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合集下载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审美心理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
人格培养,也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效果和成果。

本文主要探讨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
美心理要素。

一、热爱音乐
热爱音乐是音乐审美心理的第一要素。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必须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爱,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意义,才能够在音乐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以愉悦的心态去面对音乐,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
热爱。

二、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
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是音乐审美心理的另一重要要素。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和
理解音乐中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节拍等,并将其运用到歌唱技巧中。

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觉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掌握如何感知和理解音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听觉和理解能力。

三、音乐表现能力
四、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
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是音乐审美心理的最后一个要素。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应该赋予
自己个人特色和创新,让自己的歌唱和音乐表现更具独特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
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在音乐表现中探索
新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音乐审美心理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个人特色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音
乐中得到成长和进步,让声乐教学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审美心理学

音乐审美心理学

音乐审美心理学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作用1.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活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区别人与人间的水平高低),即有时候它们还是纯感性的、有时候它们已经渗入了理性。

2.审美意象,则是审美感知觉、审美记忆表象、审美联想、审美想象等加工和运动的高级阶段,同时,它还融入了审美理性、价值观、情感、个性等复杂的心理要素,成为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审美心理加工活动、有意味的图像及其成果,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审美联想——审美表象串联2.联想定义由当前的事物想到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

实际上是记忆信息(表象)的提取和串联。

3.审美联想定义及分类审美联想指在当前内外刺激唤起的头脑中过去审美表象和经验的活动,也是从纯直觉的审美感知形象感向审美理解进步的一个标志性环节。

其具有审美表象的特点:形象、生动、情感、和谐等。

十一、审美联想的分类1.相似联想因为事物之间的属性、本质、色彩、形态相似而产生的联想。

由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感知而回忆起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为形象思维创造环节的一种具体活动方式,亦是想象活动的具体形式之一。

2.相近联想简单联想的一种形式,是因事物或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个心理过程。

涉及思维、学习、记忆、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

相近联想只是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简单经验的结合,是机械记忆的基础。

3.对比联想又称“相对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与该事物具有相反特点(包括事物的性质和形态)的其他事物的回忆和想象活动。

4.因果联想按照事物内在的因果逻辑联系进行的联想,相当于形象性推理。

例如由企业标志联想到企业策划。

早上看到地面潮湿,我们会想到夜晚一定是下雨了。

5.功能联想根据事物的各种用途进行的联想。

十二、审美想象:审美表象重组1.想象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的新现象的心理过程。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联觉手段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联觉手段

教学ji倩燥xue审美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亦是如此。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在音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听觉感官是不够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肢体艺术、视觉艺术手段,则能够帮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音乐,进行想象和表现。

这一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中有关联觉的理论。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尝试将音乐“可视化”,利用肢体动作、视觉符号等途径,设计出一些符合幼儿园音乐教学情境,能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幼儿打开视、听、动之间的通道,为幼儿欣赏音乐提供支架,提高其审美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形象生动的肢体艺术,促进音乐体验和表达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注重将听觉与视觉、运动觉相结合并进行转化,其“体态律动”理论认为:“体态律动的方法能直接地在空间、时间和力量上将音乐信息呈现出来,视觉上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流畅,空间、时间与力量的使用直接反映了参与者对音乐本体的感受程度,他的听觉都通过这种视觉、运动觉转换出来。

”体态律动既直接又直观,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将音乐与身体律动加以整合,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元素,简单、直接又有效。

如韵律活动“天生一对”,教师用左手和右手的手指造型分别代表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两个角色,表现交朋友、亲一亲、走一走等场景,巧妙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主题。

在欣赏活动“雪人融化”中,教师用肢体表现雪人自上而下的融化过程,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下行。

这些直观的肢体动作都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在音乐和动作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

手势指挥的方式来自于柯达伊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就是科尔文手势,我们运用其理念,通过简单的手势来表示音乐元素。

