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一)

合集下载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经蝶手术入路评价
切层平 行于鼻 蝶线, 范围包 括蝶窦 和蝶鞍 区
二、垂体影像解剖学
✓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Rathke’s囊的向上移行。
腺垂体:
✓ 正常矢状位呈半月
或新月形,上缘形
态取决于鞍隔孔的
7天
妊娠前
大小和垂体功能状
态,冠状位呈长带

✓ 信号均匀,与脑组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1、鞍内肿瘤 ✓ 2、鞍上肿瘤 ✓ 3、鞍旁区肿瘤
✓ 正常垂体柄偏位是由于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 当该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时, 垂体柄发生偏位则称垂体柄移位
垂体后叶的偏位 ,为正常发育变 异,不要误为肿 瘤,发生率为 21.4%
垂体后叶强化早于垂体其它部,最后整个垂体均匀强化。
SE T1WI
频率SE编T码1W方I向(f/:s) SI
垂体激素分泌细胞团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分布
垂体前叶
✓ 两侧叶: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为主 ✓ 中间部: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DH和催产素
✓ 垂体的血供 ✓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
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 垂体两侧叶
垂体组织的序贯强化方式与其血液供应有关
✓ 部分性空蝶鞍:小于4mm,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 空蝶鞍:垂体受压菲薄位于鞍底,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蝶鞍可扩大

侵袭性垂体腺瘤:MRI与术中对照研究(附35例回顾分析)

侵袭性垂体腺瘤:MRI与术中对照研究(附35例回顾分析)
wa v u td a u g r d Wa lsi e ssf,i tr e it se a ae ts e a s casf d a ot ne l r y n i m dae,o ad.Hitlgc e a n t n wa e o e n s gc p cme rh r soo i x mi ai s p r r d o u ia s e i n o o f m r l f
t o . I a o m row i a e o vn o a i a e( l , 2 ) adte e e f n ac m n w r c m a dwt t— u r S rt s t o t h e t r nc ne t n g s T WI T WI , g eo eh e e t e o pr i m s i o u tm t o f il m n hd r n e e hU
d n rvd t b n aiept tr d nma b ug r n ew n et po e O eivsv i aya e o ysreyu d re tMR xmiain wt o t s eh c me s i u ea n t i c nr t n a e m。T , 2 , r- d o h a n 1 T WI pea W1 n
【 关键词 】 垂体肿瘤 ; 侵袭性 ; 磁共振成像
中图 分 类 号 :7 64 R 4 . R 3 . ;45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0 120 )O 04—0 10 9 1 (06 1 一18 4
Ivs e# ̄ tr nav i ay ̄eo : nma MRI td 0lae i ug a f dn s(erset eaayio ae) u yc| , dwt sri l' ig rt pc v n ls f 5css s I r I h c m o i s 3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垂体腺瘤的发生率约~15/1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84%(平均%)。

正常人群随机MRI检出率10~%(平均%)。

一、早期诊断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是内分泌改变和视力障碍。

微腺瘤(<1cm)局限于鞍内,早期会出现相应的内分泌征象,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能准确查明血液激素,有利于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待肿瘤增大向鞍上扩展,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才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视力减退。

1.内分泌改变:垂体腺瘤按内分泌功能分为无功能腺瘤和有功能腺瘤,后者包括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nome,ACTH)腺瘤、促甲状腺(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腺瘤、促性腺激素(gonadotripic hormone,GnH)腺瘤,GnH腺瘤又包括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腺瘤。

PRL腺瘤(50%~60%)、GH 腺瘤(20%~30%)及ACIH腺瘤(5%~15%)最常见,临床各具不同的内分泌改变。

PRL腺瘤表现为泌乳、闭经、不孕三连症(发育后);GH腺瘤表现为巨人症(发育前)、肢端肥大症(发育后),巨人伴肢端肥大症(发育前后);ACTH腺瘤变现为向心性肥胖(Cushing’s disease)。

2.视力视野障碍:增大的垂体腺瘤直接压迫视交叉引起双颞侧偏盲。

微腺瘤未直接压迫视交叉,但视交叉也可有功能障碍,表现为典型的双颞侧偏盲,其原因在于高灌注状态下的垂体增殖性病变,通过它对与视交叉共同供应血管分支的“盗血”或干扰其正常血供,使视交叉中部存在的微循环薄弱环节发生血供障碍,而导致颞侧视野缺损。

