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流传与研究史
一部深化《尚书》学研究体系的新着--评马士远教授《周秦〈尚书〉学研究》

一是 《 尚书 》 的传 播 及 其 社 会 功用 的流 变 ,包 括 以 《 》 赞 书
治 、 以 《 》 为 教 、 以 《 》 为 史等 ; 三是 《 书 书 尚书 》 的诠 释 的流 变 , 包 括 儒 、 墨 诸 家 的诠 释 等 。这 三 个 层 面 是 相 互 倚 扶 、 相互 交 叉 、相 互 发 明的 。 因此 ,该 著所 做 出的研 讨 、论
读 霹 与 嘲
渊
一
部深 化 《尚
一 一
学研 宪 鳞 系 帮 茗
评 马 士远教 授 周 秦 < 尚书 >学研 究
o 钱 加 清
与 近 百 年来 流 传 的 一些 以 《 ‘ 尚书 》学 为题 的通 论 性 著 作
决 《 尚书 》在 学 术 史 中诸 多 纠 纷提 供 更 深 层 次 的理 论 支撑 、 更 系 统 的 文献 支 撑 。 该 著 在研 究 内容 层 面 』包 括 了以 下三 点 :一 是 《 二 尚书 》 文 本 的流 变 ,包括 史官 的采 编 、汇 为 《 》及 其 增益 改 订: 书
地以 《 尚书 》 学 的源 头 时 期 “ 秦 ”为 断 限 , 以诠释 学 、编 周 撰 学等 多 层 视 角为 切 入 点 ,完 成 了其 首部 断代 《 『》学 研 尚 } 究专 著 ,为 继续 深 化 《 书 》学 研 究 、 完善 《 书 》学 研 究 尚 尚 体系 提 供 了较 为成 功 的研 究 范式 。这 是~ 项 很 有 学术 史 意 义 一 的拓 新 工 作 。 近 百年 来 , 《 尚书 》 学 史研 究 已经 取得 了较 为 突 出 的成 题 ,如 《 书 》 文 本 的 编 纂 情 况 、 成 书 年 代 、 篇 目的 分 歧 尚 等 , 也得 到 了较 为合 理 的确 认 。
《尚书》在日本的接受、传播与研究史述

《尚书》在日本的接受、传播与研究史述
金京爱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 要: 中国的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译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同为儒学文化圈 的日本,曾在很长时间内积极接受和研究中国儒学思想和儒家经典。 《尚书》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古代就成了中日两国的 政治教科书。 本文梳理《尚书》在日本的传播史,为《尚书》在域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一、《尚书》在古代日本的传播 《尚书》在朝鲜三国时期(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最先 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在日本的古坟时代(513年),由朝鲜的五 经博士段杨尔传入日本。 在718年,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时代, 被元正天皇奉为大学寮课程的教材, 随后又被当作大学和 国学内一门功课。 到了平安时期(794年-1192年),《古文尚 书 》十 卷 (陆 善 经 注 )、《尚 书 正 义 》二 十 卷 (孔 颖 达 撰 )、《今 文 尚书》(王肃注)、《尚书述义》二十卷(刘炫撰)、《古文尚书》十 三 卷 (孔 安 国 注 )等 注 释 本 已 经 传 到 日 本 (水 上 雅 晴 ,2013),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系列古注本传到日本后,在日本的皇 室、王朝贵族、僧侣、知识分子,以及官学、私学的范围内流 播、阅读,并进行深度的理解。 这时《尚书》的接受水平并不 高,只停留在对中国注疏本的阅读和理解上,没有上升到学 术研究。 而且这时期印刷技术尚未出现,其接受的对象只是 统治阶级及王朝贵族阶层,没有被广泛传播到民间。 但是对 中国古代注疏本的传承和研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 这 种 研 读 客 观 上 起 到 《 尚 书 》、 中 国 儒 家 思 想 和 儒 家 经 典 的 在日传播效用。 二、日本江户时期的《尚书》学研究 江 户 时 代 (1603年3月24日-1867年11月15日 ,又 被 称 为 德川时代),《尚书》迎来了被视作经典研究的一个高潮。 这 时江户幕府的官学体制下,朱子学兴起,成为幕府官学。 朱 子学、古学、折中学等大家辈出,著作涌现,学术研究出现异 常活跃的景象。 据统计,江户时代关于《尚书》的研究著作多 达66种(刘起钉,1997)。 江户初期,以藤原惺窝、山崎暗斋、林 罗山为代表的日本学者,重视五行学说,大力提倡宋学,用 宋学诠释经典,并开创了日本的朱子学派。 藤原惺窝依据蔡
知识传习的线性与集中——永嘉之乱前后的《尚书》流传

知识传习的线性与集中——永嘉之乱前后的《尚书》流传王世藩今本《尚书》之来历,自古多有争议。
《隋书·经籍志》云:“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
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
”学界一般认为,《尚书》的官行版本在永嘉之乱中俱亡佚,魏晋南北朝也被皮锡瑞称为“经学中衰”的时代,《尚书》流传之历史在这一时期略显昏昧。
所以,永嘉之乱可以作为《尚书》流传的一个节点。
而永嘉之乱前后,关于《尚书》写本的知识是如何生产、复制、流通、衍化的呢?如果在知识社会史的框架下对永嘉之乱前后魏晋南北朝《尚书》的流传、传习略加梳理、搜集,或可有所发微。
知识的流传是中古史研究的线索之一。
余欣教授在《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一书中的第一章“史学习染:从《汉书》写本看典籍的传承”中,运用知识社会史的方法,通过出土文书和墓志,探讨了《汉书》的传播与影响,尝试建立了一个解释性框架。
