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建国初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广播事业归政务院(1954年改国务院)新闻总署领导。
新闻总署撤销后,1954年广播事业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
到1956年,经过数次调整,中国的全国广播事业规模奠定,共有地方广播电台56座,其中省级广播电台27座,其余为地市级广播电台。
长期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两个最重要的新闻栏目。
中央台的第一个重点栏目《首都报纸摘要》(《报摘》)于1950年4月10日开播,1955年4月更名为《中央报纸摘要》,7月又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延续至今。
中央台的另一个重点新闻节目是创办于1951年5月1日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栏目(《联播》)。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中,广播电视系统共召开了9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一步步地引导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前进,逐步发展壮大。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座谈会和歌舞节目开始试验播出。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因局限首都一地,起名“北京电视台”。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机——《一口菜饼子》。
北京市内仅有电视机50架左右。
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
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诞生。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是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
1964年12月,毛泽东为北京电视台题写了台名。
1965年9月,在纪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20周年的日子里(当时认定的延安台创办日期是1945年9月5日),毛泽东为中国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
二、广播电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1966年7月13日,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受到批判。
1966年12月31日,广播局造反派进驻总编室,宣布夺权。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70年前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广播电视是一项非常少数的工具,但是它很快就成为了广大民众了解和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事业。
七十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走过了艰辛发展的历程,从大国逐步向强国迈进。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单一的广播电台、电视机构到新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技术、节目制作、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满足了公众对于多样化、高品质的娱乐和信息渠道的需求。
技术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拿到了很多成果,比如互联网、数字高清电视、4K技术、5G等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内容的传播和观众体验的提升,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还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节目内容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也迎来了一波新思路新风貌的变革。
这些变革为传媒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增长动力。
全国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相继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历史、教育、科技等专题娱乐节目。
这些节目创意新颖、贴近生活,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观众的审美敏锐度。
此外,中国广播电视还大力推出民生节目、音乐娱乐节目、电视剧等,以丰富观众的娱乐生活和文化需求,大力扩展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同时,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内容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扩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广播电视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融媒体平台和移动终端优化的内容传播,使得广播电视的内容从单一的传播途径转变为新媒体下的多元化传播形式,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化和综合化的媒介生态网络。
略微观察一下,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涉及到了品牌、机构、资金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中国广播电视史

1993年,九仓有线电视台(有线台)
电视——
1991年,默多克新闻集团收购
Star TV
1993年,华侨娱乐电视公司
1996年,凤凰卫视中文台
公共电视:香港电台
六、台湾广播电视
广播——
1928年,台湾广播电台
1949年,中国广播公司 1954年,民营广播电台联合会
1991年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92年,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
1996年
五、香港广播电视
广播——
1928年,香港电台
1959年,商业电台 1991年,新城电台
电视——
1957年,丽都电视台,有线播出 1982年更名亚视ATV
1967年,无线电视台(无线TVB), 1971,彩色。 1983年香港电视有限公司(港视)
电视——NTSC
1962年,教育电视广播电台,1971 年改组为中华电视台(华视CTS) 1962年,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台视TTV),1969年,彩色 1969年,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中视CTV)
电视——
1997年,全民电视台 FTV,无线
公共电视:《大家来读<三字经>》 1998年,公共电视台(公视PTS)
2003年
2002年,《南京零距离》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1997年,
1998年,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83年,25集纪录片 1991年,《望长城》 1993年《纪录片编辑室》 1981年,海外引进节目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90年
二、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 “珠江模式”,中国第一个专业经 济广播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从传统
的无线广播和有限的电视媒介,逐渐转变为现代化数字化的广播电视系统,拥有广泛的频
率资源和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了全球装备最先进、收视率最高的广播电视系统之一。
首先,广播电视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设备落后,频率资
源稀缺。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同时加强本国技术研究和发展。
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大幅提升,成为了
全球广播电视产业的佼佼者。
其次,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后,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优秀
的电视节目,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视文化。
同时,中国也开始制作一些高质量的电视
节目,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例如《舞动奇迹》、《中国好声音》等都成为了
国内外的热门节目。
此外,广播电视的可观性和普及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
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覆盖范围较窄。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通过网络、卫星等多种手段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扩大了,同时还推出了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节目,让广播电视更加贴近民生,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发展变化。
从技术到内容,从受众到普及率,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在提升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
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1926年10月1日,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 无线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播音。官方 广播电台,每天播音2小时,内容为新闻、钱粮行市、音 乐、演艺等。
中国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私营性质的商业广播电台是上 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年)每天播音6小时,
内容为时事新闻、商业信息和中国音乐。
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
一、民国时期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E.G.Osborn)以中国无线电 公司与《大陆报》合办的名义,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 座广播电台(呼号ECO,发射功率50瓦),并在1月23日开 始播音。 第二座外商所办的电台是在1923年,美商开孚洋行在上 海开设电台,维持了半年。 第三座就是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 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 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1949年6月,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 国广播事,。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 月27日,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在战火中成长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这批电台除了经商的需要外,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渗透西方思想文化。但是我们也不 能对此完全否定,外国人将广播引入中国,从客观上讲,将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引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 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 步,催生了中国人自办广播事业。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开办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在 南京建立,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 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播音乐、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步。
二、战乱时期的停滞与复兴然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战乱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进程暂时停滞。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才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新中国政府重建了广播电视系统,并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统一管理和运营广播电视事业。
三、改革开放与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节目,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内容。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技术,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群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启动了数字化转播工程,逐步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画质和音质,还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音视频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开展了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和运营。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接收将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推广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广播电视产业将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改革开放、数字化和互联网冲击等不同阶段。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 “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新闻总署规定广播宣传的任务 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文革”造成广播宣传的大混乱、广播事 业的大挫折、广播队伍的大灾难。
五、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 “自己走路”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 “主持人中心制” 南京经济广播电台
第二章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⒈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⒉人民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于发展 ⒊港澳台的广播电视事业
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 奥斯邦电台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空中传音”、“无线电话” 英商开办的全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和美 商的开洛公司广播电台
三、“解严”后广播频率的开放 “解严”初期,国民党仍然控制着主要的 广播媒体,同时在民众中具有相当的影响 力。 广播媒体多元化的新阶段,新成立的多是 区域性的电台、中功率和小功率的电台, 尤其是调频台的剧增,使得台湾广播频率 得到多层次的释放和运用。 多元化并存的广播格局:覆盖全岛的电台、 地区级电台以及社区级电台。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 西安广播电台 对外广播的短波广播电台 抗战期间在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以 下一些类型: 国统区内官办、国统区内民营、抗日根据 地的人民广播事业、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 电台、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其他性 质的广播电台。
五、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溃
军中广播 国民党当局对广播事业采取了既扶持又管 制的政策,对民营广播采取有限开放的政 策。 1968年,“中国广播公司”开播调频广播 1969年,开始利用通信卫星传送广播节目 信号
二、戒严时期台湾广播的特点 对广播宣传严密管理与审查 国民党实际控制下的“中广”与军政广播, 主控台湾广播业及宣传导向 对祖国大陆的“反共”宣传与“国际”广 播 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电台 专业电台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