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寓言四则算不算文言文

寓言四则算不算文言文
寓言四则不是文言文。
寓言四则分为:
1、《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郑人买履》,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3、《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不学无术只能蒙混一时,迟早都会被淘汰出局,任何时候都要真才实学才行;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不是文言文。
寓言四则注音版原文

寓言四则注音版原文
(实用版)
目录
1.寓言四则注音版的含义
2.四则寓言的内容概述
3.第一则寓言:愚公移山
4.第二则寓言:精卫填海
5.第三则寓言:孟母三迁
6.第四则寓言:陈涉世家
7.寓言四则注音版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寓言四则注音版,顾名思义,是由四则著名的寓言故事组成,且每个故事都配有注音,以便于读者阅读和学习。
这四则寓言分别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孟母三迁和陈涉世家。
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决心移山造福后代的故事。
尽管别人认为他愚蠢,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最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来两位神仙帮他完成了心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精卫填海,讲述了一只名叫精卫的鸟,为了报答父母恩情,不顾艰难,用嘴叼木头和石头往大海里填的故事。
尽管精卫的力量微小,但她仍然毫不气馁,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勇敢面对困难,不懈努力。
孟母三迁,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成长,三次搬家寻找更好的居住环境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品行和学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
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
陈涉世家,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领导人民反抗秦朝暴政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递了一种勇敢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精神。
寓言四则注音版的意义在于,通过简洁明了的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对于少年儿童品行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篇一1.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2.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自相矛盾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5.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文学_古代寓言故事四则

古代寓言故事四则古代寓言故事:扁鹊说病盛夏时节,酷暑难耐。
太阳像个大火炉般挂在天上,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人们的衣衫都汗湿了一遍又一遍。
树上的知了扯开嗓子拼命叫着:"热啊、热啊!"让本来就热得不行的人们心中更添了几许烦躁。
有个郑国人,他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
于是他就卷了草席带着蒲扇到树阴下面去乘凉。
从早到晚太阳慢慢地移动,树影也跟着移动。
郑国人发现了这个现象,就也跟着树影不停地挪动他的席子,好总是处在树影中,以免被太阳晒到。
随着太阳渐渐居中、偏西,树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到了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树影又重新到了树底下,那个郑国人也就跟着回到了树底下。
夜幕降临了,月亮升上了天空,又在树下投下了一片阴影。
郑国人又出来乘凉了。
他想,晚上有露水,要是被露水沾湿了衣服可怎么办呢?接着又转念道:不怕,还是用白天的老办法,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于是,树影紧随着月亮的移动而移动,郑国人则紧随着树影的移动来挪动他的席子,满以为这个可以用来躲避太阳的妙法子也一样可以用来躲避露水。
可是却没料到,他和树影一起移动得越来越远了。
一夜下来,他的衣服和席子都被露水湿透了。
这个愚蠢的郑国人,没有想到太阳和月亮运行的方向是相反的,就生搬硬套白天的老经验。
我们可不能学他,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真正解决好问题。
古代寓言故事:骗子钦差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
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
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
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
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
”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
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
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
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
”桓公不信这话。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4则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4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伊索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寓言四则读读写写

寓言四则读读写写
以下是寓言四则的读读写写内容:
1.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野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2. 《亡羊补牢》:一个人在失去了一些羊之后,才意识到需要修补羊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3. 《揠苗助长》:一个人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快,就把它们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4. 《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在树桩旁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天天守在那里等待更多的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阅读和书写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典寓言

中国古典寓言
中国古典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明了的故事形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诲。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古典寓言:
1. 《狐假虎威》:讲述了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的故事,寓意是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
2. 《自相矛盾》: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说自己的矛无坚不摧,盾坚不可摧,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如何时,他无法回答。
这个故事强调了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性。
3. 《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到树桩上的兔子,从此他不再耕种,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更多的兔子。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依赖运气,而要努力工作。
4. 《刻舟求剑》:一个人在过江时,剑掉入水中,他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再从记号处下水去找剑。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拘泥成法,不知变通的人。
5. 《画蛇添足》:比赛画蛇时,一个人最先画好,但他却给蛇
画上了脚,导致他失去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多此一举。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动物或其他形象为主角,通过它们的言行来揭示人性弱点、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文学体裁。
这些故事常常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训。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
1.《狐假虎威》。
这是一则出自《三字经》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却最终被猴子戳穿了真相。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以假乱真,不要依仗他人的势力欺压弱小,更不要自欺欺人。
2.《鹬蚌相争》。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
故事讲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因为争夺一块肥美的鱼肉而发生争执,最终引来了捕食它们的鹰。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忽视大局,更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外部势力得逞。
3.《孔雀东南飞》。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
故事讲述了孔雀因为自己美丽的羽毛而自傲,却最终被困在笼中,失去了自由。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优越条件而骄傲自满,更不要因为虚荣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4.《老鼠嫁女》。
这个故事出自《古文观止》。
故事讲述了老鼠为了让女儿嫁给一只猫,竟然自己也跟着装病,最终却被猫吃掉了。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自己的原则和家人,更不要因为贪图享受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5.《狼来了》。
这是一则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在田野上喊“狼来了”,引来了村民前来救援,但后来孩子却因为多次虚假报警而失去了村民的信任。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说谎,因为谎言终究会被揭穿,失去信任将是一个人最大的损失。
以上这些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希望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引以为戒,做一个更有道德、更善良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中词句的障碍,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简介寓言:
寓言最早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口头流传,所谓“齐东野人之语”。
它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生动机智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
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为了使所讲的深奥而抽象的道理浅显易动,形象生动,增强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也为了在游说的过程中,免于触犯人主,避其所恶,而又达到讽谏目的,便纷纷操起这类民间故事,同时也刻意虚构一些新的瑰丽奇异的小故事,作为表情、达意、明理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发达起来。
二、朗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中词句的障碍。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达到熟读的程度。
三、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
为、以、缀、饰、辑、椟、柜
四、寓意:
不能只注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五、练习:
成语,是熟语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根据它的来源,一般可以分三类。
一类来自神话传说,一类来自历史故事,一类来自寓言故事。
课文的四个成语都属于寓言故事。
你能辨析出下列的成语中哪些是寓意故事吗?
(1)守株待兔(2)画蛇添足(3)精卫填海
(4)卧薪尝胆(5)黔驴技穷(6)朝三暮四
(7)鹬蚌相争(8)开天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