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永远有多远》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但是在一次车祸中丈夫失去了记忆,忘记了妻子。
妻子为了让丈夫重新记起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放弃自己的幸福。
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爱情的伟大和牺牲。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在小说中,妻子为了让丈夫重新记起自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她不计较得失,只是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
这种无私的爱情让人动容,也让人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做到这样无私的爱呢?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是否也能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义无反顾地为对方付出呢?此外,小说中也深刻地反映了爱情的伟大。
在小说中,丈夫由于失去了记忆,不记得妻子,但是妻子却一直默默地守候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
她的爱情是那样的坚定和伟大,让人感动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爱情。
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爱情依然坚定不移,这种伟大的爱情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夫妻之间的感情纠葛,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丈夫因为失去了记忆,不记得妻子,而妻子却一直默默地守候在他的身边。
这种感情的纠葛让人感到无比心酸,也让人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感纠葛。
人性复杂,感情纠葛,这是人类的共同命运,也是我们在爱情中所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说,读完《永远有多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爱情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爱情的伟大和牺牲。
小说中的情节让人感动不已,也让人深思。
爱情是伟大的,爱情是无私的,爱情是坚定的。
我们应该珍惜爱情,也应该学会为爱情付出。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爱情中感受到幸福,也能在爱情中学会成长。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也能珍惜这份爱情。
永远有多远 读后感

我承认刚开始借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永远有多远,再看一眼是铁凝写的,想也不会差就拿走了。
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其实是个短篇小说集。
第三个故事就是同名的永远有多远了,现在也只看到那儿,今天一早起来就把它看完了。
永远有多远,远要比我想的要远。
白大省,这个永远的老好人,她多么渴望美丽、妖娆、她渴望别人的赞美,而不只是一个好人到了极限,以至于当郭宏跪着求她原谅的时候她还要引导他说她美、、可是郭宏说了大实话,她。
永远不可能。
白大省大叫着问,永远有多远。
看到这儿,我怔住了。
原来,是这样一个永远有多远。
在经历了三个男人的背叛后,(甚至后两个都称不上背叛,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承诺什么,),她竟然还是嫁给了那个当初抛弃她现在抱着别人的孩子回来跪着求她的人。
没有人能阻止、就像她永远不会改变的,在这个没有尽头的永远,她永远是一个会无条件的为别人承担考虑一切而忘了自己幸福的人。
她会自己给自己寻找内疚,她天真、质朴、善良,像每个人形容的一样,她是个好人,她没有错,在她的世界里这一切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在这些过程中,她也常常丢了自己,她忘了对自己也要好一点了,虽然她自己毫无感觉,可是看客们却是心中一酸。
如果按照大众的口味,这么个女孩最后应该得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不管高矮胖瘦,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可是那不现实,性格和命运使然,她等不到真正爱她的人。
这也是一个悲剧。
永远有多远?!!不是浓情蜜意的对白,而是发自内心的犀利的无奈的呐喊,她也想改变,可是她做不到。
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没法改变的,不管周围的人看着有多么心急火燎,其实有时候人们自己也清楚的知道,可是还是会做出一些旁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因为本性在那里,有时候也是一种注定吧。
