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合集下载

屈原的爱国的诗词

屈原的爱国的诗词

屈原的爱国的诗词关于屈原的爱国的诗词关于屈原的爱国的诗词,江畔,一位衣着华丽的诗人,顶着风,灌着酒在徒步行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屈原爱国诗词,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漫漫:长。

修:长。

兮:语气词,相当与“啊”。

将:将要,还要。

求索:寻找。

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意识是说: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汨”指汨水。

“汨汨而过”指时间流逝。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这句话可翻译为:“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意识是说: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意识是说: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6、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意思是: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

我的忠诚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灵修”指: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

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

浅析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精神摘要:陆游的诗歌有的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有的表现了一种清旷淡雅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在陆游的这些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他以如椽大笔描画出了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大形象,一个忧国忧民、毕生为抗金救国呐喊、恨不委身锋镝的诗人自我形象,这个形象代表着时代的精神。

他有报国壮志,却又受到压抑、打击,一腔孤愤,满腔情怀,他具有悲壮、崇高的美和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精神;关注百姓;理想;生命意识;寻找自我陆游广泛的学习前代诗人,他的诗受到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影响。

他继承了屈原、杜甫的爱国传统,将中国爱国主义诗歌推想一个高峰。

在中国诗史上,陆游是一面光辉的爱国主义旗帜。

一、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在此期间,陆游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有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的诗句: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还有体现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的诗句,如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古文阅读楚辞中的忧国忧民主题分析

古文阅读楚辞中的忧国忧民主题分析

古文阅读楚辞中的忧国忧民主题分析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忧国忧民是楚辞中常见的一个主题。

本文将以此为中心,对楚辞中忧国忧民的主题进行分析。

一、《离骚》中的忧国忧民《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首篇。

作品以屈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对于楚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忧虑之情。

首先,屈原在《离骚》中以自己的身世来表现对国家的忧虑。

他自述自己是“初疑涉巫山,枉顾南谿悲”,一方面展现了他对楚国政局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映射出了他对整个国家的忧虑。

其次,屈原以美丽壮丽的描写,表达对国家疾苦的关注。

他描绘了“纶巾束发,战国象寝”,将国家的繁华与乱世相对置,彰显了时代动荡的背景。

通过描绘楚国的现状,屈原抒发出对国家困境的忧虑之情。

最后,屈原通过充满哲理意味的言辞,倾诉出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心。

他以“妾发既乾,河水洞庭竭”来形容国家危机,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表现自己对解救国家的责任感。

这些语言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不安。

二、《九歌》中的忧国忧民除了《离骚》,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表达忧国忧民主题的重要篇章。

首先,九歌中的荡气回肠的表达,凸显了作者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如“匪报也常山真君,载修违之华策”中反映出作者对于政治腐败现象的忧虑;“濛濛复榛兮,瞀瞀其深也”则表达出对国家困局的忧心。

这些描写都彰显了作者对于国家民生状况的担忧。

其次,九歌中通过变幻莫测的意象,展示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熃熃役役,忧心劳”中的“熃熃役役”以及“怳怳其若”中的“怳怳”,传达了国家动荡的景象。

这些意象再次凸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

最后,九歌中融入了关于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通过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作者试图通过寻找历史的真相来引发对于国家前景的考虑。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国家的忧虑相互交织,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内涵。

三、楚辞中忧国忧民的意义楚辞中忧国忧民的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士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观念。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及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及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及赏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著同: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是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

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

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

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

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

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具体论述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欢迎参考阅读!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继杜甫、屈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

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感。

他一生忧国忧民,写大量的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歌,用笔揭露南宋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激励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六十年间万首诗”,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千万优秀的子孙。

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

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

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

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

《离骚》解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离骚》解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离骚》解读: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引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春秋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

本文将深入解读《离骚》,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屈原的背景与影响1.屈原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剧变频繁,战乱不断。

2.屈原才华横溢,曾为楚怀王的大臣,后因宫廷斗争被贬谪。

3.屈原对于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有极度关注与担忧。

忧国忧民体现在《离骚》中1.对于楚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描绘:•揭示了朝政险恶、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于群臣纷争、君主迷失的愤慨和焦虑。

2.对于百姓困境的反思:•展示了农民疲惫劳役、贫富差距加剧的残酷现实;•呼唤社会公平正义,为农民、贫困者发出声音。

3.表达个人忧国忧民之情的情感宣泄:•屈原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楚国境遇和政治乱象的不满和担心;•通过抒发内心痛苦与困惑,传达对于国家前途的关切。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引起思考社会问题:•《离骚》中所揭示的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通过屈原对于忧国忧民之情的传递,激起我们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参与改革建设的热情。

