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回顾与发展建议

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回顾与发展建议作者:武嘉璐来源:《水运管理》2019年第07期【摘要】为总结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并提出发展建议,从码头通过能力、大型化专业化码头体系、智能发展、支持保障等方面总结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航道建设、码头体系、航道绿色化数字化等方面回顾内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指出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部分货类码头通过能力需要调整、部分港口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存在冲突,内河航道建设中存在内河高等级航道比重偏低、部分通航设施碍航、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部门协同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障碍等不足,以及内河港口基础建设方面存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从优化沿海港口设施供给、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强并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水运基础设施;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内河航道;通过能力;投资规模1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1.1 沿海港口水运基础设施建设1.1.1 港口通过能力适度超前发展沿海港口通过能力实现了从不足到适度超前的转变。
2017年底,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有2 366个,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 948个(其中专业化泊位1 254个)。
部分货种码头通过能力适度超前,码头通过能力适应度达到1.2。
1.1.2 码头建设投资规模庞大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需要港口通过能力快速增长以适应。
2004年我国《港口法》颁布后,“一城一港”模式大大激发了投资沿海港口建设的积极性,港口建设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2009年我国港口建设投资规模增幅出现短暂下滑,此后继续上升。
随着沿海港口专业化码头的不断建成,港区间距离缩短,港口竞争加剧,经济发展转型也使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放缓。
全国开展港口资源整合工作后,港口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现有码头集约化利用,新建码头项目明显减少。
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规模在2012年达到峰值935亿元,此后回落,2017年降至692亿元。
水运规划及建设项目管理课件

安全管理:预防施工现场安全 事故,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进度管理:控制施工进度,确 保工程按期完成
01
水运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与环境 保护
水运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的 建立与实施
质量策划与目标 制定
质量控制与监督
质量改进与持续 优化
水运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重要 性
安全管理体系的 建立与实施
设计阶段:根据项目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策划与设计过程中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各方对项目要求和设计方案的理解与认同
策划与设计的审查与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确保项目目标 的实现
水运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 计划,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 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水运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原则: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经济合理 目标:提高水运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水运事业可持续发展
01
水运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水运规划的编制程序
确定规划目标:根据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和地区特点,确定水运规划 的目标和任务。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基础数据、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为规划编制 提供依据。
化
规划工具: GIS技术、数 学模型、仿真
模拟
水运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规划实施的组织与协调 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 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持 规划实施的风险控制
01
水运建设项目管理
水运建设项目的概念和特点
• 水运建设项目的定义:指在一定时间内,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一定的投资规模和建 设标准,利用水域条件进行的水上或水下工程建设项目。
水运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内容构成

水运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内容构成
1、水运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按照口岸设计的年出入境人员、货物、交通运输工具吞吐量等主要指标进行确定,前述主要指标由地方口岸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审核确定。
其中,旅检查验基础设施按照年出入境人员吞吐量确定,货检查验设施按照年出入境货物吞吐量确定,交通运输工具查验设施按照年出入境船舶吞吐量确定。
水运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分类宜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水运口岸查验基础设施规模分类
2、水运口岸查验基础设施按照性质分为公共查验场地和业务技术设施两类;按照通行对象分为旅检、货检和交通运输工具查验设施三类;按照使用单位分为海关设施、检验检疫设施、边检设施和海事设施四类。
3、水运口岸公共查验场地内容构成宜符合表2的规定。
4、水运口岸海关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宜符合表3的规定。
5、水运口岸检验检疫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宜符合表4的规定。
表2 水运口岸公共查验场地内容构成明细
表3 海关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明细
表4 检验检疫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明细
6、水运口岸边检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宜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边检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明细
7、水运口岸海事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宜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海事业务技术设施内容构成明细
8、在不影响查验功能与效率的前提下,各查验机构业务技术设施应根据以下实际情况合并建设:
一、能够直接利用所在地部门同类业务技术设施的,应共同使用;
二、货检与旅检场地距离较近的,同类业务技术设施应合并建设;
三、港口或码头已配备符合要求的设施,不再重复建设;
四、其他可共同使用的设施。
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回顾与发展建议

积极性,港口建设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受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2009年我国港口建 设投资规模增幅岀现短暂下滑,此后继续上升。随 着沿海港口专业化码头的不断建成,港区间距离 缩短,港口竞争加剧,经济发展转型也使港口货物 吞吐量增速放缓。全国开展港口资源整合工作后, 港口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现有码头集约化利用,新 建码头项目明显减少。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规模在 2012年达到峰值935亿元,此后回落,2017年降至 692亿元。
收稿日期:201Ml-28 作者简介:武嘉璐(1988—),女,硕士、助理研兜员,研兜方向为水运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