就像作者结尾时说的就为了她的无可救药,我永远恨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她的无可救药,我永远爱她,永远有多远?。
啊,永远有多远啊?。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思考,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李明的男孩,他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生命一直处于危险之中。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强地活着,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他的父母也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为了给李明治病,倾尽了所有的积蓄,也为了他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
在他们的陪伴和鼓励下,李明终于渡过了危险期,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了,因为它告诉了我生命的宝贵和家庭的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依托和支撑。
只有家庭和睦,我们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勇敢面对,相信自己,相信生命。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家庭,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的依托和支撑。
只有家庭和睦,我们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动,也让我思考。
它告诉了我生命的宝贵和家庭的重要,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家庭,也会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永远到底有多远的人生感悟

永远到底有多远的人生感悟第1篇:永远到底有多远的人生感悟爱情是一个令人心动的字眼,它绚丽浪漫温馨甜蜜;爱情是一片闪烁的天空,它浩瀚深邃奥妙神秘;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演绎人生,伴随生命。
当爱情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渴望永远,很多人都期盼自己有一份永久不褪*的感情。
然而放眼望去,多少山盟海誓定格为记忆中滑稽的一幕,多少沧海桑田终究变成过眼云*……看着前些天还信誓旦旦、情意绵绵的他们今日却已变的冷漠无情、形同陌路,心下不禁凄然:永远,到底能有多远?谁不曾为了情肝肠寸断,谁不曾为了爱倾情付出。
可是不管你爱得如何热烈,不管你爱得如何缠绵,不管你爱得如何疼痛,在爱的终点站,最终留下的还是一个人孤单的身影。
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永远的情,永远的爱吗?永远,到底有多远呢?多少恋人问着对方这样的问题,多少人问着周围的人、问着自己这样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也不停地问着自己,问着自己的心。
“永远”两字,词意为:长久,没有终止。
行动上被称之为持之以恒,言语上被称之为自始至终,精神上被称之为万古长青,而情感上则被称之为海枯石烂。
关于永远,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也有着太多的诠释。
永远,也许是一生一世,也许是十年八年,也许是一年甚至更短。
永远,有时很真实,有时又很虚幻,它就这样飘渺不定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
让我们执迷不悟,却又执着不悔。
相信有永远,就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幸福到底有多远的人生感悟不要责怪幸福离你有十万八千里,其实,幸福早就放在了你的面前。
肚子饿坏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眼前,没有饥饿就是你幸的幸福。
累得半死的时候,扑上软软的床,没有疲劳就是幸福。
哭得要命的时候,旁边温柔的递来一张纸巾,拥有温馨更是你的幸福。
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动你的心灵,能否体会幸福,只在乎你的心怎么看待。
幸福是心心相印,幸福是互相帮扶,幸福是别人承受重压时的那一双手,幸福是视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观众-观《永远有多远》有感

观众——观《永远有多远》有感夏宇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旁观者有时也不清。
最近,由于课程的需要,我看了2001年的老电视剧《永远有多远》。
这是根据铁凝的同名小说改编翻拍的电视剧,遥远的2001,近身的遗失感。
小说中女主角是一个叫白大省的姑娘。
她从小也到老都生活在传统的北京胡同里,就和她一尘不变的居住地一样,即使被不同的男人被相似的爱情伤了一遍又一遍,白大省还是“快乐、多话、有点缺心少肺。
”她是一个宝贝似的姑娘。
她是奶奶的移动厕所,是甘愿一个人呆在旧胡同里而把新房子给父母和弟弟住的好家人,是愿意为了心爱的郭宏而拱手相让当时十分难得的工作机会的傻女友……她似乎是一块自带漂洗功能的白布,即使被郭宏、被小六、被关鹏羽一次次地污染,还是保持纯净的内心和天真的笑颜,迎接每一个与她有所交集或擦身而过的人。
