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俗
家乡的风俗陕北秧歌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北秧歌作文在我的老家陕北,有一种独特的风俗——陕北秧歌,那可是我们陕北人的心头爱。
说起这陕北秧歌,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每到逢年过节,或者是有什么重大的喜事,那欢快的锣鼓声就会响起来,人们纷纷穿上鲜艳的服装,扭起那热情奔放的秧歌。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回到了家乡。
大年初一的早上,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被外面一阵喧闹声吵醒。
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听着那熟悉的锣鼓声,心里一下子就兴奋起来。
我知道,这是秧歌队开始表演了。
我匆匆忙忙穿上衣服,跑出家门。
只见大街上已经挤满了人,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在人群的前方,秧歌队正浩浩荡荡地走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鼓手和锣手,他们精神抖擞,用力地敲打着锣鼓,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着新年的到来。
紧跟在后面的是一群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舞者。
他们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随着锣鼓声的节奏,欢快地扭动着身体。
他们的动作夸张而有力,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时而转身,时而跳跃,就像是一群在田野里尽情嬉戏的孩子。
我特别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位大爷。
他头戴一顶红色的帽子,帽子上还插着一根鸡毛,脸上画着浓浓的妆容,看起来十分滑稽。
他的身上穿着一件绿色的棉袄,腰间系着一条红色的腰带,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
他手中的扇子挥舞得虎虎生风,手绢也甩得啪啪作响。
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一边扭着一边还大声地唱着:“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他那投入的神情,仿佛已经完全沉浸在了秧歌的世界里。
在舞者的后面,还有一群踩高跷的人。
他们的脚上绑着高高的木棍,就像是巨人一样。
他们的动作虽然没有舞者那么灵活,但是却更加惊险刺激。
我看到有一个小伙子,在高跷上还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一会儿金鸡独立,一会儿又来个大鹏展翅,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秧歌队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表演着。
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都会跟着一起欢呼,一起鼓掌。
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我也跟着秧歌队一路跑着,笑着,跳着。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陕北家乡风俗的作文

陕北家乡风俗的作文说起我的家乡陕北,那可真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风情的地方。
这里的风俗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着陕北人民的热情、豪爽与质朴。
陕北的婚礼习俗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场陕北的传统婚礼,至今回想起来,那场面依旧历历在目。
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的家里就开始忙得不可开交。
男方家要准备丰厚的彩礼,猪肉、烟酒、新衣新被,样样都不能少。
女方家则忙着为女儿准备嫁妆,红漆木箱里装满了崭新的衣物和绣着鸳鸯的被褥。
到了婚礼当天,天还没亮,男方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
打头的是一辆装饰得花花绿绿的小轿车,后面跟着一溜儿贴着大红喜字的卡车。
迎亲的队伍里,小伙子们个个精神抖擞,穿着崭新的衣裳,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新娘家这边也是热闹非凡。
大门紧闭,一群姑娘们堵在门口,等着迎亲的队伍来“闯关”。
男方的小伙子们得拿出红包,说尽好话,才能让姑娘们把门打开。
好不容易进了门,又得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比如找新娘的鞋子、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才能把新娘接走。
新娘出门的时候,那场面更是让人感动。
母亲拉着女儿的手,眼泪汪汪,千叮咛万嘱咐。
父亲则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眼神里满是不舍。
新娘穿着大红的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在伴娘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地上了婚车。
婚车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男方家。
此时,男方家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亲朋好友。
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新娘被新郎抱进了新房,坐在炕上,等待着婚礼仪式的开始。
婚礼仪式开始了,主持人用高亢的声音宣布着婚礼的流程。
先是拜天地,一对新人在众人的注视下,对着天地鞠躬行礼,感谢天地的恩赐。
接着是拜高堂,新人向双方父母敬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接过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里却闪着泪花。
然后是夫妻对拜,新人相互鞠躬,从此携手一生,相伴永远。
仪式结束后,就是热闹的酒席。
酒席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炖羊肉、油糕、荞面饸饹,让人看了就流口水。
客人们一边吃着,一边说着祝福的话,笑声不断。
陕北风俗

