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1.中式英语产生的基础——英语、汉语的广泛使用

汉语凭借着其庞大的使用人群,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有56个名族,人口约14亿,使用着大约85种语言(其中有文字的共40种)。而汉语是占中国人口总数94%的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所广泛使用的语言。自1945年联合国创建以来,汉语就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其使用广泛度仅次于英语、西班牙语,局世界第三。

与汉语相比,虽然英语在使用人群上略逊色于汉语,但其广泛度却不是汉语所能比的。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变化,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也就是说25亿人口。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8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世界上有超过70多亿的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而根据英国文化协会最近的报告,地球上一半人口——大约35亿人——都说英语。所有的语言虽然都在不断发展,但英语的全球化在语言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作为世界两大主要语言的英语与汉语,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因此,中式英语就顺应而生了。

2.中式英语的发展及其现状

纵观中式英语的影响,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早在1994年,中式英语已经开始被加入国际英语的行列中,其对国际英语的贡献率大约占到了5%到20%,超过其他任何来源。例如,由中式英语所产生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drink tea(喝茶)”等词汇,早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中的一部分。

而中式英语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英语早在1637

年就被传入了中国,那时,英国的商人来到澳门、广州,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就是介于英语和广东话之间的一种商业英语。由于对英语只有初步的了解,中国人对英语大量的错误发音和词义的误解,成为了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嘲讽与耻笑的对象。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式英语的内涵,乃至认可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再之后,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发掘中式英语的真正含义,让中式英语成为了一种非常生动有趣、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中式英语不仅被民众所认可,更是被许多权威性的组织所接纳。美国的语言检测机构,对中式英语一直抱有非常高的评价。自2005年起,Chinglish就被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

时至今日,中式英语的热度依旧不减,即便是新兴不就的网络词汇“no zuo no die”也已经被收入美国网络俚语词典。

3.中式英语的未来趋势

有学者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和修正,中式英语会逐步减少。但是客观的事实表明,中式英语正在形成它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既不完全属于英语的文化范畴,也不完全属于汉语的文化范畴。虽然中式英语是作为一种中介语所出现的,具有着系统性、变异性、过渡性的全部特征,但其良好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可度,以及深远的影响力,使得它本身已经区别于一个过渡期语种。但中式英语未来的发展也并不是一片光明。随着中国国际化发展的进一步加深,纠正英语中的“错误用法”——中式英语,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也成为了中式英语可能会走向衰败的一个潜在的不定因素。但就以中式英语的发展方向而言,当下的中式英语已经不再是无意间所犯下的“错误”所形成的语言,而是一种带有主观意向,去融合中西文化的语言。就如同有些人分析的一样,中式英语的消失是不可能的,它已经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全球语言检测机构GLM也非常看好中式英语的发展,坚持认为,中式英语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更“繁荣”。

4.综述

从中式英语产生的基础、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中式英语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地扩大,具有极高的可能性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英语方言。而这一观点也是被现今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的。并且,香港英语作为英语方言在中国的产生,也为中式英语的方言化过程树立了良好的先例。

(1757汉字)

参考文献

【1】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2012.6

【3】金惠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讨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报2003.5 【4】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解放军外语学院报1991.1

【5】林琼“中国式英语浅析”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17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f Bernard Shaw’s Pygmal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从《阿甘正传》看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浅谈中式英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35917.html, 浅谈中式英语 作者:梁桂春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5期 摘要:近年来,中文词汇频繁出现在英语里,甚至被列入标准英语词典。说明了国际对 中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显示了中国正以快速的发展速度融入全球化。 关键词:中式英语;词汇;国力 一、序言 近年来,中文词汇不断出现在英语运用上,许多语言学家对这种语言现象很感兴趣,并把这些运用于英语中的中文词汇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最普遍运用的中式英语之一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句招呼语最先是由在国外的华人使用的,直接按中文的语序翻译而成的,而这句直译的中式英语很快在英美国家流行起来,因此成功被列入标准英语词典中。一般说来,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体现其使用国家的国情与民风,并会影响运用语言交际的双方。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孟德鸿教授曾说过:“文明程度越高,社会越发达,对其他语言社团成员吸引力越强的语言,往往影响力更大更深:如罗马时代的拉丁语、秦汉之际的汉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语。”(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有两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 二、中式英语广泛运用彰显国力 中式英语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频率代表着国际对中国国力发展的认可,显示中国受到国际关注的程度,彰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深。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跻身于英语词汇系统中,并活跃在英语交际中,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的出现对英语语言的发展是有利无弊的。 中式英语词汇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被载入了《牛津英语词典》,词典中查阅到的中式英语词汇guangbu(广部),guanxi(关系)在列入词典之前频繁出现在外国研究中国发展的专家报告上。多年来,随着外国医学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的关注和认可。在2010年奥林匹克奥运会上,某国游泳运动员背部拔火罐的印子,曾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ahuoguan”(拔火罐)很快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可。中国一些特色食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例如提起“jiaozi”,外国人都知道就是“dumpling”(饺子)。相信大家都知道,老干妈辣椒酱在外国超市的热卖程度,老干妈在国外被译为“Lao Gan Ma”。chow mei(炒面),to you (给你),Peking duck(北京烤鸭),虽然未被列入英文词典,但也常常出现在英语交际中。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中文词语,如Laozi(老子),Confucius(孔夫子),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Tao(道函数),Tao Te Ching(道德经)这些词,也经常出现在研究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中,得到众多外国读者的认可。“Tai chi”(太极),“kongfu”