而本文将略作借鉴,从知识流传的角度对永嘉之乱前后《尚书》知识的流传进行梳理。
对于这一时期尚书学的发展,程元敏先生在《尚书学史》中有全面而详尽的收集,焦桂美的《南北朝经学史》、张承宗的《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等文亦有提及。
一、永嘉之乱前后《尚书》在中央的传习:太学与石经这里的“中央”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即关中、河洛,引申至北方地区。
东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后汉书·郑玄传》),融今古文《尚书》为一体,其注成为《尚书》注本之权威。
后王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作者简介] 王世藩,山东大学尼山学堂2016级本科生。
4950皆列于学官”(《后汉书·郑玄传》),至此,古文《尚书》之学在汉魏嬗代后确立了官学地位。
曹魏时代,洛阳通《尚书》学者,主要是以王朗、王肃父子为首的东海王氏,以及著作失佚的王粲、田琼、韩益等。
《尚书》的认识

《尚书》的认识《尚书》是一部古老的中国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从尧舜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的君王言行和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史料。
本文将从《尚书》的源流、《尚书》的分类、66篇、《尚书》的内容、《尚书》的影响和《尚书》的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尚书》的源流《尚书》源于古代的“书”,是古代帝王向臣民颁布的命令、文告、预言、誓言、律令等文书的总称。
最早的《尚书》是由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记录下来的,经过周朝前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逐渐定型。
二、《尚书》的分类《尚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按照文体可以分为记言体和记事体两类;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的文告,二类是贵族的文告,三类是其他重要人物的言论。
三、《尚书》的66篇《尚书》共有66篇,其中《虞书》4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41篇。
这些篇目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君王言行,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尚书》的内容《尚书》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包括如何治理国家、选拔官员、制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等。
此外,《尚书》还记录了许多古代的礼仪、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尚书》的影响《尚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尚书》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史和思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尚书》的研究《尚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
从汉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对《尚书》进行了研究和注释,如郑玄、孔安国、刘向等。
现代的《尚书》研究则更加深入和广泛,涉及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为人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尚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和方法。
朱自清对尚书的介绍

朱自清对尚书的介绍
朱自清在《尚书》的研究中,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地位、内容和发展演变。
首先,朱自清指出,《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
它是六经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其次,朱自清在研究《尚书》的内容时,特别关注其语言和思想。
他指出,《尚书》的语言是雅言,即当时的普通话,但今天读起来较为难懂。
此外,他发现《尚书》中的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例如在《盘庚》等篇中有所体现。
他认为西周以前,君主即为教主,可以随意行事,不受政治道德的约束。
而西周以后,由于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政治道德的观念逐渐兴起。
最后,朱自清也探讨了《尚书》的发展演变。
他发现《尚书》在流传过程中有被篡改的可能,例如有人伪造了《古文尚书》孔传。