E-mail: SYGL@shrntu,
•1•
航运
第41暮第7期20】9年7月 水色3哎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我国沿海相继规划和建 设了多个LNG、滚装汽车、邮轮等专业码头,相关 布局仍在不断完善中。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
1J,2码头建设投资規模庞大
L13专业化码头体系基本形成
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需要港口通过能 力快速增长以适应。2004年我国《港口法癞布后, “一城一港”模式大大激发了投资沿海港口建设的
沿海港口的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 食、商品汽车和旅客运输等专业化码头体系基本 建成,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和贸易发展,以及
27
2011
942
302
178
52
68
111
123
33
2012
997
309
189
60
68
114
141
34
2013
1062
321
206
61
68
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二)

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中国拥有丰富的内河水系资源,覆盖了广泛的地理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重因素,我国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较为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包括内河水运在内的综合交通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二、工作原理本方案旨在通过优化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路运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资源整合:对现有内河水运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包括航道、码头、船舶等。
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必要的航道疏浚、改扩建码头、更新船舶等,提高水路运输能力。
3.公共服务提升:优化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水上交通的公共安全和服务水平。
4.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水路运输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如物流、旅游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对全国主要内河水系进行资源调查,了解现有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规划编制:制定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
3.项目实施:根据规划,分阶段实施航道疏浚、码头改扩建、船舶更新等具体项目。
4.公共服务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提高水上交通的公共安全和服务质量。
5.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和支持水路运输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主要内河水系,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重点发展区域。
同时,对于其他具有内河水系资源的地区也可参照执行。
五、创新要点1.综合交通发展理念:将内河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
2.环保优先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环保优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3.公共服务提升:通过优化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水上交通的公共安全和服务水平。
4.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性地引导和支持水路运输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7章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第7章水运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我国沿海及内河建设完成投资987.34亿元,比上年增加100.86亿元,增长11.4%。
其中,沿海建设完成投资793.49亿元,比上年增加70.38亿元,增长10.2%;内河建设完成投资19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7.48亿元,增长16.5%。
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74个,新增吞吐能力32175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96个,新增吞吐能力29289万吨。
内河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251个,新增吞吐能力7336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8个,新增吞吐能力1186万吨。
全年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里程621公里。
7.1 沿海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至2008年底,全国沿海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511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157个。
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通用散货泊位252个,专业化泊位778个,通用件杂货泊位272个。
●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沿海港口结构调整步伐,继续推进煤油矿箱等大型专业码头建设,促进沿海港口持续、快速发展。
至2008年底,全国专业化泊位中,集装箱泊位共有251个,煤炭泊位共有162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114个,原油泊位共有59个,散装粮食泊位23个。
2008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19个沿海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包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舟山西蟹峙油气储运工程、宝钢股份梅钢公司配套原料码头工程、南京港龙潭港区四期工程、山东省日照港岚山北港区1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原油码头工程、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0#和11#泊位工程、营口港仙人岛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江苏LNG项目工作船及重大件码头工程、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5#-7#泊位工程、深圳机场码头工程、苏州港太仓港区三期工程、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将军帽作业区一期工程、大连石化分公司新码头工程、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小虎岛成品油储备库配套码头工程、厦门港海沧港区14#-17#泊位集装箱码头工程、厦门港海沧港18#和19#泊位集装箱码头工程等。
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一)

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其中,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二、工作原理本方案以“绿色、智能、共享”为核心,通过优化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布局,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生态航道和绿色港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智能升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
3.共享经济:推动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开展前期研究: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制定详细的项目建议书。
2.申请立项:向相关部门提交项目建议书,申请项目立项。
3.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立项结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
4.开展建设: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5.验收与评估: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通过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改革。
五、创新要点1.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智能升级: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
