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开办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在南 京建立,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 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 • 在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加强,成为 远东第一、世界第三大功率的电台。 • 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 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 节目的开端。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
首次在电视荧屏上打出“主持人”字幕,被定为电视主持人
节目的创办日和节目主持人的诞生日。
电视剧由复苏走向昌盛:1979年国产电视剧仅为10多部、 1980年突破100部电视剧、1982年国产电视剧超过300部(集)、 1983年为502部、1986年为2500部。 继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第一部直播 电视剧)之后,自1979年起我国电视剧制作真正开始起步,其 中比较著名的有: 《乔厂长上任记》 《新岸》 单本剧 单本剧 1980年 1981年
• 彩色电视的标准制式:
• 世界上主要使用的电视广播制式有
• PAL(Phase Alteration Line,帕尔制) • NTSC(Nation Television System,N制)
• SECAM(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色康制)中国大部 分地区使用PAL制式,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与美国等 欧美国家使用NTSC制式,俄罗斯则使用SECAM制式。
1976年12月开始,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 中被打入“冷宫”的优秀文化艺术节目、剧目 和影片被解除禁锢,重新在广播电视中播出, 使广播电视文艺在10年“文革”沉寂后开始复 苏。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建国初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广播事业归政务院(1954年改国务院)新闻总署领导。
新闻总署撤销后,1954年广播事业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
到1956年,经过数次调整,中国的全国广播事业规模奠定,共有地方广播电台56座,其中省级广播电台27座,其余为地市级广播电台。
长期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两个最重要的新闻栏目。
中央台的第一个重点栏目《首都报纸摘要》(《报摘》)于1950年4月10日开播,1955年4月更名为《中央报纸摘要》,7月又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延续至今。
中央台的另一个重点新闻节目是创办于1951年5月1日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栏目(《联播》)。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中,广播电视系统共召开了9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一步步地引导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前进,逐步发展壮大。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座谈会和歌舞节目开始试验播出。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因局限首都一地,起名“北京电视台”。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机——《一口菜饼子》。
北京市内仅有电视机50架左右。
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
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诞生。
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是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
1964年12月,毛泽东为北京电视台题写了台名。
1965年9月,在纪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20周年的日子里(当时认定的延安台创办日期是1945年9月5日),毛泽东为中国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
二、广播电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1966年7月13日,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受到批判。
1966年12月31日,广播局造反派进驻总编室,宣布夺权。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砥砺前行70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70年前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广播电视是一项非常少数的工具,但是它很快就成为了广大民众了解和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事业。
七十年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走过了艰辛发展的历程,从大国逐步向强国迈进。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单一的广播电台、电视机构到新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技术、节目制作、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满足了公众对于多样化、高品质的娱乐和信息渠道的需求。
技术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拿到了很多成果,比如互联网、数字高清电视、4K技术、5G等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内容的传播和观众体验的提升,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还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节目内容方面,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也迎来了一波新思路新风貌的变革。
这些变革为传媒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增长动力。
全国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相继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历史、教育、科技等专题娱乐节目。
这些节目创意新颖、贴近生活,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观众的审美敏锐度。
此外,中国广播电视还大力推出民生节目、音乐娱乐节目、电视剧等,以丰富观众的娱乐生活和文化需求,大力扩展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同时,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内容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扩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为广播电视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融媒体平台和移动终端优化的内容传播,使得广播电视的内容从单一的传播途径转变为新媒体下的多元化传播形式,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化和综合化的媒介生态网络。
略微观察一下,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涉及到了品牌、机构、资金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中国广播电视史

1993年,九仓有线电视台(有线台)
电视——
1991年,默多克新闻集团收购
Star TV
1993年,华侨娱乐电视公司
1996年,凤凰卫视中文台
公共电视:香港电台
六、台湾广播电视
广播——
1928年,台湾广播电台
1949年,中国广播公司 1954年,民营广播电台联合会
1991年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92年,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
1996年
五、香港广播电视
广播——
1928年,香港电台
1959年,商业电台 1991年,新城电台
电视——
1957年,丽都电视台,有线播出 1982年更名亚视ATV
1967年,无线电视台(无线TVB), 1971,彩色。 1983年香港电视有限公司(港视)
电视——NTSC