他指出这种伪造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以合于东汉儒者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
这些伪造的篇章主要阐明了儒家的“德治主义”,强调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
总的来说,朱自清对《尚书》的研究深入且全面,不仅关注其内容和思想,也探讨了其流传和发展的过程。
《尚书》文体研究综述

《尚书》文体研究综述《尚书》文体研究综述————————————《尚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献,记载了大量有关历史、文化和政治的信息。
它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文献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
一、《尚书》的历史背景《尚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22年,当时的周朝时代,已经有《尚书》的记录,但其形式很不完整,只有几十页。
直到公元前475年,周朝分裂为两个王朝之后,《尚书》在这两个王朝的文献中才有了完整的记录。
之后,《尚书》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到了汉朝时期,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部庞大的文献,总共有一千多页。
二、《尚书》的文体特征《尚书》以篇章记载,以儒家传统文体进行表达,通常以抒情诗歌形式表达内容。
在文体方面,《尚书》采用了汉语文字,但也有许多诗歌以正史体、律诗形式表达。
其中,正史体是一种以五言绝句为基本形式,用来表达历史故事或传说的文体;律诗则是一种以八言古体为基本形式,用来表达哲理思想或政治意图的文体。
此外,《尚书》还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其内容。
三、《尚书》的文化意义在文化意义上,《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文献。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还保留了大量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尚书》还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先河,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尚书的方法由于《尚书》是一部庞大的文献,要正确理解其内容,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
首先要通过历史背景来了解《尚书》的内容和意义;其次要仔细阅读其内容;最后要采用相应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其文体特征。
同时,要特别注意从历史、文化和政治角度来理解其内容。
总之,通过对《尚书》文体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信息。
在当今时代,这部作品仍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对人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尚书的流传史

《尚书》的流传史《尚书》最初只称为《书》。
“书”在春秋以前有两个来源,一是把统治者的“言”记下来,按篇保存,积累成讲话记录或文告的汇编;二是把统治者的“事”记下来,按月、日排列,积累成编年大事记,由此可以看到“书”是史官的记载通称。
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史官记载方面广了,出现了不同记事的体裁,因而“书”这一名称只专用于讲话的记录或文告的汇编,并按照王朝加以整理,这时出现的就有《夏书》、《商书》等。
这些以《书》之名流传下来的书到汉代后称为《尚书》,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解释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由此可知,“尚书”的意思就是“上古的史书”。
《尚书》一书的内容包括称为诰、谟、誓、命、典等上古时代的文献。
“诰”是君对臣下的讲话,“谟”是臣对君的讲话,“誓”是君主誓众之词,“命”是册命或君主某种命词,“典”主要是记载重要史事的经过或某项专题史实。
由于上古时代的书都是在竹简上写成的,所以很难保存和流传下来,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学派为了鼓吹自己的学说就四处搜集上古文献,最后还是找到了很多不少的《书》,这些百家基本上都会引用《书》的内容,都是“书曰什么什么”的,《尚书》的很多文献内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保存了下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家为了自己的学说在引《书》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篡改,甚至是编造古古书,因而造成了《尚书》内容的混乱。
像儒家为了证明和赞美上古为美好理想的时代,不惜编造了《虞夏书》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同原有《商书》《周书》共同构成了“三代圣王”的理想儒家体系。
在西汉时最早流传的是伏生所传的《尚书》。
伏生是秦朝的博士,由于秦末战乱,他把《尚书》藏在墙壁内,到汉王朝建立后才把这取出来,但已经失掉了数十篇,只剩下二十八篇,于是他便以此二十八篇为基础在齐鲁一带教学。