比如夏欣。
夏欣是小说中大省的最后一个男人,小六来找夏欣讨债,不顾小六的苦苦劝说,也不顾夏欣自己承认的“我是个骗子”,大省还是无多顾虑地把钱借给了仅是和她搭伙的夏欣,并拒绝了夏欣写欠条的要求。
我想,大省并不是有钱的姑娘,只是她很安分,她有一颗善良到有些憨傻的心,以她观人人皆著她之善良纯白色,所以相信,无条件地,一视同仁地……有同学在讨论时说白大省可能并不是一个真心爱人的人——“人的一辈子只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得太深太彻骨,只能有一次,是断断承受不了再多次的,何况是白大省的四次!当时我十分认同她的想法,并对她能有如此独到的见解而感到惊喜。
然而,再深入了解《永远有多远》这本铁凝最喜欢的书,再仔细欣赏老电视剧《永远有多远》时,我否定了自己当时的瞬间惊喜,也有了反对她这种想法的心。
白大省是一个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姑娘。
她对每个人尤其是她不同时期爱的四个男人都倾尽全力,只有对她自己是忽视的,甚至是近乎残忍的。
如果以一般人的标准,也就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来说,白大省确实爱了不止一个人,如此反推,白大省便不是一个真正爱人的女人。
初三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安妮宝贝《七月和安生》有感

三一文库()初三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安妮宝贝《七月和安生》有感
有人说安妮的文字像一挤吗啡,在疼痛中给人快慰。
很赞同。
永远有多远。
很古老的一行字,却没有那想尺子量得的答案。
正如安生和七月的距离。
在学院的操场上,安生选择了七月,那个幸福的人,她一身的追逐的对象。
清纯的七月很安生很快成为最好的朋友,但友谊不敌追求,不同的生活最终让他们各自疏途。
终于有一天,安生为了心中的理想,踏上漂泊的不归路。
遍身鳞伤的安生在最后发现,自己追求的是一场空,上天给自己的依然是孤独。
在临死前倔强的安生痛哭着对七月说,为什么安生不能够做七月。
可又有谁能回答,永远到底有多远。
20 × 20。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1作品中的白大省总是迷恋对方,然后看着对方被身边的朋友牵着离开自己。
她试图改变自己,但是她终于发现她永远也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生命中也总有一些高度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就好象白大省永远也不能拥有西单小六的风骚,小玢的娇蛮。
即使用世界上最高超的化装师也是枉然。
因为不协调,就像上身穿衬衣打领带,却穿一条运动裤一样。
人只要好好做自己,做好自己好的一面,总会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等你的。
最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人的确是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一种人,因为人本来就是有自己的性格的,改变了,会痛苦;更是徒劳。
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自己。
善待自己,才是真正的长大。
自信的人,才是最美丽自然的人。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2作为铁凝笔下《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那个住在北京驸马胡同里的姑娘——白大省,她便是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一个永远没有遇见王子的灰姑娘。
小说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回忆的方式,用流畅的笔调展现了一个鲜活无比的胡同女孩。
白大省打小就单纯、善良,还有几分淡淡的自卑。
她从不习惯于和别人说不,也从不会去背叛任何一个人,朋友、家人或者所爱的人。
她只习惯于去照顾和服从他人。
胡同里的老人在她小的时候就褒奖她仁义和厚道。
而在世人的`眼里,她的单纯近乎痴傻,她的几任男友都先后背叛了她,而她竟然一句怨言也没有,除了暗自哭泣,更难得去痛快地恨上一回。
她唯一的后遗症就是在每次失恋后都来个扪心自问:我有什么不好的吗?尽管生活总能给白大省带来痛苦,但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倒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弟弟几岁害了病、几岁摔胶磕了牙……;如此种种的“不幸”才能叫做倒霉。
在作者的眼里,她单纯、善良得可爱,也单纯、善良得可恨。
她究竟是不谙世事,还是从不心怀芥蒂?而这一切又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生活里,作为朋友、亲人、同事,白大省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好的好女人。
可是,在男人的眼里,她却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好情人。
读《永远有多远》有感

读《永远有多远》有感《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白大省 ,是个平凡普通但是心地善良的女孩,崇尚吃亏是福的为人处事原则。