3.共享经济模式:在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引入共享经济模式,打破资源垄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六、预期效果1.提高运输效率:通过优化内河水运及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2.降低物流成本:智能化的管理和共享模式的应用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22•【字号】皖政办〔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质量“航道上的安徽”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水运比较优势,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加强我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交通强省建设为统领,以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为方向,以促进水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水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支撑,以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保障,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水运体系,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当好先行。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水运基础设施功能显著提升,全省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300公里、占全省航道通航里程的40%,基本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主骨架;港口设计通过能力超过6亿吨,集装箱设计通过能力超过200万标箱;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宗物资中长距离运输水运承担量显著增长,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2%以上,水运货运量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高质量“航道上的安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主要任务(一)完善水运规划体系。
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防洪、产业布局等规划,编制全省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修编全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和各市港口总体规划等,形成科学完备的水运规划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水运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我国沿海及内河建设完成投资987.34亿元,比上年增加100.86亿元,增长11.4%。
其中,沿海建设完成投资793.49亿元,比上年增加70.38亿元,增长10.2%;内河建设完成投资19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7.48亿元,增长16.5%。
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74个,新增吞吐能力32175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96个,新增吞吐能力29289万吨。
内河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251个,新增吞吐能力7336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8个,新增吞吐能力1186万吨。
全年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里程621公里。
7.1 沿海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至2008年底,全国沿海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511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157个。
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通用散货泊位252个,专业化泊位778个,通用件杂货泊位272个。
●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沿海港口结构调整步伐,继续推进煤油矿箱等大型专业码头建设,促进沿海港口持续、快速发展。
至2008年底,全国专业化泊位中,集装箱泊位共有251个,煤炭泊位共有162个,成品油及液化气泊位114个,原油泊位共有59个,散装粮食泊位23个。
2008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19个沿海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包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舟山西蟹峙油气储运工程、宝钢股份梅钢公司配套原料码头工程、南京港龙潭港区四期工程、山东省日照港岚山北港区1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原油码头工程、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0#和11#泊位工程、营口港仙人岛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江苏LNG项目工作船及重大件码头工程、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5#-7#泊位工程、深圳机场码头工程、苏州港太仓港区三期工程、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将军帽作业区一期工程、大连石化分公司新码头工程、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小虎岛成品油储备库配套码头工程、厦门港海沧港区14#-17#泊位集装箱码头工程、厦门港海沧港18#和19#泊位集装箱码头工程等。
2008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15个沿海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包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一阶段)、上海罗泾港区二期工程、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四期工程(一阶段)、海南炼化码头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日照港煤炭出口系统改扩建工程、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1#-4#泊位工程、江苏华能苏州工业园区发电厂二期码头扩建工程、浙江大唐乌沙山电厂一期卸煤码头和综合码头工程、扬州港六圩港区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3.5万吨级煤炭码头工程、宁波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一阶段工程、宁波三菱化学5万吨级化工码头工程、浙江国华宁海发电厂一期工程卸煤码头工程、日照港西港区通用泊位工程和青岛港原油码头三期工程等。
●沿海深水航道建设2008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和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等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完成了湛江港25万吨级航道工程和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等的竣工验收工作。
国家重点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深圳港铜鼓航道工程、营口港鲅鱼圈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天津港25万吨级航道工程、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专栏7.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我国水运史上投资最多、条件最恶劣、技术最复杂的一项跨世纪治理工程,于1998年1月27日开工建设。
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一、二期工程已分别于2002年9月和2005年11月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
经过一、二期工程的成功实施,2005年6月17日长江口10米深水航道正式通航,并于同年11月27日向上延伸至南京,航道10米通航水深保证率保持100%。
2006年8月1日,交通部组织审查通过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三期工程建设规模主要为:疏浚航道90.8公里,形成全长92.2公里、底宽350—400米、水深12.5米的双向航道;新建2公里长兴潜堤,配备必要的助导航设施等。
工程疏浚土方量约1.7亿立方米。
工期3年。
建成后,可满足第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实载吃水≤11.5米)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并兼顾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航需要。
