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_族群认同变迁及族属标示及认同_袁同凯
历史脉络下的族群意义溯源与延伸探析

历史脉络下的族群意义溯源与延伸探析摘要:族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涵,族群认同倍受关注。
族群冲突与融合,个体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困惑,加上世人呼吁对多元文化的保护,更彰显族群研究的意义。
从西方已有族群认同研究:“原生论”、“场景论”和英格尔的族群认同变量分析入手,辅之国内族群和族群认同的相关研究。
探知他族群的存在是我族群认同意识产生的原动力。
而或融合或冲突的族群消解方式分别用或温和或激烈对抗的方式存在于族群之间,特别是那些处于族群交界的锋面部位。
族群之间的边界不仅是地域上的,更主要的是心理和文化上的。
关键词:族群;认同;边界;国族当今世界是一个大量移民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不同的族群正在纳入到统一的世界体系中, 因而族群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和深入。
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文化距离。
族群认同的需要愈来愈强烈, 但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族群意识等词汇高频度地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界。
“族群”问题成为个体焦虑、群体冲突、政治骚乱和国际对抗的主要诱因, 因而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全球化背景下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个体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困惑,加上世人呼吁对多元文化的保护,更彰显族群研究的意义。
笔者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的考虑作这一研究的。
一、西方已有的族群认同研究:“原生论”“场景论”和英格尔的族群认同变量分析以往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从根本上来看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族群认同自古有之,认同是由族群固有的内在要素而生,是族群之间客观特征和构成要素的差异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边界,使此族群与彼族群区别开来。
人们把该派称为“原生论”(Primordialism),也有人称之为“根基论”;而另一派则认为族群认同并非自古有之,它是随着大众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兴起而产生出来的,这一派的学者认为,在近代以前,没有大众文化教育,人们根本没有族群观,族群边界也是模糊的。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
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
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
“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
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
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_以马来西亚为例_上_

`上
Abstract: Using examples from M alaysia,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
a
t ance of relating et hnicity to the power of t he st at e and polit ical processes involving
左
nous peoples, Malaysia
毅
/译
一、引言
的立论将超越原生性论者以及工具性论者的争辩。
来西亚的族群构成和族群 认同意识以及 族
马 群性民族主义( ethnic nat ionalism) 是笔者 撰 写本文的主 旨。此类事 象的过 程乃是通 过
我将论证个人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在一个当地情 境持有某种原生性质的族群认同, 而此种情境若脱 离政府行为以及国家促成之意识形态所发挥作用的
对殖民和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 念的人类群体, 这种信念对于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
国家通过行政和统治的集权、文化和政治权力 的政策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 对群体的形成和
学
而不一定关涉客 观的血缘关系 是否存在。0 ( Weber 1968: 389) 韦伯对族群的论述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其 中有 弗 里 德 里 克 # 巴 斯 和 查 尔 斯 # 凯 斯 ( Jenkins 1997) 。韦伯所下定义的重要特点是对主观信念及 其历史因素的强调, 另外就如本文所将进一步指出 族群实际上就是/ 想象的社群0 ( A nderson 1983) , 关 于这一点本文将予以深入阐述。韦伯关于族群的定 义笔者将重新予以界定为就共同的渊源而享有某一 主观信念的人类群 体, 这些群体 因各自的 神话、历 史、文化属性及种族意识形态而彼此相区别。正如 本文将予以论述的那样, 族群的形成正是因为此种 群体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的权力而使然。至于 族群范畴, 我们指的是那些族外人士以及行政管理 人员为方便起见所认可的人类群体, 而此种群体本 身并没有自认为是一个族群或尚处于族群的形成过 程之中。族群范畴通常范围较广, 涵盖不只一个族 群, 然而由于时间和政治过程的作用, 此类群体有可 能形成某一共同的族群意识。政治过程在一国范围 之内也有可能激发少数民族诸群体在与国家权力交 涉中认同为某一共同的族群范畴( 同时又维持各自 的族群认同) 。在当代的国家体系内, 族群的形成深 受此类体系中的政治过程的影响。