汉文帝听说伏生通《尚书》就召他来京教授,但伏生年事已高无法行动,文帝便派晁错到他那学习,由晁错记录下来转送到宫廷。
《经典常谈》中《尚书》的流传过程

《经典常谈》中《尚书》的流传过程
《经典常谈》中描述的《尚书》的流传过程是一个充满波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数千篇记录上古历史的《书》存在,但经过孔子的删减,最终只保留了百篇。
这些篇章在经过孔子的修订后,加入了儒家思想,因此很多细节都带有浓烈的儒家风味。
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这些篇章中的大部分都濒临失传。
到了汉朝,28篇的《今文尚书》得以合编,但最终也失传了。
幸运的是,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了扩大宫殿,拆了孔子的房,在墙里发现了一部用秦汉以前文字书写的书,被称作《古文尚书》。
实际上,古文尚书的篇目比今文尚书还要多出16篇,但由于无人注解多出来的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多出来的篇章也就亡佚了。
因此,《尚书》目前共存28篇相对完整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为虞夏书,二为殷商书,三为周书。
其余流传篇章无法辨真,也无法证假,遂称之“伪古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经典常谈》原文或相关文献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流传与研究史
上古资料政治哲学思想经典从汉代的今、古文经学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郑、王学论争,到唐代以古文尚书为蓝本的《尚书正义》问世;从宋代开始对古文尚书的疑辨、元明之际拥蔡倒蔡之争和梅鷟《尚书考异》出现,再到清代王夫之终结宋学时代、阎若璩辨伪成功,《尚书》不仅在文本的传说与传承方面存在分歧,而且文本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
《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从《汉书·艺文志》记载中可以看出《尚书》就是记言语录性质的官方档案,包括诰语、誓词、政令等,由王官记之,可以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历史文献汇编。
先秦时是《尚书》从孕育到初生的重要阶段。
成书前,《尚书》是分散典藏的政府档案。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文献档案保存的王官制度就已经建立,左史记录王的言论政令,右史记录王的政治活动。
随着历史档案堆积愈多,为方便管理,上古史官给每篇立名,如盘庚迁殷的政令诰命以《盘庚》为名,并且以朝代做出划分,于是就有了《夏书》《商书》《周书》,这说明《书》的前身就是政府的档案文献,而且应该是记述浩繁规模庞大,由于竹简易于腐烂不易保存,政治的变动又造成历史文献的浩劫,《书》流失毁损下散民间,到了孔子之时已经残缺不全了。
而孔子很可能为追缅圣朝也为教学所需对《书》做了整理编纂,于是春秋战国之时《书》作为儒家经典广为流传。
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为宣扬论证自己的学说,往往引用古文献,《书》的很多篇章的以保存在诸子著作当中。
当然诸子在引用当中为使之合乎自己的观点以显得早有成例,经常对《书》的记述做加工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玷染了原典。
《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和《禹贡》三篇,是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搜集资料编造而成的有关尧舜以及禹的《书》篇,也是《尚书·虞夏书》的主体内容。
战国时,《尚书》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已经基本齐备,《尚书》的总体格局初步形成了,最早编成的《尚书》的定本完成了。
《尚书》大约在战国末期定型之后,其流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独特的过程。
秦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听从李斯的谏言禁绝民间私藏儒家典籍,焚书坑儒,诗书首当其冲在民间的流传遭到沉重的打击。
但秦博士是可以藏儒家经典的,不但完好保存了典籍,还对《书》重新修辑整理,列序百篇。
秦末农民战争,项羽火烧咸阳宫,政府所藏文化典籍遭到重创,化为灰烬,《书》也不能幸免。
幸好秦博士伏生将《书》藏于墙壁当中,才得以流传下来。
汉初取消禁书令后,伏生将其取出,由于竹简腐朽损毁仅余二十八篇,后又将此二十八篇献与汉文帝。
伏生所保存的《尚书》为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
此二十八篇和武帝时民间所献的《太誓》一篇共二十九篇被立为学官。
今文《尚书》共分为三家系统,即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欧阳高的欧阳氏学。
西汉时集大夏氏学和欧阳氏学的小夏侯氏学最为兴盛,到了东汉时因为欧阳氏学大师桓荣为明帝之师,明帝对老师推崇备至,欧阳氏学显盛东汉一朝,后来汉石经所刻《尚书》便是欧阳氏本。
今文经学家为保住功名利禄对今文经做了繁琐的“章句”和空疏的"传”“说”的解释,今文经学越来越孤陋无用,逐渐衰落。
古文《尚书》发现于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从墙壁里发现了许多竹简,后来经孔安国整理被认定是《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
