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慢性腹泻诊断与治疗PPT

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
粪便呈水样或糊状
伴有腹痛、腹胀、恶心、 呕吐等症状
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贫血等症状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泻药 可能导致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腹泻持续时间超过4周
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
粪便含水量超过85%
粪便中无血、脓、黏液等 异常成分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腹泻的 疾病,如感染、肿瘤、药 物等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刺激 性食物,多喝水,保持饮食清淡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慢性腹泻的预防和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 接触病原体和污染源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病史、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综合判断
慢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病因:感染、食物过敏、药物反应、肠道疾病等 症状:持续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法: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支持治疗等
慢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 机制
慢性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常见病因
其他治疗方法
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 药物疗法:使用抗腹泻药物,如洛哌丁胺、蒙脱石散等 心理疗法: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改善肠道功能 手术疗法:对于顽固性腹泻,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肠切除、肠吻合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 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治疗注意事项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定时排便、避免熬夜等
添加副标题
慢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主 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 痛、上腹灼热感、暧气、食欲不振、恶 心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 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
一、症状
1.餐后饱胀和早饱感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 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感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不久即有饱感,食欲 消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III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 月来症状持续)。
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致)。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罗马III标准将本病
分为两个临床亚型:①上腹痛综合征: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热感;② 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感。两型可以重叠。
(二)诊断程序
FD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 应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为此,在全面病史 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先判断患者有无下列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 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 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 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 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亦可先予 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 步检查。
2.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 律性,部分患者伴上腹灼热感。
3.精神症状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 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一)定义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小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也可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即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三)流行病学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的人群患过慢性腹泻。
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见表1。
在慢性腹泻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和功能性腹泻。
表1 慢性腹泻的病因(二)发病机制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 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其中2 L来自饮食,7 L来自消化道和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小肠可吸收其中90%的水分,仅有1~2 L排至结肠,结肠又可吸收其中90%水分,最终仅有0.1~0.2 L水分随粪便排出。
如胃肠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步骤慢性腹泻的诊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腹泻。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属于功能性腹泻,指的是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包括结肠过敏、情绪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症状表现有腹痛胀气,排气排便后疼痛或消失,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
中医将伴有腹部觉冷,四肢不热,不耐寒冷刺激以及天亮时即腹痛而泻的称作脾肾虚寒腹泻;将伴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胀并有下垂感,四肢沉重无力的称作脾胃气虚腹泻;将精神郁怒即痛泻,泻后疼痛减轻的称作肝旺克脾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达数月、数年不愈。