1962年,教育电视广播电台,1971 年改组为中华电视台(华视CTS) 1962年,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台视TTV),1969年,彩色 1969年,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中视CTV)
电视——
1997年,全民电视台 FTV,无线
公共电视:《大家来读<三字经>》 1998年,公共电视台(公视PTS)
2003年
2002年,《南京零距离》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1997年,
1998年,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83年,25集纪录片 1991年,《望长城》 1993年《纪录片编辑室》 1981年,海外引进节目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90年
二、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 “珠江模式”,中国第一个专业经 济广播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从传统
的无线广播和有限的电视媒介,逐渐转变为现代化数字化的广播电视系统,拥有广泛的频
率资源和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了全球装备最先进、收视率最高的广播电视系统之一。
首先,广播电视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设备落后,频率资
源稀缺。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同时加强本国技术研究和发展。
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大幅提升,成为了
全球广播电视产业的佼佼者。
其次,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后,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优秀
的电视节目,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视文化。
同时,中国也开始制作一些高质量的电视
节目,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例如《舞动奇迹》、《中国好声音》等都成为了
国内外的热门节目。
此外,广播电视的可观性和普及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
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覆盖范围较窄。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通过网络、卫星等多种手段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扩大了,同时还推出了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节目,让广播电视更加贴近民生,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发展变化。
从技术到内容,从受众到普及率,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在提升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
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背景和目的广播电视是重要的文化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一,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传播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调研和分析,全面了解当前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涵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包括消费者、电视台、广播台、网络流媒体公司等。
同时,我们还拜访了几家专业的机构和企业,获取了一定的行业数据和现场情况。
调研结果一、广播电视消费市场1.广播电视消费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兴趣逐渐下降;2.网络流媒体的崛起使得观众的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传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逐步下降;3.随着数字化、高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观众对于画质和音质的要求愈发提高,这也对电视广播产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挑战。
二、广播电视行业的变革1.广播电视行业与互联网渐行渐近,整合发展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广电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2.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直播、点播等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3.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更新的机遇和挑战,丰富多彩的全媒体内容,以及多平台联动的产业链,也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问题1.长时间的广告插播和卖点式的节目导向,影响了传统电视节目的质量和观众感受;2.营收压力、节目单打压、质量考核机制吸引度不足等因素制约了节目的多样性、深度和质量;3.针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儿童等特定观众群体的定制化节目缺乏,需要不断完善。
建议和展望1.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拓展新媒体市场,提供更多元的服务;2.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加速数字化、高清化的进程,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3.持续推进改革,优化节目质量考核机制,增强节目主导权,提高多样性、深度和力度;4.多出台政策和措施,吸引资本投入广播电视产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创新和发展。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摘要:我国的广播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有了初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大陆的广播事业1.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射台建在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
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月24日第一次播音,功率50瓦,呼号ECO,播送音乐和新闻(由《大陆报》提供)。
由于触犯了北洋政府的法律,被勒令停播,3个月后倒闭。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之后中国人开始有自己官办和私营的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也由此兴起。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开始播音,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这是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
1932年11月,新广播大楼落成,功率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
同年,成立中央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20多座电台。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事业,陆续出现了一批民办电台,类型主要有:教育性电台、商业性电台、宗教性电台。
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截止1937年6月底,全国共有电台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但发射功率却不及总发射功率的6%。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斗争节节失败,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由于日寇逼近南京,1937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台停止播音,被迫迁往重庆。
1938年3月恢复了播音。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播音乐、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步。
