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的成语寓言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1.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画家,他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画得栩栩如生。

可是,他觉得这条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边加上了几只腿。

过了一段时间,有人看到了这幅画,他笑着说,“画蛇添足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情要有度,过犹不及,不要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人住在杞国,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

杞国的人都觉得他很可笑,因为天空那么高,怎么会塌下来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杞人忧天,想得太多,反而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安。

3. 狐假虎威。

有一只狐狸,它总是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小动物。

有一天,一只小兔子发现了狐狸的真面目,它告诉其他动物,于是狐狸再也无法欺骗它们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狐假虎威,但最终都会被揭穿。

4. 鹬蚌相争。

有一天,一只蚌和一只鹬在海滩上争吵起来,争夺一条鱼。

最后,一只老鹬飞走了,一只蚌也收回了壳。

这时,一只捕鱼的渔夫走了过来,他看到了这里,于是把蚌捞了起来,把它做成了一顿美味的鲜鱼大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 唇亡齿寒。

有一只狼和一只狐狸,它们经常一起狩猎。

有一天,狐狸不小心被陷阱夹住了腿,狼便离开了它。

可是,后来狼自己也被陷阱夹住了腿,它呼救了好几天,但没有人来救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唇亡齿寒,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6. 刻舟求剑。

有一个人在划船的时候,不小心把刀掉进了江水里。

他急忙拿出一把刀在船上刻了一个标记,然后再次划船,找到了标记处,却找不到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刻舟求剑,不懂得变通的人往往会陷入无谓的困境。

7. 杀鸡取卵。

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他每天都能得到一枚金蛋。

可是,农夫却贪心地想要一次拿到更多的金蛋,于是他杀了鸡,结果却失去了每天得到的金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杀鸡取卵,贪得无厌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

8. 塞翁失马。

有一个老人,他的马跑掉了,邻居都觉得他很倒霉。

可是几天后,马却带着一群野马回来了,老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马。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1. 画蛇添足:指已经完美无缺了,却仍然加上不必要的东西。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了一个人比赛画蛇,他本来已经画得很好了,但却因为多此一举地给蛇画上了脚,最终输了比赛。

2. 自相矛盾:指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夸赞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夸赞自己的盾坚不可摧,但当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却无法回答。

3. 刻舟求剑:指做事死板、拘泥于常规,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了一个人乘船时,剑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他却在船上刻下记号,等船靠岸后再从记号处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的。

4. 滥竽充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群中以次充好。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述了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却混在其中假装吹奏,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才因为无法再继续混下去而逃走。

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向人们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古代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巧借短小精悍而又耐人寻思寻味的寓言故事,给那些人生经历不甚丰富,特别是懵懂的小学生们以某种启发,可谓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关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作者为你整理了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大全篇,期望对你们有用!1、明镜高悬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查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奇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

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

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可以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

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

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觉她的胆个性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

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常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觉谁的胆个性大,谁的心脏跳得个性,就杀掉谁。

之后,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平。

2、约法三章秦末,沛公(即刘邦)第一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奢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

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格刻薄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

此刻,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偷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

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

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此刻,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照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3、孺子可教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老老人。

只见老人成心把鞋扔下桥底,渐渐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 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

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留意帮老人穿鞋。

成语 有寓言故事

成语 有寓言故事

成语有寓言故事成语有寓言故事1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象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假如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队伍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队伍。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

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

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

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成语寓言故事(15篇)成语寓言故事1【一笔勾销的故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

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

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

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

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

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

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

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

也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一笔勾销”演变为成语,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提起。

成语寓言故事2打草惊蛇,破镜重圆,才高八斗,一毛不拔迎刃而解,毛遂自荐,八仙过海,一鸣惊人纵虎归山,世外桃源,项庄舞剑,下笔成章天衣无缝,呆若木鸡,怒发冲冠,鱼目混珠乐不思蜀,班门弄斧,走马观花,后来居上狼狈为奸,半途而废,得意洋洋,望梅止渴塞翁失马,掩耳盗铃,叶公好龙,凿壁借光骄兵必败,磨杵成针,入木三分,呕心沥血才高八斗,伯乐相马,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

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

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

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成语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成人修身养性的重要读物。

成语寓言故事融合了成语和寓言两种文学形式,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成语寓言故事吧。

