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 文言文虚词研究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研究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差很大,我们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了一大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二、课题目的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重点文言文虚词“之、其、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中学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三、课题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小组讨论四、研究过程确定课题探讨并设计研究方案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整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一步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与反思五、概述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
”[1]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
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
因此,本小组重点针对“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重点选取“之、其、以”三个文言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它们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然后对每个例句中对应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再进行归类,整理出各个虚词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的用法及意义。
六、正文(一)文言文虚词的概述1.虚词的定义: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语助”、“虚字”等。
关于虚词,北宋周辉在《清坡杂志》里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2]许多古代学者认为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却推动感情抒发。
《马氏文通》首次从语法学的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他认为实字即“有事理可解者”,是文的“体骨”;虚字即“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是文的“精神”。
研究报告文言文中的虚词

研究报告文言文中的虚词引言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关注。
虚词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词类,起着连接、修饰句子成分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报告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言文的特点。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一种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补充句子成分等功能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词性,例如助词、虚词、介词等。
虚词的使用广泛而重要,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虚词的种类和功能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类虚词,它们通常位于实义词之后,起连接、调整句子结构和语义的作用。
例如,虚词「之」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以用作名词的限定词,表示所属关系,也可以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等。
另外,「乎」是一个疑问助词,在研究报告文言文中,它常出现在疑问句的句尾,起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
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除助词外的另一类重要虚词。
它们多数是单音节的常用词,具有连接、修饰句子成分的功能。
例如,「而」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在句子中常起连接并转折的作用。
除此之外,虚词「者」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它多用来引出主张、插入说明,加强语气等功能。
介词介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虚词,它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诸多关系。
例如,「于」是一个常见的介词,用来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另外,「自」是一个表示动作主体由自己进行的介词,它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主动意义。
虚词的具体例子与分析为了更好地阐述研究报告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情况和功能,以下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助词例子1.「之」的用法示例: > 「是故本经之中,所为者四一曰采用,二曰守藏,三曰饮食,四曰出处。
」(《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该句中的「之」用作名词的限定词,表示所属关系。
2.「乎」的用法示例: > 「何者有物而生,生而知之,知之而好之,好之而乐之。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供选题参考B

安泽一中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供选题参考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1文言文虚词研究2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4标点符号研究5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6史记人物列传研究7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8我眼中的荀子孔子、老子、庄子、孟子……9民俗探究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10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11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12唐朝田园山水诗的研究13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14古希腊神话研读15三国人物性格探析16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17高考满分作文研究18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19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20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1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人物研究2趣味数学研究3气象预报中的数学应用问题4我县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5超市中的数字问题6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7向量在中学中的应用问题8商品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9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10存款方式与收益研究11用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12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13函数y=ax+b/x的性质研究14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16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17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研究18黄金分割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研究19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20股票基金投资中的数学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1商品名称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 