但是事实上吃亏忍让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会有好结果,善良很多时候是很尴尬的。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从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好人。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夸一个实在找不到什么优点的人时候我们会说你是个善良的人,你是个老实人!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夸你善良的时候,经常会想自己是不是做了件什么特蠢的事情,所以别人委婉地夸你善良,好人并不是一定会有好报。
比如书中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好处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
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得到善报,她的报就是最终无怨无悔地伺候那个一直重男轻女动不动就责骂她的姥姥,就是把父母留给她的即将涨价的破房子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请问这是善良吗?这就是所谓善良的结果吗?白大省她相貌平平,脾气随和,谦让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都好,为每个人尽心尽力,并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善良理解为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嘛!假如你因为良心发现,后悔占了她的便宜而向她道歉,她会因此陷入迷茫与慌乱无措。
她心地无比善良,哪怕你刻薄过、刁难过她,她也只会记得你的好。
她心怀热爱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并以此不计成本地承担和付出。
只是我想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蠢?是不是就是一味的付出与忍让?当别人总是在利用善良时并且毫无节制、毫无愧色,这种善良本身的意义在哪里?善良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出于本能?出于人性?还是希望通过善良让我们大家生活的更好?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那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理性?人性?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讲述了一个出生于六十年代、北京胡同长大的女孩白大省的故事,她敦厚、善良。
从少女时代的梦中情人赵大安,到夸夸其谈的夏欣。
一个个男人从白大省身边走过,又为她的真情而回头。
然而善良真挚的白大省经过那么多无情的伤害后,对生活、自己进行反省,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先是她的大学同学郭宏为了留在北京,与谈了四年的女友分手,来追求白大省,因为白大省的奶奶可以通过关系让郭宏留在北京。
白大省明白郭宏的用意,但善良天真的她还是接受了郭宏,并深深地爱着他。
然而郭宏遇到了西单小六。
他抛弃了白大省,和西单小六混在一起;并当众辱骂白大省,白大省彻底失望了。
后来白大省遇到了朴实、勤劳的大男孩--关朋羽。
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个人越来越默契,白大省也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然而,表妹小玢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美好的一切。
她住进白大省的家,吃白大省的、用白大省的,白大省不和她计较。
可是最后,她却把关朋羽抢走并做了他的新娘。
白大省的性格虽具有典型性,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原形了。
她的温和、善良让人喜欢让人叹息。
她虽然大学毕业,却是个很传统的人。
我们的教育一直教育我们”与人为善”和”爱人”.她的善良使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不懂得怎样拒绝别人。
她的性格的悲剧不能不使我想到我们教育的缺陷,我们过分强调做好人,却忘了怎样做好自己。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果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而是为了取悦别人,让别人过的好,那样不仅自己觉得很累,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并且并不一定能给别人多少帮助。
我们只有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会更积极地做事,才能更好的为别人服务,就像孔子责备做好事不去领赏的学生,这样会破坏做好事的积极性。
其实她一直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后来她也发现了,可为什么她还是不能改变什么。
是什么阻止了她呢?我们不能说是她虚伪,她从来没想过要伤害别人或去满足自己的什么欲望。
