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

合集下载

杜甫读后感

杜甫读后感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情的《春望》、《月夜忧思》,又有写景抒情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三吏》、《三别》等。

阅读杜甫的诗歌,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1. 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亲历了战争的惨状,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苦难、民生疾苦的诗作。

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三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都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2. 独特的审美情趣: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生动的形象、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色彩,创造出优美的诗意境界。

如《月夜忧思》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都展示了杜甫卓越的艺术才能。

3. 丰富的人生经历:杜甫一生坎坷,历经磨难。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

从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到后来的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见证了他人生观念的转变和成长。

4. 高尚的人格品质: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

他关心民生,同情弱者,勇于直言,不畏权贵。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杜甫的诗歌,不仅可以领略到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杜甫的诗歌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杜甫》读后感通用5篇

《杜甫》读后感通用5篇

《杜甫》读后感通用5篇《杜甫》读后感 1“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

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

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

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

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

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

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

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像许多的文人志士一样,少年时期的杜甫也踏上了远游的行列。

他经历了两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望。

这两次的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了生活。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南征》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南征》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南征》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望南征①杜甫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老病南征日,君恩②北望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

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

船开之后,诗人深感自己贫病的境遇,还朝和归乡都没有希望,于是赋此诗以遣怀。

②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两次给杜甫授官。

4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草木杂生的景象,诗人想到回家路途的艰难,不觉忧愁满怀。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带露、鸟儿啼鸣本是自然现象,而这里实际是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情感的投射。

C.“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两句描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到的秀丽风光:春水奔流,桃花夹岸,风帆一片,枫树也已成林。

D.“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写诗人感慨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面对春天的美景,诗人却不禁泪洒衣襟。

49.《春望》中诗人提到“白头”,《南征》中诗人写到“老病”。

杜甫在这两首诗中都写自己的“年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48.A 49.《春望》中“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南征》中诗人以“老病”表达自己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

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

【解析】48.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诗人想到回家路途的艰难,不觉忧愁满怀”错误,这里诗人是因为国都沦陷、百姓流离失所而痛苦、忧愁,并非因为想到回家路途的艰难,忧愁满怀;故选A。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读后感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读后感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读后感篇一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读后感读了杜甫的诗,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咱就说,杜甫这位“诗圣”,那可不是吹的!他的诗,真的是句句戳心啊!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几首诗嘛,能有啥大不了的。

嘿,您还别这么说!当你真正沉浸在他的那些忧国忧民的诗句里,就好像被一只大手紧紧地揪住了心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多扎心呐!一边是豪门大户酒肉多得都臭了,一边是路边穷苦人活活被冻死。

我就想问,这世界咋能这么不公平呢?也许有人觉得,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跟咱现在没啥关系。

但我觉得,真的有关系!这不就是人性的贪婪和冷漠造成的吗?杜甫自己都过得苦哈哈的,还一心想着国家和百姓,这是啥精神?这是伟大的精神!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境地,我能有他那份胸怀吗?我觉得够呛。

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我读着读着,心里那个气呀,为啥好人没好报?为啥有才华有良心的杜甫要受那么多苦?不过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他经历的那些苦难,才让他写出了这么深刻的诗。

这是不是应了那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这个“人上人”不是说他地位有多高,而是他在咱们心中的地位,那绝对是高高在上的!哎呀,杜甫的诗,真是让我又爱又恨,爱他的才华和情怀,恨那个让他受苦的时代。

总之,读了他的诗,我感触太多啦!篇二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读后感杜甫,这位大名鼎鼎的诗圣,我读了他的诗后,真的是被震撼到了!你说他咋就那么能写呢?每一句诗都像是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国家破败,山河依旧,可城里却是杂草丛生。

我就在想,杜甫当时看到这场景,心里得多难受啊!有人可能会说,这有啥,不就是描写景色嘛。

嘿,您可别小瞧了这几句!这背后可是满满的忧国忧民之情啊!他杜甫难道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才不是呢!他是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苦难心痛。

我读着他的诗,心里一会儿愤怒,一会儿悲伤。

愤怒的是那些权贵们的胡作非为,悲伤的是老百姓的水深火热。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第一篇: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中文系0936 林静 17号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

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

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忧国忧民杜甫(712-770),字子美,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

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

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

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

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文唐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文唐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忧民之苦,抒圣之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宛如一部用泪水与心血谱写的悲歌,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依然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