2中西文化差异探讨3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 4性格与英语学习5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 6趣味英语收集7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 8西方国家节日谈趣9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 10英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11说英语国家的不同问候方式 12中学生如何说好口语13英语颜色词语与心理情绪影响研究14某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与下一代英语启蒙教育的关系15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与解放方法的研究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2物理与能源开发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7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 8物理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9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10厨房用具的演变11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 12家用电器的安全问题13纳米科技与未来生活 14“黑洞”问题研究15杀人武器中的物理学知识探究 16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17、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18手机使用中的电磁辐射现象研究19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20牛顿、爱因斯坦与霍金的物质观比较五、生化研究性学习课题1当前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 2某地环境污染及物种保护3家庭水果酿酒可行性研究 4高中学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5碘与人类健康 6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7某地自来水厂净化流程的参观调查8农用生物肥9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 10纯净水是否“纯净”11维生素王国探秘 12浅淡当今社会之健康饮食13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14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15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16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17研究高一高二学生早上的饮食 18校园草坪的护养问题19酒精可燃与不可燃的临界浓度的研究20学校动植物调查21无污染氯气装置的研究22 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23 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24 某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状况的调查25 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26 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27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28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29 有机消毒剂应用的初探30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31 农药污染的影响32 部分废品的回收利用33 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方法34 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35 生活中的化学36居室污染37 厨房里的化学38化妆用品的副作用 39 食品污染40生态环境的保护 41 营养饮食42植物组织培养 43 细菌44流行疾病预防 45 干细胞与人体组织合成46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的影响47 免疫系统疾病及预防的研究48DNA与遗传疾病49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巨大的收益还是危害50调查学校生物种类植物、动物、真菌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1对某一侵权行为的解析 2加入WTO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影响3本地某企业经营状况调查 4某地工业废水污染情况调查5安泽县民俗探究 6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7外出务工人员生存现状调查 8安泽县荀子文化发展研究9安泽县民众文化研究 10安泽县社区文化现状与未来发展11假货问题的思考 12安泽县大型超市的现状及发展前景13我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14对汽车超载问题的调查研究15安泽县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16调查某地某企业的分配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17安泽县民营企业市场经营状况调查七、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1安泽县的过去、现在与将来2安泽县市区的沿革和未来发展3安泽县民间艺术的探究4安泽县民间婚丧、喜庆的风俗探究5安泽县历史文化古迹、古代建筑文化6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720世纪的战争和发展历程8硝烟弥漫—中东地区为何迟迟不见和平曙光9难以抹灭的伤痕“九、一八”10第二次世界大战11欧洲的火药筒——巴尔干12中西方文化进程与差异13封建社会制度在中国漫长存在的原因14对日索赔问题研究15东海及钓鱼岛问题研究16某地历史遗存研究17西藏问题研究18抗美援朝出兵利弊问题研究19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20世贸中心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21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22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3新时期的创业精神2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25对李鸿章的再认识2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27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八、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 生态环境研究2 安泽县特色旅游商品的研究和开发3继往开来的中国水利4 部分国家之间关系与地理关系5 研究地球的温室效应6 海水淡化7 气象卫星8新闻联播与“地理”9山谷风的形成10某地公交线路现状与规划设计11“三圈环流模型”制作12地域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13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14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15月相变化观测16火山模型的制作17读某地地图和照片研究某地的变化18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19某地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某地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九、体育研究性学习课题1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生理特征的影响2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程度的探讨3学校体育项目普及程度的调查4安泽县体育项目普及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5我对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发展的建议6我校学生喜欢哪些运动项目7篮球规则的演变研究8耐久跑的锻炼价值9对乒乓球运动竞技制胜的探讨10乒乓球运动击球原理探索11地方体育项目普及程度的调查12体育项目普及程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13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心理14学习中的焦虑与体育锻炼15高中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之调查16某地市民健身锻炼方式调查17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18篮球运球急停跳投技术在综合技术中的实践运用19利用体育游戏丰富课余生活方法与策略研究20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程度的探讨21安泽一中学生、老师体育锻炼调查研究十、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1“黑客”研究2“博客”研究3“播客”研究4网络游戏与教育游戏研究5中学生接触互联网的弊与利6谈谈中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必要必与重要性7谈谈你对制作班级主页的收获与感想十一、艺术欣赏研究性学习课题1创作心中理想的某地、某主题歌曲歌词2探讨中西方或传统与流行音乐的差异3校园艺术建设构想4美术与日常打扮5美术与家居环境6中学生能否拍写真集7中西绘画艺术的区别8素描中美的规律和表达9学校艺术人才的调查研究10学校艺术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高中生研究性课题

