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 1 洪武年间o 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 2 建文年间• 3 永乐年间o 3.1 迁都之前o 3.2 迁都之后• 4 洪熙年间• 5 宣德年间• 6 正统年间•7 景泰年间•8 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 隆庆年间•14 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目•18 参考文献o18.1 引用o18.2 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
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洪武朝(⼀三⼋O年⾄⼀三九⼋年):吏部:偰斯⼗三年任,寻迁。
洪彝任,寻免。
刘崧任,寻致仕。
阮畯任,⼗五年致仕。
李信任,⾄⼗六年卒。
陈敬任,同年卒。
余熂⼗七年任,⼗⼋年因罪诛。
赵瑁任,寻因罪诛。
此后连续四年不设。
詹徽廿三年任,廿六年因罪诛。
梁焕署理,寻迁。
翟善廿六年署理,廿⼋年迁。
杜泽廿九年任,三⼗年免。
茹**卅⼀年任,同年迁。
张紞任。
户部:徐铎⼗三年任,寻坐逆党免职。
范敏署理,⼗四年免。
徐辉试任,同年削藉。
郭允道⼗五年任,寻免。
曾泰任,⼗六年迁。
王时任,寻迁。
栗恕⼗七年试任,寻迁。
郭桓试任,寻因罪诛。
徐铎⼗⼋年任,同年迁。
茹太素任,同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杨靖廿⼆年任,廿三年迁。
赵勉任,廿五年因罪诛。
郁新廿六年任,王纯卅⼀年⼗⽉添任。
礼部:郑九成⼗三年任,寻迁。
偰斯任,同年致仕。
李冕试任,寻迁。
李叔正⼗四年任,同年迁。
⾼信⼗四年试任,⼗五年免。
刘仲质任,寻迁。
任昂任,⼗七年迁。
赵瑁任,⼗⼋年迁。
后不设。
李原名⼆⼗年试任,廿三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任亨泰廿七年任,廿⼋年迁。
门克新廿九年任,同年卒。
郑沂三⼗年任,三⼗⼀年免。
陈迪任。
兵部:赵本去⼗三年任,⼗四年迁。
李溦任,寻迁。
唐铎任,⼗五年迁。
赵仁任,⼗六年免。
俞纶⼗七年试任,同年免。
温祥卿⼗⼋年任,同年免。
此后连续两年不设。
唐铎廿⼀年任,廿⼆年迁。
沈溍任,廿四年免。
秦达廿三年添任,寻迁。
茹***廿三年试任,廿四年沈溍免,茹***实任,廿五年免。
此后连续五年不设。
齐泰卅⼀年任。
刑部:吕宗艺⼗⼆年任,⼗三年免。
胡桢⼗四年试任,寻迁。
开济⼗五年试任,⼗六年实任,同年因罪诛。
刘逵⼗七年试任,寻免。
王惠迪任,⼗⼋年因罪诛。
唐铎任,廿⼀年迁。
赵勉廿⼆年任,廿三年迁。
安童任,寻迁。
杨靖任,廿六年因罪免。
夏恕廿九年署理,三⼗年实任,卅⼀年迁。
暴昭卅⼀年任。
⼯部:薛祥⼗三年任,⼗四年因廷杖死。
赵俊⼗五年任,⼗六年迁。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1洪武年间o 1.1中书省时期o 1.2废除中书省后•2建文年间•3永乐年间o 3.1迁都之前o 3.2迁都之后•4洪熙年间•5宣德年间•6正统年间•7景泰年间•8天顺年间•9成化年间•10弘治年间•11正德年间•12嘉靖年间•13隆庆年间•14万历、泰昌年间•15天启年间•16崇祯年间•17相关条目•18参考文献o18.1引用o18.2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
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次年改年号为建文。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与都察院的最⾼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品,为明朝政府⽂⾂中最⾼⾏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由三法司⽆法决定的⼤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政权⼒中⼼与决策核⼼。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录[隐藏]1 洪武年间o 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2 建⽂年间3 永乐年间o 3.1 迁都之前o 3.2 迁都之后4 洪熙年间5 宣德年间6 正统年间7 景泰年间8 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 隆庆年间14 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18 参考⽂献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正⽉,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部尚书御史台御史⼤夫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滕毅[4]盛原辅[5]张明善[6]杨思义[7]杭琪[8]钱⽤壬[3]崔亮[9]陈亮[3]周祯[3][6]钱唐[10]单安仁[3]汤和邓愈洪武⼆年⼰⾣(1369年)张明善杨思义杭琪朱昭[11]樊思民[12]崔亮[9]陈亮单安仁[13]安统[14]王居仁[15]世家宝[18][19]周祯[20]单安仁孙克义[13]张允⽂[16]李迁桂汤和邓愈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张明善王兴福[21]郎本中商暠杭琪李延桂滕德懋陈昱蒋思德宋冕崔亮[9]陶凯杨训⽂刘贞王居仁滕德懋郎本中程徐周浈刘⼤昕班⽤吉安然[22][23]安庆(1371年)郎本中李仁[24]陈修[25]李守道詹同[26]李廷桂蒋思德秦⽂绎杨训⽂宋冕徐本陶凯杨训⽂刘贞吴琳[27]李有谅刘惟谦班⽤吉端以善安然安庆朱守仁⽆海渊洪武五年壬⼦(1372年)詹同[26]吕本周时中朱斌李信杨训⽂蒋思德陶凯吴琳[27]李有谅李质吴云端以善安然[22]朱守仁黄肃⽆洪武六年癸丑(1373年)李信吴琳[27]詹同[26]吕本吕熙赵孠坚颜希哲吕熙俞浦李俨陶凯⽜谅刘绍先吴琳[27]乐韶凤孙克义刘仁吴云孙克义孙尧李俨冯冕黄肃李敏赵翥陈宁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吴琳[27]詹同[26]吕熙盛原辅颜希哲俞浦马贵⽜谅刘绍先赵翥吕本孙克义刘仁李俨冯冕刘惟谦徐本唐铎李敏赵翥严达汪⼴洋陈宁洪武⼋年⼄卯(1375年)吕熙宋冕李泰周肃何⼠弘吕本章善单安仁刘惟谦李敏薛祥汪⼴洋陈宁洪武九年丙⾠(1376年)赵好德[28]王敏李泰王博偰斯周斌张筹单安仁李允徐本冯冕商暠韩⼠原唐俊薛祥王虎李敏汪⼴洋(1377年)王敏周斌偰斯沈⽴本张筹李允吕本单安仁李允陈铭李澂唐俊冯冕商暠周斌秦中刑懋尹性李敏王虎赵翥汪⼴洋陈宁丁⽟洪武⼗⼀年戊午(1378年)王敏李焕⽂陈铭陈煜费震[29]沈⽴本朱梦炎李澂朱瑛陈宁丁⽟洪武⼗⼆年⼰未(1379年)陈煜张度费震[29]顾礼任彬朱梦炎张筹李澂赵本董俊沈⽴本顾礼吕宗艺赵翥冯谅朱瑛余⽂昇赵翥王虎陈宁丁⽟安然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品[30]。