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及对策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 生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翻译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一、避免过多重复信息 对于汉语中的重复信息,译者在汉译英时可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其一,对重复出现的信息加以省略,比如在结构相同的、平行的汉语简单句中,重复 的谓语动词在汉译英时可以省略不译; 其二,用英语代词或其他词来替代汉语中重复出现的信息,比如可以用the former、the latter、one、it等词替代上文提过的信息; 其三,采取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即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将汉语 中重复的词语或信息提取出来,合并为“一项”来翻译,这“一项”可加在全部有关 词语或信息的前面或后面,统管兼顾。 例1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新年。 参考译文: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s Spring Festival, which is also the most exciting. 注解:“新年”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用关系代词which替代第二个“新年”,同时引出一个定语从句。“节日”在原文中也重复出现,第二个“节日”可以省略不译。 例2 中国文化认为有些颜色吉利,有些颜色不吉利。 参考译文:In Chinese culture, some colors are considered lucky and some unlucky. 注解:“颜色”一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省略第二个分句中的“颜色”。 例3 竹子象征清逸,松柏象征长寿,莲花象征纯洁,兰花象征归隐。 参考译文:Bamboo represents elegance, pine longevity, lotus purity and orchid reclusion.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1.中式英语产生的基础——英语、汉语的广泛使用 汉语凭借着其庞大的使用人群,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有56个名族,人口约14亿,使用着大约85种语言(其中有文字的共40种)。而汉语是占中国人口总数94%的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所广泛使用的语言。自1945年联合国创建以来,汉语就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其使用广泛度仅次于英语、西班牙语,局世界第三。 与汉语相比,虽然英语在使用人群上略逊色于汉语,但其广泛度却不是汉语所能比的。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变化,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也就是说25亿人口。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8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世界上有超过70多亿的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而根据英国文化协会最近的报告,地球上一半人口——大约35亿人——都说英语。所有的语言虽然都在不断发展,但英语的全球化在语言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作为世界两大主要语言的英语与汉语,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因此,中式英语就顺应而生了。 2.中式英语的发展及其现状 纵观中式英语的影响,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早在1994年,中式英语已经开始被加入国际英语的行列中,其对国际英语的贡献率大约占到了5%到20%,超过其他任何来源。例如,由中式英语所产生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drink tea(喝茶)”等词汇,早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中的一部分。 而中式英语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英语早在1637 年就被传入了中国,那时,英国的商人来到澳门、广州,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就是介于英语和广东话之间的一种商业英语。由于对英语只有初步的了解,中国人对英语大量的错误发音和词义的误解,成为了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嘲讽与耻笑的对象。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式英语的内涵,乃至认可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再之后,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发掘中式英语的真正含义,让中式英语成为了一种非常生动有趣、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中式英语不仅被民众所认可,更是被许多权威性的组织所接纳。美国的语言检测机构,对中式英语一直抱有非常高的评价。自2005年起,Chinglish就被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 摘要: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型英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法、表达方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式英语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对中式英语的误用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为学习英语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成因 一、中式英语的涵义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替以保持一种平衡的过程。“中式英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学术界对此有过激烈的讨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式英语也随之而成为英语语言中一块特殊区域。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又称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语言的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即中式英语中规范英语在中国的误用,是中国的英语语言学习者受到汉语语言的影响和干扰所形成的。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各不相同,而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是在掌握母语后开始,这时已具备了母语的语法与表达方式,自然在学习英语时有母语语言思考,这样就造成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出现。 (二)中式英语的特点 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1、产生的必然性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人习得英语语言时常以母语来翻译学习。在一部分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照搬照套直译汉语为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使得中式英语出现。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而方言又是汉语中的一类,多种语言的差异本就影响语言的学习,而汉语思维又随着语文教学不断加深对中国人的影响,这样,汉语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面临的客观因素,干扰是必然的,自然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因此,中式英语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这一现象必将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而出现,只能是寻找中式英语运用过程中的特点,缩短它的过渡时间,从而早日掌握地道的英语。 2、发展的过渡性 中式英语是英语初学者在学习地道英语过程中受母语干扰所形成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学中称为中介语,是连接汉语与英语的中间语言。如果说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话,那地道英语表达的掌握程度则是可以控制和改进的。因此学习者应该在这个上面下足功夫。这个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错误的表达以及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例如:中式英语的“watch newspaper”,“learn knowledge”,“I and sister went to see a movie.”。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应该改为“read newspaper”,“gain knowledge”。“My sisiter and I went to see a movie.”就是一个中式英语的表达。可见,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对词汇与语法的掌握,中式英语的出现就会逐渐消失。 3、存在的顽固 学习第二语言(英语)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母语(汉语)语言中语法、习惯用法等的影响,需要通过母语的辅助才能把第二语言学好。但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一蹴而就事情,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中式英语有着其存在的顽固性。如Everybody is strongly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actively.中式英语就说成是:Active participation is strongly encouraged 二、中式英语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10种典型中式英语错误