族群意识_认同_文化_吴燕和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3期 JOURNAL O F G 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Vol.20NO.3 1998年7月(Philos ophy and Social S cience Edition)J ul.1998族群意识・认同・文化●吴燕和/著 袁同凯/译[摘 要] 本文以大量翔实资料为依据,就人文学界有关族群意识特性实质的新近学术观点进行了讨论,指出族群特性应涵盖文化现象、心理认同和社会组织等层面。
[关键词] 族群意识 认同 族群发展过程 传统文化[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C912.4近几十年间,一种由英文ethnicity一词所代表的现代人问题,引起广大世人关注。
这一中文译为“族群特性”或“族群意识”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使得许多人痛苦忧虑,造成社会矛盾、政治不安,以及国与国之间争战不休的关键问题。
一般学者在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无论社会或文化现象)时,总以为可以对该名词或该讨论对象先下个定义,但是“族群”现象极为复杂,很难找到一个令不同社会或人文学科都接受的定义。
再者,我们在举例探讨涉此一问题有亲身经验的社会参与者、政客或煽动者时,不论他们在族群发展过程(ethnic pro cess)中扮演什么角色,包括族群政策的执行者或族群政治的牺牲者,恐怕也都不会同意对族群的含义做出一致的看法。
为了便于让各地学者都能藉以参加讨论,过去也有先下定义的先例,本人在此引用一本书的定义,这是一本建立理论概念性的书,乃是旨在促进世界各地学者交换对族群特性研究而下的定义。
此定义是经过多次讨论的结果,把et hnicity一词界定为“与生俱来的、靠生物遗传性而扩展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个大社会里,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关系,但又和其他社会组织特性相伴而生的社会关系”(R igg s,1985:4)。
在此定义之下,许多国际学者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之研讨。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2014年03月10日 04:06:32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引发了各方人士对民族关系的热议。
在这种关注下,中国的民族识别也相应地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反思甚至是质疑、颠覆。
并且,由于民族问题关系到民生、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这种热议已经不局限在学术界内部,而是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活跃在公众舆论中。
《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总第430期,以“大陆民族识别问题检讨”为主题,号称“独家揭秘大陆56个民族炮制全过程,大陆民族政治的肇始期的选择及因果。
”当然该媒体的所谓“独家揭秘”,“炮制”等字眼,如果由业内人士稍作解读,其理解之肤浅与偏颇便不言而喻。
而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刮起的“解构”中国少数民族之风,“分析中国的民族识别,解构中国政府对其境内少数民族的构建”业已成为西方学界中国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此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接二连三,先后被拆解的有回、彝、壮、苗、瑶、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国内学者对此亦有反驳,如已故四川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就曾对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郝瑞关于彝族认同的研究做出回应。
早在2002年,他就在《民族研究》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教授商榷》一文,指出国外关于民族、族群的一些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随后,郝瑞发表《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一文,这就是彝学界知名的“郝李之争”。
然而,针对西方这股解构热潮,国内学者能够像李绍明这样予以反驳的并不多,有些学者甚至响应,著名的莫过于北京大学教授马戎的“去政治化”的观点:他主张以“中华民族56个族群”的称谓代替“56个民族”,从而以“文化化”取代“政治化”。
这种论调曾一度成为主流。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这种反思民族识别的研究进行再反思。
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蛟认为,这种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承认政治东方专制主义化的取向, 在中国学界生成的许多诸如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民族共治、唯个体公民权利论之类西方学畅想值得注意。
