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蝗虫

合集下载

蝗虫报告

蝗虫报告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________排列在________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____________。
2、将观察到的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简图绘制出期的雄蝗虫________里的精母细胞正在进行__________,因此,在它的精巢管内可以找到处于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
实验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
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_________上,用_________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_________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_________下依次找到件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_________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4、本实验我们主要观察分裂期的细胞,因为间期细胞遗传物质载体以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存在,只有分裂期细胞才能清晰地看到染色体。
5、注意区分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的状态、数目。
实验结果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每对__________分别排列在______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____________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____________构成。
注意事项
1、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应该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需要观察的细胞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成高倍镜观察细胞。

蝗虫的实验报告

蝗虫的实验报告

蝗虫的实验报告《蝗虫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通过观察和记录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长情况,以期得出对蝗虫的更深入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和行为特性,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蝗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引言:蝗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记录。

通过对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希望能够为蝗虫的控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实验方法:我们选取了一批健康的蝗虫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我们观察了蝗虫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对不同食物的偏好和活动规律。

实验结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蝗虫的生长速度和食量有明显的变化。

在较高温度下,蝗虫的生长速度较快,但食量相对较小;而在较低温度下,蝗虫的生长速度较慢,但食量较大。

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活动规律也有所不同,高湿度下蝗虫活动较为活跃,而低湿度下蝗虫活动较为缓慢。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蝗虫的行为也有所不同,强光下蝗虫活动较为活跃,而弱光下蝗虫活动较为缓慢。

在不同食物条件下,蝗虫对不同食物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一些蝗虫更喜欢吃某些植物的叶子,而对其他植物的叶子则不感兴趣。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蝗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和行为特性。

这些结果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蝗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也为蝗虫的控制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减少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的重要结论。

这些结论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蝗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也为蝗虫的控制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蝗虫的生长和行为特性,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减少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解析版)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解析版)

实验10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蝗虫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步骤(1)装片制作(同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解离→→→制片。

(2)在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要点探究(1)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中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的原因分析。

(2)精巢内精原细胞存在的细胞分裂方式,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精巢内精原细胞既可进行分裂,又可进行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为的不同细胞分裂图像。

【答案】1、精母两形态位置数目2、(1)漂洗染色(2)低(3)低高3、(1)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

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

(2)细胞在解离的时候已经死亡,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分裂过程。

(3)有丝减数n、2n、4n➢高考真题剖析4、(2020·江苏)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拟南芥(2n=10)花药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A、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B、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C、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D、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参考答案:CD解析:观察题图可知,图甲含有五组荧光点,且每组荧光点较大,在细胞中散乱分布,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拟南芥(2n=10)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即5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会形成5个四分体,可知图甲为四分体时期,即减数分裂Ⅰ前期;图乙的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即减数分裂Ⅰ中期;图丙的细胞每一极含有5个小的荧光点,应该为减数分裂Ⅱ中期,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图丁中含有4组荧光点,每组5个,应该是减数分裂Ⅱ完成,形成了4个精细胞。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ppt课件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ppt课件

接捏取,以免损伤。可钳住非目的物结构
如气管、脂肪体等轻轻抽动,或在结构之
间进行分离,以保证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细小结构也可用滴管吸水,借助水流的冲
击力进行分离。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注意事项】 注意解剖器械使用安全和卫生。 注意不要损伤几丁质壳下面的器官和组织,
25
退化。
3
【实验材料】
材料:蝗虫。 器具:滴管、盖玻片、载玻片、吸水纸、体视
显微镜、显微镜、常用解剖器械、放大镜、 解剖盘。
4
【方法与步骤】
一、外部形态观察
0
11
【方法与步骤】
二、内部器官解剖
从 尾 须 开 始 剪
12
在进行小型动物解剖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需观察和分离的结构不能用镊子等工具直
不要用镊子直接夹取内脏。 由值日同学搜集所有实验垃圾。
24
【作业】
1、绘图:蝗虫的内部结构(标注食管、嗉囊、 胃盲囊、中肠、回肠、直肠、肛门、心脏、卵巢、 卵萼、马氏管等)。
2、绘图:蝗虫外部形态图(标注单眼、复眼、 口器、触角、听器、足、翅膀、气孔)。
3、螯虾与蝗虫内部结构有何异同(主要对比循 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实验五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
1
【目的要求】 (1)学习昆虫的解剖方法; (2)观察蝗虫结构,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2
【基本原理】
昆虫纲主要特征: 高度适应陆上生活,具完整而高效的呼吸器
即气管。 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附肢演变成一
对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和一片下唇。 胸部具3对步足2对翅膀。腹部附肢几乎全部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实验九 蝗虫的解 剖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观察,
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棉蝗的浸制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 显微镜。
三、实验内容
3.1外部形态观察
3.1.1头部:
3.1.1.1单眼 3.1.1.1复眼
3.1.1.1上唇
四、作业及思考题


