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发布时间:2021-09-01T02:29:41.362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作者:李庆凤张微[导读] 本站通过对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北京市通州区中心血站 101100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制定有效护理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安全。

方法收集本站2018年5月-2019年4月机采献血者9872人,出现献血反应59例,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6%,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与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通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有效预防护理措施加以应用,此后2019年6月-2020年5月参加机采献血者9651人,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29例,献血反应发生率0.3%,献血不良反应比例显著降低,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通过加大机采献血知识宣传,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穿刺技术水平,改善献血环境,加强机采献血前、中、后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保证产品质量和献血者安全。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platelet don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 Qingfeng,ZHANG Wei.Tongzhou central blood station,Beijing 101100.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platelet donation,and to formulat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blood donors.Methods: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among 9872 platelet donors,59 cases had blood donation reaction,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0.6%,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were worked out,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donation.Results: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putting forward effective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 to be applied,from June 2019 to May 2020,among 9651 platelet donors,only 29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t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0.3%,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blood do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good effect was obtained.Conclusion: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don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propaganda of knowledge about apheresis platelets,doing well psychological nursing,raising the level of puncture technique,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blood do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before,during and after blood donation,ensure product quality and blood donor safety.Key words:apheresis platelets,adverse reactions,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目前临床应用机采血小板越来越广泛,随着采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提升,绝大多数献血者能够适应机采献血,但由于捐献血小板所需时间长,过程复杂,少数献血者在捐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因此加强机采献血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使每位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得到科学护理,保证献血安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再次捐献率是机采工作者面临的课题[1]。

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及献血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献血反应,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惊厥、抽搐、失去知觉及低血压等症状,这些献血不良反应严重制约着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做好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是保障无偿献血活动健康发展及采集血液质量和数量的保证,本文对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探讨,以保证无偿献血活动健康发展。

资料与方法2009~2011年伊犁州有50 403人参与无偿献血,年龄18~55岁,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生理和心理应急反应引起的综合征,可分为心理因素所致的和非心理因素所致的两类,在50 403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321例,反应率0.63%,其中,因心理因素所致反应208例,占反应人数64.8%,非心理因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仅35.2%。

献血不良反应可分为:①轻度不良反应:表现为紧张、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等。

②中度:表现为渐渐失去知觉、四肢冰凉等。

③重度:表现为惊厥、晕厥、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

方法:献血者均经过健康征询、体检及检测血型、血比重、金标法测HbsAg,排除不适合献血者,按操作规程采集200ml或400ml全血,对其总献血率,初(再)次献血反应率加以比较。

结果献血者的不同献血量及献血反应比较,见表1。

讨论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①工作人员应态度和蔼,主动热情地接待每一位献血者和咨询者,做好献血者的心理引导,首次献血者引起献血反应高于2次以上献血反应率,消除他们尤其是初次献血者恐惧及紧张心理,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适龄者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适量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定期献血不但可以拯救患者生命,而且可定期检查身体,通过宣传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因心理反应而引起的精神过度紧张,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努力提高采血人员的素质:采血人员的素质不仅体现在采血者穿刺技术水平,还包括工作责任心、仪表、仪容、服务态度以及对献血者心理护理等整体素质,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考核、强化优质服务,规范服务行为,以提高献血者对采血医护人员的信任。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献血是一项伟大的公益行动,但在献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了解和掌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对于维护献血者的健康和提高献血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出现的身体不适或异常反应,可以分为早期不良反应和晚期不良反应两类。

早期不良反应通常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的几小时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

晚期不良反应通常在献血后的几小时到几天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关节疼痛、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

导致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1. 焦虑和紧张情绪:献血过程对于有些献血者来说是一种紧张和焦虑的体验,这种情绪反应容易导致心情烦躁、血压升高等不适反应。

2. 体位改变:献血过程中可能要求献血者改变体位,如卧位或坐位,体位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液瞬时供应不足,引起早期不良反应。

3. 针刺操作不当:针刺操作不当可能引起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导致出血、疼痛和局部血肿等不良反应。

4. 流量过快或血袋空气过多:献血过程中,流量过快或血袋中进入空气过多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5. 体液和电解质紊乱:献血后,机体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可能发生变化,如血容量减少、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等,导致晚期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和处理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献血前的准备工作:在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检,了解其健康状况和可能的风险因素,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糖等特殊情况的献血者应慎重考虑是否适合献血。