1. 《斩草除根》。

相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下令要消灭野兽,于是一位勇敢的猎人前去执行。

猎人在森林中发现了一只猛兽,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射杀。

但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发现了一颗种子。

他意识到,如果不将这颗种子连根拔除,野兽就会再次滋生。

于是,他毅然决定斩草除根,将种子连根拔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彻底,不能留下后患。

2. 《杀鸡取卵》。

故事中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能收获一颗金蛋,但他贪心地想要一次性得到更多的金蛋,于是决定杀掉鸡取出所有的金蛋。

结果,他发现金蛋并没有增加,反而失去了每天的稳定收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贪心而失去眼前的利益。

3. 《画蛇添足》。

故事中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又在蛇的腹部添上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否则会适得其反。

4. 《狐假虎威》。

故事中有一只狐狸,它利用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让它们听从自己的命令。

但最终,它被真正的老虎发现了,并受到了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倚势欺人,否则会遭到报应。

5. 《井底之蛙》。

故事中有一只蛙生活在井里,它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后来,它听到了外面的蛙叫声,便自以为是最了解世界的。

但当它爬出井口,看到了广阔的天空和湖泊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狭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放眼世界,不要自以为是。

以上就是一些经典的成语寓言故事,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汲取智慧,提升修养。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100篇

成语寓言故事大全100篇成语寓言故事大全100篇 1(一)【买椟还珠】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的成语寓言故事大全
歧路亡羊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驰而来的一
行车马,羊群因受惊吓而四散。

等车马过后,那人把羊唤拢,急忙赶
回家。

他认真清点以后发觉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
并邀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寻羊。

杨子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咳,才
丢一只羊,为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寻?”邻人说:“山野、田
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

”杨子觉得这话有理,没有再往下说。

他目送着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邻人带领大家先沿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
一个人沿岔路去搜寻。

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被分派完毕,剩下那邻
人只身走大路。

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

他站在岔路口左
右为难。

焦急中任选了一条前去的路径。

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又有岔路。

那邻人无可奈何。

他看到天色已近黄昏,只好往回走。

沿途碰到
其他的寻羊人也说自己遇到过同样的困难。

正在家吃晚饭的杨子忽听见外面有嘈杂的说话声,知道是寻羊的
人回来了。

他走出门去问那邻人:“寻到羊了吗?”邻人答道:“跑丢了。

”杨子说:“你带了这么多的人去寻,怎么还寻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寻羊时多带了几个人。

可是没想到岔路
上还有岔路。

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

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

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

杨子的门
徒都觉得有点惊奇,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
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毕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
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

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假如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曲高和寡
战国末年,楚国的顷襄王经常听到有人说宋玉的坏话,于是就把宋玉召来,当面问他:“先生恐怕是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的地方吧?不然,为什么各个阶层都有人对你不满呢?”
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抓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

但我还是请大王能够宽恕我的罪过,容我把话说完。


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
在先王的时代,有位唱歌家来到楚国的郢(ying)都,当他开始演唱通俗歌曲《下里》和《巴人》时,有几千人聚在一起随声和唱;接下来他唱起了民谣《阳阿(e)》和《薤(xie)露》,这时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了;而当这位唱歌家将五音的美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种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时,仍能欣赏和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它说明歌曲越是高雅深奥,能跟随和唱的人就会越少。

故事讲完之后,宋玉偷眼看了一下顷襄王的神情,只见他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宋玉心里有底了,于是更是放开胆子,高谈阔论起来——
所以呀,在鸟类中有凤凰,在鱼类中有大鲲。

凤凰振翅高飞,可达九千里云天,那些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鷃,又哪里能像凤凰一样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鲲清晨从昆仑山足动身,中午来到渤海湾的碣石处晒太
阳,傍晚又到孟诸湖去歇息,那些只会在小水塘里打滚的小鲵(ni),
又怎么能像大鲲这样探测江阔海深呢!其实,岂止是在鸟类中有凤凰,
鱼类中有大鲲,人类中不也有一些特别的人物吗?他们美好的思想和行
为都超出于一般民众之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又怎么可能理解我的所
作所为呢?
宋玉的这番辩解,终于使顷襄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因此而避
免了一时的祸患。

但是,宋玉这种自命清高、妄自尊大、孤芳自赏、
脱离民众的言行,却是不足为训的。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
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假如有一个
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假如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假如有三个
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
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毕竟是人怕
虎还是虎怕人,要依据力量对比来论。

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
闯入闹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
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
多不喜爱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
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常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

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
魏王再也不同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

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