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 1 洪武年间o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2建文年间• 3 永乐年间o3.1 迁都之前o3.2 迁都之后• 4 洪熙年间•5宣德年间• 6 正统年间•7景泰年间•8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隆庆年间•14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目•18 参考文献o18.1 引用o18.2 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
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隐藏]• 1 洪武年间o 1.1 中书省时期o 1.2 废除中书省后• 2 建文年间• 3 永乐年间o 3.1 迁都之前o 3.2 迁都之后• 4 洪熙年间• 5 宣德年间• 6 正统年间•7 景泰年间•8 天顺年间•9 成化年间•10 弘治年间•11 正德年间•12 嘉靖年间•13 隆庆年间•14 万历、泰昌年间•15 天启年间•16 崇祯年间•17 相关条目•18 参考文献o18.1 引用o18.2 书籍洪武年间[编辑]中书省时期[编辑]参见:明朝中书省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废除中书省后[编辑]参见: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30]。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1]。
建文年间[编辑]参见:靖难之役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
明朝历代内阁成员

明朝历代内阁成员
明朝历代内阁成员
一、建文朝(1402年)
二、永乐朝(1403年~1424年)
三、洪熙朝(1425年)
四、宣德朝(1426年~1435年)
五、正统朝(1436年~1449)
六、景泰朝(1450年~1457年)
七、天顺朝(1457年~1464年)
八、成化朝(1465~1487年)
九、弘治朝(1488年~1505年)
十、正德朝(1506年~1521年)
十一、嘉靖朝(1522年~1566年)
十二、隆庆朝(1567年~1572年)
十三、万历朝(1573年~1620年)
十四、泰昌朝(1620年)
十五、天启朝(1621年~1627年)
十六、崇祯朝(1628年~1644年)一、建文朝(1402年)
二、永乐朝(1403年~1424年)
三、洪熙朝(1425年)
四、宣德朝(1426年~1435年)
五、正统朝(1436年~1449)
六、景泰朝(1450年~1457年)
七、天顺朝(1457年~1464年)
八、成化朝(1465~1487年)
九、弘治朝(1488年~1505年)
十、正德朝(1506年~1521年)
十一、嘉靖朝(1522年~1566年)
十二、隆庆朝(1567年~1572年)
十三、万历朝(1573年~1620年)
十四、泰昌朝(1620年)
十五、天启朝(1621年~1627年)。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元年()至末年()的(、、、、、)与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往往与之、之合称“”。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
而由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或。
七卿与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尚书与。
目录[]•oo••oo•••••••••••••••oo洪武年间[]中书省时期[]参见:明最初沿袭制度,设立,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为右相国,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由中书省统,但不设置中书令。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
废除中书省后[]参见:十三年(),之后,明太祖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
建文年间[]参见: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即位。
次年改年号为。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通过登基,为,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
明惠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量为前主张削藩或阵亡、或在燕王攻占南京后拒绝合作自杀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等。
永乐年间[]迁都之前[]建文四年六月,燕王通过登基,为,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
元年,朱棣以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
