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_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_祁进玉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民族多样性的增加,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更关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和对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 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产生矛盾或矛盾激化,很容易引发国家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
解决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国家发展进步少数民族群众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认同和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
如果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3. 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国家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而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谐。
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对于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给予政治合法地位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政策的形式,给予少数民族群众充分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权利,确保他们在国家决策过程中能够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
2. 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发展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理解,实现共同发展。
3.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觉悟。
这不仅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进国家的发展进步。
4. 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在多民族国家中,可以通过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宗教、文化等特点,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利和管理权力,确保他们参与国家管理、发展和建设的权利,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发展动力。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2014年03月10日 04:06:32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引发了各方人士对民族关系的热议。
在这种关注下,中国的民族识别也相应地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反思甚至是质疑、颠覆。
并且,由于民族问题关系到民生、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这种热议已经不局限在学术界内部,而是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活跃在公众舆论中。
《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总第430期,以“大陆民族识别问题检讨”为主题,号称“独家揭秘大陆56个民族炮制全过程,大陆民族政治的肇始期的选择及因果。
”当然该媒体的所谓“独家揭秘”,“炮制”等字眼,如果由业内人士稍作解读,其理解之肤浅与偏颇便不言而喻。
而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刮起的“解构”中国少数民族之风,“分析中国的民族识别,解构中国政府对其境内少数民族的构建”业已成为西方学界中国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此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接二连三,先后被拆解的有回、彝、壮、苗、瑶、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国内学者对此亦有反驳,如已故四川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就曾对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郝瑞关于彝族认同的研究做出回应。
早在2002年,他就在《民族研究》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教授商榷》一文,指出国外关于民族、族群的一些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随后,郝瑞发表《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一文,这就是彝学界知名的“郝李之争”。
然而,针对西方这股解构热潮,国内学者能够像李绍明这样予以反驳的并不多,有些学者甚至响应,著名的莫过于北京大学教授马戎的“去政治化”的观点:他主张以“中华民族56个族群”的称谓代替“56个民族”,从而以“文化化”取代“政治化”。
这种论调曾一度成为主流。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这种反思民族识别的研究进行再反思。
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蛟认为,这种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承认政治东方专制主义化的取向, 在中国学界生成的许多诸如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民族共治、唯个体公民权利论之类西方学畅想值得注意。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一、背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在一些地区甚至演变成了导致民族分裂或冲突的根源。
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得不到妥善处理,就可能成为损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因素。
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取得进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2. 促进民族平等和多样性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若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
3. 促进国家治理创新在处理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各民族的利益和诉求,这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有助于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机制和能力。
三、对策机制1.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培养全体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责任感,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增强各族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打造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倡导并营造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积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3. 推动民族自治和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获得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4. 建立民族平等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的民族平等和保护机制,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妥善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问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5. 加强社会治理和民族政策研究加强社会治理和民族政策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民族工作的机制和体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

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作者简介: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1班。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越来越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一、民族认同(一)民族认同的界定有关民族认同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
狭义的民族认同:卡拉和雷格奈德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
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郑晓云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
广义的民族认同:费孝通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对中华民族统一体认同和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的认同。
张庆林认为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认同,它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这是民族认同的层次问题。