•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 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 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 为主。
陕北说书
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 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 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 说书。 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 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 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 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 钹。 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 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曲调激扬粗犷,富于 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 “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 调”、“对对调”、“武调”等。
旅游景点
张怀文制作
陕北美食4
洋芋擦擦: 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儿, 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 粉搅匀,上锅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 调入蒜泥、辣面、酱、醋和葱炝清油, 酥绵可口,久吃不厌。
抿节: 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 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 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 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 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 长的小节,呈扭曲状。
陕北唢呐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 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 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 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 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 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 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陕北风俗民歌

陕北风俗民歌陕北风俗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陕北,又称山西北部,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西北的山地林区,也是著名的“陕北美景”的发源地。
陕北风俗民歌,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民歌在陕北的历史民间歌曲在陕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早在宋代,就有许多陕西地区的民歌传唱,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民歌不仅有宋代的“宋词”,还有明清时期的“古风”、“新曲”等,这些歌曲都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反映了当时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
二、民歌形式多样陕北民歌有各种形式,有宋词、古风、新曲、高唱等,也有特定的表演形式,如聚落会唱、舞会唱、宴席唱等。
这些表演形式都能体现出陕北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出当地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三、民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民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生活中各种情感、思想和意念的表达,使人们能够体会到陕北人民历史文化中的情感和思想。
四、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陕北民歌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北民歌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
如今的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民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陕北民歌不仅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民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陕北风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陕北春节风俗的作文600字

陕北春节风俗的作文600字陕北春节风俗的作文600字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陕北春节风俗的作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陕北春节风俗的作文600字1春节是小孩最盼望的节日。
今年的春节又快到了,让我想起了往年过年。
每年过年,我们都要花几百元买鞭炮、去饭店吃饺子、随便挑新衣服、看春节晚会、逛庙会吃小吃和看表演、开车去滑雪场滑雪、我还能收几百元压岁钱。
让我最难忘的是逛庙会。
去年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朝阳公园庙会。
我们一进公园大门就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往里走,商人们不停地大声吆喝着:“又香又脆的炸蚂蚱,强身健体的炸知了”、“黏黏乎乎的驴打滚”、“香香甜甜的油炸冰激凌”。
那里的小吃真是数不胜数:中国的炸知了炸蚂蚱、驴打滚、爆肚……韩国的烤全羊、日本的寿司、美国的油炸冰激凌、巴西的烤肉……。
我吃了炸蚂蚱、糖葫芦、爆肚、油炸冰激凌等。
油炸冰激凌很奇特——冰激凌在油里炸了炸,外边热了,里边还是冰凉的,真让人垂涎三尺。
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打靶、射箭、套圈、飞镖……我玩套圈得了两辆四驱车,让我乐不可支。
最精彩的是非洲人的'歌舞表演,他们化装成野人载歌载舞,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动情的表演让很多游客都陶醉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禁问妈妈:“妈妈,你们小时候过年什么样?”妈妈说:“我们小时候过年比现在可差多了,没有电视看,自己做个冰车在冰冻的河上滑滑冰就很美了,根本谈不上去滑雪场滑雪。
过年能穿上自己家做的粗布新衣服就高兴得不得了。
初一能吃上一顿纯白面的饺子就不错了。
养了一年的猪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宰了才能吃上猪肉。
除夕夜家长给糊个纸灯笼就算是玩具了,但那时觉得也很开心。
”听了妈妈的话,我想:现在的生活真是今非昔比呀!时间在变,生活也在变,希望以后春节更加丰富多彩,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陕北文化