2楼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供选题参考)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1)文言文虚词研究(2)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4)标点符号研究(5)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6)《史记》人物列传研究(7)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8)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9)交际中的语言艺术(10)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11)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12)寓言对生活的启迪(13)古希腊神话研读(14)《三国》人物性格探析(15)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16)高考满分作文研究(17)《红楼梦》研究(18)广告语的修辞分析(19)民俗文化研究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1)函数主线在各章节是如何体现的(2)我市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3)超市中的数字问题(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5)向量在中学中的应用问题(6)商品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8)存款方式与收益研究(9)用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10)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11)函数y=ax+b/x的性质研究(12)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楼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1)商品名称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2)中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幅度与英文歌曲听唱之间的关系调查(3)中西文化差异探讨(4)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5)性格与英语学习(6)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7)趣味英语收集(8)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9)西方国家节日谈趣(10)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11)英语口语训练(12)说英语国家的不同问候方式(13)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14)英语中的动物习语(15)(某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与下一代英语启蒙教育的关系(16)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与解放方法的研究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2)物理与能源开发(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7)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8)物理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五、生化研究性学习课题(1)当前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2)(某地)环境污染及物种保护(3)影响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生化物质(4)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5)家庭水果酿酒可行性研究(6)废弃定影液回收的方案设计(7)高中学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8)碘与人类健康(9)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10)(某地)自来水厂净化流程的参观调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1. 克瑞斯丁•施科宾怎样发现了臭氧,它在大气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氟里昂对它有何影响?2. 臭氧空洞与那些化学物质有关,其破坏机理是什么?调查目前制冷剂的种类。
文言文虚词研究课题

文言文虚词研究课题
文言文虚词研究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特点:研究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包括代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并探讨各类虚词的特点和用法。
2. 文言文虚词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包括表示语法关系、语气、结构等,并探讨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如衔接、连贯、表达思想等。
3. 文言文虚词的演变和发展:研究文言文虚词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包括各个时期的虚词特点和用法,以及虚词演变的规律和原因。
4. 文言文虚词与实词的关系:研究文言文虚词与实词的关系,包括虚词和实词的搭配、虚词对实词的修饰限制等,并探讨虚词和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关系。
5. 文言文虚词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研究文言文虚词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包括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中的运用,并探讨不同文体中虚词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文言文虚词的特点、功能、演变和发展,以及虚词与实词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为文言文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语文文言文虚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虚词研究性学习》学校班级1研究背景在社会不断变迁之下,人类科技越发发达,优秀的华夏文化不到浮出水面。
而语言作为人类的必需品,它也在不断发展中。
其中由语文衍生出来的虚词和实词的相配尤为重要。
虚词与实词相比来说;虚词不能独立表达语义。
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只能配合实词来构成语法结构,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例如可以:表示情绪,表示范围,表示程度,表示时间频率。
而且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
因此文言文虚词虽然只占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不用虚词或用不好虚词都会影响语义的表达。
实词和虚词,好比说两位说相声的搭档,逗哏的重要,但捧哏的不能缺,捧哏的水平高,相声才能说的更好。
所以说对于语文虚词研究性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虚词演变过程(2)了解中华语言的用词变迁(3)探究虚词与实词的关系渊源研究什么研究虚词的诞生意义。
研究虚词的流传历史和演变进程。
了解虚词在不同地域的使用方法和与方言的融合程度3主要方法(1)文献法(2)调查法4预期成果(1)论文从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开始重视常用词的研究。
其中虚词的产生的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由小儿学语,而且加上句法的要求自然而然诞生了。
但现在的学者对虚词产生的时,持不一致的态度。
但无可否认的是虚词的诞生对语言文学的的促进不是一星半点的。
现代的语言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区别可以分为:实词、虚词。
虚词本身就是源于实词,所以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但是可以根据虚词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