民族认同在民族意识中占主导地位。
史慧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二)民族认同的研究王亚鹏等关于藏族大学生的认同研究的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特点。
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还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受情感因素影响,但也有理性思考。
严义娟和左斌研究表明维吾尔族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较强认同,维吾尔族青少年本民族认同要高于其中华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当前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评述,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本文将揭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分析影响两种认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评估当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这一工作对于深化对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理解,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认同研究概述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认知。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民族认同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在民族认同的理论框架上,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心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对民族群体的心理归属和情感依赖,而文化学则注重民族认同中的文化传承和身份建构。
政治学视角则更多地关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认同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民族认同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或群体的民族认同程度、影响因素以及表现形式。
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因素会对民族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也是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
全球化、移民、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也会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民族认同对个体和群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民族认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
在群体层面,民族认同则会影响民族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团结和国家稳定。
2021民族认同的概念、发生及其作用范文2

2021民族认同的概念、发生及其作用范文 毋庸置疑,民族认同问题因其在多民族国家与社会中的影响而成为近年来学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诸多研究围绕民族认同的内涵及其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关系,一些民族认同个案而展开,产生了一批成果。
然笔者以为,在关于民族认同的概念理解、发生理论以及民族认同的作用分析与评价等方面,仍有继续深入之必要。
一、概念理解的多歧 因在"民族"的内涵理解和使用上的不一致,学界对民族认同亦形成不同学科的研究路向和问题侧重,在其概念界定和使用上亦呈多歧。
(一)西方理论基于国家民族的意涵指向 安东尼·史密斯在讨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时指出,"民族认同"(NationalIdentity)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理想,包含有"民族特点"(Nation-al Character)和"民族意识"(National Conscious-ness)的分析功能。
所以在这一概念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民族认同可定义为: "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遗产的价值观、象征物、记忆、神话和传统模式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带着那种模式和遗产及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续复制和重新解读。
"[1](P. 18)史密斯的理论抽象提示了他关于民族认同特质的认知:一是基于某种明确目的的建构性特质,由此而凸显出认同主体的选择性;二是正由有目的的选择性解读和复制,民族认同经常被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而广泛使用;三是民族认同之连续性和断裂性相结合特质。
具言之,"民族认同"具有(1)历史形成的领土疆域或祖国;(2)共同的神话和历史记忆;(3)共同的大众文化;(4)所有成员所具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5)在领土范围内的共同经济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可以看出,史密斯关于民族认同的理解取向,实际已进入到国家认同所指涉的范畴。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方面常常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寻求有效的对策机制。
一、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其国家认同的建设与巩固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避免民族矛盾和分裂的发生,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2. 文化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国家认同的建设意义在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些独特的文化不被遗忘,而是被传承和发扬,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3.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国家的边远地区或者是相对贫困的地方,而少数民族群众的稳定和发展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认同的建设可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和民生的共同改善。
二、国家认同问题的挑战与矛盾尽管国家认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现实中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与矛盾:1. 文化冲突与融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和习俗与主体民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问题。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国家主流文化时可能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导致文化认同的失衡和矛盾。
2. 社会地位与民族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地位和民族认同方面常常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公平和尊重,他们也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民族认同,这种矛盾常常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到困惑和不满。
3. 教育与传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培养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价值观与主流教育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族群性;认同;政治整合;建构;涵化;文化接触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0)01-0020-08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大量移民以及伴随出现的移民问题。
各国各族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族群矛盾与宗教冲突频繁发生,多族群国家业已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开始被西方国家的学者使用。
它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民族”(nation)一词,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差别,通常是指亚群体。
族群概念更多强调人群或集团在文化上的区分与认同。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台湾学术著作中引入“族群”的概念的,但是,这个概念始终没有被界定一致,所以,在国内的学术文章中经常将“族群”与“民族”一词混同使用或相互替代,甚至互相置换,从而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与混淆。
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民族情况的特点十分复杂。
首先是历史长,渊源久;其次是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此外,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我们所用“民族”一词历来不仅适用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集团,而且适用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集团。