如,歌曲《顽皮的杜鹃》乐句规整且每乐句结尾均以“53”的音调模仿杜鹃叫声,教师边唱边用手从左到右划出连贯的弧线以表现乐句,帮助幼儿感受歌曲;教师用手的逐级下行表现《冬眠的小熊》的旋律“54321”;教师在游戏“小兔找家”中引导幼儿听辨音高,用腰、肩膀、头匹配“1”“3”“5”三个不同的音高位置……通过手势指挥和肢体提示,幼儿能直观地感受旋律走向、乐句、音高等音乐元素。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音乐审美心理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声乐教学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对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审美心理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情感和体验。

在声乐教学中,音乐审美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音乐表演技巧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音乐表演技巧可以使学生在演唱时更加自如地表达音乐情感,从而创造出深入人心的声乐作品。

音乐表演技巧还包括通过声音、手势和肢体语言等手段来完美地表达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理论知识也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要素。

音乐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结构,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在声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情感体验也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感受到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的内涵,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个人审美意识和审美品味也是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要素。

每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品味都是独特的,在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审美意识和品味,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音乐表演技巧、音乐理论知识、情感体验和个人审美意识等方面。

在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以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刍议审美联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研究———以钢琴曲《采茶扑蝶》为例

刍议审美联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研究———以钢琴曲《采茶扑蝶》为例

刍议审美联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研究———以钢琴曲《采茶扑蝶》为例[摘要]《采茶扑蝶》是福建龙岩民歌,经过刘福安改编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钢琴曲。

整首曲子描写了茶农们愉快采茶的场景,其旋律高昂、优美、活跃。

本文以《采茶扑蝶》为例,试从联觉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音高、时间变化率、音长等音乐要素与所表现对象之间的联觉关系。

[关键字]审美联觉;钢琴演奏钢琴曲《采茶扑蝶》是由刘福安所作,他根据福建民间歌舞《采茶灯》的曲调为素材,加以创作改编,并通过钢琴模拟民族乐队的效果来反映采茶女欢悦的心情,使整首曲子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采茶扑蝶》这首曲子生动地表现了茶女上山坡、过小桥、穿茶丛、摘茶、拣茶、筛茶等劳动,以及扑蝴蝶、追逐嬉戏的场面。

这首曲子是一首再现的三段体。

由一段模拟民间锣鼓节奏的引子引入,经过重复的再现发展,使曲子在最后达到高潮,于异常欢乐的场面中结束全曲。

这首曲子咱们之所以能百听而不厌,除了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娴熟的作曲技巧外,其中蕴含的音乐审美关系也值得我们深究。

一、联觉所谓“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刺激物的能力。

“联觉就是对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的反应。

人的感觉是相互联系,有时候表示“听”不一定非得用耳朵,可以调动全身的感觉去体味。

比如刘鹗的《老残游记》里对听书有着绝妙的描述:“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话说“听”的书,怎能用“五脏六腑”、“毛孔”等来表述呢?但正因为充分调动了联觉,使这段听书的描写不落俗套,反而更能激起人共鸣。

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它是音乐创作者用来叙事、描写、抒情的媒介。

但怎样让听众感受到创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呢?这就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包含着联觉、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但最基本的还是联觉这一心理活动过程。

运用“联觉”心理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运用“联觉”心理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091-2021年第04期(总第256期)美育体育MEIYU TIYU引 言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增进学生艺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与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联想与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将“联觉”心理应用到音乐鉴赏中,能够从看图像、看视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视觉感官的参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律动、舞蹈等动觉感官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从音乐聆听与想象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基于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联觉”心理的运用,积极拓展音乐欣赏视野,让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表现,获得艺术审美素养。

一、明确“联觉”心理应用价值,使学生综合感知音乐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要从听觉入手,将动觉、视觉、听觉综合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知和体验。

”[1]“联觉”心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就是要发挥视听联觉、动听联觉、意象联觉的作用,引领学生去感知音乐作品,使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以音乐活动为主体,利用律动开启音乐体验在音乐欣赏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律动活动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

学生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小学生爱模仿、好动、贪玩,而律动活动贴近学生认知,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二拍节奏,先让学生从听觉刺激中获得节奏感,激发学生的动觉感官体验,使其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之后,教师可以变换节奏,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将听觉、动觉联合起来,寓教于乐,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在律动组织中,要调控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和抓住不同音乐作品的学习重点。

(二)动听互补,引领学生感受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感的体认,可以在听觉、动觉的“联觉”实践中达成。