疾病分类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消化食品)吸收及运动(运动食品)功能障碍,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
临床上按解剖部位结合病因分:A、胃源性腹泻,包括胃部疾病和肠内容物或胆汁返流入胃造成的腹泻;B、肠源性腹泻,包括肠道的各种炎症如菌痢、克隆病、不全肠梗阻、肿瘤、消化不良、菌群失调、对鱼、虾过敏,食物中毒及某些腹泻药、降压药引起的腹泻;C、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腹泻;D、功能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易激惹综合症。
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中,最常见的为各种肠道感染、结肠和直肠癌,葡萄(葡萄食品)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
国内一组433例慢性腹泻病因分析中,肠道感染性疾病占36.7%,肠道肿瘤29.6%,原因未明20.6%,小肠吸收不良6.4%,非感染性炎症3.3%,其他少见。
1.肠道感染性疾病;2.肿瘤;3.小肠吸收不良;4.非感染性炎症;5.功能性腹泻;6.药源性腹泻。
根据病理生理学分为四类:1.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超过血浆渗透压所引起的高渗性腹泻;2.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吸收障碍性腹泻;3.肠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泻;4.肠功能失调,蠕动亢进引起的运动性腹泻。
临床表现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
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
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第九版内科学-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
作者 : 黄志寅、肖 雪、唐承薇 单位 :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重点难点 掌握 慢性腹泻的定义、类型、诊断与鉴别诊断
熟悉
腹痛的治疗原则
了解
腹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一、腹泻的定义
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或粪便量增加(>200g/d),或粪质稀薄(含水量>85%)。 临床上,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腹泻两大类,病程短于4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4周或长期反
感染性腹泻: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抗生素相关腹泻:停止抗生素或调整原来使用的抗生素 粪菌移植:治疗肠道难辨梭状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乳糖不耐受和麦胶性肠病: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胶成分 过敏或药物相关性腹泻: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停用有关药物 慢性胰腺炎:补充胰酶等消化酶。 炎症性肠病: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病因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营养支持
对症治疗
肠外、肠内营养,补充谷胺酰胺 止泻剂 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不宜选用止泻药
谢谢观看
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
除了病程长短,病史、大便特点、病理生理改变、内镜、活检等都是腹泻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的重要依据。
内科学(第9版)
二、慢性腹泻的病因
分 类 病因与病理生理 细菌毒素,回肠胆汁吸收障碍,炎症性肠病,刺激性泻剂,糖尿病自 主神经病变、肠易激综合征、交感神经切断术后腹泻、迷走神经切断 分泌性腹 术后,憩室炎,阿狄森病、甲亢,类癌综合征、结肠癌,淋巴瘤,直 泻 肠绒毛状腺瘤、胃泌素瘤、甲状腺髓样癌、嗜络细胞瘤、生长抑素瘤、 血管活性肠肽瘤; 渗 透 性 腹 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碍,渗透性泻剂(硫酸镁、氢氧化镁、铝碳酸镁、 泻 甘露醇、山梨醇、乳果糖);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

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全文)一、概述(一)定义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也是消化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发病时影响患者的体力、精神状态、营养吸收、日常工作,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既往认为慢性腹泻的粪便排便量>200 g/d,但因粪便的重量变化很大,正常人的粪便重量可能会超过这个值,因此不推荐将粪便重量作为腹泻的衡量标准。
推荐使用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图1)评分第5型及以上,作为腹泻标准[1]。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为2~3周,而慢性腹泻病程>4周[2]。
我国学者把慢性腹泻定义为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3,4]。
图1 布里斯托粪便性状分型(BSFS大便分型法)(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1.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2.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3.根据临床特点,慢性腹泻可分为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的临床分类可能比传统的病理生理分类更加实用。
(三)流行病学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人群患过慢性腹泻[3]。
西方人群慢性腹泻患病率为4%~5%,美国成人慢性腹泻的患病率为6.6%[4]。
但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表1)。
功能性胃肠病通用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功能性胃肠病通用课 件
目录
消化不良 • 肠易激综合征 • 功能性便秘 • 功能性腹泻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功能性胃肠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胃肠病(FGIDs)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
诊断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 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 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确诊。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功能性消化不良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
分类
IBS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 和不定型,不同类型的IBS在临床表现 和发病机制上略有差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IBS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有关。
发病机制
