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自然展开说
智慧树答案教育心理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答案: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答案:教与学的规律3.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答案:学生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答案:廖世承5.()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答案:教学媒体6.下列不属于教学环境的是()。
答案:课本7.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答案:布鲁纳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
答案:理论联系实际 ;客观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9.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答案:对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心理。
()答案:错第二章1.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答案:以命题形式进行,具有命题组合能力2.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
答案:冲动型3.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答案: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4.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答案:逻辑思维5.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3-6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答案:主动感6.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答案:埃里克森7.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也称作( )。
答案:罗森塔尔效应8.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之为( )。
答案:教学监控能力9.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
()答案:对10.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
()答案:对第三章1.l.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答案:消退2.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教育心理学》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一、接受学习(一)接受学习的性质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依据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和发现学习为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的观点指出:既然到了学龄时期,获得概念的同化在儿童中日渐取代概念形成而成为占优势的形式,顺理成章,接受学习也就自然地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
(2)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4)从学习过程说,是将新的符号、概念和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信息内化,融为一体而储存下来,以便日后可以再现并运用。
(5)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因为学龄前儿童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适当观念,所以它不能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但在入学后,知识日益丰富,同化逐渐可能,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而转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接受学习的作用和限制1.接受学习的作用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与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即概念的形成是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从大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类刺激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这种自发的概念形成过程,要经过辨别、抽象、分化、假设、验证和概括等活动。
这种过程非常原始,很少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时间也要更长些,而通过它获得的概念,一般是初级的,或是日常概念。
而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我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首先,我了解
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其次,我明白了学生的研究
不仅仅受到知识水平的影响,还受到诸如情感、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沟通能力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通过研究,我还了解了许多有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例如乔姆
斯基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能
够指导教学实践,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此外,我还明白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大
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研究,而社会环境
的多元化则有助于学生接受不同文化和知识。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
独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希望我能够
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教育心理学》开头来一段: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正文: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
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
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B. Federick Skinner
缺点: a.受事实限制,普遍采用困难。 b.强调机器化教学,不重视师生互动。 c. 编序教材不容易。 d.学习孤立化,缺乏社会化功能。
26
第四节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一、基本观点
1、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 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 时,这一动作往往也随之发生。 ▲
一、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 代表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智力之父, 思想家和革新者”
柯勒
“内部人士, 干实事的人”
考夫卡
“格式塔的 销售者”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接竿
跳竿
堆箱
(二)基本观点
1 学习的实质:构造一种完形,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 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3. 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概括了行 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行为,而不是意识;第二,它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 不是内省式的;第三,它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 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础理解。他认为学习 就是刺激替代的过程,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 立的刺激-反应(S-R)联结。
四、奖励与惩罚:刺激情境的变化 五、消除不良习惯 六、评价
第五节 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
一、基本观点▲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 ,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内驱力:个体由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 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
2、理论假设 反应潜能=内驱力 X 习惯强度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最新)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1. 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 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 保罗·朗格朗(法)提出教育终身化。
5. 昆体良(古罗马)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 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7. 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8.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
著作《政治学》。
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大脑的作用不过是使血液冷却。
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9. 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 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学习、发展、测量和评价、指导和咨询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体会:
1. 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同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理解学习理论对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估非常重要。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
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发展任务,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3. 测量和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4. 指导和咨询:教育心理学也研究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咨询。
了解不同的咨询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制定目标和实现个人发展。
总体而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习、理解发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咨询。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展开说认为,学习不是经验的获得,而是潜能的展开。
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经验的过程。
它是法国哲学家卢梭(J.J.Rousseau)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夸美纽斯认为,“自然”就是“我们最初的、原始的状态”,是人生来就有、未经触动的本性。
“教育要适应自然”,就是说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自然倾向。
他认为:“教师和医生一样,是自然的奴仆,不是自然的主人。
”儿童的发展是自内向外的,是儿童自然本性的外化过程。
人的心理犹如一粒种子,植物的形状和特性已经存在于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学生,只需把那暗藏于体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
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依据儿童的本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
以夸美纽斯的思想为基础,卢梭对当时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正式提出了学习的自然展开说。
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就是因为教育违反了人的天性,把好端端的人造成了形形色色、畸形异状的怪物。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自然人”,即身心和谐而健康发展的人。
而要达到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必须实施自然主义教育,让儿童在生活和活动中自然地进行学习,让儿童无拘无束地纵情于他们自己的自然冲动、本能和情感之中。
卢梭认为:“这种教育,我们或者受之于自然,或者受之于人,或者受之于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必须使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旋转。
因此,所谓自然主义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原始倾向”为中心的教育,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都应以追求儿童的“内在自然”为鹄的。
既然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应与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相一致,因此教育必须依照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顺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自由的发展,使其自然本性逐渐地得以展开。
卢梭反对那种把儿童看作缩小的成人,甚至把儿童看成学问家、道德家和宗教家,以便把成人的知识、品德早早地加之于儿童的错误倾向。
为此,他特别呼吁应“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自然展开说实际上只重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而并不重视对学习自身的研究,因为他们认为学习仅仅是对个体发展模式的自然展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