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内容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内容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发生在1919年五月四日,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大反抗运动。
五四运动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当时,世界各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原本属于德国的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激起了广大中国人的强烈不满。
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举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要求废除对山东的割让,并且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利益的坚决捍卫。
五四运动极大地振奋了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其次,五四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运动。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封建的社会制度,言论和思想受到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敢于发声,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封建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反对。
五四运动将现代文明和封建传统进行了鲜明对比,势必推动中国社会朝向民主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三,五四运动是一次教育革命。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要求废止旧的教育体制,并主张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
他们提倡实用主义,重视学习科学和先进的外国知识和技术。
五四运动期间,许多知识分子成为了运动的骨干,他们奋发向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五四运动还为中国的文化解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反对儒家传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新文化,为后来的文艺界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为新文化的出现和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五四运动的内容多种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运动中,有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有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讲和文章,有宣传和组织的工作,有文艺活动和学术讨论等等。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引领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
总之,五四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
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
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
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五四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五四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1、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革命爆发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力量。
它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是在斗争中作为运动的主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运动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的角度看,帝国主义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它把反对封建迷信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从知识分子中传播到全国。
同时,它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使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五四运动促进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各种西方新思想相继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政治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重要性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重要性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其意义与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高潮,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反思。
五四运动倡导了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提倡了新文化,反对旧传统。
这一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民主,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精神觉醒与爱国主义情感的集中爆发。
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实施的中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未有明朗解决的动荡时期,国民危机四伏,帝国主义侵略盛行。
五四时期,中国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巴黎和约的判决,投身到抵制、抗议运动中,短短几天内,1300多所学校举行罢课,上百万人参与到示威游行中,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国内外响应广泛的抵制运动。
五四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民族尊严的强烈渴望与坚定决心,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民族独立、民主与自由的斗争中。
第三,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运动者呼吁树立民主的教育制度,反对传统的儒家教育体制。
五四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向西方发展,政府关注了新型教育的兴办,并积极借鉴西方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
五四运动的重要倡导者陈独秀、胡适等都成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引领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培养新一代的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批判思维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还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端。
五四运动鼓励女性参与社会进步与民族解放的事业,提出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呼吁建立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社会。
五四时期,许多中国女性走出传统的束缚,开始投身于教育、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并纷纷进入学校、报社、社会团体从事社会实践。
五四运动使得中国女性的角色由家庭围绕扩展到社会,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与平等,为中国妇女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与重要性的一次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到了领导作用。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7、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二、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
2、中共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在组织上确立了正确的领导集体。
5、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中共革命的主力。
6、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的解放,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览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览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过程在1919 年1 月起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而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一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
1919 年 5 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拦,在天安门前集会。
学界的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随后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有学生带头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然而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随后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启示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
首先,五四运动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前,中国一直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五四运动是一场追求民主、自由、独立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五四”爱国主义在推动中国民主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五四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封建思想的腐败,开始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一方面,五四运动倡导了民主、科学、自由的理念,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强调以实用主义为指导,追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引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再次,五四运动在文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文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传统文化的束缚严重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五四运动以“拒绝封建道德,追求新生活”为宗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该运动追求科学、民主、进步,试图改变旧的文化形态,提倡自由思想,崇尚艺术的独立性。
五四运动通过新文化的倡导,为中国文化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汇流打开了一扇窗口。
此外,五四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首先,五四运动强调科学和民主的重要性。
这对当代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科学为社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民主则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五四运动提倡开放与包容的精神。
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
它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开启了现代中国的发展之路。
五四运动也引发了人们对民主、科学、自由的思考,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进步。
此外,五四运动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对于后世,五四运动教育我们应坚守科学、民主的精神,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在我们迎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依然需要认真思考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这场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为宗旨。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的变革,拓宽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四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基础,开启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大门。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精神的标志。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意识形态发展的一个时期,反映了中国青年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我意识,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关切和担忧。
