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是一个提示,其指出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中寻求学习的机会,而教学则是一个整体,应该做到教学融合。

这也是实施现代教育改革计划的重要基础。

一、当今时代,生活是教育的重要源泉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善生活教育。

当前,许多儿童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有可能会发生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入生活教育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教育包括各种社会行为,如道德伦理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活教育可以使孩子们进入社会,真正理解社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二、社会是学校外的最大教育实验室学校是教育最重要的舞台,但社会也是学校外最大的教育实验室。

在社会,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活动、参与,接触其他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效地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更好地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判断。

社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实践教育的广阔舞台,社会环境中涵盖了道德文化、行为习惯、伦理学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要做到合一教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统筹安排、整合和发展,实施综合教育,做到教学的合一。

整合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可以充分有效地运用,即使是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得到发展和提高。

同时,应以关注和尊重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做到灵活多样,将社会环境和学习过程紧密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倡导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学习,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

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改革实施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1.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他主张,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办好师范教育。

二是“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

他说:“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2.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和谐社会。

(二)生活教育的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三大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机会。

比如,孩子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责任和担当;在与小伙伴玩耍时,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参与社区活动时,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生的道理和技能。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做法。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局限在教室里,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则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工厂、农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社会即学校”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教育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3.在“做”中学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1.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3.注重习惯的培养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4.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生活即教育_心得体会

生活即教育_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被视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强调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我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它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生活正是培养这些素质的最佳场所。

具体来说,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是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可以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

2. 生活是教育的实践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 生活是教育的评价标准。

教育成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考试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

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

二、生活即教育的实践1.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3. 自主学习。

生活即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主动了解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4. 修身养性。

生活即教育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三、生活即教育的启示1. 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

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

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

”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

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改革实施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1.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他主张,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办好师范教育。

二是“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

他说:“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2.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和谐社会。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启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认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很好启示作用。

一、学校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美国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

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

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中国教师报曾就此下定义:“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种子开始到来了。

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受升学率等影响,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学校已经不再是一方“池塘”,有可能是“茅坑”,是“工厂”,是“屠宰场”,是监狱。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一贴医治当前学校教育病症的良药。

根据“生活即教育”思想,我们要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实践中下大力气进行改革:一是弘扬“生本教育”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依然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围着考试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

他说:“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1934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确切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强调“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并把其普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为“解放全人类”。

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主旨有许多相同之处,审视素质教育的实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是教育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陶行知十分强调教育与生活要保持一致。

他说:“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的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讲演,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不算是受到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

”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不够,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差,我们的爱国教育乃至做人教育也都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天天谈爱国,可听到国歌许多学生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友爱互助,可“逢人只说三分话”颇有市场,见恶不止,甚至不敢仗义直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依然不少。

诸如此类的现象,除了社会痼疾以外,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把生活绝对化、概念化是其理论的缺陷。

可教育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教师要以身作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却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二是素质教育形式化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相当普遍。

开几节体音美课,搞几次艺术节、科技节、生活节便算是素教硕果。

购置的电教仪器和图书设备成了上级检查的标本;把德育局限于几节课、几次报告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形式上;重智育轻德育和劳动教育、课业负担重、恶补、满堂灌屡见不鲜。

如果不能真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体入手,不能从教学、管理、环境服务等环节全面落实,那么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三是终身教育、开放式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有待加强。

1930年陶行知在《再答操振球之问》中指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的范围之内。

若拿教育做生活,八股的教育必然造成八股的生活”。

这些话启示我们,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人的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是终身教育的内涵。

教育要树立开放式的大教育观,走出学校教育的围墙、书本教育的围墙,以及重智轻能、重智轻德教育的围墙。

要把生活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起来。

21世纪是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革命社会和教育社会,因此学生过电脑的生活,便受电脑的教育;过有个性的生活,便受有个性的教育;过知识创新的生活,便受创新教育。

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系统向成人教育系统和其他
非正规教育系统扩展,教育要从象牙塔教育向市场经济、教学科研效益一体化过渡。

二、“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回归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由此超越学校化教育的狭隘,为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学习、劳动、闲暇一体化的贯穿一生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视野,那么“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为构建现代教育主体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即学校”这个命题,从本质上提出了社会(形式化的人)与学校(形式化的教育)的关系,其革命性和创新性在于,对面向少数人的学校中心论予以批判和否定,认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才是教育的全体。

“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在做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陶行知对20世纪初西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初见端倪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的科学诠释。

他曾天才地主张“出世才算破蒙,进棺才算毕业”,以扩大教育的时限。

他在上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为了整个寿命的教育”,和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当以电脑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多媒体教学、网络学校、虚拟大学等全球化学习的热浪时,当建构主义理论、交互式学习、实时教学的思想逐步打破学校、社会、家庭的围墙,陶行知所提倡的“无形的社会大学”便有了真正的生存土壤。

它启示我们:
1.要把传统学校中那堵学校与社会隔绝的“高墙”冲破,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和互相学习的热情。

他指出:“无形的社会大学,是只有社会而没有大学之名,它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28宿为围墙,人类都是同学,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

新世纪之创造是我们的主要功课”,“使自己和同伴近邻养成好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2.学校教育要树立“教育服务教育者,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既不能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又不能等同于社会。

一方面教育要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各种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

学校教育要满足社会成员学习的需求,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建立一套“教育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3.要转变传统的办学主体,运用社会力量来办校。

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济社会的需求。

”他说:“民主的教育是民治、民享的教育”,“政府应该还教育于人民”,“应当将校门打开”,“校长应当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提出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4.实现“社会即学校”的方法是“知行结合”和“六大解放”。

陶行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这段话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指明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途径与方法。

他还提出行知结合的思想:“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他主张“为行动即读书,在行动上读书”,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倡导行动产生思想、行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怎样实现“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呢?陶行知提出要实现“六大解放”,他说:“在现状下,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系起来在功课上夹功,要给他一些空间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
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当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为了改造旧教育,他对传统教育否定过多而肯定较少,思想上淡化了学校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某些误解,以为他是学校消亡论者,但实质上他的思想并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

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善于扬弃,要不断推陈出新,去丰富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为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