最常见的10种中国式英语错误,你中招了没? 成龙的“Long time no see.”戏剧性地将中国式英语带上了世界的舞台;后起之秀“no zuo no die.”光荣地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收录。越来越多的中国式英语慢慢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但这却并不代表所有的中国式英语都将成为一种潮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10个最典型的中国式英语错误吧~ 1. 我没有经验。 误:I have no experience. 正: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提示:I have no experience这句话听起来古里古怪,因为您只需要说那方面我懂得不多,或者这方面我不在行,就行了:I am not really an expert in this area. 2. 现在几点钟了? 误:What time is it now? 正:What time is it, please? 提示:What time is it now是一个直接从汉语翻译过的句子,讲英语的时候没有必要说now,因为您不可能问what time was it yesterday, 或者what time is it tommorow?所以符合英语习惯的说法是:请问现在几点了?还有一种说法是:How are we doing for time?这句话在有时间限制的时候特别合适。 3. 明天我有事情要做。 误: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 正:I am tied up all day tomorrow. 提示:用I have something to do来表示您很忙,这也完全是中国式的说法。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有事情要做,躺在那里睡大觉也是事情。所以您可以说我很忙,脱不开身:I'm tied up.还有其他的说法:I can't make it at that time. I'd love to, but I can't, I have to stay at home. 4. 我的英语很糟糕。 误:My English is poor. 正:I am not 100% fluent, but at least I am improving. 提示:有人开玩笑说,全中国人最擅长的一句英文是:My English is poor. 外国人遇到自己外语不好的情况,他们会说: I am still having a few problem, but I am getting better. 5.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09-10-26T09:27:03.733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郑博陈丹丹 [导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郑博陈丹丹 430060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的行列中,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中式英语”现象已经成为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提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式英语原因对策 一、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陈洁2006:14)。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尤其是外语学习。然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结构蕴涵着不同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它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向另一种文字的转化,同时还表现为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中式英语是汉语思维与英语形式结构的混合体。比如,“你的衣服很漂亮”译为“Your clothes is very beautiful”我们用我们的汉语思维方式来翻译这个句子也是行的通的。 但由于我们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英汉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等等原因,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因此,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掌握了语法知识,可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的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也叫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例如:(1)你的身材很美。A. You have a fair figure. B. Your figure is beautiful. (2)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A. Otherwise,the country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 B. Otherwise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 (3)春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春天,总是好的。 A. Spring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B. Spring,no matter where it is,is always pleasant. 以上B句型都是典型的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CHINGLISH,但英汉的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而A句才是规范的英语,所以我们应该学着试着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汉语。 2、翻译方法不当。 多数中国学习者写英语作文,实质上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写作者往往用汉语思考,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语,但是我们都知道,好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流畅自然,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翻译和英文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翻译练习,中国学习者无法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习惯组合英语句子,就会在翻译中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例如:一是违背语法规则。我们在初学英语时,翻译句子时会经常照着字面意思逐词逐句的翻译,这样很容易违背英语的语法规则,例如:如果你不会喝酒,最好不要学了。 If you canno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learn. 学喝酒不是学某种技巧那样的“学”,“会不会喝酒”实际上指的是有没有喝酒的习惯,所以可以说成:if you don' 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do it. 二是重复累赘。由于对英语的单词涵义缺乏透彻的理解,中国学习者往往使用具有重复意义的单词,造成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如“书房”a study room,“舞会”a dance party,他们没能理解a study或a dance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义。 汉语中,有时我们为了平衡或押韵,经常使用两个意义很近的词,但是英文却很回避这种现象,但有的学生却未意识到这一点,逐词翻译汉语的同义重复,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 [1]协助并帮助 help and assist [2]坚定并坚决地 firmly and resolutely 译文中的一个词已完全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足够了。 三是过分使用修饰语。有时候我们在写文章时会用一些修饰语,但有些修饰语有时用得过分强调,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例如: A: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on agricultural reinforcement B: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A句中包含了太多的抽象名词,使句子变的复杂僵硬,难以理解,而B句表达意思明确清晰。 四是搭配不当。由于受到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不是犯语法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搭配不当的问题.