2.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献血者了解献血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增强其心理准备,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影响。

3. 适当的体位选择: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献血,避免体位改变过快或过大。

4. 针刺操作的标准化:对于献血者的针刺操作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摘要】探究献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该采取的相关预防措施,以使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可以有效保证献血者生命健康。

本文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所有人都应该在献血前进行相关检查,其健康条件符合献血标准规定。

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对这些献血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资料90份。

调查结果表明:献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05%,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即是由于精神的高度紧张导致的不良反应,其他因素也包括献血前未进食、睡眠缺乏或者过度劳累等。

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献血次数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02%,≥2次就会增长近乎0.50%,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所以,作为献血医护人员,要努力加强采血刺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献血者减少心理压力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献血人员;不良反应;积极预防【中图分类号】R1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331-0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关献血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之下,献血公益活动如火如荼。

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不良反应是因为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下产生的,由此引发血管的扩张,循环血液量逐渐下降,因此导致相应的不良影响出现。

根据历史统计,极少数的献血人员会在献血后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但是经过护理后通常会完全恢复,不会产生后遗症。

但是,这些不良影响严重的影响了献血人员的献血积极性,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1]。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所有人都应该在献血前进行相关检查,其健康条件符合献血标准规定。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病科杂志 , 2 0 1 0 , 5 ( 7 ) : 3 9 6— 3 9 8 . 本文编辑 : 姜立会 2 0 1 3— 0 7—1 3收稿
3 . 2 体会
在皮肤科 门诊 中应用整体 护理模式 , 有利 于提高
皮肤科 门诊 医护人 员 的工作 素 质 , 满足 患 者 的基 础需 求 J 。
护理是整体护理 的核心 , 在皮肤 科门诊 中 , 慢性 复发性皮 肤病
的发病率 比较高 , 所需 要 的治疗时 间 比较 长 , 难治 愈 , 患 者面 对疾病表现 出不 同的心 理反应 , 消 极 的心理反应 会 严重 影响 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 应该 加强对 患者 心理 变化 的观 察 , 与患 者及其家属多加 交流 , 充分 了解患 者 的心理状 况 以及心 理特 点, 并将 其作为护理工 作 的开展依 据 , 给予 患者 全 面的护 理 ,
[ J ] . 中国医药导刊, 2 0 1 2 , 1 1 ( 1 3 ) : 2 0 0 8— 2 0 0 9 .
士 的重点考核 内容 中, 使护 理人 员通过 提高文 书质 量不 断提
高 自身 的工作素质 J 。
[ 5 ] 谢彩霞. 舒适护理在皮肤科 门诊 的应用 [ J ] . 岭南皮肤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不完整 , 被 任意地篡 改等 , 使得 医疗纠纷 发生率增 高 。完
整 的病历记录是每次护理 的凭证 , 一旦 出现问题 , 可 以作为解 决相关 医疗纠纷 的依据 。门诊部应 组织 护理 人员对 《 病 历书 写规范》 进行 系统的学习 , 可将规范化 的书写护理文件 纳入护
[ 4 ] 尚艳 华, 林丹琼. 罗伊适 应模 式在皮 肤科 门诊 中的应 用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

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献血是一种伟大的行为,可以帮助拯救生命。

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献血者的个体差异、献血时的操作不当以及其他不可预测因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不良反应可能与献血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有些人天生比较脆弱,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对献血产生不良反应。

一些献血者可能有其他潜在健康问题,例如低血压、贫血等,这些都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为了预防不良反应,基本的献血资格筛查非常重要,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测,以确保献血者的身体状况适宜献血。

献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过度抽取血液、快速献血、使用不合适的针头等都可能导致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进行献血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献血过程安全可靠。

提醒献血者要保持良好状态,在献血前注意充足休息、饮食均衡,以提高身体适应献血的能力。

其他不可预测因素也可能引起献血不良反应。

突然的恶劣天气、环境变化、心理压力等都可能对献血者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献血机构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维护良好的环境、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帮助献血者应对外界不可控因素。

当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应立即停止献血过程,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然后,对于不同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对于头晕、乏力等普遍不适,可以让献血者躺下休息,提供恰当的饮食和补液,适当进行冰敷等。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休克等,医务人员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引导献血者就医。

为了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献血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系统。

这包括制定献血操作规范、培训并合格的医务人员、定期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行等。

