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中医护理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一、中医护理的概述中医护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气血运行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中医护理实践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2.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护理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护理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护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治疗。

3. 强调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未病先防”,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师需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以平衡为目标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以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护理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因素,协助患者恢复或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健康。

三、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师会针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引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3. 气功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气功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教授患者一些简单易学的气功练习,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推拿按摩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推拿按摩的手法,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四、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中医护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方面。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的考虑,即针对不同个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在护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从而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例如,在为肾虚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药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整体性原则:中医护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寻找病因,识别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药的治疗手段,调理患者的整个身体,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护理效果。

3.阴阳平衡原则:中医护理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中医的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护理方案应包括阳补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调养方法,以促进患者的阳气恢复。

4.病因治疗原则:中医护理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病因。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结果,找出病因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由于湿邪引起的疾病,护理方案应包括清热祛湿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5.患者教育原则:中医护理注重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健康观念和治疗方法相对于西医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对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中医观念和治疗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我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参与度,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整体性、阴阳平衡、病因治疗和患者教育等原则的综合体现。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同时,中医护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理学中的中医护理原则

护理学中的中医护理原则

护理学中的中医护理原则护理学与中医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在一些具体的实践中,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和结合。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借鉴中医理论,运用中医方法和技术,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中的中医护理原则。

一、中医护理原则的概念中医护理原则是基于中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方式。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的理念,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护理原则倡导“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注重患者的整体状态,包括身体、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中医护理旨在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机的流通,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二、中医护理原则的具体内容1. 个性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将护理的重点放在患者的整体状态上。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注重调理阳气,增强体内阳气的生化功能;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应注重调养阴阳平衡,滋养阴液。

这种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2. 阳养护理中医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阳养护理。

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调节患者的阳气,增强阳气的生化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营养摄入,增加阳气的供给;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避免寒冷对阳气的损伤;运用中医药物和按摩等方法,促进阳气的运行。

通过阳养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阳气水平,增强其体质,促使病情的好转。

3. 气调护理另一个重要的中医护理原则是气调护理。

中医将气机的通达与否与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气机的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气调护理旨在调理患者的气机,使其通畅运行。

气调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通过运动、按摩等方法,促进气机的流通;定期使用中药调理气机,如针灸、拔火罐等。

最新中医护理准则

最新中医护理准则

最新中医护理准则
一、介绍
中医护理准则是为了规范中医护理工作,提高中医护理质量而
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准则主要涵盖了中医护理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等内容。

二、中医护理原则
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气血状况和病情
特点进行个体化护理,注重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2. 病因阐释:中医护理应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因,综合各方面因
素进行全面的诊断与治疗。

3. 以德施护: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尊重患者,关怀患者,做到以德施护。

三、中医护理方法
1. 诊疗观察法:中医护理应注重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 药膳调理法:中医护理可适当运用中药食疗原理,给予患者
合理的药膳调理,促进康复。

3. 通络疗法:中医护理可以采用推拿按摩、拔罐等手法,通过
通络疗法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

四、中医护理技巧
1. 脉诊技巧:中医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脉诊技巧,准确判断患
者的病情。

2. 刮痧技巧:中医护理可适当运用刮痧手法,促进患者的血液
循环,缓解病痛。

3. 推拿技巧:中医护理人员应熟练运用推拿技巧,减轻患者的
不适感。

五、总结
中医护理准则为中医护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促进了中医护理
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中医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准则进行护理工作,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范,具体准则请以官方发布的文件为准。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以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护理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采取整体观念,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察看其舌质、脉象等信息,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表现,确定其所患的具体证候类型。

施治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虚寒体质者可以采取温补益气的方法进行调养;对于湿热证候者可以采取清热解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因人而异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即在进行护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对于不同的体质、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调养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调整身体机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进行预防。

五、标本兼治中医护理强调标本兼治,即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并同时针对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相应调节。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并同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方式调节身体机能。

六、平衡调节中医护理强调平衡调节,即通过平衡身体内部各种机能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健康状态。

例如,在治疗失眠时,可以采取安神助眠的方法,同时通过调节饮食、锻炼等方面来平衡身体机能。

七、以药为辅中医护理强调以药为辅,即通过药物治疗来辅助调节身体机能。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注意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补充和锻炼等方面的调节。

