引言移动社会网络服务概述•移动社会网络服务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社交、信息分享、交流互动等功能的服务平台,如微信、微博等。
这类服务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方式。
•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是指用户在初次使用移动社会网络服务后,愿意继续使用该服务的意愿和倾向。
它是衡量移动社会网络服务用户粘性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对服务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
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定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移动社会网络服务的关键因素,为服务提供商制定有针对性的用户留存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了解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服务提供商可以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目的和意义02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概述一个直观且易于使用的界面设计能够提升用户的体验,进一步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界面设计响应速度功能丰富性快速的响应速度能够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提供丰富多样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030201用户体验优质的社会网络服务能够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服务质量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
问题解决效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个性化服务用户满意度朋友的推荐和好评能够影响用户的决策,提高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
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_王哲

根据用户的使用次数,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行为可 分为初次使用和持续使用两大阶段。对信息系统不持续 的、不恰当的、无效果的使用终将导致该系统的失败,想要 建立长期的用户关系必须要维持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 用意向【4】。有学者将技术接受模型直接应用于对用户持续 使用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技术接受模型对采纳后行为的解释 能力偏低【3,8】。此后,有学者将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 进行整合,形成了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nified Theo⁃ 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用于解释技 术采纳后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总体上仍然以技术接受理论 原有架构为主【3】。
目前,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 研究较少,对其行为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回答者,忽略了对改 进社会化问答社区的服务有极大参考价值、在用户总数中占
图 1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M-IT)【4】 本世纪初,有研究者突破原有框架,将期望确认理论引 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信息系统持续使用 模型,即 ECM-IT 模型(图 1),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满 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向,期望确认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 度,而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该模型指出,用 户的后续行为是初始行为的延续、受到初次使用经验的影 响、可能对初始行为产生逆转【4】。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what, why and how a cohesive set of factors influence the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s of Zhihu users.【Method/process】The model of ECM-IT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to help buil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of Zhihu Users. In the model, we set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Perceived Pleasure, and Perceived Trust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Satisfaction and Continuous Use Intention as intermediate variables,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Habit as the regulated variable. The research data is collected by professionalized questionnaire, and 218 valid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gathered. We introduce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and the technology of AMOS21.0 to ana⁃ lyze the collected data.【Result/conclusion】We find that, Perceived Pleasure, Perceived Trust,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Satisfaction positively affect the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of Zhihu Us⁃ ers in varying ways. Keywords: social Q&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大五人格模型的SNS用户内容生成行为实证研究

现 代 情 报
J o u na r l o f Mo d e m I n f o r ma i t o n
F e b. .2 01 5
第 3 5 卷第 2 期
・
V0 1 . 3 5 N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理 论 探 索 ・
基 于 社 会 认 知 理 论 和 大 五 人 格 模 型 的 S N S用 户 内容 生 成 行 为 实证 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G 2 5 0 . 7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0 8 2 1( 2 0 1 5 )0 2 —0 0 0 3— 0 5
E mp i r i c a l S t u d y o n t h e Co n t e n t Ge n e r a t i o n Be h a v i o r o f S NS Us e r s Ba s e d
[ Ke y w o r d s ]s o c i l a n e wo t r i k n g s i t e( S N S ) ;t he s o c i a l c o g n i i t v e he t o r y ;t h e B i g —F i v e m o d e l ;c o n t e n t g e n e r a i t o n b e h a v i o r
此 外,结果期 望和信任 氛围对 S N S 用户的 内容生成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 关键词]社交网站 ( s N s ) ;社会认知理论 ;大五人格模型 ;内容生成行为
D O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0 8 2 1 . 2 0 1 5 . 0 2 . 0 0 1
基于TAM的社交软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基于TAM的社交软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作者:李志朱甜甜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第22期摘要: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社交软件层出不穷。
用户作为移动社交生态圈的核心参与者,对移动社交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因此探究用户持续使用社交软件的意愿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微信为社交软件代表,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框架,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性和满意度等方面对用户持续使用社交软件的意愿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基于此,建议移动社交生态圈中的各参与者予以重视。
关键词:社交软件;持续使用意愿;双因素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2-0043-041概述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迅猛普及,移动互联网已在全球范围内融入人们的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称: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6.95亿,较上年底增加约7650万人,年增长率为12.3%,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提升至95.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趋于便捷化,移动社交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企业着力于此,其企业间的竞争也相应展开,一系列的社交软件在web2.0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
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三大社交类应用中,即时通讯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最高,为90.7%,其次是社交网站,覆盖率为69.7%。
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社交软件主要有微信、微博、QQ、陌陌等。
社交软件各具特色,但其主流的功能体系差异不大。
自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以来,国人正逐步趋向于通过微信这一交互平台进行移动社交。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知识型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知识型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社区,知识型社区为用户提供了知识、经验等分享与沟通的平台,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灌水现象严重、用户之间互动少,这将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导致社区运营的失败。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SCT),本文建立了知识型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模型。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个人结果预期、知识质量、系统质量显著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研究结果启示社区管理者需重视知识型社区的知识质量、系统质量,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交流环境,以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确保知识型社区的成功。
〔关键词〕知识型社区;社会认知理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14〔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082-06〔Abstract〕As a kind of emerging community,knowledge community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users sharing and exchanging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But it also has a lot of problems,such as serious irrigation phenomenon and lessinteraction between users,which will affect users continuous use behavior and lead to the failure of communities.Based 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model of knowledge community users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sonal outcome expectation,knowledge quality and system qual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 users intention to continuous usage.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community manag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and system,and actively created a good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exchange in order to promote 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 of the users and ensure the success of community operation.〔Key words〕knowledge community;social cognitive theory;user;continuous usage behavior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社交社区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组织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
问答类社区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模型构建