根据视交叉体部纤维的分布规律,鼻上纤维经于视交叉背侧,鼻下纤维经于视交叉腹侧,视交叉上方病变早期仅累及鼻上纤维引起颞下象限视野缺损,视交叉下方病变累及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这不是典型的颞侧偏盲,故颞侧偏盲以颞上方为主。

最新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最新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和影像相似,发生在此区定性诊断困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
垂体周围解剖
蝶鞍 视神经 海绵窦及其内容物 鞍上池 鞍隔 鞍上血管 下丘脑 第三脑室前下部
垂体生理
生长激素(GH)分泌与调节 催乳素(PRL)分泌及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TRH、TSH)分泌及调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及调节 促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分泌及调节 加压素 催产素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大腺瘤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显示蝶鞍 扩大,前后床突骨质 吸收、破坏,鞍底下 陷,罕见鞍内钙化。 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 征象及颅骨增厚等。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冠状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4)垂体上缘膨隆 (5)垂体柄偏移变短 (6)鞍底骨质改变 (7)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MRI: 垂体微腺瘤 一般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包
括TI和T2图像。T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 一侧,T2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出血时T1T2皆为 高信号。PRL瘤边界清楚,GH和ACTH瘤边界多 不清楚。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 ,推移颈内动脉与CT所见相同。用Gd-DTPA后 ,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冠状面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之故,称“
束腰征”。鞍上池亦可受压变形、闭塞。肿瘤还可
向鞍旁生长,及向后向下生长。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

垂体大腺瘤MRI影像及分级(二)知识要点1、无功能大腺瘤是指没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事实上,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是促性腺素瘤(gonadotropic adenoma)和零细胞腺瘤(null-cell adenomas)。

它们导致的症状主要为视力、视野障碍和头痛,或者压迫垂体前叶导致激素水平低下。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体检发现。

2、70%的垂体大腺瘤会向鞍上突,鞍上部分的肿瘤会出现分叶;鞍隔会像皮带一样束缚中肿瘤,使其成为沙漏状。

约有8%的大腺瘤会向下突入蝶窦腔;还有30%的大腺瘤会像侧方扩张,往往是单侧图像侧方海绵窦。

3、增强扫描会使大腺瘤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强化的程度不能代表大腺瘤的血供程度;相反,在T1w和T2w上,肿瘤内部线样流空低密度影能提示肿瘤内部的供血动脉存在。

病例影像1、鞍隔与视交叉垂体大腺瘤突破鞍隔像鞍上发展,鞍隔像一个腰带勒住大腺瘤使其向一个沙漏样;腺瘤顶部挤压视交叉,在T2W上可以看到被压薄的视交叉。

2、新鲜出血与混杂信号大腺瘤上部后方在T1增强上有高信号,在T2W上表现为低信号版混杂影,提示腺瘤内部有新鲜出血3、陈旧出血与液平陈旧性出血液化后形成囊腔,当患者躺卧扫描时,出现囊内气-液平面,在T2W上十分明显。

4、正常垂体腺在T2W上大腺瘤内部信号混杂,正常垂体被肿瘤推挤到右侧;在T1W增强图像上,正常垂体被增强显影。

5、硬膜尾征在T1W上,大腺瘤后方的垂体后叶呈高信号;在T1增强扫描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前方前颅底硬膜强化显影(脑膜尾征)6、肿瘤血供在T1W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线样'低信号,这是肿瘤内部的供血小动脉;T1强化上这些小血管因流控效应,也呈现出低信号;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大腺瘤内有不均匀强化,但这不能提示肿瘤的内部血供;DSA造影可以看到肿瘤内的小动脉(running artery),以及肿瘤形态弱染色。

垂体瘤的分级Wilson-Hardy分级(根据腺瘤的扩张和侵袭进行分级)腺瘤的扩张(Extension):0级:微腺瘤,在鞍内,鞍底形态完整1级:腺瘤直径<10mm,位于鞍内,肿瘤仅使鞍底扩大2级:腺瘤直径>10mm,使得整个或局部蝶鞍扩大,鞍底完整未破坏3级:腺瘤直径>10mm,蝶鞍扩大并有局灶性破坏,部分肿瘤突出鞍区4级:腺瘤弥漫性扩散,蝶鞍结构难以识别,腺瘤侵入周围海绵窦、视神经、颞叶等结构(ps:0级和1级腺瘤属于非侵袭腺瘤;2-4级腺瘤属于侵袭性腺瘤。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影像分析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影像分析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影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征象。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对其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7例位于右侧海绵窦,1例位于左侧海绵窦,均呈“葫芦形”生长,CT呈高密度,MRI显示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1例病例误诊为脑膜瘤,3例病灶手术切除。

