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合集下载

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宇、通假宇、异体字的关系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卢烈红摘要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关键词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辨析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宇、遣假宇异体宁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冗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L较复杂,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颤不易分辨。

本文辨析说明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的关系,希望能为在这些问题上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古今字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略说为便于下文的辨析说明,首先需要对古今字加以界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古今字的界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这个术语的实际,客观地进行综合、概括、认定。

这种处理方法会将一部分通假字、异体字纳入古今字的范围。

一种是立足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从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以历代学者使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加以改造,给出符合现代要求的界定。

这种处理方法将古今字限定为一神与通假字、异体字等有别的文字发展现象。

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思路。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关十古今宁产生的原因,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

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

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

”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浅论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浅论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语言新探浅论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周碧莹东华理工大学摘要: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笔者尝试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字词为例分析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区别与联系,希望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区别;联系一、概说(一)通假字概说通假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某个字在传播过程中被改成了音同或音近的其他字,这些字逐渐被接受并沿用,而后就形成了通假字。

从某种程度上说,通假字其实也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某些词的古今语音的变化是很大的,古代时两者互为音同或音近,如今可能读音完全不一样。

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是“无”的通假,为“没有”之意。

同时,也有在今天看来,仍互为音同或音近的通假字,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惠”是“慧”的通假,为“聪明”之意,“惠”是借字,“慧”是本字,“惠”与“慧”同时存在。

在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字与借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同时,通假字具有不确定性,人们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本字,当语境被更换时,此通假字则不一定仍存在,即通假是有借有还的。

(二)假借字概说假借是构造文字时的一种方法,属于“本无其字”,为了不增加太多的新字,就在已有的字中选取音同的字来记录,将旧的字赋予了新的意义,大多数假借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假借字较为稳定,且是借而不还的,本义只能另造新字或消亡,或者与借义并行,如“翁”,本义为鸟颈部的羽毛,后来假借为父亲,如《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中的“翁”便为父亲之意。

假借字无本字的同音替代,从字形上看,还是只有一个字,即不产生新字,但产生了新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本义与借义没有联系。

(三)古今字概说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同一个义项在不同的时代被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古今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字的假借,即某字被借,由本义或假借义造出新字。

小议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小议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小议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作者:杨顺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7期在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初学者对此极易混淆,但实际上它们各有不同,稍加区别,不难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所谓通假字,是指在古文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叫通假字。

按今天的说法理解,通假字就是古文中通用的别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当时已有“早”字,如“(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但作者并不用它,却用了一个与“早”同音的“蚤”字来代替,借以临时表示“早”的意义。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或者是因为作者写作时忘了本字,写了一个同音字代替;或者是因为抄写者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种别字约定俗成,通用于世,就出现了通假现象。

通假字有三类:一是同音通假。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同“慧”)。

二是双声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同“无”)。

三是叠韵通假(通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

如“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信”通“伸”)。

通假字在古书中写法比较一致,如上面所举例。

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是不固定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本字借用几个通假字。

如“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谴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

后制于李园,旄矣。

”(《史记·春申君列传论》)。

“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鳏寡孤独。

”(《汉书·武帝纪》)。

此二句中“旄”、“眊”均同“耄”。

另一种情况是几个本字借用一个通假字。

如“政適伐国,莫敢不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临江王,適长太子也”(《史记·韩长孺列传》)。

“发闾左適戍渔阳”(《史记·陈涉世家》)。

此三句的“適”都是通假字,但本字不同,其本字分别是“敵”、“嫡”、“谪”。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职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分别进行详细解释,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

这些汉字古今通用,形体未变或变化不大,读音不变或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古代的汉字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与现代汉字通用。

“水”、“山”、“人”等字古今通用,这些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是重要的基础词汇。

古今字通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这些字的形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读音也较为稳定。

古今字通在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汉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今字通与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即形体和读音基本保持不变;而假字和异体字是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二、假字假字是指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并且与现代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形体或读音上与现代汉字存在一些差异,不能直接通用。

“葯”、“馬”、“餘”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其它相对规范的字形所替代或规范化。

假字的特点是形体或读音与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异,而且在使用上受到了限制。

古代文献中的假字在今天的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一般只在特定的语境或者古文字学研究中才会出现。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

这些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学”和“學”、“观”和“觀”、“陆”和“陸”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不同,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

异体字的特点是形体不同但含义相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关系,可以根据语言的发展和使用需求进行互相替代。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姚小林
【期刊名称】《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10)2
【摘要】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姚小林
【作者单位】沧州广播电视大学,沧州,0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相关文献】
1.论分别文同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 [J], 刘伟唯
2.从汉字流变规律分析"假借字""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异同 [J], 申慧萍
3.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关系说略 [J],
4.略论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兼谈中学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注释的规范化[J], 柳方宏;杨修健
5.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 [J], 卢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

“芸”是通假字,“耘”
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

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

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

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

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

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

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

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

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一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第二类,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

“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是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

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

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

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

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

如“昏——婚”、“要——腰”等等。

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

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

再如“错——措”、“竟——境”等。

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

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三、假借字与古今字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

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悦”、“不悦”,后因有了专字(今字),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

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

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

“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

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

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

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

如“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

又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俸”、“暮”,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俸”、“暮”的古字,而不说它是假借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