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1)

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1)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陈志明/著冯光火/译袁同凯/校【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1卷第4期】[摘要] 华裔族群认同的持续并不在于任何汉语使用的持续,因此需区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
然而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语言部分——可表现认同的类型;而文化涵化的不同层次导致了对华人认同的不同理解。
因此研究华裔族群的认同应该从“语言、语言的涵化与认同的关系;中文能力与认同的关系;国籍与认同的关系”综合考虑。
[关键词] 华裔族群;语言;国籍;认同一、引言我们在此文中主要关注的是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并自我认同为华人的族群。
他们分属不同国籍并已在社会和文化上分别融入了各自所处的社区和民族群体。
他们还会一种或多种华人语言,也都会讲当地的主要语言。
虽然他们还讲华人方言,但他们所讲的方言可能已被当地的主要语言涵化。
所以考察语言与语言的变化的关系、族群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华裔族群的不同经历使得这种比较研究更具价值。
语言,毋庸置疑是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
既然华裔族群已适应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我们要研究涵化对族群的影响、不同的涵化层次,特别是语言涵化与同化的层次造成了华人认同的不同形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区分有中文读写能力和没有中文读写能力的华人,研究读写能力、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的关系。
如果可能的话,附带探讨语言与泛华人认同的意义。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族群认同的范畴中存在着各种方式和认同层次。
华人族群的认同似乎包含了三个部分:标志、主体意识和构成了认同的共同特性的客体特征(Tan,1998年,a: 14)。
世界各地的华裔族群被认为是华人,但是他们的主观经历和认知过程不尽相同。
因此,在认同的过程中,他们不一定以相同的文化特征强调为认同的象征。
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族群或更准确地说是族群类别的“华人”只有在与一个较大的社会中的其它族群类别相关联时,才有现实意义。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族群和族群认同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话题。
族群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文化、语言和血缘关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而族群认同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意识和认同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
本文将试图探讨族群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首先,族群认同是一个个体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是个体自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习俗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族群认同既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也是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桥梁。
个体的族群认同可以满足个体对归属感的需求,使个体感到自己不孤单,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基础。
同时,族群认同也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种参照框架,帮助个体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然而,族群认同也可能引发或加剧一些社会问题。
一方面,过于强调族群认同可能导致族群间的冲突和对立。
当一个个体过于强调自己所属族群的身份,并将其视为绝对优势,便容易对其他族群产生敌意和偏见。
这种偏见和敌意可能进一步导致族群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甚至产生种族主义和歧视行为。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族群认同也可能在个体内部产生矛盾。
个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扮演多重角色,面对不同的群体和文化时,就会面临认同的困境。
过于强调一个个体的族群认同,可能使其难以融入其他群体,甚至让其感到孤立和排斥。
与此同时,族群认同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个体的族群认同可以为整个社会增添丰富的文化元素。