这是一个涵义广泛的名词。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使用的“民族”一词由于上述特点,与欧洲各国的传统是不同的。
在欧洲各国,“民族”这个概念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的特点。
在东欧多民族国家里也存在着民族集团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因而在接受西欧的“民族”这个概念时,不得不用另外一些名词来指称前资本主义的民族集团,如“氏族”、“部落”或“部族”等。
由于我国和欧洲各国历史不同,“民族”一词的传统涵义也有区别,为了避免因中西文翻译而引起理论上不必要的混乱,所以在具体使用中有必要对概念进行界定。
[1]The Studies of Ethnic Group Identity and Ethnicity———Concern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Ethnic StudyQI Jin-yuAbstract:Since 1980's,on a global scale of the outbreak of armed conflict that mostly by ethnic or religious issues.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ization,the local nationalism appears on some new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research will inevitably become a focus of concern for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our nation's reality,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research of ethnicity to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scholar`s ethnicity research and its essence,and reflec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ethnic study.Key words :Ethnicity;identity;political integration;construction;acculturation;cultural contact收稿日期:2009-10-13作者简介:祁进玉(1970-),男,土族,青海互助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群体认同、文化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第21卷第1期2010年1月VOL.21NO.1Jan .2010人类学研究笔者以为,在国内的学术文章中因为对“族群”和“民族”的概念界定不清,势必出现这两个名词间的混用或并置,甚而引起理解上的混乱和混淆。
所以,在本文的开始就对“族群”概念进行了界定,正是基于如上的考虑。
笔者认为“民族”概念在我国使用多年,已经约定俗成,不宜简单地用“族群”替换。
笔者以为,作为一种人群划分的“族群”概念,是指我国一贯沿用的民族概念之下的一种亚群体,它强调的是群体或某一文化集团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民族”与“族群”可以是一种概念上的互补,“族群”概念是一个仅次于“民族”的人群共同体,更多强调的是基于一种共同文化的“认同”,强调一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人群的不断流动的疆界或边界。
一个族群的边界,并非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的视角为切入点,透视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族群性研究的持续热情及其本质,从而反思西方的族群性研究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认同理论的心理学发端“认同”是一个从个体心理学引入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其原意是个体所有的关于他的自我确认的意识。
通常我们在汉语中使用的“认同”一词,表达的是英文中identification和identity两词的联合意义。
[2]如英文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social identity的定义是指一种社会身份,是在与他者(the other)相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定义。
[3]需要指出的是,“认同”与“身份”并不矛盾:自我认同无非是对自我的身份之认同,在认同过程中包含了个人对其身份的心理建构和实践建构。
我们也可以对身份与认同的关系作这样的解释:认同使身份处于一种被质疑、可变动的状态———换言之,由于认同的作用,身份不再是命中注定的或一成不变的。
[4]从主体的角度看,认同可以分为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
一种认同的形成,需要具备两种要素:认同者与认同对象,或者说自我与他者,应该如何认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将这种关系放到一定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和体认。
认同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认同有过许多论述。
古希腊人曾提出过“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并作为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
柏拉图、笛卡儿、弗洛伊德、韦伯等人都对认同问题有过精彩的分析和论述。
不过,他们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认同的分析。
后来的一些学者,譬如米德、库利、吉登斯、哈贝马斯、泰勒等人则对认同的分析进一步拓宽,使之进入社会哲学、文化哲学领域。
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5]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E.H. Erikson)曾经在其文章中指出,弗洛伊德1926年在维也纳给布奈·布里斯协会所作的一次讲演中唯一的一次以并非偶然的方式使用了“identity”这个词。
事实上,他是以最主要的种族意义来使用的。
然而,埃里克森也从中深受启发:一个人或集体的认同(同一性)可以和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的认同相联系;获得一种强有力的认同的自豪感意味着从一种更占优势的集体认同中解放出来。
在他看来,认同是一种在所有心理功能作用水平上都发生的过程。
个体认同所依据的方式是:他认为别人对他的判断乃是在与他们自己,以及在与对他们说来有重要意义的类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
进而,他还提出认同发展是有其时间性的:一是个人生命的发展阶段;一个是历史的时期。
在个人和社会中,这种认同都包含了对过去和未来的互补性:它连接了生动的过去实际和有希望的未来实际。
追踪埃里克森的思想轨迹,我们对他所提出的理论有了较为明确的把握,其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体或群体的认同有其生成性和时间性特点,个体的生命周期与社会变化的情景性变异,也同样使得这种认同进一步泛化。
[6]在心理学中,“认同”一词的英文是“identity”,最初意为“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侧重强调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和体认,其意义在于环绕着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并自我维系的原初认同(primary identity)而建构的。
认同是人们现实体验的意义与经验的来源。
菲尼(Phinney)则进一步发展了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个体族群认同发展四阶段说:(1)弥散性的认同:个体认同缺失或弥散;(2)排斥的认同:个体表现出对种族特性的关注;(3)延迟的认同:个体继续探索族群特性,期间往往要经历深度混乱;(4)获得性认同:个体或群体将认同成功地整合到自我概念中,个人自尊是这一理论的主线,可以影响个体的发展阶段。
[7]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是团体动力学理祁进玉: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人类学研究论的开创者,他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运用于心理学中,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
将他的理论移接到民族心理的研究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民族或族群是由于历史上地理环境的隔离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群体的集合,同一民族团体有着彼此相近的血缘或文化亲缘关系,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字、生计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最重要的民族归属感。
有关认同的研究一般是在两种水平即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上展开的。
群体认同是有关认同在群体水平上的一种研究取向。
群体以其稳定的结构整体,影响制约着群体成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因而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中就会相应地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意识。
二、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基于跨文化视野的比较研究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它源于个体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以及与此身份相关的价值观和情感。
[8]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社会比较和社会类化过程,侧重研究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认知与归属感,以及群体中个体间互动与分化、整合的趋势。
笔者认为,这种社会比较和社会类化的过程即为群体认同与认异、内化与拒斥的过程,也是群体整合与他者有效区分的群体意识调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