我们在听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

关于音乐心理学中审美联觉问题的分析

关于音乐心理学中审美联觉问题的分析
21 0 2年第 0 9期 第2 8卷 ( 27期) 总 9 UCATI L ONA I TI NS TUTE OF J LI PROVI I N NCE
No 0 2 1 . 9, 0 2 V0 8 L2 T0 a . 9 t lNo 2 7
从 而被 艺术行 为 广泛 的应 用 。音乐 作 为一 门 以声音
为媒介 , 反映世间万物、 人类生理以及心理行为规律 的重要艺术形式 , 它可 以使人 们听声类形或 者是 以 耳为 目从而给人们形成想象 中的画面 , 进而影 响人
表现方式。比如说在 听《 山流水》 《 高 、 希望的 田野 上》 《 、跑马》 等平静或者是欢快 的音乐时, 优美的旋 律以及欢快的节奏 、 明亮 的声调都会使欣赏者发 自 内心地 进人 到音 乐 作 品的意 境 中去 , 而心情 轻松 、 从

时对于提高欣赏者的鉴赏能力和了解艺术作品的情 感 所在也 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1音乐心理学 中的情感联觉 .
情 感 是人类 对 于社 会现 象 和所关 注 的对 象能否

审 美联 觉概念 的分 析 与论 述
适应人类的需求或者是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 验。人类对于美 的追求 , 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 的 追求或者说是为满足心理需求而产生的追求。人类 对于美的感受是一种本能力 , 是凭借本身的感官协 同多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性统一的表现。音 乐心理学中的情感联觉是审美联觉 中将视与听进行
国传统 的 唢 呐 曲 《 鸟 朝 凤 》, 过 不 同 的演 奏 技 百 通 巧 , 声音更 加像 是森 林 里各 种鸟 儿 的呜叫声 , 一 使 进 步勾起 人们 对 鸟儿 色彩斑 斓 的联想 。可 以说音 乐心 理学 上 的色 彩 联 觉 就 是 让 人 通 过 视 听 产 生 一 种 色 相 , 而 引起 心理 上 的色 彩 共鸣 , 从 进一 步产 生心理 共

从心理特点谈音乐审美

从心理特点谈音乐审美

从心理特点谈音乐审美摘要:我们的欣赏教学往往不能以教师所期望的“我要听”为期望值进行。

这种现象似乎也很正常,可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以其规律研究太少。

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实践,发现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与听觉注意视觉注意都很有关系。

现就审美这一问题作些探索。

关键词: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各自准备一盒录音带,说明在课上选用,带上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录音带,然后实施我的实验过程,我没有选择任何一位同学的录音带,播放了一盘我自己的资料《世界名曲连奏》,音乐在播放着,我注意观察全体学生的反映,起先都非常认真地在辨听乐曲,慢慢地又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左顾右盼不再关心正在播放的乐曲,更多地是在关心老师选择的录音带是谁提供的,这里表现出了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自己熟悉的旋律感兴趣,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兴趣来自对某事是否会产生共鸣,共鸣的产生来自对某事的经验和经历,取决于对某事的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觉得这旋律能引起他的注意,产生不了共鸣,他对陌生的旋律能引起经过审美实践,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兴趣索然,注意力也就消退了。

那么是否熟悉与有兴趣,不熟悉与没兴趣成正比呢,其实不然,似熟非熟恰恰是引起注意产生兴趣的前提,在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呈现了另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始终静静地在聆听这些旋律,似乎在哪里听到过,现在听来又有许多新的感受,促使他们的注意力继续保持在集中状态,新鲜的感受不断产生,好奇心不断被激发,越听越有味,兴趣始终不减。

在整个过程中共听了六首乐曲,学生的反映围绕着两种状态不断递增、递减,随着音乐的变化注意力进进出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对六首乐曲全部感兴趣,其中有一位同学课后对我说,刚才的六首乐曲中有四首乐曲他也有,就是没有这么长,希望我能为他翻录一盘,显然,这位同学是属于第二种心理状态,对他熟悉的四首乐曲他在注意地聆听。

实验表明,探索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是深一层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29
摘要:在音乐心理学学科中,审美联觉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艺术活动中。

