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垂体瘤的诊治现状

垂体瘤的诊治现状

垂 体 瘤 的 诊 治 现 状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玉林 537000)吴雪松 综述 罗云平 审校 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左右[1]。

近年随着医学检查技术发展,垂体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有报道约15%~20%[2]。

垂体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30~50岁者居多。

除了催乳素瘤妇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各型垂体瘤并无明显性别差异。

垂体瘤患者可于起病后不同时期有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肿瘤向鞍外、鞍上扩展压迫邻近组织出现头痛,以两颞部、额部、眼球后或鼻根部胀痛为主。

视神经通路受压,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视力减退。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儿童期表现为身材矮小和性发育不全。

成年人3/4的患者性腺功能减退,由于垂体ACTH储备不足,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衰减。

如肿瘤影响到下丘脑及垂体后叶可引起尿崩症。

约5%~10%患者发生卒中,部分病人出现急性垂体功能衰竭[2]。

1 分 类 根据肿瘤细胞有无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激素的功能,将垂体瘤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

具有分泌生物活性激素功能的垂体瘤,如催乳激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促甲状腺素瘤、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瘤及混合瘤等。

影像学分为微腺瘤和大腺瘤,直径小于10mm为微腺瘤,直径大于10mm为大腺瘤。

根据垂体瘤有无侵犯性又将其分为侵犯和外侵犯性瘤。

病理将垂体瘤分为嫌色细胞和嗜色细胞瘤,嗜色性垂体瘤又分为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瘤等。

张秋航[3]将垂体瘤分为5期:Ⅰ期肿瘤直径≤10mm且限于鞍内,蝶鞍可以有扩大,但结构完整,未见破坏;Ⅱ期肿瘤直径≥10mm,蝶鞍扩大,但鞍底无骨破坏;Ⅲ期肿瘤局限性穿破硬脑膜和鞍底,少部分瘤组织入侵蝶窦;Ⅳ期肿瘤弥漫性破坏鞍底及蝶窦结构;Ⅴ期为侵犯鞍上或鞍旁结构及生长入第三脑室的侵袭性腺瘤。

根据此分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Ⅱ期、Ⅲ期选择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Ⅰ期和Ⅳ期应结合肿瘤的病理类型慎重考虑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Ⅴ期不宜采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塑jE匡药呈螋生!旦箜21鲞箜至塑丛!照i丛苎型地型:2塑:坠圣!地:№:至等n41加用泼尼松30mg/d121服治疗甲亢性肝损害黄疸型17例,1—2周后肝功、,13、T4明显好转,症状缓解,应用1~3个月后逐渐减至停药。

结果表明甲亢性肝损害重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2中医治疗(愈瘿降酶汤)钱秋海等【21应用自拟基本方愈瘿降酶汤治疗3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并与他巴唑联合肌苷口服治疗甲亢性肝损害30例作对照观察。

对照组给予他巴唑5mg,3次/d,配合保肝药肌苷0.49,3次/d,口服。

治疗组单纯给予愈瘿降酶汤治疗,愈瘿降酶汤由生黄芪、麦冬、五味子、夏枯草、制鳖甲、茵陈、炒栀子、茯苓、田基黄、丹参、楮实子等组成。

l剂,d,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

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愈瘿降酶汤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愈瘿降酶汤有显著的保肝降酶和改善甲亢的作用。

3中西医结合治疗韩秋玉等【l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伴肝损害22例,中医治疗采用清肝泄热,化湿解毒,配合养阴之法。

基本方:柴胡、赤勺、夏枯草各10g,虎杖、半边莲各15g,山豆根6g,龟山甲、麦冬、天冬、天花粉各10g,1剂/d,分2次服。

西药给予他巴唑30mg/d,分3次服。

30d为1个疗程。

总有效率90.9l%,血清B、T4、枷’较快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伴肝损害可迅速控制甲亢症状,防止肝功损害。

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及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损害治疗有所不同。

甲亢性肝损害轻者使用控制甲亢药物可以减轻肝损害,重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病情;合并病毒性肝炎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进展庄新海邓志锋221者应同时针对相应肝病进行治疗,并注意服用抗甲亢药物而加重肝损害;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损害则必须停用抗甲状腺药物,而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概述]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大约在1/10万—7/10万,20岁到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一般为青壮年高发,占颅内肿瘤的10%,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