结语:中医护理原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行中医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平衡调节和以药为辅等原则,从而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亡阳——益气回阳固脱
亡阴——益气救阴固脱
都是一身之气的突然大量 脱失,故治脱均要兼峻剂 补气如人参
研究进展
中医治则治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 提出了一些新的治则,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从单 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提出 的身心并治、形神兼养的治则,在女子不孕症治疗中提 出的“促排卵”的治疗原则等。 近些年来,中医“下法”在急腹症和传染病方面应 用已取得突出成就,拓宽了“下法”的治疗范围;对活 血祛痕法的研究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法对冠心病、 肝病、高血压病、肾病、急腹证、脑栓塞、宫外孕、肿 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1、什么是预防? 2、何谓护病求本?


3、“既病防变”主要指哪两点?
4、何谓三因制宜?
1什么是预防? 答:预防即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何谓护病求本? 答:护病求本即在护理疾病时,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
3“既病防变”主要指哪两点? 答:第一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二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 4、何谓三因制宜? 答:是指治疗和护理时,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时、因 地、因人制宜。
先祛邪后扶正 先后 使用
邪盛为主 正虚不甚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 不耐攻伐。
三、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含义: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订治疗用药的原则。 运用: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 慎用辛温。 秋冬——人体的肌肤致密,阳气 内敛,少用苦寒伤阳药。 因地制宜
1.采用何种护理原则?
2.平素饮食调护应注意哪些?
问题评析
患者素有胃疾,受纳腐熟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 血虚失养见面色无华,唇、舌、爪甲色淡;血虚心失 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清窍失所养则头晕;肝藏血, 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眼花;血虚脉道失充则脉细。 1.根据评析结果,患者为血虚津枯,肠道失润,则大 便干结不通。根据“虚则补之”护理应以扶正为主的 原则。 2.患者平素饮食调护应着重养血润燥,故宜多食滋 阴养血的食物,以润燥通便,如甜杏仁、胡桃仁、蜂 蜜等。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

"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

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护理原则范文

中医护理原则范文

中医护理原则范文中医护理是一门独立的护理学科,其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护理、个别护理和个性化护理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原则。

一、整体护理原则:2.以人为本:中医护理注重尊重和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需求,以患者为中心,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尊重其自主权,让其参与决策和护理计划。

3.综合治疗:中医护理强调综合治疗,即综合应用中医药、中医按摩、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护理。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综合施展中医的优势,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4.调节平衡:中医护理强调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和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采取针灸、按摩、食疗等方法来调节患者的身体平衡。

二、个别护理原则:1.个别化:中医护理注重个别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方式和方法,使其最适合患者的需求。

2.缓和痛苦:中医护理强调缓解病痛,通过中医的方法和技巧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可以采用针灸、按摩、灸疗等方法来舒缓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养生护理:中医护理提倡养生护理,即通过认识和掌握中医养生理论,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作息合理等方法来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健康。

三、个性化护理原则:1.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来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通过辨证施护,可以确定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提高护理效果。

2.调理心理:中医护理注重调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其情绪和心理需求。

可以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气功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心理,促进其心身的平衡和康复。