汉语的虚词是封闭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掌握汉语几百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是学好汉语的关键。
所以虚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而与之相对的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B9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修改版

文言文虚词探究班级:2016届B9 班指导教师:陈青课题组长:代娟成员:刘婧褚鑫张文秀黄佳珍陈小蕊一.问题提出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远比实词灵活;语法功能远比实词强大;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
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也比实词大。
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一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其意义已然改变。
因此,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虚词成了我们学习古汉语的重点与难点.抽空里,学习了孙常叙所著的《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在这本书中提到:就词的构成而言,由文言的,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虽然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着,但是其文学语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与先秦口语一脉相承,即使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还是有它极大的稳固性和生命力。
所以,对已学过的篇章以及初高中必修课文进行梳理与温习,并摘录部分短句加以识别与探究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现代译义。
二.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一、代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四类。
代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通常有“吾、我、予、余、朕”等。
代词“吾、余、予”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例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论语十则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吾”在先秦文章中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式中可以作为宾语,在一般的句式中“吾”作为宾语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
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篇一:文言文课题开题报告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书学科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名称__文言文“六步教学法”实验研究立项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持人所在单位__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教育局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说明1、本表适用于已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的研究课题。
2、此表格需在收到立项通知三个月内,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发送给省基础教研室课题管理办公室及各省辖市级教研室课题管理负责人。
3、主要参与者不包括课题主持人。
一、基本情况二、研究方案篇二:高二语文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高二语文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及规律探究成员:张冰冯冰剑邵水梅张妮吴剑锋目标:必修课本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整理及规律探究分工:张妮、吴剑锋、邵水梅整理课本文言文固定句式张冰、冯冰剑负责固定句式的规律探究张冰最后整理研究背景及必要性:高三文言文的复习一直是一个难点,新课程改革以来,文言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而且,一些固定句式常常是高考翻译题的一个采分点。
因此,固定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文言文博大精深,学生觉得学文言文“难于上青天”。
学生学习文言文没兴趣,费时、费力、低效,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如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复习中,使复习更高效,是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一大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 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差很大,我们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了一大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二、课题目的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重点文言文虚词“之、其、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中学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三、课题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小组讨论四、研究过程确定课题探讨并设计研究方案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整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一步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与反思五、概述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
”[1]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
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
因此,本小组重点针对“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重点选取“之、其、以”三个文言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它们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然后对每个例句中对应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再进行归类,整理出各个虚词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的用法及意义。
六、正文(一)文言文虚词的概述1.虚词的定义: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语助”、“虚字”等。
关于虚词,北宋周辉在《清坡杂志》里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2]许多古代学者认为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却推动感情抒发。
《马氏文通》首次从语法学的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他认为实字即“有事理可解者”,是文的“体骨”;虚字即“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是文的“精神”。
[1]郭绍虞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指出:“古人的虚实说,是在没有词类说以前,是在没有语法学以前,所以目的重在汉语的实际应用。
这样,当然结合到修辞,而适合于古人学文写文之用。
”[3]总之,虚词是词汇的构成部分,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
2.虚词的分类:现代观点一般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归于虚词。
3.虚词的作用: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重要性不可小觑,究其原因:一是从使用频繁率来说,虚词甚过实词;二是“实字的作用以它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
”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
”[1]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
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
(二)典型高考高频文言虚词的疑难问题分析1.【之】1.1“之”作代词“之”字所指代的内容应该从具体的上下文中予以确定。
