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
从康德于1755年提出星云说和提出了太阳系和天体论。
拉普拉斯于1796年发表了宇宙体系统,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825年天体力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将之归结为内引,把上帝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星云假说发起了冲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革命。
1830-1833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以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原因解释地球表面以前的变化,漫长的巨大的地质演变是各种自然原因综和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
恩格斯对其评价是赖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中,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
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
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
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
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观点。
本文旨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概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被视为研究自然界本质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对于揭示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可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基本指导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相互依存,科学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自然科学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启示1. 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观点对于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自然科学研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探索物质规律和本质,而不是片面追求表面现象。
2. 辩证法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方法可以帮助自然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和分析自然界的复杂问题。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等思想,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证主义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提醒了自然科学家不能仅仅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而应当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考虑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案例1. 社会生态学的发展社会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生态学的发展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和哲学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为基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界的看法。
它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自然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历史的,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认为自然科学是揭示自然界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 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它认为科学技术是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4. 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探讨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
它强调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实现对自然界的深入认识。
5. 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
它在哲学层面探讨自然界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探讨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著作。
它既具有哲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特点,是连接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自然科学知识简释

并
在 我国 古 代科 学 发 展中起 过 积 极 作 用
原子 论 学 说
,
3 页 ) ( 第1
, , :
。
严格 地说 原 子 论 自 古至 今 在其 发 展 过 程 中 大 体 经 历 了 三个 阶 段 第 一 阶 段是 以 古 希 腊 哲 学家 德 漠 克利 特 为 代 表的 古 代 原 子 论 是 一 种 不 可毁 灭的
一词
、
人们在
牛 顿 运 动 定 律的 基 础 上 建立 了 牛顿 力 学 体 系
现在单 独使 用 的
, ,
“
力学
,
指 的就 是
牛顿 力 学
学 三 部分
或经 典 力学
。
根 据 所研究 的 问题的性 质
、
力学又 分 为运 动 学
动 力学 和静 力
。
运动 学 是 通 过位置
,
速度
。
、
加 万 物 的本 源 而 不 是在 于 证 实 和计 量 物 质 的客 观结构 因 此 还 不 是 自然科 学 第二 阶 段 是 以英 国科 学家 道 尔 顿为代 表 的近代 原子 论 本 区别 定律
定律
, ,
。 。
这 一 理 论 和 古 代 原 子 论 的根
,
在于 它属 于 自然科 学而不 属于 哲 学
《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纲要 》
自 然
科
说
学
知
识
明
简
释
为 了配 合 哲 学教 学
,
帮助 学 员理 解韩 树英 同 志主 编 的 《 马 克思主 义 哲学纲 要
,
》所 涉
及的 自然科 学 知 识
《 纲 要 》的页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1. 人类应善待自然在人类尚未出现前, 自然就已存在, 相对于人类来说, 有着先在性及客观性, 人类是自然发展的重要产物, 永远不会也无法脱离自然。
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 是在当下所处环境及其该环境共同发展起来的, 人类作为自然性、形体性、感性、目标性的存在物, 与动植物相同, 都是被动的、受牵制的存在物[1]。
因此, 不管是从人类起源上看还是从其发展历程上看, 都属于自然界中的产物。
自然界是确保人类生存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地位并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改变自然能力的提升而发生变化, 作为万物之灵, 人类始终都不可能彻底摆脱对自然界的无意识依赖。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 人依靠无机自然而生活, 只有充分依靠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自然之物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 失去自然, 失去外界感性世界, 人类将会失去所有创造力, 自然界为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积累了坚实的社会发展基础, 因而, 应善待自然、充分尊重自然。
2. 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影响着事物发展方向及发展形势, 列宁曾强调, 规律实际上指的就是关系, 是最基础性的关系或是根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规律有着明显的客观性及广泛性, 而自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虽然人类能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利用个人劳动有针对性、下意识地应用及改造自然环境, 使其能为我所用, 但人类却不能脱离或是跨越自然界限, 必须全面了解、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客观规律。
人类在长期实践中, 真正转变了自然原本的精神面貌, 并确信所谓的人定胜天, 将自然界当中浅层的、短暂的认知误以为完整的、永远的控制, 完全忽视了天人合一, 这种的天真的想法, 必然会带来极为惨痛的教训。
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诞生及发展需要自然的支持, 充分尊重大自然规律, 促进自然的客观发展, 才会带给人类源源不断的益处[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自然主义是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唯物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满足着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内在自然,二是外在自然。
内在自然是指自然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使得人类能够研究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改造自然界,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外在自然是指社会自然,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使得人类能够研究社会,掌握社会的规律,从而改造社会,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把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统一起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两个不相关的领域。
它把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规律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此,改变一个领域的规律,就会影响另一个领域的规律。
例如,在社会经济领域,人们可以改变经济制度,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从而改变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而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影响社会的文化状况。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强调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统一,改变一个领域的规律,就会影响另一个领域的规律,这就是自然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既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又承认人类社会的存在,把它们统一起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
此外,它还认为,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也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即,自然界和社会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强调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统一,而且认为它们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这种观点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们要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和制约,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换言之,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的系统性
系统:
从自然观的角度看,就是一种 联系方 式,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 的要素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而组 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的事物都自成系统,或处于更大系统之 中。系统的联系方式是由要素、系统、环境之 间的辨证关系体现的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它使系 统成为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观念很重要
观念很重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X射 线、放射性和电子等新发现,在 物理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 挑战性的问题;
某些自然科学家却不能从这些 新发现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 重新回到陈腐的马赫哲学-----贝 克莱主义那里。
开始怀疑物理学研究对象 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是 “经验的复合”; 哀叹“物理学危机”,惊呼 “原子不见了”,“原子非物 质化了”,“物质消灭了”等 等。
二、系统与环境的统一
任何物质系统的存在,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都是有 限的,因而物质系统的存在和瓦解总是处在环境背景之 下的。
同时,物质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在不断地进行物 质和能量的交换。
环境则是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介和对象,物 质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物质的更新和能量的增补,使系统 本身不致因熵趋于无穷大而瓦解或死寂。
一、系统和要素的统一
3、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A 没有要素也就没有系统,反之亦然。 B 要素进入系统后,它的运动对系统整体的的存在和运动必然
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其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相 适应。 C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是维持系统存在的基础,也是系统 控制要素行为的主要途径。并且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综合效应,使各要素的局部功能和属性,转化为系统的整体 功能和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