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复习资料(语言学系)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由于信息不足,当代文学的资料整理比较困难,日后可能进一步增添删减,此前请结合之前上传到群里的资料一起复习。

一、填空(20空,每空1分,共20分)

作品作者:1、小说:《班主任》刘心武《白鹿原》陈忠实

《绿化树》张贤亮《山上的小屋》残雪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黄金时代》王小波

《活动变人形》王蒙《棋王》阿城

《人生》路遥《爸爸爸》韩少功

《古船》张炜《虚构》马原

《哦,香雪》铁凝《一九八六年》余华

《小鲍庄》王安忆《迷舟》格非

《黑骏马》张承志《风景》方方

《我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

《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一地鸡毛》刘震云

《受戒》汪曾祺《狗日的粮食》刘恒

《寻访“画儿韩”》邓友梅《妻妾成群》苏童

《美食家》陆文夫《回廊之椅》林白

《浮躁》贾平凹《私人生活》陈染

《红高粱》莫言

2、诗歌:《鱼化石》艾青《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公刘

《悬崖边的树》曾卓《独身女人的卧室》伊蕾

《华南虎》牛汉《智慧之歌》穆旦

《祷词(导词)》郑敏《凶年逸稿(在饥馑的年代)》昌耀

《不满》骆耕野《神女峰》舒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回答》北岛

《我是青年》杨牧《牧人》周涛

《我与大漠的形象》章德益《纪念碑》江河

《大雁塔》杨炼《亚洲铜》海子

《帕斯捷尔纳克》王家新《尚义街六号》于坚

《有关大雁塔》韩东《女人》翟永明

《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绿原

《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邵燕祥

《小草在歌唱——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雷抒雁

《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写给和我一样对四化无知的人们》张学梦

3、散文:《怀念萧珊》巴金《干校六记》杨绛

《风雨天一阁》余秋雨《朱自清》张中行

《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王英琦

《关于死的反思——兼为之唱一赞歌》萧乾

4、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小木屋》黄宗英

《唐山大地震》钱钢

5、话剧:《小井胡同》李龙云《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沙叶新

《车站》高行健

二、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

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

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

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

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

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

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

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

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

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

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

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

等。

【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回归写实”的小说创作潮流。曾被称作“新现实主义”、“写生存状态”小说,后1989年6月《钟山》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

展”而正式得名。它的出现直接针对的就是先锋文学离读者的阅读越来越远

的状况,其作品更加贴近平民,更加贴近平民的日常生活。但相对于伤痕、

反思、改革等现实主义小说,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法。

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

来的歌》。“归来诗人”主要有:①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

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胡昭、林希等;②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

中受牵连而被迫搁笔的,如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这批“归来诗

人”最先低吟的是“反思”的歌,继而鸣奏的是“改革”的曲,他们是衔接起

新老两代诗人的中间的桥。

【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

强烈反响。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

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

胧诗”。代表作有: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 顾城(童话诗人)

《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

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 江河《祖国啊,祖国》。

【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八十、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

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

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

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

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

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

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三、简述(2题,每题15分,共30分)

注:简述题以考察小说为主,因而复习重点在小说部分

见“专题复习”

四、评论写作(1个,30分)

3)知识分子文化(雅文化,纯文学):以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认可为标志。小范围的。

三种文学形态互为依存,交融,共同构成比较健康的文学环境。隐忧也很多。

“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1995。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变化。

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学的商品化。媚俗。

2、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学:现代化城市化

反思: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全球化下的本土化

文学姿态的多样:(1)文学的“本土化”:向传统的回归。抗拒全球化的影响。文化保守主义。

(2)文学的“化”:文学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多客观描述。少价值批判。

文学创作失去潮流化特征,多元。无中心。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文体题材

批评界活跃。“新”与“后”的此起彼伏。新的理论和命名层出不穷。

1、伤痕小说的兴起:

文革后的“徘徊期”——“歌批”公式化概念化

作品的中心,而不再只是社会问题的陪衬,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开始显露。

《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80年代中期的“社会纪实小说”创作:《立体

交叉桥》、《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等作品则把对普通人的关注

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社会影响很大。《钟鼓楼》(1984)

c、80年代末-90年代,对人性恶的发掘。他的小说已不再具有以前的那种轰动

效应,但他的创作并没有减弱,相反更加深厚。《风过耳》、《四牌楼》、《栖凤

楼》三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标志着他的又一个高度。

d、90年代后期以后,小说创作减少。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精致文学大众化”,

希望沟通二者。近期作品继续关注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红楼梦》的研

究,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作。

2、《班主任》解读

(1)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重大。

(2)艺术上比较粗糙: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刘心武在这一时期对文学的理解是朴素而简单的。文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用自己的议论将小说的意义直接道出。

(3)最成功的文学意义:“谢惠敏性格”——良好的品质和荒谬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独特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某一类人的共名。循规蹈矩、品质纯正——僵化、偏执、迷信、盲从。

(三)反思小说及王蒙

、《蝴蝶》、《布礼》、《染色》等

③80年代中后期:《活动变人形》(1987)。试图表现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窘困处境。此后发表了一系列极度夸张变形的现代小说,寓言式写作。文化批判小说,《坚硬的稀饭》(1989)

④90年代“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50年代初)《失态的季节》(1957)《踌躇的季节》(60年代初)《狂欢的季节》(文革)。这是王蒙对革命与知识分子命运反思的深化。后季节系列:《青狐》(2004)

3、创作特点

①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品中有沉

重的社会责任感和哲理意味。

②在艺术上求新求变,做了很多探索,如80年代初的“意识流”。80年代末的“寓言”写作等。

缺乏节制、“厚度”。

(四)新写实小说

1、兴起:

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回归写实”的小说创作潮流。曾被称作“新现实主义”、“写生存状态”小说,后1989年6月《钟山》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而正式得名。它的出现直接针对的就是先锋文学离读者的阅读越来越远的状况,其作品更加贴近平民,更加贴近平民的日常生活。但相对于伤痕、反思、改革等现实主义小说,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法。

“新写实是被批评家制造出来的”

2、“新写实”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1)用小写的“人”取代大写的“人”

“新写实”小说描写的是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以对人的行为和生活境遇的客观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说。如刘震云的“官人”系列。《一地鸡毛》

2)传统现实主义中的“生活”故事为“生命”故事所取代:

“新写实”小说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消解政治和文化的阐说。

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

3)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为零散化所取代:

传统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新写实小说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

如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等。

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

“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不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出大量卑污、鄙陋、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火焰的细节。

如方方的《风景》、苏童的《米》、余华的《活着》等

4)传统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

新写实小说作者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零度情感”观照人物和情节。

如李晓的《相会在K市》、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日本鬼子来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