献血机构应建立紧急救援措施,如备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开展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够应对突发情况。

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通过合理的筛查、操作规范以及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保障献血者的安全和健康。

献血不良反应558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献血不良反应558例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于治疗翼状胬 肉。近年来 采用 角膜缘干 细胞 移植及 角膜缘干
术后结膜 分级方法 , 级 : 1 手术 区域组 织外观 与周 围正 常组织 相 同 ; : 区域 可见明显 的新生血 管伸 向角膜方 向 , 2级 手术 但无 纤维组织增生 ; : 2级 的基础上 出现纤维 组织增生 , 3级 在 但未 侵入角膜 ; : 4级 新生 的纤 维组织侵 入角膜 , 即临床 意义的真性
碍有关。 目前翼状胬 肉治疗 方法仍 以手 术为 主 , 而单 纯 的翼
ulx sn J. pt log , 9 , 4 6 : 4 95 n ec i [ ] O h a l y 1 7 1 ( )9 — 8 . io hm o 9 0 7
[] 吴 3
敏, 赵秀琴 , 王
慧. 角膜缘 干细胞 移植联合 羊膜移植治疗
对单眼复发及或者双眼复发但有足够 的正常角膜 缘干细胞 可
16 统计学分析 .
使用 S P 2 0软件对数据进行 统计学分 S S1.
供移植的病人的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虽然羊膜 是理想 的眼
表重建材料 , 研究揭 示联合 新 鲜羊膜 移植并 不能 显剧 降 但本 低翼状胬 肉再复发率 , 且存在受者 有感染上传 染病 的风险 , 所 以对单眼复发及或者双眼复发但有 足够的正常角 膜缘干 细胞 可供移植的病人单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即可。
状胬 肉切除术后复发率 高达 2 % 一 9 【 , 其是 复发 性胬 4 8% 2 尤 ] 肉即使联合应用抗代谢药 物术后 复发率 也高 达 5 % 【 , 随 0 3且 ] 着手术次数增加 , 瘢痕形成及 险球粘连 , 一步增 加 了治疗难 进
度。 18 95年 , e yn等 首次 采用角膜 干细胞移植 术用于翼 状 K no

1884例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1884例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症 状 外 , 有 恶 心 呕 吐 , 肤 湿 冷 , 悸 、 闷 等 。 度 : 中 度反 伴 皮 心 胸 重 除 工 作单 位 :10 1 长 沙 40 0 收 稿 日期 :0 9 1— 5 20 — 2 2

湖 南 省 长 沙血 液 中心
应上 述 症状 外 , 有 惊厥 , 有 晕 厥 , 还 伴 大小 便 失禁 , 心动 过 缓 , 持续 性 低 血 压等 。 度 14 人 。 轻 6 7 中度 2 6 , 度 l 人 。 2人 重 1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家 标 准 ) B 86 — 0 1 ) 147 20 。献 血 量 为 30 l G 0 m 或
40 ml 0 。
用血提供保障,但在 日常采血工作 中发现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
中发生 献血 不 良反应 , 文 对近 3 长 沙血 液 中心 的 18 例 无偿 本 年 84
0 t ≯ t 它 0 0 t≯ , p t ; )
描 床上 , 心 脏 定位 于扫 描 机 架 的 中心 位 置 , 用 机 架侧 方激 光 将 使 灯 进行 准 确定 位 。 接 心 电 门控 ; 用 s l n T高 压 注 射 追踪 技 连 选 tl t ea C 术 , 定注 射速 率 5 l 。 设 m/ s 1 静 脉套 管针 的操作 方 法 . 3 穿 刺点 可 选 择上 肢 静脉 的头静 脉 、 贵 要静 脉 和 肘正 中静 脉 。 择 好 穿刺 点 后 , 备皮 肤 , 碘 伏 消 毒 选 准 用 皮 肤 两遍 , 直径 为 5m, 气 准 备 穿刺 , 穿刺 针 刺 人血 管 见 回血 c 排 当 后 平 行 向前 推 进 O — . m, 以下 顺 序操 作 : 开 止 血 带— — 右 . 1c 循 5 O 松 手 拇 指 固定 鳍 状 针 座— — 左 手持 Y型软 管座 将 套 管 全 部 送入 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5-10-28T11:02:03.8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期作者:张璐
[导读] 西京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西京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与方法。

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12月的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不良反应的290名献血患者的情况作为详细的分析与报告。

