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之陕北饮食
陕北的风俗作文400字

陕北的风俗作文400字
首先,陕北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陕北的农
产品资源丰富,人们喜欢食用小麦、玉米、苹果等当地的特产。
尤其是羊肉和面食是陕北
人的日常主食,羊肉汤、羊肉泡馍、羊肉面等都是陕北人喜爱的美食。
此外,陕北人还有
一种独特的饮食方式,那就是“擀劝”——即在饭前家人围坐在一起,轮流擀面饼,然后每
人煎熟一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慢慢品味,体现了陕北人家庭的温馨和团结。
其次,陕北地区的人们在节日和婚礼仪式中也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陕北,春节是最重
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合家团圆,贴春联、包饺子,还有一种叫做“荞麦角”的传统吃法,
每年春节必吃的美食。
而在婚礼仪式上,陕北人会举办“拔河”、“起轿”等传统活动,让新
人和嘉宾们感受到地道的陕北风情和淳朴的民风。
此外,陕北的山区地区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传统风俗。
在陕北的偏远山村中,人们仍然保
留着古老的祭祀习俗,每到传统节日或农历特定日子,村民们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
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外,陕北的山区还有很多民间舞蹈和歌曲,如“破千沟”、“窜红苞”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总的来说,陕北的风俗习惯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节日
庆典和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是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使陕北这片土
地变得丰富多彩,令人心生敬意。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陕北的风俗习惯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谈谈陕北黄土饮食文化

谈谈陕北黄土饮食文化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人民几千年来在特殊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深深影响着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食材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面食在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黄河沿岸的陕北地区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因此小麦制品如面条、馒头等成为当地人最为常见的主食。
陕西面食有独特的制作工艺,特色面点如油泼面、臊子面等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在陕北饭桌上,香脆的黄河大米饭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主食。
陕北人民喜欢吃肉类食品,尤其是牛羊肉。
由于陕北地区气候寒冷,畜牧业发展,因此肉类资源丰富。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中的肉类食品丰富多样,如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等。
这些肉类菜品有鲜明的陕北风味,香气扑鼻,口感独特。
同时,辣椒也是陕北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辣椒的特殊香味使得陕北菜肴更加有风味。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注重荤素搭配,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和野菜。
陕北地区土地肥沃,四季有颇具特色的蔬菜和野菜。
当地人民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产品和野菜进行烹饪。
著名的土豆烧牛肉和炒山药是陕北菜肴中的经典菜品,利用当地特产的土豆和山药,搭配牛肉或其他食材,烹饪出的菜品香味扑鼻,口感鲜美。
此外,陕北人民还注重节令饮食,根据各个季节的气温和当地农产品的丰收情况,制定了丰富多样的节令饮食文化。
例如,冬季以羊肉、麦面为主食,夏季以小麦、粉面、绿叶蔬菜为主食,早春时节则以新鲜野菜为主食。
这种配合各个季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并结合传统饮食理念,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需求,又保持了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总之,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融合了荤素搭配、肉类丰富等特点。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美味与享受,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食客前来一探究竟。
浅析陕北特色饮食文化

1 炖 羊 肉软 绵 清 香 。 季 佳 菜 冬