英文表达中常见的Chinglish

外教一对一https://www.360docs.net/doc/2c135917.html, 英文表达中常见的「Chinglish」 出一道题:“望子成龙”用英文怎么表达? 这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汉英翻译中的成语,也是很多同学在口语考试或海外生活中用到的表达。很多人的答案(通常不假思索地) 是: …hope(s) that his/her/my/your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这个句子乍一看,语法结构、词汇的搭配貌似并没有违背语言规则。不过如果你真的将它对着老外说出来,试图表达你的好意的时候,你的愿望估计就泡汤了。此时老外的表情估摸着是:因为这就是一句地地道道的Chinglish!这样的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 看似正确,符合语言架构的规律,但表达出来的实际意思却和初衷千差万别,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无数的困扰。在「Chinglish」系列中,我们将会给大家层层展现生活中各方面“中式英语”的案例,教会大家正确的说法。 首先,让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Challenge: 常见的文化现象的表达差异 A. 家长们都望子成龙。 Chinglish: Parents hope that their sons will become dragons. Correct: Parents hope that their son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在西方的文化中,dragon所代表的是邪恶、凶残的负面形象。这个大家可以参照多数的英文电影。这个Chinglish的交流意义无疑是 可怕的(群魔乱舞)。那么正确的版本其实可以很简单,只需将其意思——bright future——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B. 你可真幸运! Chinglish: You are such a lucky person! Correct: You are such a lucky dog! 第二个介绍的形象就是我们的狗狗。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西方人眼里尤为如此。与中文中很多表达(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 完全相反,dog一词在英文中常伴随着很多褒义的表达,例如“every dog has its day(每个人在他或她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快乐的日子)” 或“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 C. 她是她爸爸的掌上明珠。 Chinglish: She is the pearl on her father’s palm. Correct: She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 此处,Chinglish的表达版本基本上采用了一个在英文中不存在的中文直译,而忽略了英文本身固有的说法——the apple of one’s eye. 它源于圣经《旧约》,apple表示人的瞳孔。此习惯表达一直沿用至今。 D. 考满分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

浅析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现象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1) 一、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1) (一)何为中式英语 (1)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2) 二、中式英语的相关理论论述及成因 (2) (一)中式英语相关语言理论论述 (3) 1.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 (3) 2.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理论 (3) 3.错误分析(EA)理论 (3) (二)中式英语的成因 (4) 三、跨文化及思维模式影响 (4) 四、交际策略的运用 (6) 五、中式英语特征在写作中的主要表现 (7) (一)词法方面 (7) (二)用词不当 (7) (三)词汇搭配不当 (8) (四)累赘词的使用 (8) 1.多余名词 (9) 2.多余动词 (9) 3.多余修饰语 (10) (五)句法方面 (11) 1.词序错误 (11) 2.语态错误 (12) 3.句式结构问题 (12) 4.语篇方面 (13) 六、避免写作中出现中式英语的方法 (14) (一)有效借助词典等辅助工具 (14) (二)注重句式结构,正确使用被动语态 (14) (三)吸收西方文化元素,摆脱汉语思维模式 (14)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浅析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现象 摘要:"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同时也是困扰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难题。本文基于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CLEC),研究从中抽取出的大学生英语作文,分析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然后运用相关的写作理论,提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消除"中式英语"的对策。 关键词:中式英语,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hinglish in English Writing Abstract:"Chinglish" (Chinglish) is very easy to appear China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phenomenon, also is troubled by the problem China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ina students English Corpus (CLEC), College English composition studies draw ou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writing errors,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cause of "Chinglish", and then use the relevant writing theories,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our university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and eliminate "Chinglish"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hinese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errors