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98%(290/29447),各种诱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

此外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献血次数相关,首次为1.02%,2次为0.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与献血的次数有一定的关联;通过普及献血知识,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剖析;预防措施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及无偿献血的宣传、普及,公民献血的热情及意识逐步提高,无偿献血群体不断扩大。

极少有献血者在献血时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反应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但还是会给献血者带来一定的身体损伤及心理影响,损伤献血者本人及周围群体献血的积极性。

为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及由此产生对无偿献血的负面影响,现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期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献血者的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12月29447例献血者一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资料290份。

献血者一献血前体检化验合格,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一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一2011)的要求:①年龄:18一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②体重:男性大于或等于50kg,女性大于或等于45kg。

③脉搏:60一100次/min,节律规整,高度耐力的运动员大于或等于50次/min。

④血压:12.OkPa(90mmHg)收缩压<18.7kPa(140mmHg),8.OkPa(60mmHg)小于或等于舒张压<12.OkPa(90mmHg),脉压大于或等于30mmHg/4.OkPa。

⑤体温正常。

⑥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

⑦四肢无重度及以上残疾,无严重功能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⑧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

血液快速初筛检验合格:①:血红蛋白检测:男性大于或等于120g/L,女性大于或等于115g/L。

硫酸铜法:男大于或等于1.0520,女大于或等于1.0510。

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检验阴性。

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符合相关要求。

1.2方法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根据各种原因进行分类汇总。

1.3献血反应的判断标准
分为三级。

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伴轻度出汗等血管迷走神经症状,精神紧张、焦虑,眩晕、连续的哈欠,但仍有知觉;中度:表现为失去知觉,及渐进性的轻度反应;重度:除以上症状外,还有明显的晕厥、持续性低血压、失去知觉、抽搐、心动过缓,脑缺血症状等。

1.4统计学分析
首次大于等于2次献血者一的献血不良反应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种原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总结见表1。

表2 献血次数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X2=5.23,P<0.05)
3讨论
献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以献血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血容量急剧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常常由于生理、心理、采血环境等各种因素引起。

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功能紊乱过程,出现一系列功能性改变,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等症状,经过体检医生的处理,一般恢复良好,不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本次调查显示,2014年1月至12月共有29447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其中有290人出现了献血反应,占总人数的0.98%。

经分析发现,各种原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

献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轻、中度反应,重度是少见的。

精神紧张属轻微性恐惧心理的一种,是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的一种
表现。

精神紧张又是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因为首次献血者献血之前对献血知识不够了解,在献血时更容易精神紧张,因此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首次要高于2次及多次献血者。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有很多方面,例如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采血环境,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工作,消除献血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加强采血前的征询工作,避免献血者在空腹、疲劳等情况下献血,在采血现场准备餐饮,空腹的献血者献血前饮用热牛奶,面包,预防低血糖,对睡眠时间低于6h的献血者,劝其延期献血;采血护士要提高业务水平,穿刺准确,手法熟练,减少因二次穿刺而造成献血者的紧张害怕心理。

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可导致献血者,特别是初次献血者血容量骤然下降,同时出现某此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反应如头晕、出汗、恶心等,即献血反应;而献血反应可影响献血过程的正常进行。

近年研究证明,精神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且更多地发生在初次献血者中。

根据现代医学提倡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综合模式的要求,应该将其运用于无偿献血工作之中,通过对初次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使初次献血者获得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满足,顺利、愉快地完成献血过程。

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献血者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心理特征,在具备爱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以减轻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紧张状态,保证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

此外,献血前多饮用温开水可有效增加血容量,充盈血管,降低针尖对血管壁的刺激,减轻献血者的疼痛,缓解紧张情绪,也能有效地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献血者献血时是否发生献血反应或献血反应发生后我们的医护人员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献血者及其亲属的献血积极性,我们应该提高服务水平,使每一位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一都及时一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贴心的照顾,使他们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低,并使其尽早恢复。

这对我们增加固定的无偿献血者人数,扩大无偿献血队伍,保障安全、充足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彩霞;舒堃;张淑香;杨占凯;李京兰;刘香云.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05):112.
[2]Hauson SA;France CR;杨晓芬;赵凤绵;武江.献血前水的摄入可减弱献血不良反应[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01):78-80.
[3]魏莉.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03):122.
[4]冯霞.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4(04):89.
[5]俞丽帅;孙燕.萧山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04):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