麦 子 推 成瓣 . 成 曲块 任 其 自然 发 酵 , 于 冬 季 配 制 黄 酒 用 ” 因为 家 采 用 。 手 百 故 好 互 富 羊 肉作 为 北 方 民族 的 传 统 饮 食 , 实 并不 稀 奇 。 而 陕 北 山羊 肉之 庭 酿 制 , 法 相 殊 , 户 百 味 , 邻 里 亲朋 , 以酒 相 赠 , 品 共 享 , 其 有 乡 村 情 趣 , 嫁 宴 席 上 米 酒 是 不 可 缺 的 角 色 , 称 家 造 酒 , 酒 先 上 婚 习 喝 所 以如 此 影 响 深 远 , 口皆 碑 , 有 自有 其 与众 不 同之 处 。 再 也 。“ 一 陕 北 地 处 黄 土 高 原 , 拔 较 高 , 年 雨 水 稀 少 . 照 强 烈 , 夜 温 米 酒 , 上 白酒 ( 叫烧 酒 ) 滚 滚 的 米 酒 端 上 来 , 样 的 朋 友 一 样 的 海 常 光 昼 , 差大 , 使 地 表 植 物 生 长 周 期 长 , 寒 抗 旱 , 应 性 较 强 。 而 在 黄 土 高 待 ”在 陕 北 民歌 的 祝 福 声 中酒 香 沁 人 心 脾 。 致 耐 适
比拟 的 , 因此 属 于 纯 正 的 天 然绿 色食 品 。 “ 面 和 烙 羊 腥 汤 , 死 活 活 是 一 般 精 制 大 米 的 1 荞 死 0倍 。 以养 面 具 有 很 好 的 营 养 保 健 作 用 。 现 代 所 是 由于 其 含 糖 量 低 , 期 实 用 , 够 降 低 长 能 相跟 上 ”“ 月 六 。 麦 子馍 馍 炖羊 肉 ”手 拿 羊 肉怀 揣 糕 跟 上 哥 哥 走 ” 最 后 大 众 欢 迎 的健 康 食 品 之 一 , :六 新 “
酒 , 年过 节 更 是 如 此 。下 面 就 陕 北 典 型 的饮 食 特 色 为 例探 讨 。 逢
延安面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参考文献

延安面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参考文献延安,这座位于陕北高原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面食文化。
从古至今,延安面食以其独特的食材原料、制作工艺和口味风格,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一、延安面食文化的特点1.食材原料:延安地处黄土高原,粮食作物丰富,为面食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延安面食主要以小麦、玉米、红薯等为原料,搭配蔬菜、肉类等食材,丰富多样。
2.制作工艺:延安面食讲究手工制作,从和面、揉面、擀面到烹饪,每一步都讲究技巧。
独特的面食制作工艺,使延安面食口感独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3.口味风格:延安面食口味独特,既有清淡爽口的素面,也有浓郁美味的肉夹馍、羊肉泡馍等。
此外,延安面食还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延安面食文化的传承1.家庭传承:在延安,面食制作技艺多以家庭为单位传承,长辈教授晚辈,一代传一代,使延安面食文化得以延续。
2.地方特色小吃:延安各地都有代表性的面食小吃,如子长县的油泼面、延长县的驴肉火烧等。
这些小吃成为延安面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3.传统节日与面食:在延安,各种传统节日都离不开面食。
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等,体现了延安面食文化深厚的民间传统。
三、延安面食文化的发展1.创新面食品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延安面食不断创新,推出众多新品种,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延安面食品牌逐渐崛起,如“延安一碗面”等,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拓宽市场份额。
3.产业化与规模化:延安面食产业链逐渐完善,从原料供应到加工、销售,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产业效益。
四、政策与市场需求1.政策扶持: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延安面食产业扶持,促进其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延安旅游业蓬勃发展,为面食文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品尝延安特色面食。
3.消费者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食的需求不断增长,延安面食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陕西小吃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
陕西的物种是丰富而朴素的。
勤劳质朴的陕西人享受着自然的馈赠,用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陕西美食。
“肉夹馍”的叫法是古汉语的倒装句式,其意为“肉夹于馍中”。
陕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便有了“中国汉堡包”的肉夹馍。
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
腊汁肉与白吉馍合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
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上好的腊汁肉要用陈年老汤,再加上师傅娴熟的火攻技艺,烹制成的肉往往浓郁醇香,入口即化。
那色泽,那气味,那肉质,那味道,怎一个“美”字了得。
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每个摊前摆有炉子,和西北其他地方的馍没有区别。
但是新出锅的羊肉味道比冻牛肉饼可要好多了,加入羊肉和菜,分量很大,极力推荐品尝岐山哨子面(辣),又名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
尤以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柔韧兼而有之,是民间传统的面食佳品。