不同的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族群认同也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个体的族群认同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并推动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由此可见,族群和族群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
个体对于自己各个层面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都可能与其所属的族群相关。
然而,族群认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族群认同。
2021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论批判与修正范文

2021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论批判与修正范文 近年来,学者们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产生兴趣并广泛关注,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与危机。
以奇格蒙特·鲍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矛盾冲突,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非此即彼、互相矛盾和对立的事物。
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过于简单,而本文将针对“冲突论”命题的核心内容展开分析批判,补充说明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在对冲突论进行批判之前,需要对其认同研究中涉及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一个简单说明。
(一)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有两种内涵,即对内认同与对外分界,这属于文化认同。
其一,对内认同,代表的是对自身所在的族群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在感情和心理上趋同,在族群内部形成一体感,让这个范畴内的区别看上去很小,构建一个同质化的内部世界,使得该族群成员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形成集体力量;其二,对外分界是与别的族群之间相区别,让这个范畴之间的区别看上去很大,构建一个异质化外部世界,通过分界以及他者来强化认同,这就形成了一种防护力量。
(二)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
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认同。
对国家的认同存在两个方面,即成员认同与国际认同。
并且,需要在有其他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内的个体才会获得一种“我属于哪个国家”的身份归属感,确认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对这个国产生家的归属感,并将自己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人。
当然国家的主权独立性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承认,否则也无法支撑个体对国家的认同。
二、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论”. (一)“冲突论”. 冲突论观点认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多民族国家内部难以调和的问题,甚至一些社会事实证实着族群认同正在挑战着国家认同。
英国社会学家奇格蒙特·鲍曼指出,要实现国家整合,就必须使得族群边缘化,削减族群认同,抛弃族群特性,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情感,这对国家合法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族群认同以及其他次国家认同的存在在持续解构着国家认同,威胁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发展,从而引发国家内部危机,这都是族群认同引起的[2].而国内研究认同冲突的学者们,则将研究方向放在边疆治理上,认为国家需要通过进行族群政治整合来提升国家认同程度,以此消解族群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群 认 同 的 基础 要 素 而 语 言 宗 教 地 域 习 俗 等 则 是
,
一
、
、
、
般 性 族 群 认 同 解 释 的 理 论 探 究 不 应 止 步 于 此 随 着 对 族 群 认 同 的
,
一
要素
自
。
若 从 认 同 主体 的 主 位 角 度 出 发 族 群 认 同 中 包 含 族 群进
。
该 学 者 还 认 为 是 差 异 对 比 解 释社 会 现 象
,
、
。
而 族 群 会 随 着 社 会 政 治 背 景 而 不 断生 成 变
、 、
,
使人产生 将
自
己 归 类 的 认 同 感 族 群 认 同 是 在 族 群 间 互 动 的 化
,
,
族群 认 同 的 存 在 只 是 在 特 定 的 时 空 场 景 中 发 挥 作 用 其
”
,
一
,
概 念的 研究也深入展 开 繁衍 出
,
密 切 频 繁 的 接 触 使 人 们 在 多 元 复 杂 的 社 会 格 局 中 愈 发 关 切 族 群 的 多 种 含 义
“ ”
,
。
在中 国
“
,
族群
”
一
词 首先 由 台湾学者引
“ ”
自
己 的 身 份 与 归 属 更 加 注 重 与 他 群 体 的 特 质 区 分 与 互 动 关 人 到 八 九 十 年 代 大 陆 学 者 开 始 引 用 族 群 这 个 新 名 词