但在尸检的病例中,亚临床的垂体瘤发现率为20%—25%。

[1]近20年来,垂体腺瘤的临床病例明显增多(华山医院统计结果:占脑肿瘤的19.8%),原因可能是内分泌诊断技术的发展,神经放射检查设备的进步,电镜的应用,显微手术(尤其是经蝶骨入路手术)的开展等,使对垂体腺瘤的诊治达到了新的水平。

垂体瘤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1.垂体激素水平的上升,会造成代谢的紊乱和其他脏器的损害;2.肿瘤的压迫,使垂体激素水平下降,从而造成靶腺功能的降低;3.肿瘤压迫蝶鞍区,有可能损伤到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额叶颞叶和脑干。

[2][历史]人类认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漫长而坎坷的过程,对垂体最初的认识是在十九世纪,但只是浮于临床表现这个层面,随着二十世纪物理,化学,组织学,电境以及手术显微镜的发展,人们对垂体瘤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深入。

人名年份贡献Marie 1886 首次论述肢端肥大症Minkowski 1887 论及肢端肥大由垂体腺排列异常引起Benda 1900 认识到伴肢端肥大的腺瘤是嗜酸性的,来自于垂体前叶的细胞Frankel 1901 肢端肥大症是由垂体嫌色细胞的增生,以及垂体功能的亢进胞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1912 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群,并描述了它们的病理组织学基础20世纪上半叶致力于研究垂体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内分泌异常20世纪下半叶寻找和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完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20年来飞速发展,但仍有不少难题待研究[治疗]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但由于垂体肿瘤的大小不同,各种垂体瘤对以上治疗方法的效果不同以及病人年龄和一般情况不同,所以,在针对每一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求得最佳效果。

垂体瘤治疗进展

垂体瘤治疗进展
溴隐亭抑制PRL分泌的作用一是直接兴奋垂 体PRL分泌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二是间接兴 奋下丘脑的多巴胺受体而增加PIF的释放来实 现的。
催乳素瘤
溴隐亭不仅能降低PRL水平,也能抑 制肿瘤的生长,并使瘤体缩小。
催乳素瘤
体外研究发现,溴隐亭能减少肿瘤细 胞的DNA合成,能相对增加细胞分裂中 S相,减少G1相。抑制PRL细胞mRNA的 转录及PRL的合成。形态学上发现使用溴 隐亭6周后,降低了PRL分泌颗粒的数目, 以后渐出现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退 化,细胞浆容量的减少。至6个月,只有 少量的细胞器存在,细胞内出现大量的 空泡、粗面内质网片段、溶酶体、脂褐 素。最后,肿瘤细胞破裂,巨噬细胞浸 润,基质细胞和胶元纤维增生。
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
长效奥曲肽(Octreotide-LAR):长效 奥曲肽是在奥曲肽中复合了可生物降解 的聚合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glucose),通过一个双相 系统释放。肌注以后,血药浓度逐渐上 升,7-14天达到较高水平,并持续2835天,GH水平在4-6周内受到抑制。
催乳素瘤
二、外科手术: 多采用经蝶手术:微腺瘤,大腺瘤。 手术成功率取决于术者的经验和肿瘤大 小。椐报道,71.2%微腺瘤,31.8%大腺 瘤,术后1 - 12周PRL水平可降至正常
催乳素瘤
三、放射治疗: 由于催乳素瘤的手术和药物治疗的疗
效较好,放射治疗不作为首选治疗,通 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补充。
溴隐亭用于治疗肢端肥大症需要较大剂量, 一般需要20-30mg/d,副反应较大,仅有 20%左右的患者GH降至5ng/ml以下。IGF-1 降至正常范围的约10%,可使GH瘤缩小的仅 10-15%。CabergolineI可使34-39%的患者 IGF-1降至正常,46%的患者GH水平降至 2ng/ml以下。

垂体瘤综述及手术治疗进展

垂体瘤综述及手术治疗进展

垂体瘤综述及手术治疗进展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贺世明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

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垂体位于颅底碟鞍的垂体窝内,由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其大小为长1.2cm,宽0.8cm,高0.6cm,成年男性垂体重0.35~0.80g,女性重0.45~0.90g。

