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知识要点汇总
高一地理水循环解析知识点

高一地理水循环解析知识点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变换形态并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水的状态转化、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水循环进行解析。
一、水的状态转化水循环中,水分经历了不同的状态转化,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出等过程。
1. 蒸发:水在地表、水体和植物叶面等处受热而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2. 凝结: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形成云和雾等气象现象。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由于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并增大,最终以雨、雪、雾、露等形式降落到地表。
4. 流出:降水经地表径流、地下渗透后,进入到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
二、水循环过程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等过程。
以下是对每个过程的解析:1. 蒸发和蒸散:蒸发是指水体在受热的情况下由液态转化为气态,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和江河等水体表面。
蒸散是指从植物叶面散失的水分。
2. 凝结:蒸发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和雾,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潜热,使大气层温度升高。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经过凝结增大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到地表,形成雨、雪、雾、露等现象。
4. 地表径流:降水过多或地面无法渗透时,水会沿着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主要集聚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5. 地下渗透:部分降水渗透到地下,进入地下水层,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或湖泊的水量,也可以通过井泉供给人类生活和农业用水。
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水循环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1. 气候因素:降水量、蒸发量、风向和风速等气候要素会影响水循环的强度和速率。
如热带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水循环活跃。
2. 地形因素:地形高差、山脉和河流等地形特征会影响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进而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3. 植被因素: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释放到大气中,影响蒸发量和水的循环。
《水循环》知识清单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知识点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和地下)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动力及原因: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3.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为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对于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四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①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②看发生领域: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有陆地又有海洋,陆地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陆地,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海洋。
③看过程和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只包含蒸发和降水。
④看参与水量: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少。
4.影响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下渗的因素(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4)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风带和季风)、距海远近、地形等。
(5)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近海地区大气水汽含量丰富,降水较多)、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大气环流、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降水多)、人类活动(人工降水、植树造林、修建水库、退耕还湖)等。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的相互转化),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量总体上不增不减,但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发生变化)2.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水圈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水圈水循环知识点总结1. 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和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等不同环境,是地球上水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1)蒸发和蒸腾:太阳能的照射使得地表水和植被上的水分发生蒸发和蒸腾,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2)凝结和降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会发生凝结,形成云和雨。
降水会使得水重新回到地表,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
(3)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部分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等水系;另一部分会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3.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水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温、大气环流、地表覆盖情况等。
(1)气温:气温直接影响蒸发和凝结的速率,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会影响水蒸气的输送和降水的分布,是影响水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地表覆盖:地表的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类型等都会影响水的渗透和径流情况,进而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4. 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而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1)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能够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蒸腾作用,从而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的比例。
(2)水循环对生物的影响:水的供给对生物生存至关重要,水循环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繁衍。
5.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对水循环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工业生产、城市化和农业活动。
(1)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会导致大量的地面硬化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影响地表水的径流和地下水的渗漏。
(2)农业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农业用水的方式和量会影响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的供给。
6.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对维持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水循环,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总结,相信大家对于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重要性,以及我们自身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高考水循环知识点

高考水循环知识点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移动和转化的过程,也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再生的重要途径。
高考中关于水循环的知识点很重要,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一、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水循环,又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转化和运动的自然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渗透、透水和河流等阶段。
1. 蒸发:指地球表面水分受热而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太阳能量使水分分子具备蒸发的动力,从地球表面蒸发至大气中。
2. 凝结:指水蒸气因降温而转化为液体水的过程。
当水蒸气遇到冷凝核时,水汽凝结为液体水滴。
3. 降水:指大气中的水滴或冰晶通过重力作用而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有雨、雪、雹、露、霜等。
4. 渗透:指降水渗入地面成为土壤水的过程。
降水通过土壤孔隙向下渗透,为地下水补充。
5. 透水:指降水直接从地表径直进入水体的过程。
透水是地表径流和人工排水的重要来源。
6. 河流:指地下水经过渗透、透水等方式流入河道,形成河流水体不断流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在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支撑生物生存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维持水资源平衡: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分能够平衡分布,不断补充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水体,保持水资源的持续性。
2. 支撑生物生存:水循环提供了植物和动物生存所需的水源。
通过补充土壤水、湖泊水和河流水,为植物提供生长的环境,为动物提供饮水的地方。
3. 调节气候:水循环对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蒸发和凝结,水循环使大气中的水汽变化,形成云、雨和雾,调节气候的湿度和温度。
4. 清洁环境:水循环中的降水起到了清洁地表环境的作用。
降水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
三、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水循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水资源利用:人类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通过抽取大量地下水供应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一、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水循环中,太阳的热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并凝结成雨、雪、露、霜或冰,在地表和地下流动,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形成水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
