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看。 他是 会有 这些疑 问的 . 而悟 不 出“ 积 少成 多” 的 哲
理. 实践 才 是 一切 活 动 的 出发 点
雪花堆积所造成的树 丫折 断的后果 。诚然 , 仅 以教化为
目的 而 忽 略 客 观 规 律 的寓 言故 事 .很 难 让 高 中 学 生 接 受。 因 此 学 生 以 科 学 严 谨 的 态 度 论 证 了 事 实 的 不 可能 。 话 说 回来 . 那 么 多 开 口说 话 的动 植 物 寓 言 故 事 , 不 用 你 去论证 。 它就是一个伪命题 。 可 我 们 需 要 提 炼 的 是 形 象
首先 . 是来 自高 考 的 压 力 。高 三 学 生 , 复 习到 后 期 , 可谓 “ 压力山大” .而 且 老 师 和 家 长 为其 减 压 的方 式 有
“ 异 曲周工 ” 之妙 : 坚持 这几个 月 . 挺过 去 。 前 方 就 是 光
其天马行空 . 任其思想驰骋 、 自由 发 挥 , 语文教学 的“ 人 文性 ” 要求我们求善 、 求美 、 而“ 工具性 ” 要求我们求真 。 当人 文求 善遇 到 科 学 求 真 的 时 候 .我 们 可 以 大 胆 的 从 科 学 视 角去 判 断 其 合 理 性 .然 后 以人 文 的视 角 提 取 善
象 。 如 以 下 三例 : 7 ,
① 鸟不住啼天更静 , 花 多晚发地应偏 。 ( 王庭硅《 移
居 东村 作 》 ) ( 水 满有 时观 下 鹭 , 草 深无 处不 鸣 蛙 。( 陆游 《 幽居
的艺 术效 果是什么?” 等等诸如 此类的问题 。 而要 回答
这 些 问题 又远 非 三 言 两 语 所 能 说 得 清 楚 .所 以 我 想 有
火” . 自然 而 然 的 就将 这 股 怨 气 发 泄 到 信 息 承 载量 极 大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诗歌鉴赏动静结合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的《山居秋暝》 李白《秋浦歌其一》 刘禹锡《途中早发》 王籍的《入若耶溪》
(三)明确作用
动静结合的作用:
1. 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 成趣; 2. 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 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增强如亲历其境 的现场感; 4. 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 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动静结合
一、明确概念
(一)概念
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就是对事物、
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 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 静互相衬托的。
(二)认知动静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 B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 首诗进行赏析。
三、学以致用
•
兰溪棹歌
•
戴叔伦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1分);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与 蓬勃生机(1分)和渔民欣快欢畅之情(1分)。
①点手法
答 ②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分别具体表述诗中所
题
描绘的静景、动景。
步 ③明效果: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表情达意方面 的作用。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于这首词表达地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地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地主题,赏析诗歌语言地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地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地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地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地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文化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 赏诗歌,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民族自豪感
诗歌鉴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 的辉煌成就和深厚底蕴,从而增强我们的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加强文化交流
增进国际友谊
诗歌鉴赏可以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增 进国际友谊和文化交流。
意象选择
分析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是否典 型、贴切,是否能够表达出诗歌 的主题和意境。
意象组合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是否巧妙 ,是否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空间。
意象烘托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烘托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突出诗歌所要表达的 情感和意境。
意境分析
1 2
意境感受
分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否深远、含蓄, 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社会文化
分析诗歌所处的社会文化对诗歌的 影响,以及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 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04
诗歌鉴赏实践
阅读鉴赏题目
题目来源与背景介绍
题目解析与内容概述
分析题目要求
题目的考察目标分析
VS
题目所给材料解析
鉴赏实践及分析
鉴赏思路与角度分析 鉴赏方法与技巧总结 鉴赏结果与答案解析
05
诗歌鉴赏的意义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动静结合,表 现出作者对花儿的怜爱之情。
动静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动静结合可以丰富诗歌的意象 和情趣,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动静结合可以营造出诗歌的意 境和氛围,更好地表现诗人的
情感和思想。
动静结合可以使诗歌的结构更 加严谨,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解析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课堂演练:
漫成一绝(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赏析第三、四两句。 参考: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 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 (静)意境安宁祥 和。 第四句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 静态的江月、凤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 面上安谧平和的景象。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鉴赏示例】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诗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幢槛”,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 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愉悦欢欣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
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 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硕《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
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
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
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第一句作简要赏析。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赏析第二联。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 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实为以动写静的典范。
4•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从听觉上写出了动与静的变化,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