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迁都之后[]参见:十八年,后,罢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再称“行在”。
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员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谓“南京吏部尚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元年()至末年()的(、、、、、)与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往往与之、之合称“”。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
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
而由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或。
七卿与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尚书与。
目录
??[]?
o
o
o
o
o
o
洪武年间[]中书省时期[]
参见:
明最初沿袭制度,设立,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为右相国,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由中书省统,但不设置中书令。
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
废除中书省后[]
参见:
十三年(),之后,明太祖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书均进秩为正二品。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
建文年间[]
参见: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即位。
次年改年号为。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通过登基,为,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
明惠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选拔六部官员,其中大量为前主张削藩或阵亡、或在燕王攻占南京后拒绝合作自杀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等。
永乐年间[]
迁都之前[]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通过登基,为,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
元年,朱棣以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
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迁都之后[]
参见:
十八年,后,罢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再称“行在”。
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员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谓“南京吏部尚书”等)。
洪熙年间[]
参见:
元年,打算仍在南京定都,并恢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除“南京”两字,而在位于北京的六部官员头衔前加“行在”两字,并设行部。
宣德年间[]
即位后,于宣德三年复罢行部。
?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时期,合称“”。
正统年间[]
明英宗即位后,于正统六年(1441年),在北京六部官员头衔前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后成为定制。
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率众北征,在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
景泰年间[]
年间,吏部曾经设置两名尚书。
初年,恢复定制,改为一名。
天顺年间[]
发动,改年号为“”。
此前年间的吏部两名尚书规制,也经恢复改为一名。
夺门之变后,六部首脑大换血,其中吏部尚书、礼部尚书遭到夺衔致仕;户部尚书改为南京闲置;刑部尚书、工部尚书谪戍;兵部尚书遭弃市斩首。
成化年间[]
成化初年,吏治尚佳。
但成化中期以后,宪宗宠信及宦官,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其六部长官与阁老(、、)合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弘治年间[]参见:
为明孝宗在位时期的年号。
其上任后,重新任免明朝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
正德年间[]
为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等宦官,并设立,骄奢淫逸。
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身亡。
嘉靖年间[]
参见:
为在位时期的年号。
明武宗死时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孙。
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
因,明世宗与、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
此后,明世宗日渐腐化,大建宫殿、重用奸臣,长城以北及东南沿海深受战乱入侵,后因服食仙丹去世。
隆庆年间[]
为在位期间的年号。
其上任后,改革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
北部与蒙古议和、南方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