2. 凝结:水蒸气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积聚成为云块。
3. 降水:云块中的水滴因为重力作用而落下,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露、霜或冰。
4. 表面径流:降水流向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等。
5. 地下径流: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
三、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再利用。
2. 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对陆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陆地上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3. 人类生活和生产:水循环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
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1. 太阳能:太阳能是水循环的动力源,是水蒸气的主要来源。
2. 表面特征:不同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都会影响地表水蒸发和降水的分布。
3. 气候条件:气温、湿度、风力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4. 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等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综上所述,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对地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和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对水循环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模板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模板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表和地下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受太阳能的影响,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下面将从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意义等方面,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面上升到大气中,再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散发等过程。
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地表水受到太阳热量的作用,变为水蒸气升入大气。
2.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形成小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云层。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下落到地表或海洋上。
4. 地表径流:地表的降雨会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5. 地下径流:部分降雨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资源。
6. 蒸散发:植物地表和水体表面的水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输送到大气层。
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1. 太阳能:太阳能是水循环的能源,太阳能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循环的速率。
2. 水体条件:水体的温度、盐度、运动状态等都会影响水蒸气的产生和降水的形成。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输送和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4. 植被覆盖:植被可以影响蒸腾作用和土壤持水量,从而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
5. 人类活动: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活动都会对水循环造成影响。
四、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维持植被生长、动物生存等具有重要意义。
2. 供给饮用水:水循环提供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饮用水资源。
3. 农业生产:水循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
4. 工业用水:水循环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
5. 防治自然灾害:适度的水循环可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五、水循环的现状和挑战1. 地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严重影响了水循环和生态环境。
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水循环,又称为水的循环或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运动和变化状态的一个自然循环过程。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各个阶段对于理解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分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的总结。
一、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 蒸发: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水(如海洋、湖泊、河流等)和植物体内的水分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2. 凝结:当水蒸气上升到较高的大气层,遇到较低的温度,就会凝结成为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3. 降水:云中的水滴和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会以雨、雪、雹等形式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这称为降水。
4. 径流: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水会流过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5. 渗透:另一部分降水会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的孔隙中流动,最终也可能流入河流或湖泊。
6. 植物蒸腾: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释放水蒸气到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这些环节构成了水循环的基本框架,水分子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地循环往复。
二、水循环中的生物作用1. 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有助于调节气候,减少地表温度,并促进水循环的进行。
2.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蒸腾作用。
3. 人类活动:人类通过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方式,改变了水的自然分布和循环路径。
此外,森林砍伐、土地开发等活动也会影响水土保持和水循环的平衡。
三、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水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它影响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河流的流量、湖泊和湿地的水位,以及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栖息。
水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干扰,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
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蒸发和降水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水循环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水循环知识点人教版总结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不断转移和循环的过程。
地球上的水资源通过不断的蒸发、凝结、降水、融化、渗透、流动等过程,形成了永恒的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1. 蒸发:指液态水由于受热而变成水蒸气升入大气的过程。
蒸发是水循环的起始过程,主要依赖于太阳能的热量。
2. 凝结:指水蒸气冷却后凝聚成为液体水或固体水的过程,如云中水滴的凝结。
3. 降水: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后,由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霰、冰雹等形式。
4. 蒸发凝结是水循环的核心过程,是地球上各种自然水文气象现象的基础。
5. 流动: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过程,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二、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以及植被蒸腾等一系列的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水资源的生态循环系统。
1. 大气中水的循环大气中的水分主要通过蒸发和凝结的方式参与水循环。
蒸发的水蒸气随着空气的运动而向不同地区转移,形成云团并最终降落为降水。
降水后的水分有一部分蒸发回大气,一部分则散落到地面,形成地表水。
2. 地表水的循环地表水主要通过流动和蒸发蒸腾参与水循环。
地表水可以流经河流、湖泊、海洋等,并逐渐回归到大气中。
另一部分地表水被太阳能加热而蒸发为水蒸气,或者被植物根部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3. 地下水的循环地下水是地球上的重要淡水资源之一,它通过渗透和地下径流参与水循环。
部分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层形成地下水,并在地下成为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也可能通过地下径流回流到地表,或者进入海洋等水体。
4. 生物体内的水循环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将水分转化为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蒸腾释放到大气中。
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和水,将水循环参与到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生物体内的水循环与地球上大气、水体循环密切相关,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知识要点汇总
1、自然界的水圈的概念:指全球上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3.水体种类
4.河流主要补给分类及特性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关系
① 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②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
相互补给关系主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
③ 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④ 洪水期水位: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的补给关系: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⑤
枯水期水位: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6.河流的特征
★7、水循环分类(课本P55图3.3)
✓水循环的概念: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队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措施:
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农林措施: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不利措施:
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