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对自身苦难遭遇的倾诉,更是他推己及人、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情怀的彰显,在那破败的茅屋之下,我们看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在熊熊燃烧,其光芒足以照亮历史的天空,给后世之人带来无尽的感动与深刻的启示。

诗的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幅狂风肆虐的画面瞬间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秋风似乎也格外无情,它呼啸而过,将诗人那本就简陋的茅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

这看似简单的自然景象描写,实则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好不容易才觅得一处安身之所,却被这秋风轻易地破坏。

那高高飞起的茅草,仿佛是他破碎的梦想与希望,在风中无助地飘荡。

这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困窘,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岁月里,百姓们居无定所,饱受风雨的侵袭,他们的命运如同这风中的茅草,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诗句的推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

一群顽皮的孩童,因为诗人年老体弱,竟然当着他的面抢走被风吹落的茅草,而诗人即使呼喊得唇焦口燥,也无法阻止他们。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他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有着远大抱负的青年,岁月的磨砺和生活的苦难使他变得衰老、憔悴。

然而,他的叹息并非仅仅为了那被抢走的茅草,更是为了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连孩子们都失去了应有的纯真与善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那破旧茅屋中的凄惨境遇。

杜甫诗词《哀江头》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哀江头》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哀江头》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哀江头》的诗意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词《哀江头》的诗意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词《哀江头》的诗意赏析《哀江头》【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赏析】: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

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

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

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的,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读者读了写了哪些感想?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后感篇一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屋里的文人情趣
——《项脊轩志》赏析
文继艳
读《饮酒——结庐在人境》,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闲适自然文字背后摆脱尘世纷扰后的畅达和淡定;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文字背后所流淌着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我的空中楼阁》我们感受到的是李乐薇清新隽永文字背后想要摆脱尘世的喧嚣和寻求宁静的心灵向往。

同样是描写小屋,不同的作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怀,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文人不事雕琢的炽热情怀,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高雅浪漫的独特情趣。

一、诗情画意表达文人雅兴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一觞一咏”“流觞曲水”来抒发文人雅兴,李商隐在《无题》中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来呈现文人雅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传递文人雅兴,而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则用他的诗情画意来表达文人雅兴。

项脊轩,这个小屋虽然空间小得仅仅可容一人居住,但是在文章中我们感觉不到小屋狭窄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开阔:它虽然破旧,作者在其中却能怡然自得;虽然光线不好,我们却感受到作者内心明亮。

这种开阔、这种自得、这种明亮似乎也给这间陈旧的小屋增添了几分光彩,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出了归有光先生身上所特有的文人雅兴。

颜回身居陋巷却可以安贫乐道,周敦颐身在陋室却能乐在其中,归有光身处破旧、狭窄、阴暗的小屋里却能够乐以忘忧。

这不只是文人的一种雅兴,还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身上具有的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能让作者在窘迫的境况下仍然保持着文人特有的情怀。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小屋虽然陈旧但作者却没有忘记用心去装饰它,这似乎也是在用文人特有的方式来装饰自己的内心。

在此,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感受到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理解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不仅写出了读书的状态,而且可以让我们窥探到归有光在生活困顿之时所
爆发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即便是借的书,也要读得津津有味;即便是在小屋,也要昂首高歌心声。

这是怎样强大的生命力啊!正是这种生命力,恰恰体现了文人“压不弯,折不断”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铸就了中国文人的特殊情怀。

这种情怀能够使他们在失意之时从文学中得到愉悦。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他自己盖房,种地,在生活上也颇有情趣。

“东坡肉”不仅让我们闻到肉香,更能嗅到文人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使得中国古代文坛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生活失意,文学多产。

此时的归有光也和许多文人一样,“冥然兀坐”,不为外物所扰,不觉得生活清贫,不觉得境况艰难,他的眼中看到的却是“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美景,这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啊!这种诗情画意不正是文人特有的雅兴嘛!
二、百态人生浸透文人志趣
文人写文章大都在抒写情怀,同时也在抒写自己的志趣。

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是以搜句忌於颠倒,裁章贵於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

”可见,文人写文章怎样构建,用什么题材来构建,会体现不同的志趣。

归有光不写雄心壮志和襟怀抱负,不写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和痛苦,不写奋发昂扬,不写国家大事,不写历史兴替,不写现实的理乱,他却写了一些生活中的繁杂小事。