制作时用大肉‘臊子’加豆腐,黄花,木耳,海带及鲜味的底菜,漂菜,烹汤浇面而成。
相传岐山哨子面就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正宗的岐山哨子面都是手擀面,用大刀切细。
煮出来口感筋道,看上去很光亮,几乎是半透明的。
此外,哨子讲究五色俱全,黑木耳,黄鸡蛋,绿韭菜,白豆腐以及用红辣椒翻炒的肉丁,各种颜色一应俱全。
细长筋道的面条浇上鲜香酸辣的哨子汤,那味道怎一个“赞”字了得。
陕西风味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
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
陕北的杂粮饭

陕北的杂粮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陕北产杂粮,陕北人靠吃杂粮饭生息繁衍。
陕北产的小米,颗粒圆润,色泽金黄,粘糯爽口,清香四溢,很养人。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在《回延安》诗中写道:“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咱长大。
”吟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批革命者对陕北、对圣地延安、对陕北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和礼赞。
可见陕北不起眼的杂粮,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
对陕北人来说,小米既可当正餐主食,又可熬成稀饭当佐餐。
牙齿不好的老人或呱呱坠地的婴儿,小米饭是养老育幼的首选。
遇有生病身体不舒服,小米饭还是辅助抗病健体的药膳。
陕北的土地适宜种植五谷(糜谷、豆类、高粱、冬麦、蓖麻)杂粮。
陕北人将绿豆、豇豆、黑豆、扁豆、豌豆、荞麦这些杂粮变着法子加工制作成各类食品。
绿豆,用来生豆芽、煮稀饭,同时还可加工成粉条、凉粉等。
黑豆、黄豆磨成豆腐,还可用最原始的石碾压成铜钱形状,美其名曰“钱钱”,与小米一起熬煮,就是钱钱稀饭,又香又有嚼头。
《人生》有句唱词:“煮了那个‘钱钱’哟,下了那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清水水的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
”钱钱稀饭、糠窝窝、煮蔓蔓(土豆)是陕北人的硬主食,扛饿,下苦力必备的动力(POWER)。
红白喜事,招待宾客,总少不了油糕、饸饹。
这二种美食也是粗粮细做的代表。
软糜子研磨成面,蒸熟后再用胡麻油炸,就成了香喷喷、软绵绵的油糕。
油糕配粉汤或油糕配荞面饸饹就是绝配。
大家相聚而食,平添了几分热情、豪迈,吃得人酣畅淋漓。
陕北人的肉食主要是以羊肉、猪肉为主。
陕北的地脉和植被适宜于羊子的生长发育。
没有封山禁牧的时候,羊子基本上是散养的,羊子每日早出晚归,爬坡上坬,越河跳溪,享尽了阳光雨露,肌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羊子个个坚韧丰满、特别健美。
吃的是各种野草葱椒,饮的是沙漠中的甘泉,羊子做到了“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
陕北的炖羊肉堪称一绝,其他地方绝无陕北仅有。
有一外地的朋友在榆林生活了多年,对陕北的羊肉赞不绝口。
家乡陕北传统美食羊杂碎作文

家乡陕北传统美食羊杂碎作文Growing up in my hometown in Shaanxi Province, one of the fondest memories I have is the delicious traditional dish called "yang za sui". This dish is a specialty of the Shaanbei region and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earts and stomachs of the local people.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flavors and textures in yang za sui makes it a beloved comfort food for many.在陕西省的家乡长大,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就是享用美味的传统菜肴“羊杂碎”。
这道菜是陕北地区的招牌之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羊杂碎独特的口味和质地组合,使其成为许多人钟爱的安慰食物。
The dish consists of finely chopped lamb offal, such as heart, liver, kidney, and lung, which are stir-fried with dried chili peppers, cumin, and other fragrant spices. The result is a savory, slightly spicy dish that is often served with flatbread or noodles. The rich, robust flavors of the offal pair perfectly with the aromatic spices, creating a truly satisfying culinary experience.这道菜由切成小块的羊内脏制成,例如心脏、肝脏、肾脏和肺脏,它们被炒熟并加入干辣椒、孜然和其他香料。
关于陕菜的几点思考

关于陕菜的几点思考陕西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其独具特色的陕菜在中华美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陕菜以其独特的调味和做法,深受人们喜爱。
因此,本文将探讨陕菜的几个方面,包括菜系特点、名菜介绍,以及对陕菜的思考和建议。
一、陕菜的菜系特点陕菜以其独特的味道和饮食文化备受人们瞩目。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讲究甄选材料陕菜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食材。
