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而著称。
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思念和忧虑,同时也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首先,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经历了唐朝末年的乱世,多次迁徙,居无定所,这使得他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刻。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乡的景色、风俗和人民的描绘,这些描写都流露出他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牵挂和对国家动乱的痛心疾首。
其次,杜甫的诗歌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切。
他生活在唐朝末期,这个时期国家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不安。
在他的诗中,他经常关注社会的民生疾苦和政治的腐败现象,通过批判和揭露社会弊病来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社会的呼喊。
例如,在《丹青引赞》中,他写道:“新丰宫里悲秋阴,卧看野田眠庙林。
将军白发征夫泪,壮士血腥沙里深。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忧虑和对军民疾苦的同情。
总之,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家国情怀。
他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国家现状的关切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以诗歌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之情,批
判了社会的弊端,关注了国家的命运。
这种家国情怀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也使得他的诗歌在后世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读杜甫诗品家国情作文500字

读杜甫诗品家国情作文500字
读杜甫诗品家国情作文500字如下:
余读杜甫之诗,深品家国之情,如饮甘泉,如嚼琼瑶。
杜甫者,唐之诗圣也,其词深沉,其意高远,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读杜甫诗,品家国情。
观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吾深感家国之悲怆。
彼唐室之颓败,山河之破碎,草木之荒芜,皆现于诗中。
杜甫以诗为笔,绘出当时之乱世景象,使人睹之泪下。
彼家国之情,深藏于诗行之间,读之令人心痛不已。
又读杜甫诗,品家国情。
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乃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所寄。
其志在广厦,意在寒士,其家国之心,昭然若揭。
彼诗之深情,如泉水之汩汩,润泽人心。
读之,吾深感杜甫之仁心与家国情怀。
复读杜甫诗,品家国情。
其“三吏”、“三别”之作,述尽民间疾苦,道尽家国沧桑。
彼战乱之时,百姓流离失所,生死未卜,杜甫以诗为史,记录当时之惨状。
读其诗,如闻百姓之哭泣,如见山河之破碎。
家国之情,于诗中尽显无遗。
读杜甫诗,品家国情。
彼诗中所蕴含之深沉情感,乃杜甫对家国之深情厚意。
其词虽朴,其意却深;其诗虽简,其情却真。
读其诗,如饮醇醪,如沐春风。
家国之情,于诗中流淌,于心中激荡。
读杜甫诗,品家国情。
彼诗之深意,乃家国之情之所系;彼诗之真情,乃杜甫之心之所寄。
吾当深味其诗,感悟其情,以家国为重,以民生为本。
如此,方能不负杜甫之诗,不负家国之情。
1/ 1。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篇一:杜甫的诗与爱国心杜甫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
他的诗就像一颗颗钉子,把他的爱国情怀深深地钉进咱心里。
你想啊,杜甫那一辈子,过得可真是坎坷。
他又赶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这时候他的所见所闻可都成了他爱国情怀的养料。
就拿他那首《春望》来说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看看这开头两句,把国家破败后的景象描写得那叫一个详尽。
我有一次去一个古镇旅行,那个古镇曾经是很繁华的商贸中心,后来因为一场大火,好多古建筑都毁了。
我走进那古镇的时候,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很多屋子都只剩下残垣断壁,墙缝里长着高高的野草,老鼠还在废墟里乱窜。
就跟杜甫诗里形容的那种荒芜感觉特别像。
杜甫看到国家被战争破坏后的景象,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长安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大都市,现在却是满眼的破败。
他家就在这长安城中,亲人朋友也都在这里,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他牵挂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我牵挂着古镇以前的繁华一样。
他能写出这样的句子,那绝对是对国家爱得深沉,看到国家变成这样痛心疾首。
他不只是在写景色,是在抒发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爱啊。
篇二:忧国忧民的杜甫诗再看杜甫的其他诗,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自己住的茅草屋被秋风刮破了,孩子都冻得直哭,自己也是穷困潦倒。
但是他想的不全是自己的处境,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我记得我们小区有个邻居,他失业了,家里也很穷,一家人住在很小的地下室。
但是他每次看到小区里其他遇到困难的人,都会去帮忙。
比如有老人提东西不方便,他就帮忙提上楼。
他自己虽然过得艰难,但心系他人。
杜甫也是这样的人,自己过得不好,但是心里装着全天下的人,尤其是整个国家的平民百姓。
他希望战争快点结束,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知道只有国家稳定繁荣了,百姓才会幸福。
所以他用自己的笔,描述百姓的疾苦,呼吁统治者重视,这就是他爱国情怀在诗中的体现。
他想的是让国家好起来,让人民不再受苦,这种情怀可不止是嘴上说说,那么强烈地从他的诗里表达出来,让人看了就觉得这人真爱这个国家爱这些人民。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家国的关怀和爱国情怀。
其中,他的《登高》一诗更是展现了他深刻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歌首先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国家山河的热爱。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决心。
其次,这首诗歌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关切。
在诗中,诗人提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但是他却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先圣的崇敬和对于儒道的推崇,这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于国家文化统一的维护。
最后,这首诗歌还展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坚韧。
在诗中,诗人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这体现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爱国情怀的坚定。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于亲人的思念,这体现了他深刻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家国的关怀和爱国情怀,其中《登高》一诗更是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爱国情怀的坚定。
同时,他也能够豁达和坚韧,展现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国的爱。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歌中,他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一个真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首先,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家园的热爱。
他曾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四句诗表现了杜甫对家乡山河的喜爱和对美景的向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感到十分愤懑,他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谴责和对国家衰败的忧虑。
例如,在《黄河大合唱》一诗中,他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四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期待和对政治改革的呼唤。
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评,呼吁政府重视民生,改善国家状况。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还表现出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战争和灾难带来的痛苦和困境。