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其特征性,但仍与鞍旁及颅底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垂体瘤影像表现近似,需认真分析病灶,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CT、MRI【中图分类号】R739.4;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052-03The value between CT and MRI for the diagnosis of hemangioma in the cavernous sinusHuang Yunong ,Yao Xiaogang,Zhao Ming,Chen J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Sixth peple’s Hospital ,Chengdu610000,Sichu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between CT and MRI Methods Review 8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by Surgical confirmed cases ,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Results At right side in 7 cases,at left side in1 case,8 case were ‘gourd like’ shape,CT scan showed higher debsity;MRI show ed grayT1WI signal and high signal in T2WI.Conclusion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 in CT and MRI,to provide help for the operation.【Key words】Cavernous Hemangiomas ; Cavernous Sinus ;CT,MRI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少见,与发生于此区域其他病灶易混淆;虽为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病理结构及其发生部位的特殊性,如未能准确诊断,冒然手术可导致术中不可控的大出血,造成严重后果;准确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1]。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无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蒋兆贯
一般性知识介绍 垂体的检查法比较 正常垂体的影像学(MR)辨识 垂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腺垂体: 结节部、远部――前叶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
漏斗部
垂体各部分都有独自的任务。腺垂体细胞 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种,它们分别为生长激 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和黑色细胞刺激素。
正中矢状位(A)及冠状位(B)显示,垂体 柄自正中高信号
正中矢状面,垂体柄未见显 示,垂体后叶未见高信号
矢状面显示垂体后叶未见
; 高信号影及异位的高信号
冠状位
面,在第三脑室漏 斗隐窝处见一小结 节状异常高信号
( 1) 鞍膈的先天性发育缺陷,鞍膈不完整或缺如, 久而久之蝶鞍扩大, 鞍背骨质吸收,脱钙,最后导致蝶鞍扩大,垂体压缩成扁平状紧贴于 鞍底。
无明显临床症状 顽固性头痛、头晕 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月经不调 泌乳 性欲减退 少数可有脑脊液鼻漏
空泡蝶鞍之CT表现
蝶鞍扩大、骨质变薄,偶见骨质破坏 鞍内充满CT值与脑脊液相同的低密度影,
冠状面扫描示其与鞍上池直接相通,其内 可见正常垂体柄,通向受压、变扁、紧贴 鞍底的垂体腺 增强后低密度影周边无强化
各种原因导致垂体柄缺如或中断,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不能通过垂体柄运输到垂体,从而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缺乏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罕见疾病。
临床表现:身体矮小,激素检查除生长激素低下 外,可出现多激素水平低下。
致病因素1.围产期损伤。2. 产前因素。
MR表现: 1.MRI 扫描发现垂体柄不显示或呈不连 续线状时应考虑PSIS 可能。2.为垂体后叶异位。 3.腺垂体体积较小,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垂体大腺瘤概述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脑垂体腺瘤,通常是良性的。

该瘤可分泌激素,导致垂体功能亢进或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大腺瘤通常可以通过MRI成像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垂体瘤进行区分。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建议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以及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垂体大腺瘤特征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MRSI可以直接测量人体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瘤体的生物学信息。

MRSI可以对垂体大腺瘤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手段。

垂体大腺瘤的MRSI表现为在1.3、2.1、2.8和3.3 ppm处具有峰值,具有代谢物分析的价值。

磁共振增强成像(MR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对比剂(gadolinium)可以增强瘤体的对比度,专业人员可以对瘤体进行细节和特征的观察,以确定瘤体大小、血供以及瘤体囊肿等特征。

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脑垂体增强成像专门用于诊断垂体大腺瘤。

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正常垂体腺和垂体大腺瘤。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垂体腺进行成像,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增强画像,使垂体瘤更加明显。

垂体大腺瘤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关键。

在进行MRI后,可以通过观察瘤体是否有增强、大小和形状、血供、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鉴别。