3.精确用药:中医护理强调精确用药,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合理选用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中医护理原则
重点: 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辨证施护
难点: 辨证施护
教学目标: 了解预防为主,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 掌握三因制宜
中医护理原则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所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 病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分析,从而制定出的治疗和护理原则。
第一节 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缓则治本 指在标证不急时或标证经处理后已缓解第的三情节况下标针本对缓疾急病本质从而解除疾病症候的治疗原则。 如:滋阴润肺治疗肺阴虚所致的咳嗽,用补气法治疗气虚自汗等。
(三)标本兼治 指在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同治的原则,包括治本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治标 为主,兼以扶正两种方法。 如:气虚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单纯益气治本,则邪气留滞,表证不解;单纯解表,则汗出又 伤气,使气虚愈甚,故用益气解表,标本同治。
第一节 预防为主
1、顺应自然规律 2、重视情志调护 3、注意饮食起居 4、加强身体锻炼 5、药物预防。
1、顺应自然规律 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由于对自然界适应能力不同,故可导致
疾病的发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季季是是万万物物生繁发茂的的季季节节,,阳阳气旺升之发时,,利人于体人最体易化发生泄精,气因血而津要液注,意养养生(活保动全应)注阳意(保气养)阳。气起,居以上促宜进晚 人卧体早的起新;陈中代午谢暑。热起最居盛上之宜时晚适睡时早午起睡;,初避春炎咋热暖、还消寒疲时劳注;意饮保食暖上;宜饮清食淡上爽宜口选,用易辛消甘化微,温勿之贪品凉。饮冷太过, 保养阳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秋冬季季万万物物成收熟藏,,阳阴气寒开盛始极收,敛阳,气阴闭气藏开,始因逐而渐要增注长意。敛秋阴冬护之阳时,燥养邪藏为为患本,。易起伤居阴上养宜生早活卧动晚 应起注;意饮收食敛上精宜气热,食保,津燥养热阴辛。辣起之居品上不宜宜早过卧食早,起以;免饮化食热上伤宜阴服。用滋阴之品,防燥护阴。
力。如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流感、腮腺炎,茵陈、栀子预防肝 炎,青蒿预防疟疾。
(二)避免邪气入侵,防患于未然 即防御病邪侵害,减少疾病发生。平时讲究卫生,注意四时气候变化,注意各种意外发生,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传染,减少疾病发生。 第一节 预防为主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邪往往由表入里,有浅入深。因此早期要抓住时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防止传变 疾病的发展传变有一点的规律,一般外感热病多以六经或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内伤 杂病多以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或经络传变。
致的病症。
(一)热因热用: 用热性药物治疗及用热护法护理具有假热征象的病症的方法。
如:阴寒内盛引起的下利清谷,由于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出现不恶寒,面赤如妆等假热之 象。此时应用温热之法治疗。
生化有源,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增强。起居方面顺 应四节气候变化安排作息时间,劳逸集合,以保持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甘伤肾,过苦伤肺,过辛伤 肝。”
4、加强身体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经络通达,肌肉健壮,关节灵活,脏腑功能旺盛。
五禽戏、太极拳、气功、武术等。
5、药物预防 预防接种、药物调补、药物免疫等,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及抗病能力。中药对某些疾病有很好的预防能
如:胃热口臭可用寒凉的连翘、菊花等治疗。 (三)虚则补之:
虚性病症表现虚侯,用补益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的治护方法。 如:气虚证可用温补的人参、黄芪等方药治疗。
(四)实则泻之: 第二节 施护求本
实性疾病表现实象,用攻逐泄实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的治护方法。
如:胃肠积热引起的便秘可用寒凉苦泻的大黄治疗。
三、反治与反护法 采用与病变假象一致的药物来治疗和护理疾病的方法。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9
2、重视情志调护 情志变化,是人体对自然界的客观反映,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
刺激,可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 而发病,也可损伤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
如:薄名利、禁声色、 廉货财、损滋味、去妒忌等。
10
3、注意饮食起居 饮食有节,主要包括不可暴饮暴食,不吃不洁食物,克服偏食,只有这样,才可避免损伤脾胃,使气血
《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 想。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防止得病。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第一节 预防为主
Ø 邪气侵入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Ø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源
(一)养生固护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又称摄生 ,即增强正气,使津气血旺盛,阴阳和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Ø本是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 Ø标是现象,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标本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Ø本——正气、病机、缓证、先病、原发病 Ø标——邪气、症状、急证、后病、继发病
第三节 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的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一)急则治标 指待在病标情证稳甚定急后,再可处能理危本及证生的命原时则,。护理第人三员节应先标紧本急缓配急合抢救,迅速采取措施以解除危急症状, 如:大出血,先止血,再治其本。
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最理想的积极措施。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后, 要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第二节 施护求本 施护必求其本,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导思想, 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和护理。
根据药物的性味与疾病现象和本质的逆从关系,可分为正治、正护法和反治、反护法。
一、标本缓急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用来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 次关系等。
第Hale Waihona Puke 节 标本缓急二、正治与正护法 是采用与病变本质相反的药物或措施来治疗和护理疾病的方法。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一致的病症。
(一)寒者热之: 寒邪致病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或取温热护理法的治护方法
如: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的姜汤治疗。
(二)热者寒之: 热邪所致热象,用寒凉药治疗或取寒凉护理法的治护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