“之”字多是承前指代,或是蒙后指代。
因此,有的语法书上讲,“之”字表指代时一般都有提示语。
这个提示语可以在“之”前,也可以在后。
下面就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例句加以分析,讨论怎样明确“之”的指代内涵。
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荆轲刺秦王》)之,代词,无疑,但究竟指代的是樊将军呢,还是指代樊将军的头呢?从语法上看,两者都讲得过去。
句后面紧接着荆轲的话有“诚能得樊将军首……”,因为古代取人性命,多以见项上人头为证。
那么“之”指代的就应该是“樊将军的头”。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之,指代行动。
结合文意来看,太子的心思是如何对付强秦,荆轲知太子心意,为其解忧,即准备刺杀秦王。
故“之”指代刺杀秦王更为妥帖。
综合地,应该把“之”理解为“刺杀秦王”这个终极目标。
在这里,“谒”是“请求”之意。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之,指代的是“此”,还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从内容上看,“之”所指的是“此”。
“此”作主语,指的是沛公对项羽说的话,亦即“令将军与臣有郄”的“小人之言”。
“此”是主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谓语,该句式的特点强调了主语所指代的内容,用一个“之”字再后面来复述。
本句的“之”即理解为代词“此”。
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是)你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申,反复陈述。
“以孝悌之义”是介宾结构作补语,从而导致“申之”的“之”指代什么,看不真切,但如果我们把这个小句的句式变换成“以孝悌之义申之”,“之”的指代,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来是指“孝悌之义”。
故,代词“之”,代指“孝悌之义”。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诗经·氓》)之,仍是可以理解为代词的,因为其指代性还是比较强的,指代上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悲惨遭遇。
1.2“之”作结构助词(1)用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两个“之”均理解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
如果写成“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因为“利爪牙,强筋骨”容易误解成“使爪牙利,使筋骨强”。
如果说成“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又不符合那时的表述习惯,故只好说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同时又起到了强调定语的作用。
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就不同。
②长叹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这些句子的“之”都可以理解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用来表示领属关系,“之”可译为“的”。
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
(《荆轲刺秦王》)译为:现在听说用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颅。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师说》)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③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为:今天的事怎么样?1.3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它的作用是把主、谓两部分结合得更为紧密,使之成为一个短语。
加了“之”的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是小句。
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偏正结构,这种用法的“之”是从用在偏正结构中的“之”的用法发展而来的。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1.4用来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此外“之”作助词还有:用来作为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字不译。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③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1.5作音节助词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可以说它是为了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一个衬字。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这个“之”比代词更加虚,只是凑足一个音节,使语气舒缓一下,不能把它看成“鼓”的宾语。
②顷之未发(《荆轲刺秦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苏武传》)这两个“之”都用在时间名词后,表时间不长,表示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出。
2.【其】2.1“其”作语气副词①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充分权衡利益轻重,准备撤军,但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因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攻打秦国,是不仁义的,不明智的,不勇武的,咱们还是撤军吧。
”这一语境中妙用一个“其”字,“其”的表达感情色彩比较多,能传递很多信息。
言语中流露出懊悔、尴尬、无奈、不确定、心有不甘的种种情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后面有“乎”,“其”作指示代词“这”讲是说不过去的。
句末“乎”表疑问的语气,“其”,表猜度、揣摩语气。
它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圣人为什么越来越明智,而愚人为什么越来越愚拙的原因,使整个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晰明确,留有余音。
2.2“其”作代词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2.3“其”作连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既可以理解为反诘副词,“难道”,又可以理解为选择连词“还是”,两者都有揣测语气。
2.4“其”作助词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3.【以】3.1“以”用作介词(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①怀帝阁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工具”,既指具体的工具,也可指人的躯体,制造器物的原料以及借以完成动作的力量、手段等。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②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3)介绍动作、行为所依靠的条件、凭借。
如果说“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中的“工具”还比较具体的话,那么“条件”、“凭借”则比较虚,大都是指某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名义,所遵循的规则,所依据的条件,所凭借的态势以及进行的角度等等。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张衡传》)(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这是语言中常要表达的一种关系。
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
介词“以”常引导单句,由“以”来介绍出原因。
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3.2“以”字用作连词这种“以”字与作连词用的“而”字用法相同,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
但“以”只能用作顺接,不能用于转接。
也就是说“以”可以表示顺承、修饰、因果、目的等关系,但不可以像“而”那样表示转折关系。
连词“以”所连接的两部分之间关系的辨析从意念上讲,连词“以”字可以连接多种关系,目的关系、结果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修饰关系等等。
(1)“以”表目的、表结果关系:目的是人们主观愿望希望实现的,是美好的心愿。
而结果只是一种状况的反应,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而不好的结果决不是人们主观愿望希望实现的,所以不会成为人们的目的。
至于好的结果与目的如何区分,可以用“而”字来替换“以”字。
一般说来,作连词的时候,“以”的作用、语气比“而”要强、重一些,这可能和“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衍化而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