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杜甫表达爱国情怀的诗

杜甫表达爱国情怀的诗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的这句诗啊,那真是把国家破败后的惨状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好比一座曾经辉煌的城堡,如今却被战火摧残得千疮百孔。
想想看,国家遭难,山河依旧,这得多让人痛心啊!当我们看到曾经美丽的家园被破坏,不也会有同样的难过吗?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在感慨国家命运的时候,连花都能让他落泪,鸟叫都能让他心惊。
这就像我们在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担忧时,一点小事都能触动我们的神经。
难道不是吗?要是我们心爱的东西受到威胁,我们不也会坐立不安吗?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因为担忧国家,头发都快被挠没了。
这多像我们着急的时候,不停地抓头发。
哎呀,他得有多焦急啊!我们为了重要的事情发愁时,不也会这样吗?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自己过得不好,还想着天下人。
这就像一个善良的人,自己只有一块面包,却想着分给大家。
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他的这种胸怀吗?当我们有点好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着和别人分享呢?5.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一听到国家收复失地的消息,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
这就跟我们盼了好久的好消息终于来了一样,那叫一个激动啊!我们要是等来了期待已久的好事,不也会兴奋得不行吗?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用这么直白的话,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也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有人在浪费食物,而旁边却有人在挨饿,心里肯定不好受。
不是吗?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7.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站在高处,想到国家还在战乱中,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这就像我们看着远方的困难,心里充满了担忧。
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国家的和平出一份力吗?8.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感慨。
这就好像我们看着历史的变迁,心里有很多想法。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让国家变得更好呢?9.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
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
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
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
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
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
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
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这种情感来源于他个人的遭遇和经历,反映在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国家命运的忧虑中。
尽管在逆境中,杜甫始终坚守信念,展现出对家国的忠诚。
身边人的影响和社会政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种情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呼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诗圣、浓郁、人生经历、时局、忧虑、逆境、信念、忠诚、影响、启发、社会政治环境、源于、感情深厚。
1. 引言1.1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杜甫,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沉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深受后人推崇。
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通过他的诗篇,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痛苦的感同身受。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以自己的身世经历和社会阅历作为灵感源泉,描绘出一个真实而严峻的社会图景。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情厚意,更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
杜甫以其独特而独到的视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1.2 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流露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忧患与挂念,对时局的牵挂与担忧,以及对人民苍生的关怀与悲悯。
杜甫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出社会百姓的疾苦和遭遇,表达出对国家兴亡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凝聚着对家国的深沉感情。
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国家家国紧密相连,以诗歌的形式抒发出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作流露出的浓厚家国情怀,是他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人民安危的牵挂与挂念,在时代的巨变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家国的忠诚与关注,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着对家国的关怀和忧虑,他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具有当代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呼吁。
在杜甫的时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而今天,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等。
杜甫的诗作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批判和呼吁,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在他的诗中,他描绘了农民的生活艰辛、百姓的困苦,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各种困境。
杜甫的家国情怀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援助和支持。
杜甫的诗作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他对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充满了期望,同时也深感国家的动荡和衰败。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崛起的阶段,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杜甫的家国情怀提醒我们,要保持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甫的诗作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但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口问题等。
杜甫的家国情怀告诉我们,人类命运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共同努力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杜甫的家国情怀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引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人民疾苦、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通过研究和传承杜甫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因此,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不容忽视,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举例说明杜甫诗中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代表中国诗歌艺术巅峰的“诗圣”。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一些在杜甫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的例子: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很多诗歌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例如,《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正。
追求真理的精神: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反映出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例如,《登高》一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言自明。
坚强不屈的意志: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意志。
例如,《兵车行》一诗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诗中反映出杜甫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气。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精神品质的光辉。
他深深地关心着国家和人民,勇于面对现实中的不公和困难,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中的家国情怀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盛唐则是巅峰中的巅峰。
这一时期,三位大诗人占据了诗坛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诗歌意境开阔、浪漫豪放,读来令人悠然神往;“诗佛”王维的诗歌空灵静定、恬淡自然,读来令人宁静平和;“诗圣”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悲天悯人,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满纸血泪,千古常新,杜甫的作品有一种跨越时代的穿透力,这力量不仅来自他出众的文采,而且来自他倾注笔端的深情,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他浓重的家国情怀。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无法割舍的亲情牵挂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杜甫对于家庭十分看重,他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于家人的描写。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秋,杜甫因安史之乱困居长安,他思念着位于鄜州(今陕西富县)的妻儿,写下这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兵荒马乱,家人离散,在这样的秋夜,妻子想必也在望月怀远,不知道她会不会云鬟沾湿、玉臂生寒?而儿女年纪尚幼,可能还不知道思念身在长安的父亲吧?字里行间,真情流露。
战乱之中,杜甫热情盼望收到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是又怕家书传来噩耗,所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从盼家书到怕家书,这种惴惴然微妙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让人唏嘘。
杜甫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次子宗武生日那天,写下对他的勉励:“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杜甫分外珍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虽是寻常生活,读来却让人觉得平和幸福。
但杜甫没有沉湎于个人和家庭的悲欢,而是将视野扩大到对家国民众的关注。
他既是一个家庭的领路人,又是整个时代的记录者。
他将对亲人的惦念和对人民的眷恋融合,将小家的浮沉与国家的兴衰融合,真挚而博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杜甫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因而年轻时对仕途充满信心,立志在为官之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君主以济天下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中学吴应文摘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在为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具有常人的情思,长时在外,无不思念家乡的亲人。
凡此种种,使他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就杜甫诗歌家国之情的表现方面进行阐述,意在探讨这位中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他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思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史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忧国思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现实社会与劳动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也称作“诗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
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
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
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
《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一、诗歌,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我们在读到《春望》时,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国将不国,只有对国家的高度关切,才有如此的心语。
《石壕吏》中老妪的致辞,老妪一家的惨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从一个家庭反映出国家的惨败。
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
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又如长安“春望”,则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心系百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家人的思念。
《石壕吏》中的吏怒老妪啼诉,读时,让读者从心底看到了当时官吏的残暴,老妪一家的惨景,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老杜无时不在想着劳动人民的疾苦。
另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经典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有因战争,富人的剥削,官吏的横暴带来的老百姓的苦,一一在老杜的诗中说得那么真切,真可谓诗为人民而作。
纵观杜甫一生,都是在为国家担忧,为人民祈福,此乃文人之范。
宋许顗《彦周诗话》: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
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
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
”此语甚悲。
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
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
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
”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
”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
”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