垂体又分前后两页,前页为腺垂体,后页为神经垂体;垂体前叶分泌多种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泌(崔)乳激素(PRL)、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垂体后叶主要储存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

脑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相当常见,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告脑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2.2%。

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

其详细情况分别叙述如下:1.不同种类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表现:(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

未成年病人可发生生长过速,甚至发育成巨人。

成人以后为肢端肥大的表现。

如面容改变,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穿鞋戴帽觉紧,数次更换较大的型号,甚至必须特地制作,有的病人并有饭量增多,毛发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手指麻木等。

重者感全身乏力,头痛关节痛,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甚至并发糖尿病。

(2)催乳素细胞腺瘤: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性功能减退等。

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等,男性女性变者不多。

垂体瘤临床诊疗基础与进展

垂体瘤临床诊疗基础与进展
?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垂体瘤功能性分类
? 分泌性腺瘤(65%~80%)
? 单激素分泌腺瘤
PRL瘤最常见40%~60%,GH瘤20%~30%, ACTH瘤5%~14%,余TSH和GnH瘤总共小于1%
? 多激素分泌腺瘤
匹莫其特2 甲基多巴,利舍平
阿片, 啡肽, 避孕药 雌激素, 5-HT, 多潘立酮1
病理因素 垂体瘤 2
下丘脑垂体其他病变
组织性别增多症 肉瘤病, 异位PRL↑
胸部病变,甲减 PCOS,精神病
头外伤,月经紊乱1
PRLoma的病理解剖
? 大体:可以是微腺瘤,大腺瘤;微腺瘤生 长可非常缓慢
?光学显微镜,常规染色:嫌色细胞瘤 ? 免疫组化:PRL免疫反应呈强阳性 ? 电镜+免疫组化:肿瘤性别内分泌颗粒可
? 其他原因需要检查脑组织,和/或垂体
垂体瘤的临床表现
垂体瘤临床功能的判断 ——临床
? 高功能肿瘤
? 肿瘤分泌物为完全激素 ? 肿瘤分泌物为部分激素
? 低功能肿瘤
? 肿瘤分泌物为完全激素 ? 肿瘤分泌物为部分激素
垂体瘤临床功能的判断 ——实验室检查
? 任何垂体瘤,不论有无功能、大小,都应进行垂 体激素全面检查 ——了解垂体功能状态,为将来 手术后替代治疗提供资料
密集,可稀疏,前者非常罕见
临床表现
? 女性:
?闭经 91%,泌乳 91%,不孕 65%,性欲减退 65%,流产 27%,体重增加 14%,水肿10%
? 男性:
?阳痿 82.5%, 乳房发育 22.5%, 泌乳15%, 不育12.5%,毛发稀疏 10%,睾丸软小 10%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咽管区肿瘤,多数为良性。

它来源于位于脑底部的垂体腺细胞,可以分泌过多或过少的激素。

根据其大小和功能特点,垂体腺瘤可分为微腺瘤和巨腺瘤。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等领域的进步,对于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诊断:传统的平片检查已经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所取代。

fMRI可以明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影响范围,并且能够检测肿瘤是否侵入周围组织,对于鉴别良性与恶性具有较高准确度。

2. 激素水平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异常是垂体腺瘤最主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抗利尿激素(AD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和催乳激素(PRL)等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变的类型。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垂体腺瘤,从手术中获取组织标本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是必要的。

光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核分裂象和血管侵犯程度可以帮助判断其恶性程度。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对于无功能或压迫性垂体腺瘤,尤其是微小者,药物治疗成为首选。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硫酸溴隐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类固醇激素等。

这些药物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和减少相关激素分泌,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视神经。

2.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最彻底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经经颅道或经鼻道途径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体征。

目前外科手术已经发展到显微神经导航、内窥镜等技术,使手术更加精准和创伤小。

3. 放射治疗:对于未能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或复发的巨腺瘤,放射治疗是常用的选择之一。

主要包括传统放射治疗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它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控制或减少肿瘤生长的效果。

4.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抗癌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干扰垂体腺瘤细胞中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抑制。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垂体瘤的诊疗新进展PPT课件

