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2、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十二章》。

2、写作背景《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可谓好学也已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士不可以不弘毅2.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3.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如果B.小人喻于利于:在C.不亦重乎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其“恕”乎其:它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知止而后有定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5.将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重点字词: 由:依靠。 而:难道。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 化和自觉;
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是 社会、人生所必须的;
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 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重在实践行之 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 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研读文本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阳 货》)
重点字词: 何莫:为什么不。 事:侍奉。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子罕》)
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 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重点字词: 为:堆积。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 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3)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任务二
正音,诵读吟咏,整理重要的 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把握文本 的思想内涵。
初读文本
正音: 如乐( yuè)何
八佾( yì ) 自省( xĭng ) 文质彬彬( bīn ) 譬( pì )如 未成一篑( kuì ) 子罕( hǎn ) 迩( ěr )之事父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①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 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选全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选全文
喜欢,爱好。
乐:
以… …为乐趣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停殆
迷惘
思考
课文探究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三人行,必有我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呀。”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指河水。
舍:
舍弃。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全三册)

《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全三册)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一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文化常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文本分析(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本章阐释了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

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本章强调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他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闻道”很重要。

领悟了生活的真谈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仁道的精神(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

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也必然不同。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本章阐释了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点拨:本题旨在培养同学们搜集资料、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参考答案:安贫乐道、精益求精、三思而行、举一反三、择 善而从、见义勇为……
者而改之”)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人 )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但是,却 ) 而 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 )
博学而笃志( 并列连词,不译 )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 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
思而不学则殆( 殆:古义:疑惑 今义:几乎,差不多;危险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古义:好的方面,优点 今义:善良 )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
愠”) 可以为师矣( 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首动词“择”,应为“则其不善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 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 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 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学过的知 理解,
识;形做 名
领会
可以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 可以做老师了。”
“温故”就能“知新”吗?
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 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 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在学习中要想 “知新”,一定要独立思考。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关于《论语》,它是我们绕不开的一本书,它出现在我们学习的每个阶段。

不知道你是否生出过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论语?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做客央视《开讲啦》解释道:“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家文化,大树的根部则是孔子,以及包括孔子在内的先哲们。

大树树干之所以粗壮,就是因为大树的根扎得深扎得牢。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因此,要想了解中华文化,应该了解儒家文化,而欲了解儒家文化,则必从读《论语》开始。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熟读《论语》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把“金钥匙”,由此切入,洞开中华文化之大门。

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无不深受《论语》之影响。

可以说,《论语》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千古流传的潜移默化中,早已构筑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论语》有多重要?——诸多名家如是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大儒朱熹也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

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浸润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滋养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底色,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论语》小知识:《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十二章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明确: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 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 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 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 道,富且贵焉,耻也。
也许有人会说:“苏格拉底,忙于做这种琐事,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不感到 丢脸吗?”然而我会义正辞严地回答说:“你这个人,如果你认为凡有点自尊的人要 在掂量了生与死之后才决定做某事是否值得,那么你说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 考虑他的行为是否正义、他做的事像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孜孜不倦的学者、知人论世的智者; 兼善天下的仁者、乐观坚毅的通者;
孔子的影响: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 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 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孔子的形象变化:
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 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 董仲舒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 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
如果你只渴望尽力获得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追求智慧和真理,不关心如何让 灵魂变成最好的,你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我相信在这城里没有比我对神的侍奉更大的善行。因为我忙忙碌碌,所做的事情 无非就是劝导你们,无论老少,最应关注的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财富,而是你们灵魂的 最佳状态;好比我对你们说:“财富之所以好是因为德性,德性使财富以及其他所有 对人有益的东西成为好的,无论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君子食无.求饱 “无”同“ ”, 。

2.知.者不惑 ~“知”同“ ”,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焉{①见贤思齐焉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其{①其“恕”乎②请问其目 ③吾其还也 ④君知其难也⑤其一犬坐于前3.而{ ①人而不仁②任重而道远③死而后已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夜缒而出 "4.之{ 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子犯请击之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辍耕之垄上5.如{①如礼何②沛公起如厕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⑤宗庙之事,如会同6.兴{①《诗》可以兴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

今义:一天;有一天。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诗》可以..兴,可以观 古义:。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

4.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就有道而正.焉2.见贤.思齐.焉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君子食.无求饱>5.譬如平.地6.请事.斯语矣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句式:译文:2.敏于事而慎于言。

句式:。

译文: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句式:译文:4.如礼何·句式:译文:5.克己复礼为仁。

句式:译文:!6.止,吾止也。

句式:译文:7.仁以为己任。

句式:{译文:六、成语积累: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们平时要注意食无求饱....,不能暴饮暴食。

(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己。

( )3.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扬温润敦厚的君子之风,那么社会风气也会文质彬彬....、和谐包容。

( )|4.刘笑任重道远....,总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对方得到满意的答复。

( )5.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疫苗研发问题,虽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虽然疫苗研发计划也不宜死而后已....。

( )6.电视剧《鹤唳华亭》以“礼”制营造出了克己复礼....的整体氛围,展现了以含蓄、克制、隐而不发为特点的多重情感关系。

( )七、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

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片段读写练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问题。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B.颜回勤于学习,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即由一点能推知十点。

C.孔子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D.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子贡以雄辩著称,孔子批评他说话过于谦虚。

2.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表示,“吾与女弗如也”应理解为“我与汝均不如”。

据此联系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技巧。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问题。

(1)(樊迟)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②,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注] ①皋陶:上古时期东夷部落的首领,曾在舜的手下做过管理刑政的官,以正直闻名天下。

②伊尹:商汤时的贤能辅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

3.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试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4.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三、微写作。

5.学校计划举办以“《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为主题的论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要求:引用《论语》中的原文,200字左右。

[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0分)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

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

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

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

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2)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4.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而子路果真死了。

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说明。

(4分)。

:高考练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不仅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释义及用法,还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全面理解并准确翻译重要字词和文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分){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

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

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

”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

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

每试必雄.其曹偶。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

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

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

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

”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

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

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

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

”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

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

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

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

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