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看。 他是 会有 这些疑 问的 . 而悟 不 出“ 积 少成 多” 的 哲
理. 实践 才 是 一切 活 动 的 出发 点
雪花堆积所造成的树 丫折 断的后果 。诚然 , 仅 以教化为
目的 而 忽 略 客 观 规 律 的寓 言故 事 .很 难 让 高 中 学 生 接 受。 因 此 学 生 以 科 学 严 谨 的 态 度 论 证 了 事 实 的 不 可能 。 话 说 回来 . 那 么 多 开 口说 话 的动 植 物 寓 言 故 事 , 不 用 你 去论证 。 它就是一个伪命题 。 可 我 们 需 要 提 炼 的 是 形 象
首先 . 是来 自高 考 的 压 力 。高 三 学 生 , 复 习到 后 期 , 可谓 “ 压力山大” .而 且 老 师 和 家 长 为其 减 压 的方 式 有
“ 异 曲周工 ” 之妙 : 坚持 这几个 月 . 挺过 去 。 前 方 就 是 光
其天马行空 . 任其思想驰骋 、 自由 发 挥 , 语文教学 的“ 人 文性 ” 要求我们求善 、 求美 、 而“ 工具性 ” 要求我们求真 。 当人 文求 善遇 到 科 学 求 真 的 时 候 .我 们 可 以 大 胆 的 从 科 学 视 角去 判 断 其 合 理 性 .然 后 以人 文 的视 角 提 取 善
象 。 如 以 下 三例 : 7 ,
① 鸟不住啼天更静 , 花 多晚发地应偏 。 ( 王庭硅《 移
居 东村 作 》 ) ( 水 满有 时观 下 鹭 , 草 深无 处不 鸣 蛙 。( 陆游 《 幽居
的艺 术效 果是什么?” 等等诸如 此类的问题 。 而要 回答
这 些 问题 又远 非 三 言 两 语 所 能 说 得 清 楚 .所 以 我 想 有
火” . 自然 而 然 的 就将 这 股 怨 气 发 泄 到 信 息 承 载量 极 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的《山居秋暝》 李白《秋浦歌其一》 刘禹锡《途中早发》 王籍的《入若耶溪》
(三)明确作用
动静结合的作用:
1. 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 成趣; 2. 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 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增强如亲历其境 的现场感; 4. 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 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 动静结合
一、明确概念
(一)概念
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就是对事物、
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 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 静互相衬托的。
(二)认知动静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 B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 首诗进行赏析。
三、学以致用
•
兰溪棹歌
•
戴叔伦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1分); 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与 蓬勃生机(1分)和渔民欣快欢畅之情(1分)。
①点手法
答 ②析运用(结合诗句分析):分别具体表述诗中所
题
描绘的静景、动景。
步 ③明效果: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表情达意方面 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解析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课堂演练:
漫成一绝(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请赏析第三、四两句。 参考: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 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 (静)意境安宁祥 和。 第四句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 静态的江月、凤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 面上安谧平和的景象。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鉴赏示例】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诗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幢槛”,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 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愉悦欢欣的心情。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03
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静衬动的手法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在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
感和主题的同时,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动静相生,情景交融
融合动态与静态的元素
通过将动态的元素与静态的元素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 动静相生的效果,使诗歌的表现更加丰富和立体。
表现复杂情感和场景
特点
动静结合的诗歌往往具有画面感,能够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想 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动静结合在诗歌中的作用
1 2
增强表现力
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可以更生动地表现 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使读者产生 共鸣。
丰富意象
动静结合的诗歌通常具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 象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3
深化主题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概述 •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 动静结合的意境营造 • 动静结合的审美体验 • 动静结合的现代应用 • 诗歌鉴赏的实践与思考
01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动静结合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指在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和 静态的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文化内涵
03
动静结合的诗歌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思想,强调人
与自然的融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02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
表现静谧、宁静的氛围
通过描写动态的景物或事物,来强调或衬托出静态的环境或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 或宁静的美感。
增强诗歌的意境
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和主题。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自然意象
选取大自然中的景象,如山川、 河流、花卉、鸟兽等,来表现动 静结合的美感。
人物意象
选取人物形象或人类活动的场景 ,如劳作、舞蹈、歌唱等,来表 现动静结合的美感。
文化意象
选取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传 统艺术、民俗文化等,来表现动 静结合的美感。
动静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手法
发展方向
静中有动
描述了静态景物中蕴含的动态元素。
这些动态元素往往赋予静态景物生命和灵动感。
例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是静态景物,而钟山只隔数 重山则是动态景物,展现了山脉的连绵起伏。
03
经典诗歌中的动静结合实例分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动静结合
01
02
总结词:李白在《望庐 山瀑布》中通过巧妙地 描绘动态和静态景象, 展现出瀑布的壮丽景色 和作者的浪漫情怀。
3. 结合方式:动静结 合的手法在该诗中相 互衬托。通过对雨中 小巷幽深的静态景象 与雨滴滴落、丁香飘 散的动态景象的交融
05
动静结合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从语言层面鉴赏
总结词
关注诗歌中的动静描绘,理解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详细描述
在语言层面,鉴赏动静结合的诗歌需要关注诗人如何通 过描绘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例如 ,通过描绘流淌的溪水、飘动的云彩等动态景物,诗人 能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而通过描绘静止的山 峰、冰冷的石壁等静态景物,诗人则能够突出诗歌的沉 静和深沉。动静结合的描绘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 形象,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 境。
06
创作诗歌中的动静结合实践与运用
在创作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静态描绘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赏析这首词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 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 四两句动静交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 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 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 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 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 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 有动,而偏重于静景的描绘,鹊惊、蝉鸣, 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 融,而着重于动景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 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 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 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 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 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 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 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今浙江兰溪市,在金华市东北,因境内有兰溪而得名。棹 歌:乐府瑟调曲有《棹歌行》,指渔民的船歌。“凉月”二句:意思 是如眉的新月挂在柳梢,越地山色倒映水中。 “兰溪”二句:“三 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和“凉月如眉”扣紧。春日鲤鱼溯水 上游产卵,因此在寂静的夜中能听到鱼儿上滩泼剌声。
请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参考: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 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 了兰溪山水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 转溪桥忽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
“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
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第一句作简要赏析。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3.赏析第二联。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晚籁之静;“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同样写出了一个静字,实为以动写静的典范。
4.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 用“时”来修饰“鸣”,写鸟鸣的时起时落,时有时无,从听觉上写出了动与静的变化,使动与静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出
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