它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联觉;审美联觉
“联觉”本是一个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术语,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

它是一种人类的心理能力,带有一定无意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直接对应上。

有时,学界会将联觉与通感的概念划上等号,在名称的表述上互为混用,但是,联觉与通感仍有不同之处。

通感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发生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的一种感官受到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或多种感受的心理过程,或出现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的心理现象。

相比而言,后者在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天地,一般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互沟通而不分界限。

因而通感被大量运用在审美感觉活动中,是联觉在审美领域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时也被称为审美联觉。

审美联觉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身的生理基础,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价值与独特的审美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以声音为媒介反映宇宙万物和人类心灵运动节律的艺术,可以听声类形,以耳为目。

音乐中的内容有着“音乐性的内容”,还有着借助接受者的想象、联想、联觉等心理活动所获得的“非音乐性的内容”。

它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听觉形象,也可以是视觉性的形象,甚至可以是触觉、嗅觉、味觉等无所不包的内容,使得音乐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而且可视可睹、可闻可嗅、可品可尝、可感可触。

视觉与听觉是审美联觉中的主要审美感觉,例如《礼记•乐记》中就有对通感现象的描写:“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孔颖达对此文主旨的扼要解释是:“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相通。

它们二者与其它辅助审美感觉互补,使主体所感受到得意象更具丰富性和适意感。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都是音乐表现性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是欣赏者产生审美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

又如长音使人感觉静止,短音使人感觉运动。

此外,发音状态也会影响欣赏者的心理感受。

发音速度快,使人感觉急躁;发音速度慢,使人感觉柔和。

此外,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也会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音乐欣赏中存在着色彩联觉,这是较为普遍的联觉形式。

它是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

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首先给欣赏者视觉上提供了红、黄、青、蓝、绿、橙、紫七个基本色象,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

又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画得淋滴尽致,不时地在欣赏者的视野中展现,那黄鹤、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欣赏者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

欣赏过程中也会产生情感联觉。

在声乐演唱中有着同构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现象,是用以表现声乐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的。

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声音中所表现的速度、节奏、强弱、音色等不同的声音因素,映射在欣赏者的心理
就会出现激动、哀愁、高兴、忧伤等不同的心理变化。

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还会产生意象联觉。

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声音是一种物质现象,由于它是诉诸于人的听觉,所以它的存在是只可闻而不可见的。

但是它总是与一定的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一定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它能唤起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的、艺术的实践经验,使人们在头脑中恢复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形成某些事物联系关系的重新组合。

音乐虽然不能像雕塑和绘画那样刻画某一具体形象,但它能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此外,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

在器乐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审美联觉活动。

器乐演奏中音色的美感是表现乐曲内容的前提条件,每个演奏者都把音色美作为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

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乐曲风格和音色的情感变化,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增强乐曲的感染力,而良好的器乐音色及其变化是诠释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一个好的器乐演奏者,应具备很好的对音色辨别的能力。

在器乐基本音色基础上,演奏者通过联觉再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可以被称为联觉音色。

器乐的音色特征有浓与厚、淡与薄、圆与润、暗与淡等,在技巧演奏上不同音色的运用往往又不是单一出现,如:刚柔、明暗、薄厚、干润、虚实、尖圆都可以结合,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中得以体现,在演奏过程中是完全可以根据艺术表现需要来运用联觉调控音色的。

器乐联觉音色的形成,不只是满足于精良的音准、节奏和熟练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还必须要对所演奏的乐曲内容以及风格特点有较深入地理解和较好地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让技巧与音色在联觉的平台上达到高度统一,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音乐中的审美联觉是人类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大量的审美经验的事实说明了审美联觉的客观存在,为审美领域开阔了视野,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审美联觉能唤起作者的广泛联想,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增强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同时,还能开阔音乐欣赏者的视野,丰富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使欣赏成为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於贤德.论联觉、统觉和通感的联系与区别[J].文艺研究,1995(04).
[2]何俐.普通联觉与审美通感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1).
[3]邵桂兰.试谈音乐的审美联觉[J].人民音乐,1988(09).
[4]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季刊),2006(04).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吴雅莉,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吴雅莉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