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寓言故事之梁上君子
梁上君子的成语典故

梁上君子的成语典故[释义] 梁:房梁。
躲在房梁上的君子。
原指窃贼。
后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脱离实际的人。
[语出] 宋·苏轼《东坡志林》:“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
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正音] 上;不能读作“shǎnɡ”。
[辨形] 梁;不能写作“粱”。
[用法] 多用来比喻小偷。
一般作主语、宾语。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
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並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梁上君子的典故

梁上君子的典故导读:梁上君子的典故梁上君子的由来:《陈寔晓喻梁上君子》原话: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翻译:陈寔对子孙说,人要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梁上君子的故事翻译: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明白详细地说明是非,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甚至有人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要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十分惊慌,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选自《后汉书》梁上君子的故事原文:寔(shi)在乡闾,平心率物①。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qī)颡(sǎng)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选自《后汉书》梁上君子的故事注释:①做人们的表率②叩头【梁上君子的典故】1.梁上君子的哲理故事2.关于梁上君子的成语故事3.关于梁上君子的哲理故事4.梁上君子的解释四字词语5.哲理小故事:梁上君子6.梁上君子是贬义词吗7.「历史典故」8.精选历史典故上文是关于梁上君子的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梁上君子-中华德育故事

梁上君子-中华德育故事
梁上君子-中华德育故事
东汉时,颍川郡许县有个富户,主人陈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钻进陈家偷东西,见他们尚未休息,便爬到堂屋的梁上躲藏起来。
陈暗中发现梁上有人,但没有声张,他想:"这个小偷虽说行为不正,却不一定生来就坏,应该帮助他改邪归正。
"于是,他装着没看见梁上有人,把全家人都唤到堂屋里来,用严厉的语气教训他们说:"做一个人,不能不严格要求自己。
不善之人并不是生来就坏,乃是沾染了坏习惯,又不能克制自己,一步一步地变坏的。
梁上君子一类的人,就是这样变坏的。
"
躲到梁上的小偷,自知已被主人发现,又听了陈这一番教训,又惊又愧,连忙从屋梁上跳下来,向陈叩头请罪。
陈和颜悦色地开导他说:"我看你不象是个坏人,应该很好地改掉这恶习。
不过,这大概也是由于贫困造成的吧。
"说罢,让家人取来两匹白绢送给小偷。
小偷再三称谢而去。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许县一带便很少发生偷盗案件了。
中国古代寓言梁上君子的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梁上君子的道理中国古代寓言梁上君子的道理中国古代寓言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以简单、生动的语言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处世。
其中,梁上君子是一则寓言,其教育意义深远,富含智慧。
寓言的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一位名叫梁上君子的人在梁山休息时,看见一条虫子不断地挣扎着想要爬过去,但却总是失败了。
梁上君子看在眼中,听在耳中,于是帮助这只虫子,把它放到了对岸。
几天后,梁上君子路过这里时,看见那只虫子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这个寓言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首先,人就应该像梁上君子一样,仁慈善良。
我们应该保护生命,尊重他人,善待动物。
就像梁上君子看见小虫挣扎时,没有坐视不管,反而伸出援手,而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善的力量。
其次,还有一条道理,就是人不能只看眼前。
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眼前的得失,而是放眼未来的可能性。
就像梁上君子帮助小虫,如果他选择站在一边看着虫子挣扎,或者选择踩死它,没有想过未来,也许就没有今天这个美丽的蝴蝶。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看到当下的困惑和烦恼,更要看到未来的美好,才能做到长远规划,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潜能。
就像小虫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人也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有尝试,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潜质。
人生如旅途,只要我们肯不断尝试,不断超越自己,就能发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总的来说,梁上君子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仁慈和善良的品质,需要同时看到当下的得失和未来的可能性,以及看到自己的潜能。
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些品质和思考,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生存,在追求未来的过程中成长和茁壮。
梁上君子给我们的启示