垂体瘤的诊疗新进展PPT课件

编辑版ppt
27
3.鉴别诊断
a.颅咽管瘤 b.动脉瘤 c.脑膜瘤 d.表皮样囊肿 e.胶质瘤 f.转移瘤 g.炎症
编辑版ppt
28
a.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
来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 肿瘤,儿童多见,多位于鞍上。肿瘤 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囊
29
颅咽管瘤
【影像学表现】颅骨平片常显示鞍区钙化、蝶鞍 异常和颅高压征。CT示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 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
肿物呈不均匀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囊壁的壳
形钙化和实性部分的不规则钙化呈高密度。囊 壁和实性部分呈环形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 上肿瘤信号依成分而不同,T1WI可为高、等、 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MRA可显
在大体形态上分为: ①微腺瘤(直径<1.0cm) ②大腺瘤(1.0cm<直径<3.0cm) ③巨大腺瘤(直径>3.0cm)
编辑版ppt
8
按细胞功能分类
① 非激素分泌性腺瘤
② 激素分泌性腺瘤
ü 泌乳素细胞腺瘤(PRL腺瘤)
ü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腺瘤)
ü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腺瘤/库欣病)
编辑版ppt
15
6、Nelson综合征
1958年,由Nelson首先发现和报道 库欣病人接受双侧肾上腺全切后会出现 皮肤色素沉着,鞍区占位,视野缩小和 高血ACTH水平更高
编辑版ppt
16
7、多分泌功能细胞型
能产生化学组成和生物学行为各不相同的 多种激素
GH和PRL最常见
仅表现为对种激素的免疫阳性反应,极 少表现出各种激素的临床症状
编辑版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概述]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大约在1/10万—7/10万,20岁到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一般为青壮年高发,占颅内肿瘤的10%,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

但在尸检的病例中,亚临床的垂体瘤发现率为20%—25%。

[1]近20年来,垂体腺瘤的临床病例明显增多(华山医院统计结果:占脑肿瘤的19.8%),原因可能是内分泌诊断技术的发展,神经放射检查设备的进步,电镜的应用,显微手术(尤其是经蝶骨入路手术)的开展等,使对垂体腺瘤的诊治达到了新的水平。

垂体瘤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1.垂体激素水平的上升,会造成代谢的紊乱和其他脏器的损害;2.肿瘤的压迫,使垂体激素水平下降,从而造成靶腺功能的降低;3.肿瘤压迫蝶鞍区,有可能损伤到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额叶颞叶和脑干。

[2][历史]人类认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漫长而坎坷的过程,对垂体最初的认识是在十九世纪,但只是浮于临床表现这个层面,随着二十世纪物理,化学,组织学,电境以及手术显微镜的发展,人们对垂体瘤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深入。

人名年份贡献Marie 1886 首次论述肢端肥大症Minkowski 1887 论及肢端肥大由垂体腺排列异常引起Benda 1900 认识到伴肢端肥大的腺瘤是嗜酸性的,来自于垂体前叶的细胞Frankel 1901 肢端肥大症是由垂体嫌色细胞的增生,以及垂体功能的亢进胞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1912 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群,并描述了它们的病理组织学基础20世纪上半叶致力于研究垂体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内分泌异常20世纪下半叶寻找和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完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20年来飞速发展,但仍有不少难题待研究[治疗]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但由于垂体肿瘤的大小不同,各种垂体瘤对以上治疗方法的效果不同以及病人年龄和一般情况不同,所以,在针对每一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求得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手术适用于各种类型较大垂体瘤,微腺瘤中的ACTH型、GH型以及药物治疗不能耐受或治疗不敏感的PRL瘤;药物治疗适用于PRL微腺瘤、TSH微腺瘤以及部分分泌性大腺瘤术后的病人;放射治疗适用于术后肿瘤残留的病人,或不愿意手术的ACTH或GH微腺瘤病人。

高龄患者,身体情况差者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一.手术治疗1.历史Horsley(1889) 经额入路,第一例垂体瘤Schoffer(1907)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Cushing(1912) 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切除垂体,但由于手术器械,照明和抗生素水平落后,手术常切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

对于向鞍上发展的肿瘤,本手术对视神经,视交叉减压不满意。

常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手术死亡率高!20世纪20年代经蝶手术被经额手术替代,但由于开颅手术损伤较大,垂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20世纪60年代照明显微镜研制成功,神经内分泌学、神经放射学、神经病理学快速发展,显微外科技术开始萌芽。