但这种小事却有所寄托,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内心细腻而富有志趣的归有光。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通过大母的话,我们了解了归有光的生活方式,能够在家境贫困,境况窘迫之时,保持一种淡然之心,保持一些文人所特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气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特别描写了小屋的变迁。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家族的中落,似乎让我们读者觉得有些凄凉,但作者却是哀而不伤。

在作者笔下,“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又多么充满人情味啊,似乎让作者在小屋变迁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殆”并不是写推测,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充满无尽的希望。

这种希望也借助于大母和母亲对他的关怀传达出来。

“儿寒乎?欲食乎?”,传达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吾
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激励。

归有光也以文人特有的细腻心理,感受到了这种关怀和激励,也借助母亲的激励,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这种以生活琐事来抒写人生志趣的写法,可谓高妙,表面平实淡泊、琐碎现实,但这种细小琐碎却带着一种人情味,带着一种儒雅,是审美化了的志趣。

三、绿荫如盖诠释文人浪漫
古代文人凡寄情山水,都是为了表达情趣,凡厌恶官场宦游市井鄙俗,无不歌颂松风竹节,寄寓情操,但寻求浪漫确是文人追求的境界。

“红袖添香”可以说是每个古代文人都希望逢着的一种浪漫。

宋代文人赵彦端有一首《鹊桥仙》,其中云“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

”说的是暮春之夜,月色溶溶,百花凋零春深似海,能觅一闺中知己,花容月貌者,挑灯夜读书声琅琅,耳鬓厮磨情意绵绵。

所以柳永会抒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李商隐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达这种情趣,也曾有许多文人在生活中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的情思。

我们现代人也想追求“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的境界;也想效仿红娘传笺崔生莹莹,放浪形骸;更想端一盏烫手咖啡相赠,共忆似水流年。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浪漫,这种浪漫寄托在平实的生活中,更显惬意。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这是多么温情的生活场景,又透着文人的浪漫,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妻子向丈夫学习写字的一种幸福,亦能感受到作者教妻子读书时的一种愉悦,他们或许会心一笑,或许痴笑矫情,别有一番风味。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个“亲”字写出了作者和妻子之间特别的情感,作者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和妻子的感情,因为情感是无形的,一棵树却能客观地记录了他对妻子的情思。

这棵树承载着他对妻子的想念,也是对妻子的情感寄托,他不直接抒发思念,却以“今已亭亭如盖矣”来表达。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这棵树的生长也表明作者的情思会象这棵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停地流淌。

这种流淌的情感就是文人的浪漫,更是将生活浪漫化的文人情趣。

四、小屋命名彰显文人意趣
在古代,书斋的命名本来就带有文化的特色,这些名字或缘于某事,或由于
某因,异彩纷呈,各有寓意,饶有情趣,但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

所以用“陋室”来表现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用“苦斋”来书写“以苦为乐,发奋用功”的志趣,用“聊斋”来表达讲讲故事、传闻,或品茶聊天的文人情趣。

何以将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据说归有光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

“轩”是有窗槛的小屋,作者在轩中的活动让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供居住的小屋,而且还是充满着意趣的。

“读书轩中”有“偃仰啸歌”的情志,“余扃牖而居”写出了生活的情韵,“冥然兀坐”感受到的是“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清幽和淡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写出了夫妻之间的情意绵绵。

我们发现归有光还把“项脊轩”称为阁子,而且也赋予了阁子不同的情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个“旧“字”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怀旧情怀,也写出了一种流光掠影的心酸。

在那里,作者想起了童真无邪的小妹问话,妻子简述中流淌的幸福,也想起了新婚的其乐融融。

作者虽然享受过新婚燕尔的佳期,可现在确是失偶独对残年,心中剩下的只有凄凉。

这让我们读者仿佛想起放翁重题沈园,易安独病江南,感叹这千古岁月,谁遇见过唐婉!谁又逢过赵明诚呢!有了这种凄凉,阁子的称呼又变成了“室”,“吾妻死,室坏不修”,妻子一死,“轩”似乎也失去了诗情画意,呈现的却是作者“久卧病无聊”的哀伤和孤寂。

项脊轩经历了沧桑变化,它的称呼也变得多样复杂,不管是“项脊轩”还是“南阁子”或是“小屋”亦或是“室”,这些称呼都表达了归有光在不同的心绪下的特殊情感,也体现了文人的独特意趣。

读作品亦是读生活,将生活情感化是唯美的,将情感生活化更是充满情趣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让我们在感受到文学艺术唯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艺术化的生活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