梁上君子给我们的启示
“梁上君子”是一个出自《后汉书·陈寔传》的典故,描述的是陈寔如何教育一个藏在
屋梁上的小偷,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过自新。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
下几点:
1. 待人以德: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要有道德风范,用德行影响他人,而不是用刑
罚来对待。
2. 教育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关键在于犯错之后的态度。
通过教育,可
以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3. 公正无私:陈寔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没有因为小偷的身份而对他有任何偏见,体现
出公正无私的态度。
4. 智慧处理问题:面对问题,要学会用智慧和德行去解决,而不是简单的惩罚或放任。
5. 改过自新的机会:即使一个人犯了错误,也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帮助他人重
新回到正道,比简单的惩罚更有意义。
6. 影响力:一个人的言行会影响到其他人。
陈寔用自己的德行和言语影响了这个小偷,使其改过自新。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梁上君子”,用正面的方式去影
响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启示依然非常有价值。
无论是在教育、管理、社交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这些原则,用正面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梁上君子的故事和寓意

梁上君子的故事和寓意“梁上君子,岂无衣”,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梁上君子”的基本形象,深深蕴含着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精神,也成为对道德规范的深刻关怀。
“梁上君子”这个概念起源于古代,早在韩非子的《韩语》中,就有“梁上君子”一词,用以指“文明有礼的人”。
据古代文献记载,“梁上君子”的典故始于一个古代士族,名叫梁上君子,他曾在项羽征讨之时,受到残酷的征讨,他忍受不住这种对他财产和美德的威胁,想要跳河而死,但又不忍离开自己的家园。
他最终做出了一个极其英勇的决定:他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赠送给了抗敌军,以此来拯救自己的家乡,安抚抗敌军的爱国精神,以及保护自己及家人的性命安全。
此举,获得了古代社会的尊重和赞赏,这也就是“梁上君子”的诞生。
“梁上君子”的故事,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了许多后世的思想家、文人,甚至流传至今,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赞赏。
“梁上君子”在汉文化中,没有华丽的外表和装饰,但其内涵却是深远的,他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梁上君子”的典故,给人们带来的感悟也是深刻的,他的故事诉说的,是一种无畏的精神和负责任的情感,一种付出自己的一切,以保障别人生活得更安全、更富有的慷慨与仁爱。
他克服了面对生命的恐惧,用他的勇气和毅力,帮助其他人,而不是自己,表现出了一种以不可思议的慈爱和真正的责任感。
传说中,梁上君子用财富抛却性命,在社会上奉献自己,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模范人物的地位。
“梁上君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它的寓意却是无处不在的,今天,“梁上君子”的精神也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一种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精神,一种超越自我,以及一种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梁上君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子,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和道德规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把正当的财富视为一种恩惠,对于人类行为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引。
今天,“梁上君子”也被用来激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变成最大的慈悲,用来拯救更多的人类,唤起他们的良知与责任感。
梁上君子的励志成语故事

梁上君子的励志成语故事梁上君子的励志成语故事【释义】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
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躲在梁上的君子,代指窃贼。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贝弗里奇近义词:偷鸡摸狗反义词:正人君子适:适应;履:鞋。
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迎合鞋的大小。
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的生搬硬套。
【故事】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为人公正平和,忠厚诚恳,每次乡里有人争吵,都请他出来公断。
陈声望极高,人们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他挑出毛病。
某晚,一小偷溜进他家,趴在房梁上,准备等陈睡觉后行窃。
陈一抬头,正巧看了个分明,他却假装没发现,安静地坐在屋里喝茶。
不一会儿,陈把全家人都叫来,严肃地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习惯往往由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你们看,屋梁上的那个人就是这样!”梁上的小偷听了大吃一惊,吓得当时就跳下来,向他叩头便拜,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成语寓言故事之梁上君子

成语寓言故事之梁上君子导读:【成语】:梁上君子【拼音】:[liángshàngjūnzǐ]【解释】: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的人。
【出处】:《后汉书·陈寔自传》【举例造句】: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成语典故】:原文版本一: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志乃叹曰:"宁为刑罪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版本二: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
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扣头归罪。
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乃令人谕之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版本一: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争执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寓言故事之梁上君子
【成语】:
梁上君子
【拼音】:
[liáng shàng jūn zǐ]
【解释】:
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的人。
【出处】:
《后汉书·陈寔自传》
【举例造句】:
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成语典故】:
原文
版本一: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志乃叹曰:”宁为刑罪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版本二: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
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
栖于梁上。
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扣头归罪。
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乃令人谕之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版本一: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争执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版本二: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
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
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
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
”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
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
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
”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
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