Guiot(1965) 术中照相Hardy(1967)用手术显微镜,在X线电视监护下,成功经蝶切除垂体瘤,并成功保留了垂体功能。

经蝶手术获得新生!尹昭炎(1979)现代经口鼻蝶窦显微外科治疗垂体区微小肿瘤虽然,现在几毫米的垂体瘤很早即可诊断;虽然,即使向鞍上伸展的大腺瘤,甚至巨大垂体腺瘤亦可安全在显微镜下切除,但对于向鞍旁发展的或累及中颅窝的垂体瘤依然需要开颅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消除肿瘤,视神经减压和恢复垂体功能。

许多肿瘤通过经颅或经蝶入路手术都被有效治疗,但手术也受到了包括肿瘤特征如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向、组织类型、鞍外扩展程度和病人的特征如年龄、健康状况、视路和内分泌损害程度以及蝶鞍、蝶窦的解剖情况的影响。

在决定手术入路方面,与肿瘤的体积和鞍外扩展程度相比,肿瘤的形状和生长方向更为重要。

2.经颅垂体腺瘤切除术1) 经额叶入路:适应证:较晚期较大垂体瘤且向鞍上发展,有视功能障碍者,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对视交叉减压较彻底。

但对视交叉前置者进入蝶鞍内困难大,对微腺瘤手术更加困难。

2) 经颞叶入路:适用于肿瘤明显向视交叉后扩展的罕见情况和用于切除向鞍旁发展的垂体瘤,但对鞍内部分的肿瘤切除不满意。

3) 经蝶骨翼(前外侧)入路适用于垂体腺瘤向视交叉后上方,向旁发展者或侵入海绵窦者。

步骤:行颞部开颅术→切断颅低海绵窦的交通静脉→到达前床突附近→分开蛛网膜→到达视神经和颅内动脉旁→可探查视交叉前和视交叉旁→经视交叉和颈内动脉之间向视交叉下方后方探查。

优点:肿瘤易于切除,效果良好。

缺点:手术复杂,需处理好颅低静脉,可能损伤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及其后交通动脉、脉络膜上动脉和供应垂体瘤下丘脑的小动脉,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和严重并发症。

近10年来,新手术入路和改良的手术入路不断产生,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 扩大的额下硬膜外入路(Derome入路的改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筛窦,蝶窦,斜坡)适于:切除长向前颅底、蝶窦、筛窦、鞍区及斜坡的巨大垂体瘤。

盲区:肿瘤长向鞍上区,后床突区及鞍旁海绵窦。

解决盲区的方法(华山医院):联合额下,颞下硬膜内入路,增加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2) 经眶额蝶联合入路它是经额和经蝶联合入路的改良,手术野暴露好,容易达到肿瘤全切除的目的,但手术创伤大,同样有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之虑。

3) 经硬膜外海绵窦联合入路Dolenc(1997)倡用,适用于对象为侵入鞍旁和(或)鞍上的垂体瘤,尤其是常规额下入路或经蝶入路手术复发者。

在Dolenc 的90个病例中,肿瘤全切除为92.5%,术后并发症<2%,无手术死亡。

4) 改良冠状开颅,经大脑纵裂、蝶窦入路该手术入路充分显露蝶鞍、蝶窦、鞍旁及鞍后,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较理想方法。

有文献显示,施术30例,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22例,全切除率达73%。

27例随访2-3年,23例恢复正常工作,肿瘤无复发。

[3]3.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1) 有利之处:①肿瘤切除的彻底性高;②内分泌功能保留率高;③视力视野恢复率高;④手术麻醉需时少;⑤并发症少,反应轻,恢复快;⑥比开颅手术创伤小,损伤低。

⑦死亡率低2) 不利之处:①经口,鼻粘膜,属污染性手术,感染机会上升;②不能直视向鞍内发展的肿瘤和附近的视神经,动静脉,下丘脑等;③鞍上发展的质地韧硬的大腺瘤难以彻底切除;④鞍内腺瘤鞍上发展到前、中颅窝和斜坡后的无法全切除;⑤鞍蝶正常或鞍隔部狭窄少于1cm的难以作鞍上肿瘤切除。