2.弘扬爱国精神:•屈原作为一个忠臣,他对于楚国的关心与呼唤,彰显了他深挚的爱国情怀。

•《离骚》可以激励我们以屈原为榜样,树立起爱国思想,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离骚》是屈原用诗歌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杰作,对于春秋时期楚国政治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揭示。

通过解读《离骚》,我们可以不仅加深对屈原个人命运的认识,也能从中汲取到忠诚、关怀和奋斗的精神力量。

同时,《离骚》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引起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激发出我们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屈原作品的忧患意识

屈原作品的忧患意识

屈原作品的忧患意识摘要:屈原的作品是先秦文学个人创作的典范,其成就是辉煌的。

他的作品亦无一例外地带有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这种忧患情调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个人人格命运的担忧上,更是体现在他对楚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对楚国人民生活疾苦的思虑上。

这种忧愤深广、痛苦而坚强的忧患情结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关键词:屈原作品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无法控制和战胜的一种恐惧的心理状态。

是远古人们的一种不自觉的心理认知。

随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心理逐渐减小而对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却愈来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由此,在种种政治原因、社会原因的驱使下,政治家们、文学家们、改革家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孤独感却因顺势与逆时而出现不同的状况。

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报国无门,救民无路。

现实的苦闷与道路的彷徨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于是忧虑、思虑、担心接踵而至。

忧国忧民的情绪便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了。

春秋战国时期,一代进步人士的对国家、对民族、对现实政治以及对个人自身命运、处境的忧患逐渐形成传统。

经屈原把它带到个人的文学创作之中,通过作品的宣泄与读者的共鸣,进而积淀为民族心理的深层次思考,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性、一种品格、一种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至那时开始,忧患意识便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意识的沉淀。

一、屈原作品的忧患意识表现为作者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明法度”“修美政”,使楚国逐渐走上强国之路。

但屈原为人刚正不阿,事事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不避乎死生之祸,用毕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他向往的“美政”,勇敢地面对现实,同“奸党”以死相搏。

因政见上得罪上官大夫之流而遭陷害,怀王因此两度疏远屈原。

杜甫论文杜甫对屈原的继承论文: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

杜甫论文杜甫对屈原的继承论文: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

杜甫论文杜甫对屈原的继承论文: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摘要: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

而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源出屈原爱国诗篇,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

关键词:杜甫;屈原;继承者一、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

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屈原的诗中,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劝谏君王、痛斥小人。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屡楚王听信谗言,虽两次遭放逐,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

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

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

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

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

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穷屈原的一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后楚被攻陷,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故国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

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

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

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杜甫、屈原,诗,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出生于宋金南北对峙、国家分裂的南宋时期。

作为手无博鸡之力的孱弱书生~他一生却以诗为剑~面对朝政腐败~反复呼吁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统一国家。

喜欢陆游~不仅佩服他的才华横溢~更多的是喜欢他的一腔才情。

他的情~首先体现在爱国忧民之上。

他与岳飞一样有着“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远大政治抱负。

其次~他的情也大量体现在儿女私情上。

他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可婚姻生活却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不幸。

面对百万胡虏~他可以吼出“弹压胸中十万兵”的豪言壮语,而面对封建礼教~却只能无奈长吟“错、错、错:”。

吟诵他的诗文辞章~我们不仅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立志报效祖国的忠诚所激励~也为他那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不忘的追求所感动。

他那一首首情诗~字字哀怨~句句情长~既体现了这位七尺男儿对爱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对吃人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

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二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他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
1
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的失意和贫困~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并在不少诗中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史书上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就是说~他知识渊博~精明强干~很会治理国家。

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一肚子富国强兵的计划~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他感到非常苦闷~就写了一首长诗《离骚》。

全诗共373 句~句句都洋溢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表现出屈原宁愿牺牲自己来换取国家富强的崇高志向。

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是我国以至世界诗坛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

屈原虽然已经死去两千多年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

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些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诗篇~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一直是诗歌的传统创作手法~诗人们总是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担负在肩上~时时处处不忘那些统治者赖以立足的普通百姓~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爱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被现当代的诗人所吸纳~忧国忧民的诗歌风尚并不会消失~而是将得到发扬。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