1.绘制蝗虫口器的分离结构图。 2.节肢动物包括哪些纲?有哪些特征?
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
下列器官系统:

3.2.2内部结构观察


3.2.2.1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
3.2.2.2呼吸系统:气管呼吸

3.2.2.3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雄性 生殖系统

3.2.2.4消化系统:前、中、后肠、唾液 腺 3.2.2.5排泄系统:马氏管
2.1.1.1大颚 3.1.1.1来自颚3.1.1.1下唇3.1.1.1舌

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
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 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同时注意 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 依次放在载玻片上,


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
口器: 咀嚼式(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


(1)前肠:自咽至胃盲囊,包括下列构造: 咽:口后的一段肌肉质短管。 食管:咽后一段管道。


嗉囊:食管后方膨大的囊状管道。
前胃:嗉囊之后,较嗉囊略细的一段粗管。 (2)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6个伸向 前,6个伸向后方。 (3)后肠:包括: 回肠:与胃连接的较粗的一段肠管。 结肠:回肠之后较细小的一段肠管,常弯曲。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01
磷酸盐缓冲液(PBS)
02
甲醇或乙醇
03
吉姆萨染料
04
蒸馏水
02
实验步骤
蝗虫的采集与固定
采集健康、成熟的雄 性蝗虫。
固定液通常使用卡诺 氏液或无水乙醇。
将蝗虫放入固定液中 ,用针轻轻搅拌,使 蝗虫充分固定。
精母细胞的分离
用显微镊子小心地将睾丸取出 ,放入离心管中。
用吸管吸取生理盐水冲洗睾丸 ,去除杂质。
染色体特点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 分裂两次,最终形成四个精细胞。
遗传物质特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遗传物 质减半,产生单倍体。
染色体数目与行为变化的意义
染色体数目变化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 从二倍体减少到单倍体,再恢复
到二倍体。
行为变化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分离等行 为变化,确保遗传物质的准确分配 。
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细胞质分裂 为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数目与行为变化
染色体数目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从2n减少到n,完成减半。
行为变化
染色体在前期开始浓缩,形成明显的染色体块;中期时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时向两极移动;末期时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
DNA复制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观察
实验结果受观察条件限制
03
观察条件如显微镜的分辨率、光线等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建议
改进固定装片制作方法
通过改进固定装片的制作方法,提高装片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 误差。
引入定量分析方法
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 客观性和准确性。

蚂蚱小实验报告

蚂蚱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蚂蚱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2. 探究不同条件下蚂蚱的呼吸情况;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蚂蚱是一种昆虫,其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

蚂蚱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实验通过观察蚂蚱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情况,了解其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

三、实验材料1. 蚂蚱若干;2. 容器(玻璃瓶或塑料瓶);3. 水;4. 氧气瓶;5. 二氧化碳瓶;6. 秒表;7. 记录纸。

四、实验步骤1. 将若干蚂蚱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水,使蚂蚱浸泡在水中,观察其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1;2. 将氧气瓶连接到容器口,使氧气进入容器,观察蚂蚱的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2;3. 将二氧化碳瓶连接到容器口,使二氧化碳进入容器,观察蚂蚱的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3;4. 将蚂蚱取出,观察其呼吸情况,记录时间为T4;5. 重复步骤1-4,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T1时刻,蚂蚱在水中呼吸,呼吸频率较快,说明蚂蚱在水中仍能进行呼吸,但呼吸效果较差;2. 在T2时刻,蚂蚱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说明氧气对蚂蚱的呼吸有促进作用;3. 在T3时刻,蚂蚱在二氧化碳充足的环境中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减慢,说明二氧化碳对蚂蚱的呼吸有抑制作用;4. 在T4时刻,蚂蚱在空气中呼吸,呼吸频率恢复正常,说明蚂蚱在空气中能进行正常呼吸。

六、实验结论1. 蚂蚱的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 氧气对蚂蚱的呼吸有促进作用,二氧化碳对蚂蚱的呼吸有抑制作用;3. 蚂蚱在水中仍能进行呼吸,但呼吸效果较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蚂蚱的呼吸情况,避免过度操作;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蚂蚱受到伤害。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蚂蚱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探究了不同条件下蚂蚱的呼吸情况。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蝗虫形态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