陕西地区是中国的小麦之乡,那里的小麦面和面食都非常有名。
陕菜除了小麦以外,还选用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食材,比如羊肉和海参。
而羊肉因为其温性,所以在冬季食用效果更佳。
2. 辣度偏高陕菜对辣味的要求较高,防沉淀等药材常被使用于调料中,因此具有独特的味道,也是喜欢重口味人士的最爱。
3. 烹饪方式独特陕菜烹饪方式诸多,有滋补清蒸、油煮、熏制、炸煮和涮火锅等数十种,每种做法都有专门的手艺和技巧,一道美味的陕菜,制作之道可见一斑。
二、陕菜名菜介绍1. 清蒸鲢鱼陕北地区的清蒸鲢鱼,选鱼肉饱满、肉质细腻的活鲢鱼为主料。
蒸之前加入豆苗、菜心和猪油,其特有的清香令人赞叹。
2. 驴肉火烧陕西最负盛名的驴肉火烧以锅贴为主,驴肉细腻,火烧馍皮薄香脆,可以配以蘸酱,非常美味。
3. 羊肉泡馍陕西乡间民间美食,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羊肉泡馍,羊肉煮得烂烂的,面馍香味十足,这道菜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感情。
三、对陕菜的思考和建议陕菜以其独特的味道和饮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陕菜在一些方面需要继续创新和发展。
1. 开放化推广陕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做法吸引了众多爱好美食的朋友,但是对于外地的人来说,很多陕菜都会感觉难以下咽,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地推广和推广陕菜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喜欢、并了解它们的魅力。
2. 环保烹饪随着社会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保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话题。
在陕菜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保成分对菜品的影响,挖掘更多绿色健康、环保的新型调料,让消费者享受美食的同时享受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之陕北饮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不同,使我国的饮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彪炳史册的烹饪技术。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
”这句在陕北流传极为广泛的话,一方面反映了“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陕北人吃饭的困难,表现了人活一辈子,始终都被这个吃饭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只为填饱肚子而奋斗。
陕北的农作物主要有:苦菜、白菜、苜蓿、谷子和糜子、玉米等;传统的陕北饮食,在用料上极其讲究,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术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煎、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以求达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其中以熬,炖,烩为主要的烹饪方法。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
所谓的家常便饭,也就是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家过日子所用的饮食,即平常吃的食物,这种饮食制作简单、实惠方便,通常吃的蒸馍馍、熬稀饭、揪面片、等就属于这一类。
节日饮食,就是陕北民间饮食中的一些上品美味,它制作精良,而又独具风味,一般在过节时会享用,但在特定的节日外,还可以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像油糕、烩菜、八碗、饺子、猪肉和羊肉。
除了以上两种饭食外,在陕北饮食文化中,还包括有一种所谓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代表着陕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像榆林羊杂碎、清涧韭盒、绥德油旋、米脂驴板肠、子洲果馅等。
这些不同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难得的精华之作。
陕北的家常菜主要有:菠菜烩豆腐、猪肉熬豆角、猪肉熬酸菜、猪肉翘板粉、羊肉大烩菜、红豆熬南瓜、豆糊糊、和菜饭、羊杂碎、臊子面,豆腐汤、粉条汤、片粉汤、醪糟汤、黄花汤等。
陕北家常菜的一大特点是:一锅熬、一锅煮、一锅蒸、一锅烩、一锅拌、一锅端、一盆上、一碗盛,体现了陕北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
陕北的主食有:油糕、凉粉、碗托、摊黄、杂面、扁食、煎饼、荞面、油馍馍、马蹄酥、米酒、炸豆奶、沙盖疙瘩、洋芋擦擦、蜜汁南瓜、黄米馍馍、红枣包子、地软包子等。
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曾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陕北米酒的引人之处了。
在陕北诸多菜肴中,以陕北大烩菜最具特色。
陕北大烩菜包罗万象,营养丰富,荤素皆备,是陕北传统的大众化食品。
常见的陕北大烩菜有白菜烩菜、土豆烩菜、萝卜烩菜、大豆烩菜等。
其主料为肉、粉条、洋芋、肉,其中肉以小炒肉为佳,也有用红烧肉、丸子、鸡块等。
陕北荤大烩菜制作材料为:猪五花肉、油炸豆腐、肉丸子、海带、油炸土豆、香菇、粉条或白菜、适量菜。
配料:花生油、花椒、姜片、大葱、大料、酱油、盐、鲜汤等。