是她骨子里的一些传统思想吧。
对她来说,让别人失望比让她自己失望还要难过,她总要自己去承担才能换来心里的平静和避免良心的谴责。
就像作者给她的取名一样,白大省,说明她的省悟是不会有结果的。
当然,文学作品为达到一定目的可以虚构跟加强一些情节,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很难改变自己什么。
人的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都是很平凡的人。
要抛弃原有并以为正确的观念,内心要承受多大的恐惧和多强的信念。
我们不能仅嘲笑她的懦弱、无能,还应看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具有那些性格。
我们可以从理性和人性来看待白大省这个人物。
她一直都是理性的,克制自己,处处与人为善,她的做法完全符合教科书的标准,可为什么总是遭抛弃呢?她缺少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
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
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
我想这应该也是人性中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吧,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有一定需求的,她不敢去追求她想要的东西,这使她丧失了自我和生气。
感动一时是容易的,可要长时相处好更需沟通和互助。
向人索取不是完全不好,那样让人觉得真实,让人感觉到你的存在,知道你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需要理性,需要爱,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别人,放弃自我,我们应带着理性去追求人性需求的东西。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周五晚上和交友上一个朋友闲聊聊到铁凝, 他强烈推荐《永远有多远》和《安德烈的晚上》,说是巨感人,还给我布置作业写读后感,于是一口气儿就把两个小说在那晚上都灭了。
说来也怪,我第一次看铁凝的作品就是那部著名的长篇《大浴女》。
那时候我还在Calgary 作实习,在老妈这边要好的一个阿姨家里借的这本书。
很惭愧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铁凝是谁,看到纸装的本子就跟60 年代闹饥荒看到了窝头一样的兴奋。
翻了头两页就被里面的“ 引小跳“ 吸引了,有点像看自己的故事一样的颇有兴致。
于是这本书消磨了我每天早晨去实习单位在公车上的时间,我下意识的不想快把它快速消化,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垃圾言情,那是心灵的盛宴,也本能的无法浪费。
看完之后缓了好几天,写得深刻,太深刻了,深的我都被搅到漩涡中有点大沉不起了。
于是对铁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它到底是男是女。
因为它仿佛有两双眼睛: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以男人看女人,以女人看男人。
还有两种身份,一种城里,一种乡下,以城里人看乡下,以乡下人看城里。
这让我感觉特别奇妙不凡,令铁凝这个中性的笔名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不忍去过早的将其面目清晰暴露,不忍到不去狗狗,不忍到想让更多的作品让我靠近它揭开它。
当我半夜看这个中篇《永远有多远》,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中又嗅到了铁凝,这久违的重逢让我欣喜。
尽管这个中篇有其它作品中不具备的“ 北京特色“,但从造句的重复与排比,从用词的质朴甚至略带粗劣的亲切,从逮着个词汇不留任何余地地剖析,从通篇透露的悲悯的情怀,从将一种偏执的情绪不加阻拦一泄到底的能力,从对一句话的话外音及隐藏的内心的揭示,从对一种表象的姿态渗透到对心理的洞察的天分,从驾驭整个故事与人物性格导致的命运的把握,是她是她就是她。
铁凝,一个精灵!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她的东西这么感冒,按理生于1957 年的她是和我父母一辈儿的,里面的故事也都是70 年代初生的孩子那一拨儿的,怎么就共鸣上了呢?或许,或许我真的生错年代了。
看这个《永远有多远》,脑子里的一些影象就一个劲儿的往小说里的人物蹦,对号入座,挺逗的。
看到那个“ 我“ ,我心说,呦,这不是柚子嘛=D ;看到“ 仁义善良“ 的白大省,就好像看到那个《空镜子》里的妹妹,燕子;看到“ 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 的西单小六,就觉得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这通联想让我把整个故事看得乐不可支。
白大省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到了最后也开始顿悟的大喊“ 永远有多远“ ,终还是沉痛的发现一直以来梦想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无非是一种嫉妒催使着自己兜着无用的圈子,不可救药的仁义与善良,这么一个没有味道的却让人心生怜悯痛惜的混沌女人,她永远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女人,最后只能向本真的屈服,要成为实在太难,而又有几个人有能力颠覆自己,更何况她。