二、战乱时期的停滞与复兴然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战乱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进程暂时停滞。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才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新中国政府重建了广播电视系统,并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统一管理和运营广播电视事业。
三、改革开放与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节目,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内容。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技术,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群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启动了数字化转播工程,逐步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画质和音质,还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音视频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开展了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和运营。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接收将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推广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广播电视产业将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改革开放、数字化和互联网冲击等不同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四、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台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 通信报务活动中派生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 间里,广播电台从属于新华社,称新华广播 电台。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中国 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 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延安台 断断续续两年多的播音,尽管时间不长,但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端,是当时抗日 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2分)它的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9
二、电视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 《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回眸 /zhanfangdeliliang/classpag e/video/20111018/100119.shtml
▪ 诞生的背景: 1、国际环境:发展电视的国际性热潮,社会主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1
▪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遍布全国各 地的人民广播电台达40余座,人民广播 事业成长起来。
▪ 广播事业从1949年6月5日脱离新华社的 领导,扩充成立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从此成为与新华社平行的组织机构,共 同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
▪ 1949年1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改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成为中国广播 电视事业长期的管理机构。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0
担负起抗日战争的部分宣传任务,对于推 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从实 践中培训了人民广播的第一批编辑技术人 员;奠定了人民广播事业的最初基础,为 以后延安台恢复广播准备了必要的人力和 物质条件。(3分)
▪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在东北、华东、华 北等地,解放军陆续攻克国民党统治区域 ,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广播电台,并建立了 “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3
2、解放前形形色色的民营电台
分为三大类型:教育性广播电台、宗教性广播 电台、商业性广播电台。而占主流的商业性广 播电台多娱乐节目,多低级庸俗,适合小市民 阶层的欣赏,与20年代末、30年代初泛滥一时 的黄色音乐沆瀣一气。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旧中国几 百座广播电台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国 民党当局利用其统治权力控制着中国的 广播事业。
▪ 早期的电视注重思想教育,“宣传政治”、 “传播知识”、“充实群众文化生活”是 其宗旨,“寓教于乐”是对所有节目的要 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1
三、广播电视“大跃进”的挫折
▪ 经济困难的逼近。 ▪ 进口电视机停止,国产电视机也被列入
高级消费品,禁止社会集团(单位)购 买。 ▪ 全国广播事业调整,电视台、试验仅留8 座,不到原来36座的四分之一。
5
▪ 《爱如花月》、《粉红色的梦》、《双 料情人》、《爱情是什么》、《小野猫 》、《定情歌》
▪ 戏曲节目:《火烧红莲寺》、《劈三棺 》、《济公传》、《英雄难过美人关》 等
▪ 鲁迅《偶然》、《知了世界》、《儒术 》、《奇怪》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6
▪ 《知了世界》:天气热得要命,窗门都 打开了,装着无线电播音机的人家,便 都把音波放到街头,“与民同乐”〔4 〕。咿咿唉唉,唱呀唱呀。外国我不知 道,中国的播音,竟是从早到夜,都有 戏唱的,它一会儿尖,一会儿沙,只要 你愿意,简直能够使你耳根没有一刻清 净。同时开了风扇,吃着冰淇淋,不但 和“水位大涨”“旱象已成”之处毫不 相干,就是和窗外流着油汗,整天在挣 扎过活的人们的地方,也完全是两个世 界。
▪ 地方广播事业局建立。地方广播电台归 各地方政府管理,但在大政方针与具体 业务和事业建设方面接受广播事业局的 领导。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8
3、开展宣传
▪ 宣传内容:
▪ 宣传方式:“广播大会”的新形式
▪ 广播遗留下根深蒂固的排斥批评的心理
4、确定方针与广播发展
▪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里,广播 电视系统共召开了9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这些会议一方面受到当时大的政治环境 的影响,指导思想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 偏差,但还是一步步引导中国广播电视 事业向前发展,尽管步伐缓慢。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8
三、国民党政府的广播事业
▪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国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 称“中央广播电台”。
▪ 1932年建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 (1936年改名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规 范各地广播电台,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5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
▪ 文革时期广播电视的挫折 ▪ 文革时期广播电视建设的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6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 (1979-1991)
▪ “自己走路” ▪ 胡乔木,左漠野 ▪ 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
会议,张香山,《坚持自己走路, 发挥广播电视长处,更好地为实现 四个现代化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7
▪ 《奇怪》:西法虽非国粹,有时却能够 帮助国粹的。例如无线电播音,是摩登 的东西,但早晨有和尚念经,却不坏;
▪ 《偶感》:马将桌边,电灯代替了蜡烛 ,法会坛上,镁光照出了喇嘛,无线电 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往是《狸猫换太 子》、《玉堂春》、《谢谢毛毛雨》吗 ?