榆林豆腐也是陕北的一道独特的风味食品,它以本地的优质大豆做原料,经过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8道工序,并采用清、凉、甘、甜,色度为0度,硬度仅为3至6度的优质泉水——普惠泉的桃花水精制而成,含水量高达80%左右,鲜香绵嫩,皮细膘灵,有骨有肉,极富弹性和韧性,具有8个明显的特点:黄、活、利、细、绵、嫩、韧、虚。
独具特色的榆林豆腐,营养丰富,百食不厌,不仅是榆林地方的第一名菜,也是陕北老百姓每日的必需品;用榆林豆腐制作的“豆腐宴”,是今日榆林的特色盛宴,因其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闻名于中外美食家,许多人不远千里来此就为一尝这美味佳肴。
陕北的农村居民家里大都蓄养山羊,村民们到傍晚时分就赶着羊群去放羊,空旷的山卯上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孤寂之时,吼上几嗓子陕北民歌。
陕北的的老一辈人曾用1只整羊和6副羊杂碎,烹制出有108道菜肴的全羊席,其美名叫“羊道”。
后来“羊道”的技艺也
被传到了京城,成为达官贵人们争相品食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国内的一大盛宴。
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喜好美食的满清皇室,受“羊道”的启发,特选天下的名品名菜,制作出了更为经典的“满汉全席”后,才取代了榆林“羊道”的霸主地位,但“羊道”至今也一直流传于世,其美味仍不减当年。
陕北人到了腊月时,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大白菜,俗称“酸菜”,冬天的菜就以它为主。
这酸菜的腌制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一般都用大瓮来腌制保存,如果不按方法来,腌制的大白菜就会腐烂,发臭。
陕北黄河沿岸的土地适宜种红枣,那里有片片枣林,秋天枣熟了,沿河一带就是一片亮丽的风景。
陕北人爱吃枣,因此着一颗颗枣在陕北人手中就变成了一道道美味的食品。
枣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例如枣糕、枣馍、枣果馅、枣炒面、枣粽子、枣焖饭、枣粥、枣包子、枣角子、乌枣、枣酱、枣蜜等,还有枣酒、枣汁等饮料;冬天,人们把枣用酒腌在瓷器里,就能保持其新鲜,是口感更佳;腊月初一大人要给孩子胸前挂两串枣,就是把干草节、大蒜、红枣间隔串起来,保平安。
陕北有句古话叫“三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
每一个节日,人们都会以不同的饮食方式来庆祝。
例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昨天已经做好的黄米摊黄、凉拌黑豆芽等;四月八,浴佛节,还吃摊黄,有“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之说;五月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村子里选出的人会拉上自己家的猪到龙王庙上祭牲,祈求关公磨刀时能多蘸些水,并化为雨水滋润庄稼,然后将祭牲品宰杀,然后每家每户按人口分开,回家一起吃,叫吃“贺雨牲”,民谚“凭龙王吃贺雨牲”,也是从这里来的;六月初,羊壮麦熟,便有了“六月六,新白面馍馍煮羊肉”之说,现在已改成了“六月六,西葫芦熬羊肉”了;七月十五,祭鬼神节,要蒸面人祭鬼神,家家户户都会为自家的小孩捏各种面人;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炸油糕,糕也叫寿糕;大雪时节,家里养猪的人家都会在这时杀猪,做一顿“杀猪菜”,此时的猪肉非常新鲜,没有一点油腻的感觉,端一碗给邻居,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和
睦;冬至日,家家户户都煮羊头和羊蹄;腊月初八吃焖饭;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爷,做枣山。
另外,正月初六是小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七月初七七巧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等,这些节日,人们也同样会备办不同的佳肴欢度。
同时,陕北民间的礼节也特别的多,在餐桌上也有所体现。
以婚丧嫁娶为例,在丧事上,老人去世要吃伏三饭,近亲邀请亡者家属吃收泪饭,百天和周年结孝饭等;在婚事上,男方女方初次见面要吃见面饭,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要吃看家饭,婚事谈成送话定亲饭,婚前女方亲戚邀请抹脸饭,结婚穿装下剪裁衣饭,结婚当日宴宾饭,婚后三日回门省亲饭,女方过门头年知生饭,女方怀孕产前双方近亲邀请催生饭,生下婴儿洗三饭,产后娘家请女吃离窝饭,过一个月婴儿满月要吃满月饭,上了百天要吃百天饭等等。
陕北的饮食与医疗保健也有密切联系,陕北人常言:一天吃三枣,终身不显老;酸枣加白糖,安眠帮大忙;红枣茵陈汤,肝病好单方;红枣芹菜根,能降胆固醇;一天三瓣蒜,痢疾好一半;大蒜不值钱,能防脑膜炎;大蒜是个宝,抗癌效果好;一日不吃姜,身体不安康等等,这都体现了陕北的饮食能够起到保健的作用。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因此,陕北的饮食也在不断的改善,不仅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还要做到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拥有悠久历史的陕北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独步一方。
目前仍有许多民间的美味佳肴还没有得到推广,陕北人还在不断的钻研,不断地发展陕北饮食,使之能够在中国文化中长远流传。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陕北饮食文化》
《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
榆林日报
榆林美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