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思考
面向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建设的思考

c u l t i v a t e d b y s t r e n g t } l e n i n g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f o I n d u s t r y - Un i v e r s i —
t y-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 Ke y wo r ds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d u ca t i o n; a pp l i e d; c ul t i v a t i o n mo de
面向应 用型本科 机械专业 建设 的思考
杨传森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2 .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李晓晖
2 1 1 1 6 9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1 0 - 0 0 7 9 — 0 2
( 金 陵科技 学院机 电工程 学院 江 苏・ 南京
2人 才培 养模式 探 索
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建 设上 ,坚持 以培养卓越工
程 师为导 向 , 以服务 为宗 旨的观念 , 回归工程本 质 , 加强产 学研合作 。
h i g h q u a 1 i t y a p p l i e d - o i r e n t e d u n d e r ra g d u a t e i n me c h a n i c we r e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教改新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教改新思路一、教学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知识和方法,包括材料、零件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2.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仿真分析;3.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教改的新思路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
理论课程应该注重基本的机械设计原理和知识,同时加强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际的机械设计技能。
2. 增加专业软件的应用。
现代的机械设计离不开专业的设计软件,因此应该在课程中增加相关的软件应用内容,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和方法。
3. 增加实验课程。
实验是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机械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应该增加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获得实践经验。
4. 注重创新教育。
机械设计是一个创新型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加强相关的创新教育内容。
三、教学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
2. 以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以项目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的机械设计知识和方法,同时锻炼相关的实际能力。
3. 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以实际案例为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相关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和方法。
4. 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领域,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
四、教学手段1. 视频教学。
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基础主干课,是涉及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及机械设计等知识的一门课程,在机械学科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及工程意识等。
所以该课程的教学不能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应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及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改革教学内容1.理论教学。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看,原来的机械设计教学注重理论,且内容陈旧、枯燥,概念多抽象,缺乏实践性,学生较难理解,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为此应减少烦琐公式的推导过程,多利用结论于实际工程计算中,少分析原理,代之以具体应用的演练。
比如讲解平面机构一章,简介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对于类似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在课下深入研究,教师采用晚辅导的方式答疑),重点讲解平面机构的设计及应用,并多引入工程实际典型的例子,比如:汽车、机械手、打印机等,使学生对现代机械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当今机械类应用人才,应具有机器的使用、维护、管理及设计能力,这都应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另外,任何一个机器都不是孤立的,大部分机械产品都是机、电、液一体的组合,应增加以电、液为动力源的机构组合的讲解。
2.实验教学。
应明确实验目的。
机械设计实验不仅仅是对某一结论的验证及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
因此,应该改革传统的实验方法,增加自主设计实验、机械装置组合设计实验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实验方法由实验老师一人代办,学生只是观察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关于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校本教材的发展状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所使用的课程教材主要分为文化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
文化课教材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教材,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去制定、修编,就目前情况看,不太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而专业课教材在早期也有部分科目由国家统一制定,但是由于这些教材内容过时陈旧,过于重视理论内容,更新速度慢,实训内容少,致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选用专业课校本教程的途径目前,图书市场上中职中专专业课程相关书籍种类多,挑选余地大,但是这些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机械加工专业类的书籍比较多,此类书籍所涉猎的知识点的难度有高有低,不能很好地适应本学校中职学生的知识层次总体来说,我校的部分教材选用的难度过大,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学不会、难学的错误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会产生包括厌学的负面心理,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不能选择太难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选择太容易的,容易的教材会错给学生一种“都会了”的情绪,总之,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是很难的,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我们可以到图书市场上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指定教材。
2.有些机械加工类图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很多图书的作者出书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这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质量。
更有些图书,抄袭现象非常严重,作者也没有对知识结构、表述语言进行过认真的推敲,更没有对书中的事例进行过验证,从而导致学生按照书上描述的方法进行操作,却无法得出书上的结果。
3.有些专业图书注重理论,实训方面的内容较少重理论的专业图书可以作为技能提高的参考书籍,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课教材来使用,不太合适。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我校教材的问题所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更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评价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行业在我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专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滞后,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单一、僵化、内容陈旧等问题。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评价研究,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对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质量和实用性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了解各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2. 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探讨其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区别和优势,为后续问题分析提供依据。
3. 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提出有效的优化和改进建议奠定基础。
4. 提出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进建议,旨在完善现有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评价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机械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专业,其涵盖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需要探讨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践。
针对这一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多种教学模式。
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是一个小型项目,通过项目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思路。
2.实验教学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参与设计、制造、测试、分析等全流程的工作。
这样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得到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强化实践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操作,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1.实习机械设计专业的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机械设计工作流程、制造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企业参观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
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机械工厂、机械加工企业,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际生产场景,并对机械设计理论进行巩固和思考。
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应用背景,对机械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3.竞赛和实践项目机械设计专业的竞赛和实践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并发掘出学生的潜力。
在参加竞赛和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锻炼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设计专业的需求越来越高。
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
本文将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机械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设计专业的相关技术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紧密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对机械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行业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验、创新课程、创新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教学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设计人才。
机械设计教材建设的思考

机械设计教材建设的思考
随着现代产业的不断发展,机械设计教育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机械设计人才,教材的质量也必须得到保障。
在机械设计教材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
此教材建设中,理论知识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2. 突出创新思维。
机械设计科技在不断进步,因此教材中应该
注意引导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强调综合素质。