英语达人经验之谈 如何避免翻译中的Chinglish

英语达人经验之谈如何避免翻译中的Chinglish 1.避免过多重复信息 对于汉语中的重复信息,译者在汉译英时可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其一,对重复出现的信息加以省略,比如在结构相同的、平行的汉语简单句中,重复的谓语动词在汉译英时可以省略不译; 其二,用英语代词或其他词来替代汉语中重复出现的信息,比如可以用the former、the latter、one、it等词替代上文提过的信息; 其三,采取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即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将汉语中重复的词语或信息提取出来,合并为“一项”来翻译,这“一项”可加在全部有关词语或信息的前面或后面,统管兼顾。 蹩脚英语案例1: 例1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新年。 参考译文:The most importantfestival in Chinais Spring Festival, which is also the most exciting. 注解:“新年”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用关系代词which 替代第二个“新年”,同时引出一个定语从句。“节日”在原文中也重复出现,第二个“节日”可以省略不译。 例2 中国文化认为有些颜色吉利,有些颜色不吉利。 参考译文:In Chinese culture, somecolors are considered lucky and some unlucky. 注解:“颜色”一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省略第二个分句中的“颜色”。 例3 竹子象征清逸,松柏象征长寿,莲花象征纯洁,兰花象征归隐。 参考译文:Bamboo representselegance, pine longevity, lotus purity and orchid reclusion. 注解:原文为四个平行分句,结构相同,谓语动词也相同,汉译英时可以省略后三个分句中重复使用的谓语动词“象征”。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浅析 [摘要]导致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汉语思维和表达惯式的影响,以及欠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语汇选用、句法结构两方面揭示汉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式英语形成原因词汇句法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 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 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而说出或写出的措辞不当,语法欠通的英语,被外国人冠以Chinglish 的名称。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汉式英语加以列举,并浅析原因。 一.语汇的错误 1生搬硬套 中式英语常常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英语的本意, 完全依赖中文字面意思,生硬地逐句进行机械的转换,于是就出现了照本直译的中式英语,给人累赘之感。比如,中国学生会将办学校“run a school”说成“do a school”,将书房“study”说成“studyroom”。 2 缺乏词汇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单词意思,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内涵, 不会根据说话场合灵活选用适当的词语准确表达意思。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只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多留心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学会地道的表达方式,慢慢就会培养出灵活运用词汇的意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3 生造词语 有的学生在汉英翻译时,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不加思考,直接将马路“road”译成“horse road”, 将一大早“early in the morning”说成“a big morning”,从而出现非常荒唐、可笑的英语。 二。句法的不当 1 英汉语句成分的差异 (1)名词使用的误区 汉语动词普及,英语名词却占优势。有些学生写的句子虽然在语法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动词过多,结构松散,表现乏力。究其原因,学生们普遍轻视了名词的语用功能。其实,在英语中若名词得以妙用,句子会显得生动、流畅、简洁,可谓是“名”正才能言顺,试比较例句中前后不同的表述: She was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mad. (cf. Jealousy drove her mad.)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改成名词后的句子显得更简练、地道,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隐性表现力。要摆脱汉式英语中多动词的困扰,就得走出传统的语法功能的局限,寻求其丰富多彩的表达特色。 (2)“介词”意识的缺乏 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一个差别, 汉语是一门多用动词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倾向多

中式英语被英语主流社会认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式英语被英语主流 社会认可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翻译曾经位列“十大最搞笑中式英语”的头名,被很多人传为荒腔走板的中文英译的笑谈。不过,在昨天南京公布2014年青奥会的6句候选口号中,有一句“天天向上”的英语翻译居然就是“day day up”!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疑惑:怎么,这么搞笑的中式英语被“转正”了? 扬子晚报报道,“day day up”现在已经被老外认可了。而另一个曾经经典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已经成为了收入英文字典的标准英文词组,大家还记得《阿凡达》吗?这部原版的美国大片在1小时40分左右的时候,主人公就说出了一句字正腔圆的“long time no see”。