油糕
油糕: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枣糕,是陕甘 宁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陇东油糕用小米面(谷面)筛入开水锅, 边加边搅拌,至熟透呈硬糊状即可,以此作 面皮包红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形似 天津名吃“耳朵眼炸糕”,而色泽呈黝红色, 味道比之更佳,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 香甜,让人百吃不厌。
碗砣
做法是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 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 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 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 中脱出成,故名碗。其色浅灰, 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 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 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 勾兑而成。此为秋冬美食,可独 食,亦可下酒
蜜汁南瓜
窑洞
• 窑洞,巢穴也。这由词典看,至少有“动物的窝”和“古 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 过》)”两种诠释。这也侧面说明了凡生物之窝、洞、穴, 以至现代人类居所的“卧室”、“被窝”、“被活儿” (北京方言),动物的狗窝、鸟窝等,多少都与“穴”关 联。穴——是世间生物走向终点前的安全栖身地,是须臾 不得不有的避风港、安全岛
说书之——主要乐器
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 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 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 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 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 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 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 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 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随着时代的变化, 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 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 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 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 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 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 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 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 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 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 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 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 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 节的。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引言延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陕北地区,素有“红色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美誉。
由于长期以来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民俗文化充满着浓厚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延安当地民俗的特色,介绍延安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
传统习俗1. 忠诚祭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延安市民会举行盛大的忠诚祭祀活动,以纪念延安的革命先烈。
人们会到延安的革命纪念碑前献花,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这一传统习俗是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的表达,也是延安人民对于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2. 踩小五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延安市的民众会集体踩小五台。
小五台是延安一座历史文化景点,踩小五台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
人们会穿着盛装,手持鲜花,沿着五台山上的蜿蜒山路,踏着节奏踩踏的舞步,表达对五台山神灵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友爱和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3. 传统婚俗延安的传统婚俗独具特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婚礼前,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求婚,进行“闻声”和“闻香”两道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一匹良马去迎接新娘,一路上还会遭遇一些取买亲友们的欢笑和挑逗。
婚宴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娱乐形式和各种道具,如喜糖、喜帖、喜酒等,给婚礼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民间艺术1. 扎染织锦延安地区的染织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延安的扎染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扎染织锦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刷胶、揉染、扎筋、涂胶、定型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扎染织锦制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延安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装饰、服饰和礼品制作。
2. 曲艺表演延安的曲艺表演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以歌唱和相声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曲和诙谐幽默的对话,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延安的曲艺表演常常融入了革命题材和当地特色,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非夕比,我刚记事时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名利性质。
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婚礼等程序,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找到心跳的(择亲),求爱(提亲),求婚(订亲)订婚(商话),最后举行婚礼,程序基本差不多,区别就在与现在是本人做主,以前是父母做主.......
那时,男女自17~18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
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
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
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
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有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
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举行订亲仪式。
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
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商话)、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婚礼,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
婚礼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
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
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
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
迎亲队伍一般由八人组成,其中有两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在北方,结婚的女人叫婆姨,没结婚的叫女娃娃,不管多大岁数..... )。
(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
”)。
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猪肉、离母糕(其实就是块大的米糕)、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
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
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桥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
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
一切就绪,准备起程。
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
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
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
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
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
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一种长刺的落叶乔木,果实为圆形有核)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
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
进村时,速度须放慢。
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
村人围观,热闹非凡。
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
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
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
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
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
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
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喜宴)。
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拜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
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
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
新女婿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
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
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
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
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
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
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
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
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把馒头用纸包住从窗户扔进去),盼望早日抱孙子。
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我结婚时(不是在老家,是在我工作地方的一酒店举行的婚礼)母亲特意从她住的宾馆赶到我新房给我扔馒头,因为以前我不知道有这规矩,三更半夜,咚的扔进来,吓我一跳,我才知道先前为什么嘱咐让我睡前不要关窗户,呵....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饺子),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给公婆和丈夫看看嫁妆)。
是日,男家送客,新娘新郎回门(新郎回拜地主)。
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地主)送回,谓之“送回面”。
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现在好些风俗规矩都简化了,原来那么复杂是因为穷,一点点东西都要斤斤计较,现在所有的风俗规矩都是为了热闹婚礼场面才有的........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
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