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图片欣赏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民俗风情1. 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剖析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
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彝族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
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现约有150.56万人。
白族崇尚白色。
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白族习惯喝烤茶。
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
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
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哈尼族现约有人口142.5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
特色民居介绍

前文抓住读者的心;
后文带着读者走。
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 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 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 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 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 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 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关于傣族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 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的民族,“傣”为本民族自称。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 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 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 ──“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表
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 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 “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 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 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 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 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 浓绿中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结构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 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
俭持家;平等互助
在闽西南和粤(yuè)东北的崇山峻 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 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ā)”的 客家民居。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哈尼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饮食方面,哈尼族以特色汤出名。
其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就是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
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人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
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
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
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
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
此外,哈尼族每天只吃两顿饭,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哈尼族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美食梯田稻作的恩赐喜欢大字小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新浪旅游微博|2015年10月27日11:16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直连云天的梯田稻作息息相关,均以大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产中造就了别具特色的风味。
生蒸饭生蒸饭是传统饮食习俗,逢年过节、嫁娶婚事、丧葬等活动时的主食。
其特点是饭粒稍硬,香味可口,不失其营养,食后耐饿。
其烹制方法是,将大米浸泡4个小时后,把水泡干,成入木甑里生蒸2个小时左右,至米饭7成熟后倒入大木盆里,将饭团搅开,洒上适当的凉开水反复搅拌,待水被米饭吸干后,再将米饭重新盛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
民族常识-四五年级-第一课---中华大家庭

第一课中华大家庭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3、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
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地上,你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
二、探究学习1、认识我们的伟大祖国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2、交流自己了解的汉族的资料人口:1042482187人遍布全国各地汉族的先民是华夏族,语言是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交流1、小组内互相补充自己还了解了哪些有关汉族的资料2、教师补充四、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知道了汉族的一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会了解东北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请同学们课下提前调查。
《华北地区的民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华北地区包括哪些地方。
2、指导汉语普通话是我国通用语言。
3、了解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主要分布人口生产方式及传统节日等情况。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二、游览民族花园1、出示自学提示1了解华北地区包括哪些地方?2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个民族?3知道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主要从事什么行业?以及人口语言文字传统节日等情况。
2、学生自学7——9页内容,在书中画出答案部分,有哪些疑问在书中空白处写上。
3、小组讨论完成下表4、小组汇报三、课堂检测 连线 那达慕大会 黑灰日 汉族 蒙古族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四、查询资料,了解草原上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第三课 东北地区的民族 教学目标:1、知道朝鲜族、满族、赫哲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各民族之间平等、和谐的幸福感,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与展示

哈尼族传统服饰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展示一、引言哈尼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传统服饰。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展示哈尼族传统服饰,向幼儿传递文化知识,引发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课题。
本文将从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和展示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1. 绚丽多彩:哈尼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绣花、镶珠、刺绣等工艺精湛,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古老传统:哈尼族服饰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生活、宗教信仰和世俗风俗。
3. 礼仪性质:哈尼族服饰在节日、婚嫁、丧葬等重要场合有着特定的着装规范和礼仪意义。
三、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展示方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通过展示哈尼族传统服饰,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服饰展示、绘画、手工制作等,引导幼儿了解和体验哈尼族文化。
1. 服饰展示:引导幼儿观看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片或实物展示,通过观察、描述和对比,让幼儿初步了解哈尼族服饰的特点和意义。
2. 绘画创作:结合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和色彩,组织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和表达能力。
3. 手工制作: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进行仿制哈尼族服饰的手工制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展示活动的效果评估与回顾通过哈尼族传统服饰展示活动,幼儿可以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展示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可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思路。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哈尼族传统服饰展示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引导幼儿了解和体验哈尼族传统服饰,可以促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接纳,培养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展示活动也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艺术审美和综合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和西双版纳自驾摄影游攻略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和西双版纳自驾摄影游攻略(原创)--段大进“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西方人在卫星云图上发现,中国云南南部有一大片神秘的白色亮点。
1988年几名法国专家特意到云南进行勘察,发现谜底就是元阳梯田,拍摄的照片在欧洲媒体发表后,那美妙的线条和绚烂的色彩,为世人惊艳。
随着法国人杨??拉玛在元阳拍摄的记录片《山岭的雕塑家》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放映后,元阳梯田从此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元阳梯田是勤劳的哈尼族人用汗水绘就的大地版画。
梯田四季皆美,但最美季节永远是冬天,注水后的梯田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芒,凸显梯田婀娜多姿的轮廓。
日出前,梯田优美的轮廓已在黎明的晨曦中若隐若现,高处俯瞰下去,宛若一幅极其淡雅的水墨画。
太阳从东方生起,红色的朝阳投射在村庄上,四周的颜色也随着太阳的升高而不断变幻,那种多彩与烂漫,不由得让人陶醉。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驴友,你不到元阳,元阳会替你感到难过;如果你是一个拍友,你不到元阳,上帝也会替你感到难过!”每每看到摄影手册中关于元阳梯田的摄影作品和文字介绍,总有一种向往和实现愿望的冲动。
一直以为梯田的色彩是PS出来的。
然而亲历目睹后,恍如隔世,惊叹景色窒息之美,神奇的大地雕塑!本次元阳梯田和西双版纳自驾游总共10天,本文主要介绍元阳摄影自驾游攻略,附带介绍一下西双版纳的旅游心得。
我查了网上资料,介绍元阳自驾攻略的不多,也不详细。
在此,我将较为细致地描述,并准备发帖到百度文库让喜欢摄影的自驾朋友搜索到并下载(包括图片)。
深圳到西双版纳全程自驾路线图(图1)元阳和西双版纳地区自驾路线图(图2)元阳县哈尼梯田景点图(图3)一、路线图1介绍:从深圳到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全程1600公里,从大年初一早上6点半出发,当晚9点入住广西百色真龙大酒店。
次日7点半启程于傍晚5点半到达元阳县新街镇。
图2介绍:下G80广昆线高速后,进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开元市,往个旧市方向行驶,经过元阳县到达新街镇,约140公里,3个半小时的路程。
任燕琴哈尼族完整版

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锅庄石或三 脚架切记不能用脚踩,不能向火塘内吐口水,不能用 脚扒火塘内的柴火,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哈尼人家 的门槛忌站,忌坐,忌讳用刀砍。
哈尼族妇女生了小孩后,忌讳 外人进入产妇家,要在门上悬挂红 泡刺儿、野姜、笋叶剪成的人像和 锯形木刀等物。见到这些东西,外 人就不能进入产妇家了。假如因不 知道而闯入者,主人会把婴儿 抱 出来,依次递到第一位客人的怀里。 这时客人应轻轻地接过婴儿抱一下, 然后留下一点钱物给孩 子,以示 祝贺。
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经本民族共同商定以“哈尼”为 统一的族称。 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现有人口 143.9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 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 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从事农 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 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 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 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因此, 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 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
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 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 钉棺等一系列仪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 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对 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 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 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 地摹仿学习。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 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一曲丧家 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弃辫安角是居住在云南省 南部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 的传统民俗,叶车女子向 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 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上 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 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 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 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 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 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 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 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 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 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姑娘图片
哈尼族种梯田
哈尼族生活图片
哈尼族集会吃饭
哈尼族乐器
哈尼族舞蹈图片
生活方式图片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制作高玲
退出请按ESC键
哈尼族的历史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 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 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 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 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 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 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 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 新型稻作农耕民族”。
E-mail文化传播网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 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 带。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 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 扎)等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