例如,在《春望》一诗中,他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四句诗描绘了杜甫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境的关切。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呼吁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为人民谋福祉。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家国情怀。
他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展现了一个真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给人们以启迪和鼓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
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
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
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
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
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
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
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杜甫诗歌传承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
3、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难点: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读视频(音频)、盛世中国图片资料及配乐。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夺目。
重拾传统文化,吟诵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将国家存亡置于最高地位的理想追求,更能深切体会他们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诗歌殿堂,用心感受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
(二)裘马清狂胸怀凌云志——学习《望岳》:
过渡:“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同时期其他的大诗人一样,杜甫在进入仕途之前,也有一段漫游的经历。
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在这一时期,青年杜甫始终带着盛世的自信与朝气,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
比如最负盛名的《望岳》。
1、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思考: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联系诗句来说一说。
明确:①“齐鲁青未了”看出泰山是广阔的。
②“造化钟神秀”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
③“阴阳割昏晓”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
④“一览众山小”中,看出泰山是高大的。
适时引导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2、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①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诗人定睛细视,看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④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结合背景资料回答。
屏显背景资料: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26岁),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①“荡胸生层云”——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抱负,远大志向的人。
(三)国破家亡心忧天下人——学习《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过渡:但是,当梦想照进现实:朝廷上奸臣当道,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让参加科举的士子全员落榜,皇帝关了科举这扇门。
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诗歌句句含情,字字泣血,无一不在诉说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
时光之笔,穿越千年,公元756年的春天,诗人杜甫又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春望》。
1、朗读诗歌,联系全诗思考: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明确:①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
②所恨的别是与亲人的分别。
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句可以看到。
2、继续讨论第二问: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明确:①诗人杜甫在溅泪在惊心。
因为他国破家亡了,自己没有安居之地了。
②当时的百姓都在溅泪,都在惊心。
在战乱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痛苦,可能都会溅泪,都会惊心。
③拟人手法:花在溅泪,鸟在惊心。
在战争年代,那些花儿可能还刚刚盛开,就被炮火袭击了,或者被逃难的人民践踏了,所以,花如果有心,肯定会哭泣。
而鸟呢,那时候正在打仗嘛,那些叛军可能担心鸟儿,比如说鸽子会给唐军送信,所以就连鸟也抓起来杀掉了。
所以鸟儿就会惊慌失措地奔逃。
3、愁肠百结中,45岁的诗人未老先衰,白头搔更短了,联系全诗,想想导致诗人未老先衰的原因有哪些?
生讨论,明确:①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
②连年战争,亲人难以团聚,甚至阴阳两相隔。
③安史之乱让他会当凌绝顶的志向难以实现。
过渡:国之不存,民将焉附? 47岁的杜甫在战乱中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写尽了诗人的凄凉辛酸,也唱出了圣者的博大胸襟。
请同学们凝神屏息,我们一起来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听范读,结合诗句思考:当时的诗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又有怎样的理想?
明确:①贫困交加,湿冷难眠,痛苦难捱!②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这一句呼喊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明确:推己爱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牺牲自我,舍己为人的诗人形象。
3、尽管遭遇了天灾人祸的种种不幸,看尽了唐王朝由圣到衰的悲喜荣辱,但他依然初心不改。
古语有云:心无百姓莫为官,但我们看到,无论是身居官位,还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杜甫始终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
那在这世间,什么才是诗人笔下∕“风雨不动安如山”∕庇护苍生黎民俱欢颜的∕“幸福广厦”呢?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找寻答案……
这一幅幅图片,一张张笑脸,让我们看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有幸福可言。
但在当时,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能实现杜甫的理想追求吗?
(四)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
不能,但是这一声呼喊,振聋发聩,穿越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看:范仲淹听到了,他岳阳楼里表心志——
生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辛弃疾听到了,他沙场秋点兵——
生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林则徐听到了,他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
生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毛主席听到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生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习总书记也听到了,他告诫我们: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这就好比一棵树要有根,初心不改的家国情怀,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根,就是中华文化的根,她会因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砥砺前行越扎越深,树的枝叶也会越来越繁茂。
跨越千年的呼唤,杜甫期盼的盛世中国,今天,我们做到了!让我们一起回应这呼唤(齐诵):
我们要让/中华文化
....,
因为我们的热爱
../得以/永垂不朽
....;
..和传承
我们要让/盛世中国
....,
因为我们的团结
..,
..和努力
成为/永久
..!
..的/奇迹
..屹立于/世界
(五)作业推荐:
CCTV-1综合频道周六晚8:00《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