▪ “每一种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 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 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科学,亦不 过其一而已。”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2
早期(民国时期)中国广播事业的
特点
▪ 1、外国在华开办广播电台时间之早、数 量之多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 仅有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境内开办广播电
台的国家除了美国、日本,还有英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和苏联等, 他们所办广播电台累计近100座,时间前 后达20多年之久,直到1949年,外国在 华广播电台才在中国最后绝迹。
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激烈竞争, 2、国内环境:大跃进 ▪ 诞生的条件: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0
1、得到来自当时“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积极促 进和大力帮助
2、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 视。
▪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 电视台”,第二座10月1日,上海电视台
▪ 节目:“新闻纪录片时代”、“微型影剧 院”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2
▪ 四、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 五、导向“左倾”
▪ 中国广播电视在“十七年”中表现出哪 些特点?
第一,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经 过近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初 具规模的广播电视事业。对内广播有了 较大的发展。对外广播的实力和影响已 跃居世界广播大国的前列。电视事业迈 开了创业的步伐。广播电视工业和广播 电视教育事业也取得初步的成果。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1922-1978)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1979-1991) 广播电视的转型时期(1992-2007)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1922 年-1978年)
▪ 中国使用无线电电报始于清朝末年
▪ 1905年,清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凯在 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置了 无线电收发报机。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4
第三,十几年间初步建成一支以编、播技术为 主体的几万人的广播电视队伍,广播电视从 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四,在此期间,先后召开的第一至第九次全 国广播工作会议,无论是总结前一阶段的工 作经验和成绩,还是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 针,总的来说,是比较正确的,但都不同程 度地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以阶级 斗争为纲”方针的严重影响,使广播电视事 业的发展和广播队伍建设受到不少挫折,广 播电视宣传也未能正确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和 影响。
1、教育性广播电台:地方民众教育馆和大 中学校开办。
2、宗教性广播电台:佛音广播电台和福音 广播电台(上海)
3、商业性广播电台:多娱乐节目,多低级 庸俗,适合小市民阶层的欣赏,与20年代 末、30年代初泛滥一时的黄色音乐沆瀣一 气。
茅盾《中国的一日》:《爱往何处去》、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 早期外商在中国开办的广播电台时间最长、 影响较大的开洛电台,是由美商开洛电话 材料公司于1924年5月在上海开办,共5年 多。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3
二、早期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
▪ 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 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是为中国第 一部无线电广播的法规。
▪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在经 历众多的挫折和磨难之后,随着人民革 命斗争的最后胜利,终于成为中国广播 事业的中坚力量,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 优良传统。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 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宣传作 风和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15
第二节 “十七年”间的广播电视 (1949-1966)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2020/3/7
23
第二,近十几年间的广播电视宣传从其主 导方面看,作为团结教育和鼓舞全国人 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投身社会主义建 设的重要舆论工具,作为党和国家进行 国际宣传和国际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 工作成绩是重大的,宣传效果是良好, 影响是很大的,受到国内外听众和观众 的欢迎和信任。但由于“左”的指导方 针的影响,在诸如“大跃进”、“反右 倾”思想文化领域错误批判等的宣传方 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偏差。
▪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电信条例》, 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无线电有关的 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