问答类社区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模型构建张嵩;吴剑云;姜雪【摘要】作为以知识分享为主要目的的社交网虚拟社群,问答类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用户是否愿意持续回答问题并贡献知识.基于"认知—情感—意向—行为"框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问答类社区用户持续知识贡献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答类社区中有回答他人问题经历的用户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在问答类社区中的持续知识贡献行为遵循了从认知到产生情感,然后萌生意向,再到最后采取实际行为的过程;回答问题的习惯在持续知识贡献意向与行为之间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虚拟社区用户行为理论的研究,对问答类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年(卷),期】2015(021)010【总页数】10页(P2777-2786)【关键词】认知—情感—意向—行为;社会交换理论;持续知识贡献;问答类社区;理论模型【作者】张嵩;吴剑云;姜雪【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9;C912.60 引言基于 Web 2.0 的问答类社区(Community Question Answering,CQA)已被网民广泛接受和使用。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型网络交流平台,以知识共享为主旨,通过用户间的交流促进知识的传播,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然而问答类社区中的大量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主要原因是社区用户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多数用户是在消费知识而不是贡献知识。
研究表明,62%的用户视此问答系统为百科全书,在需要时才使用[1];超过50%的用户将该系统看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是作为参与者来提出问题[2]。
在问答类社区中,提问者和回答者的知识贡献是社区内容的源泉,社区成员持续、积极地回答问题是社区发展的关键。
PEST分析模型及案例

PEST分析模型及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制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就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PEST 分析模型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个方面来评估宏观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PEST 分析模型,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看看它是如何应用的。
一、PEST 分析模型的四个维度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府的政策、法规、税收政策、贸易政策、政治稳定性等。
政府的决策和政策调整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政府出台鼓励某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可能会为该行业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相反,政府加强对某个行业的监管或出台限制政策,则可能给企业带来挑战。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涵盖了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等。
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对企业的市场需求和销售业绩产生影响。
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增强,企业的销售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开支,企业则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市场萎缩。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涉及人口结构、文化传统、价值观、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
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位。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行业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食品、环保产品等市场可能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4、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速度、新技术的应用、研发投入等。
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机会,也可能导致一些传统企业面临淘汰的风险。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社交网络服务持续使用机理与模型研究随着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互联网已逐渐步入社交时代。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5年上半年,中国使用SNS的用户人数已超过6亿,然而近几年来,SNS覆盖人数虽然有所增长,其用户粘性却持续下降。
用户是SNS的使用主体,用户积极、持续的使用是SNS
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因此,在SNS普及的今天,如何维持现有用户积极地使用、确保现有用户不会流失,已经成为SNS运营商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往学者主要根据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研究范式,从个体效用(如感知有
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和个体认知(如期望确认程度、满意度等)对SNS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和持续使用行为进行解释。
然而,SNS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有所不同,SNS
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SNS的使用使得用户不再是单独的个体,用户可以通过SNS 互动,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从而对其他用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从用户所处社会网络环境并受到他人的影响出发,探究用户的持续使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考虑到SNS的社交属性,基于社会影响理论,以SNS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和建模仿真,分别从个体层面的静态影响路径和群体层面的动态影响过程两方面,系统地探讨了SNS用户持续使用问题。
首先,本研究界定了SNS
的概念,归纳了SNS的特征和使用主体,阐述了SNS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与持续使用行为的联系,并从社会影响的动态过程和社会影响的静态维度两个方面探讨了社会影响理论。
更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影响静态维度与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机理,以及社会影响动态过程与SNS用户群体持续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机理,为深入研究社会影响对SNS持续使用的影响机理和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从社会影响静态维度出发,实证研究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
分析了社会影响各维度,即主观规范、社会认同和同伴效应对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429份有效问卷数据,并采用多元
线性回归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主观规范、社会认同和同伴效应对持续使用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然后,分析了主观规范、社会认同、同伴效应对社交助力和社交过载的影响机理,以及社交助力和社交过载
对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构建了社交助力和社交过载在社会影响维度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采取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偏最小二乘方法,运用Smart PLS3.0软件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助力和社交过载均对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在社会影响维度与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之间扮演了部分中介作用。
此外,还分析了用户自身的观点采择差异对社会影响维度与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机理,构建了观点采择在社会影响维度与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模型。
基于286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检验交互项的显著性,以及计算调节效应模型与主效应模型的方差解释比例两种方法,对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
在此基础上,将观点采择分为两组,分别检验了用户在高观点采择能力和低观点采择能力情况下,主观规范、社会认同和同伴效应对其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观点采择在社会影响维度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最后,从社会影响的动态过程出发,研究SNS用户群体持续使用行为。
将SNS 用户受到社会影响的过程类比为病毒的传染过程,运用病毒动力学模型作为技术手段进行类比建模,构建了SNS用户群体持续使用行为的社会影响过程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性质。
再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加以讨论,得出当注册用户量的增长比例越大,注册用户与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平均接触比例越大,以及注册用户感知社交指数越大时,持续使用用户数量也越大;而用户在短期内转化成为持续使用用户所花费时间的长短只会影响持续使用用户数量达到均衡的时间,不会影响持续使用用户达到均衡的数量。
本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剖析了社会影响维度对SNS用户个体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揭示了在相同或类似社交环境下的用户为什么会表现出对SNS持续使用意愿的个体差异。
同时,剖析了SNS用户群体持续使用行为的社会影响动态过程,揭示了SNS 用户群体持续使用行为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丰富了社会影响理论以及现有SNS 持续使用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SNS运营商有效地吸引与保留用户资源,为SNS 运营商提供经验依据和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