机械设计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
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在教材建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突出实用性。
机械设计教材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学
到的知识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教材建设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突出实用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机械设计人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针对国内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我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立体化系列教材群,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教材建设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Material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Li Xiaohui,Luo WeipingAbstrac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echanics education,this paper have disc-ussed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tereoscopic teaching material,taking a road to combine work with study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s with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mechanical techniques.Key words applied;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11169,Nanjing,Jiangsu, China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机械专业将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针对国内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致认为,机械设计类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注意求全求严,忽视了现场应用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落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不够,未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培养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出发,以加快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为指导,我们提出了对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改革的成果以教材的形式固化。
1课程体系改革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及国内外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现况,我们得出结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以工程应用为主线,课程改革也必须从核心专业课开始。
按照知识能力模块构造课程体系,打破了过去按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老三门”构建教学体系的旧框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重组、整合,使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得到了优化,增加了新技术内容,注重了知识应用性。
如设计类课程中,将传统课程中“机床概论、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内容构建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将“夹具、刀具、常用机构、专机设计”等内容组建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二门课合并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1];同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每门课程都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反映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全新设计类课程体系。
2立体化系列教材群建设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我们组成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系列教材编写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高质量的系列化、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群,大致涵盖了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1)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及《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三本骨干课程的教科书。
这套系列教材作为教育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为许多兄弟院校选用。
新教材在教材内容上注意处理好了以下两个方面:1)围绕着应用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取舍。
2)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是指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工作中新的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应用能力,通俗地说,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后劲”和本钱。
该套系列教材定位准确,能够满足新形势下我校及兄弟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教材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包括学习指南、习题题解、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画面活泼生动,紧紧抓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大增,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趣味盎然;充分解放了教师,减轻了板书的负担,可以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讲解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目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合教材出版,另两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也即将完成等待出版。
(3)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设计指导丛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起到了强化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作用。
3教材的创新点(1)对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1-0052-0252(上接第41页)②课程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③研究性实验的开设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基本都遵循一个模式,即老师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要点、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去做。
无论怎么说,这似乎都有循规蹈矩、照葫芦画瓢之嫌,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训练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限制作用,至少是没有完全达到这些方面的教学目的。
研究性实验的开设使这样的现状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创新技能研究性实验的程序]立题: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一个既有研究价值又有新意、又具可行性的题目。
设计方案:根据题目查阅资料,写出详细的可操作性方案。
预实验:按确定方案进行预实验,实验后向指导老师汇报结果。
正式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做补充实验,实验后统计数据、整理结果。
接续实验:将尚未完成部分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个年级的学生,保证后续实验顺利实施。
研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的相关调查中,学生也反映要多开一些研究性实验的课程,学生们认为在研究性实验中尽管很辛苦,但收获颇丰,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这些研究性实验正由03、04两个年级的本科生顺利实施中。
2.2.3综合技能培养主要运用实习基地,参加遗传育种科研攻关等,受到综合训练。
例如利用组织培养实验室,学习组培技术;利用植物分子育种特色实验室,学习DNA提取、导入作物技术等。
3几点体会及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目前全国各地多数院校的生命学科已经或将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改革的模式各有特点,有些和我们的模式相同:统一管理、统一教学,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些只是提供仪器设备和场地,仅作为一个实验中心,教学甚至是实验准备仍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实验准备室型的,只负责实验准备等等。
究竟哪一种模式较为合理,更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
我们改革的初衷是不搞形式主义,不搞“拼盘”,要求合并后的实验课程达到完整统一,在本质上实现融合。
现在不仅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的“三合一”,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而且在带教老师方面,我们也正在向一个教师能跨学科带教的目标努力。
当然,我们的工作并未完善,在一些具体操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以使它的运作能更为合理。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在有限的学时中,应该减少常规和经典实验,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
因为常规和经典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验证理论课知识并由此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时代变革和科技进步的今天,这些验证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实现,也可安排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重点放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研究性实验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尽管整个过程很辛苦,但收获颇丰,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更深入的学习。
编辑赵颜了一一对应关系。
做到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2)形成了高质量的系列化、多层次的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立体化教材群。
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及《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三本骨干课程的教科书。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套立体教材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指南及典型题解》、《机械设计基础典型教案》、《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程。
立体化教材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方便了学生的自学[2]。
(3)教材是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实践的凝练。
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代表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装备设计》等骨干课程教材,都是我校长期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经过多次再版凝练而成。
原版教材,再加上原版教材高昂的价格、繁琐的讲述风格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不符[3]。
因此立足于现有的中文教材,开发适合双语教学教材非常迫切。
(2)进一步加强教材知识的综合化,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将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4],采用“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模式,这是培养知识面宽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和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1]陈立德.论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85-87.[2]罗卫平,姜小菁.有关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12):40-41.[3]王兆国.工科专业双语教材的编写出版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0(8):31-32.[4]王英杰.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的特色[J].职教论坛,2002(20):33.编辑赵颜!!!!!!!!!!!!!!!!!!!!!!!!!!!!!!!!!!!!!!!!!!!!!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