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的词汇也在不停的扩充,其中就有不少的“他国式英语”出现。据统计,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的贡献占到5%到20%,超过其他任何语言的来源。很多老外对中式英语非常感兴趣,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并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里边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在这些拥护中式英语的外国人眼中,英语字典邂逅中国语法,中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 除了“long time no see和“day day up”已经“转正”之外,类似“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give you color to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等等曾经雷人的中式英语,已经在老外口中频繁出现。 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帕亚克曾对媒体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社会学家河伯表示,语言本来就是交流的产物,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语言里表现出来,是很正常的历史现象。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更多的中式英语会进入正规的英语字典。但这样做会否鼓励人们(中国人)望文生义,理直气壮,胡乱翻译呢?这个问题尚待观察。(部分依据https://www.360docs.net/doc/2c135917.html, 2011-07-12 )

老外眼里的中式英语

老外眼里的中式英语,你说过哪一句? 2013-09-23实用小贴士 在各个英语学习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文章,但一般都是中国人写的。不过我看到过一篇长文,也是有关Chinglish的,但却是美国人写的,很有意思。这篇长文的标题是Chinglish 2 English(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美国外教Chuck Allanson,内容则是Chuck在中国五年任教期间所听到、所看到的各种Chinglish 说法。 比如Chuck第一次来中国,下飞机后,负责接待他的东北某大学英语系陈老师说:您刚到,我们吃点饭吧。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Chuck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两种东西,但出于好奇,就说可以,结果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ravioli(饺子,来自意大利语)和tofu(豆腐,来自日语)。Chuck当时心里暗想,这两种东西,国际上早已经有通用的说法(ravioli和tofu),他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那种生僻的说法呢?以后Chuck跟陈先生混熟了,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不说ravioli和tofu呢?陈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两个词,而且我们的《英汉词典》上也没有这两个词。于是Chuck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在中国五年的任教期间,Chuck收集了大量的Chinglish 说法,从中挑选出一组最常见的,编写了上面提到的那篇长文。下面就是这些Chinglish说法,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翻译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翻译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一、避免过多重复信息 对于汉语中的重复信息,译者在汉译英时可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其一,对重复出现的信息加以省略,比如在结构相同的、平行的汉语简单句中,重复的谓语动词在汉译英时可以省略不译; 其二,用英语代词或其他词来替代汉语中重复出现的信息,比如可以用the former、the latter、one、it等词替代上文提过的信息; 其三,采取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即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将汉语中重复的词语或信息提取出来,合并为“一项”来翻译,这“一项”可加在全部有关词语或信息的前面或后面,统管兼顾。 例1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新年。 参考译文: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s Spring Festival, which is also the most exciting. 注解:“新年”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用关系代词which 替代第二个“新年”,同时引出一个定语从句。“节日”在原文中也重复出现,第二个“节日”可以省略不译。 例2 中国文化认为有些颜色吉利,有些颜色不吉利。 参考译文:In Chinese culture, some colors are considered lucky and some unlucky. 注解:“颜色”一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省略第二个分句中的“颜色”。

例3 竹子象征清逸,松柏象征长寿,莲花象征纯洁,兰花象征归隐。 参考译文:Bamboo represents elegance, pine longevity, lotus purity and orchid reclusion. 注解:原文为四个平行分句,结构相同,谓语动词也相同,汉译英时可以省略后三个分句中重复使用的谓语动词“象征”。 例4 和尚的僧袍是黄色的,佛教寺院也是黄色的。 参考译文:Monks’garments are yellow and so are Buddhist temples. 注解:原文两个分句的重复信息为“黄色的”,汉译英时可以用so或as替代这一重复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当so置于句首时,句子需引起部分倒装,因此参考译文中的系动词are 应提至主语Buddhist temples之前。 二、避免动词使用过多 汉语中往往分句密集,动词的出现频率较高。汉语中还有“连动式”和“兼语式”结构,句子中集结了大量的动词。英语往往只使用一个动词来表达最主要的动作含义,其他动作则通常借助动词不定式、分词、名词、介词、形容词等来表达。英语的这种借用方式削弱了动词所传递的意义,使其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鉴于汉语和英语的这一表达差异,译者在汉译英时可多采用名词、介词、形容词等来翻译汉语中过多的动词,以使译文更地道。 例1 各地开办了很多老年大学,让老人学写书法,学画国画,学跳舞。 参考译文:Around the country, many colleges for the elderly have been set up for them to learn calligraphy, Chinese painting and dancing. 注解:原文分句较多,且每个分句中都有动词。参考译文保留了主要谓语动词“开办”(set up),并借用动词不定式to learn来对应原文后三个分句都重复使用的动词“学”,采用“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