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肠道感觉过敏、肠道运动异常、肠道炎症反应以及肠 道微生物群落失衡等因素有关。
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状,但未发现器质 性病变。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类。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早饱、嗳气等症状,通常在餐后加重。
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心等症状,通常在空腹时加重。
慢性腹泻PPT课件

伴随症状
(1)胃肠道症状:腹痛,多见于炎症性腹泻;(小肠性腹 泻的腹痛常在脐周,便后多不缓解,而结肠疾病多在下腹, 便后常可缓解或减轻) ; (2)全身症状:是否伴有发热(IBD、TB、amebiasis, lymphoma),营养不良和消瘦(吸收不良、肿瘤、甲亢)、 失水、休克、贫血及出血倾向等。 (3)胃肠道外症状:是否有闭经、多饮多尿多汗、关节炎、 手震颤、皮肤病变、眼部症状、肢体麻木及运动障碍等。
肠内水失平衡-腹泻
分泌>吸收
吸收
分泌
慢性腹泻流行病学
• 西方人群患病率
• 7-14%老年人发病,其中包括功能性肠病 • 4-5%患者为不伴有腹痛的大便次数增多 (Gastroenterology,1992;102:895-901)
• 据印尼和Bangla-desh医院资料表明慢性腹泻的 发生率0.8%-1% (sutoto,1982)
• (一)内分泌疾病 • 1. 糖尿病 并发腹泻是糖尿病胃肠道症状之一,约 0.l%~7% 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腹泻,常发生于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IDDMI 型)患者。典型者为水样便, 多发生于餐后或夜间,呈间断性或复发性,顽固性, 发作时可持续数小时、数周、数月不等,亦可与便 秘交替出现。糖尿病腹泻的病因尚不明确。
腹泻的病理生理分类
• 渗透性腹泻 osmotic diarrhea • 渗出性腹泻 exudative diarrhea • 分泌性腹泻 secretory diarrhea • 肠运动紊乱 motility disturbances
腹泻病理生理
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有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 体液中水大量进入高渗的肠腔 特点:禁食后腹泻停止
体格检查
• 一般情况(严重程度,营养状况) • 皮肤(潮红,皮疹,皮肤划痕征) • 甲状腺(质地) • 胸部(喘息) • 心脏(杂音) • 腹部(肝大,包块,腹水,压痛) • 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 • 四肢(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摘要通过介绍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及二者的关系,明确了慢性腹泻的定义,简述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介绍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诊断,详细总结了这类慢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并对难治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理提出展望。
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4周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有异同。
一、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慢性胰腺炎;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药源性腹泻;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等。
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造成脑-肠轴功能紊乱,引起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此,目前功能性胃肠病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6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肠轴互动异常[1]。
功能性胃肠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情况包括:IBS(腹泻为主型与混合型)、功能性腹泻、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
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消化道动力与分泌功能障碍、大脑信息处理异常、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异常、心理障碍、遗传等因素综合引起。
二、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粪便的病原学检查等,加上消化内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综合分析做出诊[1,2]。
IBS的诊断标准为至少6个月存在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个月有3 d出现症状,必须有以下2个及以上表现:排便时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的改变。
可伴有排便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
IBS的分型诊断标准见表1。
诊断腹泻型IBS时,要注意区分是小肠激惹为主还是大肠激惹为主,是典型的IBS还是不典型IBS。
如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不多,每次排便量较多,粪便中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一般无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小肠激惹为主;如每天的排便次数较多,每次排便量较少,有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大肠激惹为主。
如患者发作时有腹痛,紧迫的排便感,排便后立即缓解,属于典型的IBS,一般不需要做太多检查可作出诊治;如患者发作时有腹痛,没有紧迫的排便感,且排便后仍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属于不典型的IBS,一般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再作出诊治,如肠镜下取黏膜活检、细胞学检查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
功能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为≥75%大便为松散或糊状便或水样便;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诊断之前至少6个月存在症状,且后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泻与腹泻型IBS的主要区别是不存在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因此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详细问诊。
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的范畴,但不属于罗马系统的分类中,但其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临床处理,患者表现为进食时或进食后不久即刻要排便或排烂便,不进食时无明显不适,在处理时不但要治疗肠道的功能,还要注意胃功能的调节。
另外,所有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在诊断时,均需要进行情绪评价,判断是否存在抑郁与焦虑状态[3]。
三、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慢性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规范性治疗策略包括协调患者体内外环境稳定,按功能性胃肠病治疗指南结合经验性用药,联合治疗,综合治疗,坚持个体化治疗,抗焦虑抑郁药的治疗,循证医学指导治疗等。