腺瘤其特征是瘤体界限清晰、无卫星灶,可明显增强。

鞍区囊肿与腺瘤不同,鞍区囊肿界限清晰、无卫星灶,一般不会增强。

在MRI上通常呈现液态信号。

垂体超生长症垂体超生长症通常与巨腺瘤有关,MRI上常表现为垂体增生和瘤体无法完全分开,通过观察瘤体体积以及分泌六类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水平来进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判定标准(一)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方法:以140例垂体腺瘤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通过计算各项观测指标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报值(PPV)和阴性预报值(NPV),来确定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结果:①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者NPV为100%;②肿瘤未超过ICA内侧壁切线者NPV为100%,而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者PPV为100%;③海绵窦内侧静脉丛间隙存在者NPV为100%,而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和≥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者PPV均为100%;
④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在25%以下者NPV为100%,而包绕在50%以上者PPV为100%.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表现为:①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
③≥3个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ICA被包绕≥50%.
【关键词】垂体肿瘤;腺瘤;磁共振成像;海绵窦;诊断
0引言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常见,其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根治困难.我们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于2002/2005收治的经蝶手术治疗的140例垂体腺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诊断标准.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垂体腺瘤140例患者中62例(44.3%)为侵袭性腺瘤,男32例,女30例,年龄(43.8±8.8)(14~83)岁,病程1mo~8a.其中微腺瘤(直径1cm)3例,小腺瘤(直径1.0~1.9cm)7例,大腺瘤(直径
2.0~4.4cm)37例,巨大腺瘤(直径≧4.5cm)15例.垂体腺瘤卒中14例,复发性垂体腺瘤10例.根据有无分泌功能分类:功能性垂体腺瘤39例,其中混合型腺瘤17例,PRL腺瘤16例,GH腺瘤4例,ACTH 腺瘤2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23例.78例非侵袭性腺瘤中微腺瘤25例,小腺瘤28例,大腺瘤21例,巨大腺瘤4例.垂体腺瘤卒中2例,复发性垂体腺瘤3例;根据有无分泌功能分类:功能性垂体腺瘤48例,包括混合型腺瘤22例,PRL腺瘤18例,GH腺瘤5例,ACTH腺瘤3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30例.诊断标准:①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1〕将III~IV级或C,D,E期的肿瘤归为侵袭性腺瘤〔2〕.②术前影像学改变:CT及MRI可见海绵窦、鞍旁及下丘脑等邻近结构的破坏.③术中见鞍底骨质及硬脑膜被侵袭破坏,肿瘤突入蝶窦腔或侵袭海绵窦及鞍周结构.④术中所取鞍底骨质或邻近硬脑膜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有肿瘤细胞侵犯.
1.2方法140例垂体腺瘤均行头颅MRI检查(机型:西门子1.5T),尤其强调MRI冠状位平扫+增强薄层扫描,以了解肿瘤是否侵袭海绵窦.观察评估以下MRI特征:①在肿瘤和海绵窦之间是否存在正常垂体;②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是否存在;③海绵窦大小;④海绵窦外侧壁是否膨隆;
⑤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是否被肿瘤推挤移位;⑥肿瘤向侧方扩伸的程度(KnospMRI分级标准);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的百分率.侵袭性垂体腺瘤在MRI片上侵入海绵窦的评估以手术中发现肿瘤是否侵袭海绵窦为金标准,但手术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肿瘤是否突破海绵窦内侧壁、是否看见或触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和隔膜,均与手术者的经验有关.本组有140例垂体腺瘤(62例侵袭性和78例非侵袭性)在手术中能确定肿瘤是否侵入海绵窦,因此在MRI片上共研究了280个海绵窦.手术发现37例垂体腺瘤突破了海绵窦内侧壁侵入海绵窦,累及了41个海绵窦,其中有4例为双侧海绵窦受累.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在SAS8.2统计软件包上完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MRI片上有25例在肿瘤和海绵窦之间存在正常垂体,垂体腺瘤主要为微腺瘤和小腺瘤,手术证实均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NPV为100%.
2.2肿瘤向侧方扩展程度肿瘤未超过ICA内侧壁切线者手术证实均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NPV为100%;而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者和窦内ICA被完全包裹者手术证实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PPV均为100%.肿瘤在MRI片上向侧方的扩展程度与海绵窦侵袭有关(表1,图1A). 2.3肿瘤累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海绵窦内侧静脉丛间隙消失的NPV为100%;而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的PPV为100%,同时,3个或3
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的病例手术证实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PPV:100%).海绵窦静脉丛间隙存在与海绵窦侵袭(表2,图1B).
表1肿瘤在MRI片上向侧方的扩展程度与海绵窦侵袭的关系(略)
表2不同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与海绵窦侵袭的关系(略)
A:平扫;B:增强扫描.
图1侵袭性垂体腺瘤MRI冠状位T1WI(略)
2.4海绵窦受窦袭海绵窦体积增大、海绵窦外侧壁膨隆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推挤移位,仅有海绵窦外侧壁膨隆有好的PPV(92.9%,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