2006年9月30日,三期工程开工。
2008年,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预计在2010年以前工程完工,实现航道12.5米的水深目标。
治理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航运乃至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也为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长期治理维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谱写了世界大型河口治理的新篇章。
●码头改造试点为了适应我国港口发展的形势,保证码头的运行安全,节约港口资源,提升港口能力,促进港口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和港城协调发展,2008年交通运输部积极推进沿海码头改造试点工作,加快老码头技术改造和老港区功能调整。
至2008年底,已经论证核准秦皇岛港、镇江港、宁波港区、佛山港、广州港、湛江港等15个泊位的码头改造项目。
码头试点改造项目进展顺利,秦皇岛港码头改造项目已完工准备验收,其他码头改造项目均在改造施工中。
●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建设市场监管力度。
2008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对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二期码头、宁波光明通用泊位工程、浙江海事局宁波海事监管基地工程、东海救助局连云港基地工程等沿海港口建设项目和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稽查,规范了水运建设市场行为。
为了规范码头改造试点项目建设行为,交通运输部在上半年对已核准的码头改造试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招投标、合同执行、工程质量和安全情况。
11月,召开交通支持系统基建工作座谈会,对所有在建的支持系统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
制定并发布《水运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和《水运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范了水运工程招标投标行为。
组织起草《水运工程招标投标诚信管理办法》。
编写完成《水运工程建设专家库及入库专家管理办法》,公布入库专家名单,对入库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7.2 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完成沙市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等17个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工作,完成常鲇工程、汉宜数字传输系统工程、南浏数字航道示范工程等8个重点项目的竣工验收。
至2008年底,内河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5931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个;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28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1万公里,占总里程的49.8%,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内河航道共有4128处枢纽,其中具有通航功能的枢纽2329处。
●内河港口建设内河主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紧进行。
万州江南沱口作业区一期工程、岳阳城陵矶港区(松阳湖)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重庆寸滩作业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等开工建设。
●内河航道建设长江干线航道治理进一步加快。
组织完成长江中游罗湖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长江下游太子矶中段航道炸礁工程竣工验收工作;长江干线泸州纳溪至重庆娄溪沟航道建设工程、长江中游嘉鱼~燕窝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长江下游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长江中游马家咀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等已完工准备验收。
京杭运河扩能改造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全面推进。
西江航运干线改造加快,肇庆至虎跳门航道、贵州至梧州航道、桂平二线船闸工程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梧州三线船闸建设前期工作顺利启动。
●航电枢纽建设航电枢纽工程进展有序。
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等河流航电枢纽建设加快,湘江株洲航电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汉江崔家营、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进展顺利,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开工建设,松花江大顶子山、右江纳吉航电枢纽建设工程基本完工。
●示范工程建设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自2006年启动,交通运输部选择内河水运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8个项目,围绕“安全、高效、环保、节约、服务”的主题,将先进理念与工程特点紧密结合,在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类8个项目为:航道建设示范工程包括:湖嘉申线湖州段航道建设工程、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工程、常州市区改线段工程、宿迁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暨水上服务区。
航电枢纽建设示范工程包括:株洲航电枢纽、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
数字航道建设示范工程包括:广东数字航道、长江数字航道。
2008年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活动进入考核验收阶段,三类8个示范工程活动验收全部完成,示范工程成效显著。
在理念创新上,突出以航为主,注重坝址选择、水位衔接、总平面布置等各个环节,注重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建设理念贯穿于项目设计、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各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降低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等;在技术创新上,突破了传统的工程建设理念和规范,因地制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利用新技术加强弃土、弃渣的合理运用等;在管理创新上,强化业主在设计、建设、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等。
同时,加强示范工程活动的总结和推广应用工作,组织完成《新理念—内河航道建设指南》的初审工作。
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长江三角洲环境友好型航道建设示范工程,达到了提高航道通过能力、保障航行安全、改善服务水平的示范效果;通过新理念航电枢纽建设示范工程,达到了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土地、降低造价、美化环境的示范效果;通过数字航道建设示范工程,达到了降低维护成本、减少维护工作量、提升航道管理维护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示范效果。
●项目绩效管理落实《内河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全面开展内河水运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考核自查和检查工作。
2008年是内河水运建设项目绩效考核试行的第一年。
交通运输部分别从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安全管理、廉政建设、工程资料七个方面对内河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进行了系统考核。
2008年,全国内河水运工程在建项目207个,列入绩效考核的有62个项目,占项目总数的近30%。
12月,对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部分单位进行了通报。
绩效考核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内河水运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各参建单位的自律与诚信意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
7.3 航道维护和管理●航道维护管理2008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补助长江以外的内河航道应急抢通工作。
交通运输部组织起草了《内河航道应急抢通资金管理办法》,对内河干线、国境国际河流等重要航道近年来的损毁情况进行了彻底调查,组织完成了2008年全国内河航道应急抢通经费的申报和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