3) 适应证:①垂体微腺瘤;②垂体腺瘤向鞍上发展,但不呈哑铃形,未向鞍旁侵袭,影像学提示,肿瘤质地松软者;③垂体瘤向蝶窦内生长者;④垂体瘤伴有脑脊液鼻漏者;⑤垂体瘤卒中不伴有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⑥视交叉前置型垂体瘤;⑦病员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4) 禁忌证:①鼻部感染,蝶窦炎,鼻中隔手术史(绝对);②巨大垂体腺瘤明显向侧方,向额叶底,向鞍背发展者(相对);③有凝血机制障碍障碍或其他严重疾病史。

5) 在传统经蝶入路的基础上,有学者发明了一种扩展的经蝶骨入路的黏膜下后筛骨切除术,用于切除传统经蝶骨入露手术不能切除的海绵窦肿瘤或鞍上区肿瘤。

对14例大垂体腺瘤病人、3位颅咽管瘤病人和1位蝶鞍结节脑脊膜瘤病人进行此项手术。

传统的经蝶骨入路的鼻中隔黏膜下切开被扩展到鼻腔的上外侧壁,从而暴露位于鼻黏膜下的上部鼻甲骨的骨性表面。

黏膜下筛窦切除术拓宽了通过传统经蝶骨入露上部和侧部的视野。

此手术通过蝶窦为海绵窦或鞍上区提供了较安全和侵入小的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作者未遇到术后诸如嗅觉障碍、颅神经麻痹或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4]6) 术后并发症:术后鞍内血肿,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可通过血管内栓塞有效治疗[5]),脑脊液鼻漏,脑膜炎,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症,水电紊乱,眼肌麻痹,鼻中隔穿孔等。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严格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7) 疗效评价疗效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决定,包括肿瘤体积大小(分级),有无周边浸润(分期),术前激素水平高低,肿瘤能否全切,正常垂体保留程度以及首次或再次手术等因素,而其中以肿瘤是否全切最重要。

肿瘤是否全切又有这样几个方面决定,包括肿瘤的发展阶段、大小,肿瘤的质地,肿瘤侵蚀硬膜与否。

垂体腺瘤手术疗效标准(Hardy)生物学指标治愈: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好转:激素水平下降至术前的50%以上,但仍高于正常无效:激素水平下降不及50%或不下降除测定激素基值外,尚需作垂体功能试验其他垂体功能指标恢复或保持正常:术前功能低下者恢复正常或术前正常者术后不变无变化:术后功能与术前者相同恶化:术后垂体前叶功能较术前恶化临床指标按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分治愈,好转及无效手术切除肿瘤指标选择性肿瘤全切除选择性次全切除非选择性次全切除非选择性全切除(即垂体切除),但应随访CT或MRI扫描判断8) 复发垂体腺瘤复发率一般为7%-35%(国外),单纯手术后为40%,一般复发发生在术后四年左右。

垂体瘤复发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组织残留;②肿瘤侵蚀性生长,累及硬膜,海绵窦,骨组织;③多发性垂体微腺瘤;④垂体细胞增生;⑤肿瘤本身的生物学活性。

为减少复发率,术后需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做内分泌检查和放射学检查。

二.药物治疗PRL 溴隐亭,Norprolac(诺果亭),培高利特,CabergolineGH 溴隐亭,生长抑素,雌激素,BIM23014(BIM-LA),赛庚啶ACTH 溴隐亭,赛庚啶,双苯二氯乙烷,氨基导眠能,甲吡酮,依托米酯,氮基苯乙哌啶酮,利他赛宁,酮康唑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试图减少分泌性肿瘤过高的激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及缩小肿瘤体积。

虽然当今尚无一种药物能治愈该类垂体瘤,但有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于无分泌性腺瘤,主要是针对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及性激素予以替代治疗。

三.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对垂体腺瘤或激素缺乏症有潜力的治疗手段,有学者使用脑立体定向术注入带有垂体特异性启动的腺病毒载体,观察了体内特异垂体细胞类型基因表达的可行性。

方法是在重组的腺病毒中加入了人类生长激素启动子(AdGHGal)或人类糖蛋白激素α亚基启动子(AdαGal),以此驱动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

经外周静脉或颈动脉或使用脑立体定向术将重组的腺病毒注入鼠垂体分析垂体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活动。

结果显示经血管注射AdGHGal或AdαGal,未能成功地将标志基因传递给垂体。

然而,直接向垂体立体定向注射重组腺病毒载体出现较基因的高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