治疗原则包括饮食指导,解痉止痛药,腹泻严重者可视病因给予止泻药物、肠道微生态药物、肠黏膜保护剂、适量短期使用抗生素、抗抑郁与抗焦虑药物合理使用、中医中药等。
(一)饮食指导饮食对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影响非常重要,往往是诱发或加重的主要因素,一些刺激性食物与不能耐受性食物要避免进食,如奶制品、冰冷食物等。
我国IBS患者乳糖酶缺乏或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较高,这些患者摄入乳制品可以诱发或加重IBS表现[2]。
(二)解痉止痛类药物解痉止痛类药是治疗这类慢性腹泻的主要药物,不但可调节胃肠道的动力,而且可减少胃肠道的分泌功能。
主要包括动力调节药曲美布汀[4,5]、胃肠道解痉药匹维溴铵[6]、复方枸橼酸阿尔维林[7]与M受体拮抗剂等,见表2。
(三)止泻药物腹泻严重者可视病因给予止泻药物,但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很少使用,临床上应用止泻药物的原则是:①病因治疗是基础;②止泻药物治疗是对症;③腹泻严重者,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④要注意止泻药对其他合并药的影响;⑤不要长期应用;⑥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为宜。
1.药用炭(活性炭):为一种不溶解的微细炭末,细粉的总面积大且有无数细孔,故有强大的表面吸附作用,可以吸附化学毒物、细菌毒素和气体等。
服用后可减轻肠内容物对肠壁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减少,从而起止泻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腹泻,尤其是由于肾功能不良所致的腹泻,胃肠胀气、胃酸过多和误服毒物。
2.鞣酸蛋白:服用后在胃内不分解,至小肠碱性溶液中分解出鞣酸而起收敛作用,能使炎症表面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使渗出液减少,并减轻肠内容物对肠壁的刺激作用,减少肠蠕动,故有消炎、止痛和止泻功效。
大量服用可引起便秘。
3.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内服后可附着于肠道黏膜表面,起收敛和保护作用。
口服后肠道吸收极微。
临床应用于胃肠功能不全及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腹胀等。
4.双八面蒙脱石(思密达):为白色细粉,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作用;并通过与消化道黏膜中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激活凝血因子Ⅵ、Ⅷ、Ⅻ,具有局部止血功能;可降低结肠的过分敏感性,恢复胃肠道上皮组织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双八面蒙脱石不被胃肠道所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其连同所固定的攻击因子随着消化道自身的蠕动而排出体外。
无毒性作用,无禁忌证,是较理想的止泻新药,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止泻药。
(四)肠道微生态药物这类药物可以调节肠道的正常菌群,减少致病性菌群的过度生长,是治疗慢性腹泻的重要药物。
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多种乳杆菌,粪链球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妈咪爱)、双歧杆菌[如培菲康(三联)、常乐康(二联)],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等。
菌群促进制剂如乳糖可扶植大肠杆菌,叶酸可扶植肠球菌,分叉杆菌因子可扶植乳杆菌等。
耐药性肠球菌制剂可耐受多种抗生素,能阻止其他菌群异常繁殖,克服菌群失调[8]。
(五)肠黏膜保护剂如复方谷氨酸肠溶胶囊可改善肠道的吸收、分泌及运动功能,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阻止或减少肠内细菌及毒素入血;促进受损肠黏膜的修复及功能重建。
(六)抗生素适量短期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可减少致病性菌群的过度生长。
(七)抗抑郁与抗焦虑药物抗抑郁与抗焦虑药物不但可调节患者的情绪,还可以调节胃肠道的动力、分泌与内脏高敏感,是治疗慢性腹泻性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药物,其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其使用的指征包括慢性腹泻性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焦虑状态,以内脏高敏感性为主表现、对动力或动力调节药治疗效果不佳者,长期反复发作者。
常用药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9]与文拉法辛[10,11]等。
黛力新是由三氟噻吨和四甲蒽丙胺两种非常有效的化合物组成的合剂,有协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特性,并具有两者的不良反应拮抗的效应。
三氟噻吨是一种神经阻滞剂,大剂量的三氟噻吨主要拮抗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降低多巴胺能活性;而小剂量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从而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四甲蒽丙胺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的再摄取作用,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同时,其可以对抗大剂量时三氟噻吨可能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对组胺受体有一定拮抗作用,并且还有镇痛、抗惊厥作用。
文拉法辛主要是通过双重抑制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升高,减少与β受体偶联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释放,使突触后膜的受体敏感性下调,从而快速和高效地发挥抗抑郁与焦虑作用。
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这类药物使用的剂量往往是精神科常用剂量的1/3~1/2量即可,使用2~3个月,症状控制后可按需要服用。
(八)中医中药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腹泻具有宝贵的经验,中医理论认为功能性胃肠病多由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气机内郁、素体亏虚所致,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痰结、火郁为标。
中医治疗原则以通为要,以降为顺,以调理脾胃升降为法,治疗关键在于升脾降胃、健脾理气,寒热错杂者,治以辛开苦降,肝脾相关,活用柴胡汤疏肝理气、开郁散滞等[12]。
痛泻宁颗粒的组方为白芍、白术、青皮、薤白,青皮换陈皮可加强疏肝理气止痛;薤白换防风可宽中理气,主治泻痢下重,对治疗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有较好的疗效。
有报道应用艾灸脾俞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有效[13],但这些仍需要大宗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对于反复发作的较难治疗的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者,经上述治疗仍无法解决问题者,应做肠镜检查并取肠黏膜做病理细胞学分析,应注意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低度的炎症表现但无黏膜损害时,可应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二是存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时,如>30个/400高倍镜视野时,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有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