t
s a n
d th eo r i e s o f e th ni c i d e nti t
y , i ts c
s
,
h an
g
b e ls o f e t hn i c o r ig i ns a nd i d e nt it y, e s , a n d th e l a
\
^ V OL
第
27
.
卷
27
第
3
期
.
20 1 6
年
l.
7
月
N o 3 Ju
2 0 1 6
族 群 认 同 族群 认 同 变 迁 及 族 属 标 示 及认 同
、
袁同凯
(
朱筱 煦
蒙 古财 经大学
,
孙
内
娟
呼 和浩 特
0 1 007 0 )
南 开大学 天津
“
”
,
一
深 发 展 出 现 若 干 子 主 题 族 群 认 同 与 族 属 标 示 及 认 同 便 是 大 主 题 其中 之
一
。
。
本 文 旨 在 通 过 对 当 前 国 内 有 关 族 群 认 同 及 其 变迁
,
一
(
)
族 群认 同 概 念
,
以 及 族 属 标 示 与 认 同 的 研 究 进 行 回 顾 以 期 对 二 者 研 究 现 状 罗 柳 宁 在 其 有 关 族 群 研 究 的 综 述 中 认 为
Id e n ti t
Or
i
g i ns an d
y
Y UA N To n
A bs tr act
t
:
i ZH U X ia o g ka
-
-
xu
S UN j u an
B
y g
e n e ra li z i n
g
t
h e ba s
i
c c o nc e
p
,
3 0 03 5 0
;
内
蒙古
摘
要 随 着 现代 化 进 程 的 不 断 加速 各 个 地 区 的 人 群 交 往 更 为 密 切 频 繁 的 接 触 使 人 们 在 多 元 复 杂 的 社 会 格 肩
: , , ,
中 愈发 关切
自
己 的 身 份认 同 与 归 属 更 加 注 重 与 他 群 体 的 特 质 区 分 与 互 动 关 系
20
1
6
-
21
-
作 者简 介 袁 同 凯
:
(
1
96 3
)
,
男
,
新 疆维 吾 尔
自
治 区 阿 勒 泰 市 人 南 开 大 学 教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主要 从 事 文化人 类 学 理 论
,
、
少 数民族学校
教 育 少 数 民 族地 方 性 知 识 以 及少 数 民族 民 间 信仰 等 研 究
,
“
” 。
孙 九霞 比 较 了 认 同 在 不 同 学 科范 畴 中 的使用 认为
“
,
”
本文
系 国 家 社会
:
科 学 基金项
04
-
目 《
西 部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教 育 发 展 与 社 会 和 谐 稳 定 研 究 》 阶段 性 成 果 批 准 号
,
:
1
3
B M Z 064
。
收稿 日 期
用 被 用 来 描 述 两 个 群 体 文 化 接 触 的 结 果 或 者 是 从 小 规 模 族 他 群 交 往 过 程 中 对 内 的 异 中 求 同 及 对 外 的 同 中 求 异 的 过
群 体 在 向 更 大社 会 中 所 产 生 的 涵 化 现 象
⑴
。
在 西 方 随 着 族 程
、
。
朱 筱煦
孙
( 1
99 3
-
)
,
女
,
四川人
,
,
南 开 大 学 社会 学 系
,
20 1 6
级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从事 教 育人 类 学 族群 问 题研 究
,
、
。
娟
(
1
9 82
-
)
,
女 满 族 内 蒙 古 武 川 人 内 蒙 古 财 经 大 学 法 学 院讲 师 主要 从 事 民 间 宗 教及 族群 问 题 研 究
一
作为
种 主 观性的 状态 族群 认 同总 是通过
,
一
系 列 的 要 划 分 为 我 们 与
,
“
”
“
他们 类别 的
”
一
种 强烈 的心理或情感成分
,
素 表现 出 来
。
这 些要素
一
方 面 是 族 群 认 同 的 构 成 要 素 为 族 与 以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将 人 们 按 照
一
一
系 列 水平 的 轴线分 割 和 同
, ,
。
3 3
Q
i
o ur na n^ u d J l o f
பைடு நூலகம்
E h n o log y 袁 同 凯
t
朱获 放
孙
補 族 群 认 同 族 群 认 同 变 迁 及 族 属标 示及 认 同
:
、
源于心理 学的 认 同 概念 最初 主 要指 个体 对某
“ ”
,
一
个 个 体 接 群 的 本质 所 在
,
步 深人 更 多 相 关 理论也 进 人 了 人们 的 视野 其 中 较 有
,
,
我 认 同 族 群 归 属 感 族 群 态 度 和 族 群 卷 入 社 会 参 与 和 文 代表 性 的 是 王 琦 瑛 的 研 究
co
nc e pt s de e p ly and t o l o c aliz e
so
m
e re le
v a nt th e o r ie s w ill be o n e o f th e t re nd s o f th i s to
p
i
c
、 、
, [
81
。
兰林
中 的 价 值 分 享 等 不 同 的 维 度 是 动 态 的 多维 度 的 结 构
,
5
]
。
友 在 讨 论 族 群 族 性 等 概 念 的 基 础 上
、
,
,
回顾 了 以原生 论 和 场
二
( )
族 群 认 同 要 素 景 论 为 主 的 族 群 解 释 理 论 认 为 族 群认 同 存 在 着 将 社 会 世 界
自
种 主 更 多 探 讨 在 什 么 样 的 政 治 和 社 会 环 境 下 建 构 了 基 于 文 化 质
, ,
我 宣 称或
自
我 决 定 的 过 程 料 的 族 群 认 同
强化 了 族群 边 界 研究这种 被 建 构 的族群 认
,
1
包括
自
我 认 同 归 属 感 对 参 照 群 体 的 认 知 以 及 个 体 在 群 体 同 在 什 么 场 景 下 什 么 环 境 下 突 显 出 其 社 会政 治 意 义
,
的 认 知 和 感 情依 附
-
”
,
“
族群认 同 是 以族群 或种族 为 基础 用
-
族群
,
( e t h n ic
g
rou
p)
词最早 是
20
世纪
,
3 0
年 代 开 始 使以 区 别 我 群
(
i
o up n gro up/ w e g r
)
与他群
(
o up ou t g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