对于孔壁出本西汉
刘歆提请政府列为学官,但遭到今文学家的抵制。
古文尚书虽未被列为学官,但在学术界得地位不断的上升,加之王莽时大力提倡,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
东汉时通过杜林、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等学者的大力倡导,古文尚书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
杜林传有漆书古文尚书,杜林的门生卫宏为这部《尚书》作《训旨》,徐巡为它作《音》,贾逵作《训》,马融作《传》,再传卢植作《章句》、郑玄注疏,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并行于世,逐渐趋合。
东汉后期,出现了今文经学式微而古文经学独盛的局面,大学者郑玄为之作注集古文尚书之大成,称为郑玄之学。
三国鼎立之时,魏蜀吴三家为恢复文教,大力提倡古文经学,古文尚书被列为学官。
西晋司马氏推崇贵戚王肃古文之学,学者们形成了郑玄王肃两派之争,即“郑王学之争”。
西晋永嘉之乱文化典籍再遭战火破坏,古文和三家尚书竟全部丧失。
元帝中兴,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与郑玄注并列国学,王学遂废,郑玄之学与梅赜《尚书孔传.》平分南北。
隋时统一南北经学,废弃郑玄注,采用孔传。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时,就奉孔本为真本,把孔传作为正注,将六朝至隋的各家“义疏”作为补充注解。
唐时,此官定本兴盛流传。
从两汉到隋唐,尚书的流传与今古文之争交织在一起,基本趋势是今文经学从学官逐渐衰落直至被逐渐兴起的古文经学所取代。
其流传的版本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很多内容被人改动伪造,已失原典之真。
宋元明清是学者们对《尚书》进行辨伪考证与注释的重要阶段。
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明确提出对今古文《尚书》的怀疑,洪迈在《容斋题跋》中也疑梅啧所献的孔传,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中亦置疑孔传。
不过宋人对于尚书的辨伪未以专著进行讨论。
到了元代怀疑者逐渐增多。
赵孟頫撰《尚书今古文集注》区分了今古文,并认为尚书古文为伪作。
吴澄著《书纂言》,独注今文二十八篇,对于古文伪书坚决不注。
明代郑媛著《井观琐言》,从文风的角度指出古文尚书的可疑之处。
梅鷟则以专著《尚书谱》和《尚书考异》,证明伪《古文尚书》实在不可信。
归有光著《攻击尚书叙录》也从文体的角度怀疑古文。
焦竑、郝敬也对今古文尚书加以怀疑。
清代学者对《尚书》的考辨工作成果更多,如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程廷柞《晚书订疑》、戴震的《经考》,王鸣盛的《尚书后案》、崔述的《古文尚书辨伪》、崔迈的《古文尚书考》和《呐庵笔谈》、皮锡瑞的《古文尚书冤词平议》和《古文尚书疏证辩证》。
其中,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影响最大,阎若璩严谨审慎地论证了古文尚书的作伪。
清人对尚书的注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如如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
今人在古人的基础之上,也出了许多注释本,其中80年代代表性的注释本是王世舜的《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注解简明,详略得当;钱宗武等《今古<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是较好的普及注本,采诸家之言,对相关文字做了细致的考证,对原文逐篇校勘、注释、今译,但创新之处不足;李民、王健的《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以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为底本,详略得当,是较为通行的本子。
尚书的历史学研究。
现代学者对尚书做了多方面的研究。
有关于尚书传统问题的新探讨,如李学勤的《〈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董治安的《汉代〈书〉的承传与〈书〉学的演化》等,还有结合新出土的秦汉竹木简文献所作的新研究,如廖名春的《郭店楚简〈缁衣〉引〈书〉考》、晁福林的《郭店楚简〈缁衣〉与〈尚书·吕刑〉等,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研究著作,如陈梦家的《尚书通论》、蒋善国的《尚书综述》等。
《尚书》中记载的历史制度(包括历法制度、刑罚制度、贡赋制度、奴婢制法律制度等)、古代社会状况(包括政权组织形式、统治策略、政治文化纲领等)、历史人物(包括周、召二公的关系、历史事迹、政治地位与历史贡献的考察;及皋陶、商纣、盘庚等其他历史人物),以及有关《尚书》的历史价值和其所体现的历史观的研究等等,都是历史学科在
研究《尚书》时关注的重要问题。
尚书》思想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者们针对《尚书》中哲学思想(主要指《洪范》五行思想)、政治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殷鉴思想、国家思想、特权思想和政治伦理思想等)、经济思想(包括重商思想、财政思想和裕民思想等)及法律思想(包括立法思想、刑法观念和法治思想等)等展开了的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