”永远都成为不了”这么一句残忍的警醒,强迫我们打破儿时艳羡的梦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救药”时,我们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学会了自我安慰,自我妥协,要么继续逃避,继续臆想。
白大省在小说里通篇地喊,抑或我在替她申辩:”你面对别的女人炙手可热,怎么能狠心对我说什么’just be yourself’ ,你怎么让我甘心’ just’呢;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即便永远都是这种不公平的宿命,即便潜意识里早已知道这一直是自不量力的模仿,可难道我连这点幻念都不能拥有么,你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这简直太狠心了!”可不管我们狠不狠心,生活是要面对的。
我们看着她痛心,在她脑袋上敲一棒子又怎么了,纯属恨铁不成钢。
这块铁,真的它还就注定成不了钢。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如果有一个字可以让你心花怒放,无限憧憬,甚至生死相许,那么这个字只能是”爱”了。
如果有一个字让你百般思索也无法消除心中的烦忧,无法解开是与非,对与错的的锈锁,总是丝丝相连纠缠不清,那么这个字只能是”情”字了。
当你全部拥有了它们,并知晓了这两个字合成后所包含的全部含义之后,你所想的所期待便再也不仅仅是这两个字了,此时会有另一个词进入你的思想、视野或终日终夜的梦境。
它会让你倚窗而眺、倚门而望、妆台秋思了。
它叫”永远”永远没有人能阐透,永远没有人能悟尽。
它在每个人的意象里都充满诗意,宛若江南四月的女子明亮眸子看不够。
好似戈壁上、沙漠里悠远的串串驼铃听不完。
------------------是为感想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是几间坐动朝西的所谓”东房”现在我处的就是这样的居室,已近子夜,如水的月光伴着清凉的空气自窗口袭进来,灯光略显晕黄,夏夜有月光的谱曲,蝈蝈们便争着展亮歌喉,清脆,执着,竟也给这寂寞的夜添了几分闲趣。
椿树的影子丰盈着,在屋内我可以听见”婆娑”的沙沙声轻轻扣窗。
遗憾霸道的光们早替我下了拒绝的命令。
要不我会向阎连科在其作品《年月日》中一样称出它们的分量,一一起名收藏。
这些纯洁的精灵们是那么自觉的烘托着我看书的气氛。
我感谢它们,让我静静的读完了铁凝的作品《永远有多远》小说开篇一句: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引着我迫切想知道这个胡同里的故事,我猜想着是个辛酸的且带着悲伤味道的故事,待细细品完才明白它讲述的是一个北京胡同里青年女性白大省的个人生活:主人公白大省七八岁时常被胡同的老人评价为”仁义”,仁义还被铁凝评价为:”在七十年代初期,这其实是一个陌生的、有点可疑的词,一个陈腐的、散发着被雨水洇黄的顶棚和老樟木箱子气息的词,一个不宜公开传播的词,一个激发不起我太多兴奋和感受力的词,它完全不像另外一些词汇给我的印象深刻。
”她长大后依然傻里傻气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她是那种”选择一个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女孩。
再加上骨子里乐于助人的内质,所以,到后来得了无数的伤害。
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朋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
她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看似得到却从未得到想象中的爱情或者婚姻。
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着灵动和大气。
像是一个在大路上散步的孩子,白大省不断长大着,她生活的道路走着走着拐进了细细弯弯的小胡同。
其实她并没有走出自己生长的驸马胡同,从”一时间驸马胡同乱了,哀婉和叹息、兴奋和焦躁弥漫着所有的院落。
大多数人不愿挪动,不愿离开这守了一辈子的北京城的黄金地段。
九号院牙都掉光了的赵奶奶对白大省说,当了一辈子北京人,老了老了倒要把我从北京弄出去了。
”可以看出她自小的修养就是这胡同里的环境造就的。
她的品格的消失也是胡同的消失。
铁凝写此篇小说的目的也许有这层含义吧!胡同里优美的文字让你回忆让你铭记。
感动于这些文字的真实和可亲。
1.北京若是一片树叶,胡同便是这树叶上婉蜒密布的叶脉。
要是你在阳光下观察这树叶,会发现它是那么晶莹透亮,因为那些女孩子就在叶脉里穿行,她们是一座城市的汁液。
胡同为北京城输送着她们,她们使北京这座精神的城市肌理清明,面庞润泽,充满着温暖而可靠的肉感。
”铁凝的笔下有着她时时不敢忘记怀想着的童年北京:青色的石阶,冰凉的感觉,屋顶上随着白大省和”我”跑来跑去的男猫小熊和女猫妞妞。
这些都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那部分。
所以,作为北京的观众,铁凝的文字的轻松中不乏凝重,她强烈关注着白大省那不合事宜的”善良”:从十岁的白大省和”大春”那段不算初恋的初恋到”西单小六”的风流惊艳,再到表妹小玢没心没肺地抢走白大省男友关明羽、白大鸣要换大省的房子,这样的情节滋生开来合情于理,正是由于白大省在事情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了最低的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心酸的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