五四运动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起,培育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标志。
五四运动使中国迎来了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和现代社会思潮的形成,掀起了一场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的思想大革命,推进了社会思想文明的现代化,提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二、现实价值在新时代的标志下,五四运动依然对今天的我们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启示。
五四运动提醒我们要准确理解民族文化的本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深化民族性的代表,五四运动的本质在于正确把握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自信,振兴中华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五四运动告诫我们应该深入开展革命现代化。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进步思想和民族解放思想的里程碑,通过五四运动的积极推动,使革命现代化在中国传播到各个方面。
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革命先进方向,坚持开启现代文明之路。
五四运动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
五四运动迎来了现代意识的兴起,是铺就开放合作道路不可或缺的故里。
今天,开放合作、协作共赢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必须时刻铭记五四精神,不断开拓自我,发挥开放、合作、协作、共赢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沙健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这个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所开创的革命传统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关键词]五四运动;经过;历史特点;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1;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3-0028-07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本来,几千学生游行,这在近现代中外历史上并不是罕见的事。
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前一年,北京各大学2 000多人和天津少数学生就曾为反对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协定》结队到总统府去请过愿,但这次爱国行动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这样大的反响。
为什么从五四游行开始的运动会震动全国,并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弄清楚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具有什么新的历史特点;它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经过1.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本人痛心地说过: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一位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在回忆五四前夕的情况时讲到:“这时辛亥革命的痕迹已经全部抹去了”。
清王朝专制政府的反动统治机器和统治人员、统治方法基本上保存了下来。
“首都北京城里驻扎着帝国主义者的军队,随时都可以对中国为所欲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得全国人民透不过气来,而青年知识分子“比别人更有沉重的责任感”。
[1](P255-256)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氛围中发生的。
引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1914年8月至1918年10月,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以欧洲为主要战场,进行了一场世界大战,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主要是西方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这场战争以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而宣告结束。
1919年1月,美、日、英、法、意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战后的问题。
1917年8月,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曾宣布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它派了一些华工去欧洲,并没有派军队前往参战)。
因此在战后,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也应邀派出专使参加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召开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意见作为会议的主旨。
其中表示:“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对于殖民地之处置”应“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等等。
这些冠冕堂皇的词句,使得中国政界和知识界的一些人产生了很大的希望,对这次和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一些人甚至把协约国的胜利看作是“公理”对“强权”的胜利。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等七项希望条件,提出了取消1915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日协约(以日本提出的殖民地化中国的“二十一条”为基础)及换文的陈述书。
这两项提案是合情合理的,但都遭到了拒绝。
和会在讨论德属殖民地问题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权益的问题。
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1897年,德国寻找借口,派兵强占了胶州湾。
次年,迫使清政府订立条约,规定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为99年;又规定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公里以内地区的开矿权也归德国。
山东由此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如今德国战败,它所侵占的山东权益理所当然地必须归还中国。
但是,日本趁世界大战之机,竭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它在对德宣战后,于1914年11月攻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据点青岛、胶州湾租借地和胶济铁路全线。
它要求和会确认这个既成事实,即由它继承德国原先侵占的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的情况十分关注。
1919年2月,即和会召开的第二个月,北京大学学生就曾召开全体大会,并推出代表联合各校学生致电巴黎专使,要求力争山东主权。
4月20日,103 700余人在济南举行国民大会,表示维护山东主权的决心,并致电巴黎专使,要求他们务必“誓死力争,义不反顾”。
出乎中国人意料的是,经过几个月的讨论,4月29日,英美法三国会议议定的和约有关条款竟然规定:将德国原先在中国山东“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及特权,其中以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等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和会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事实有力地揭穿了帝国主义列强口头上宣扬的所谓公正、平等之类,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协约国的胜利根本不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而这个所谓的“和平会议”,实质上只是强权者的一次分赃会议而已。
巴黎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是对中国民族尊严的肆意践踏!而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准备在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这实在是令国人难以容忍的屈辱。
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愤怒就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了。
一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轰轰烈烈的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由此开始。
2.5月4日示威的准备与进行5月1日,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已经开始在北京、上海的报纸上有所披露。
5月2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从官方人士处得知,北京政府已密电中国专使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他将这个情况告知北大学生、《国民杂志》社的许德珩以及《新潮》社的罗家伦等。
许德珩回忆说:我从蔡校长那里得到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便约集参加《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当天下午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办法。
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一位学生代表夏秀峰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大家激动得眼睛里要冒出火来。
于是发出通知,决定5月3日(星期六)晚七时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来的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13个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
[2](P265)5月3日晚,大会如期举行。
学生代表争相上台发表演讲,个个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气氛十分悲壮。
他们发出了“维护民族尊严”、“保卫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强烈呼声,并且要求严惩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
为什么要专门提出惩办曹汝霖等三人的要求呢?这是因为在当时,对中国构成直接和主要威胁的是日本侵略势力,而这三个亲日派官僚是将中国利权出卖给日本的直接责任者。
其中曹汝霖时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的中日“协约”就是经他签订的;章宗祥为驻日公使,系出卖胶济铁路经营权、济(南)顺(德)和高(密)徐(州)两铁路修筑权给日本的经手人;陆宗舆为币制局总裁、1915年的驻日公使,是向日本进行各种卖国性借款的经手人。
大会开得紧张、热烈。
会议进行中,北大预科一年级学生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要当场自杀,想以此激励国人,但立即被劝阻。
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字,以示为捍卫国家主权而斗争到底的决心。
大会决定,第二天即5月4日,北大协同其他兄弟学校齐集天安门举行爱国大示威。
北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校长蔡元培的支持。
许德珩回忆说:“由于(大会)推定我写宣言,蔡先生立即批了条子,让庶务科给我一刀纸,以便印发宣言。
”[3](P59) 5月4日下午1点钟左右,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 000余人,举着大、小旗子,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围立在金水桥前的两个华表之下。
谢绍敏写的“还我青岛”四个字的血书也挂在天安门前,令人触目心痛。
面对前来企图驱散群众的反动军警,学生们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
他们在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场上开了一次群众大会,许多人发表了演说。
大会决定先向各国公使馆游行示威,再向总统府请愿,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拒绝对巴黎和约签字。
北京学生为这次活动准备了两个宣言。
一个宣言是用文言写的,由许德珩起草。
宣言揭露了巴黎和会“背公理而逞强权”的实质,揭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大声疾呼:“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国同胞处其大地,有此河山,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另一个宣言是用白话写的,由罗家伦起草。
宣言呼吁“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呼吁“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宣言最后号召:“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这两个宣言把青年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2](P275-276)学生游行队伍由天安门出中华门来到使馆区东交民巷的西口,即被阻于铁栅栏之外。
3 000多青年学生在烈日下被晒了两个小时,“虽无厌倦之容,难免愤恨之态”。
他们感到:“国犹未亡,自家土地已不容我通行,果至亡后,屈辱痛苦,又将如何?”正如一个亲历者所说:“于是素不感觉外力欺压的痛苦的人们,这时也觉得愤怒起来了!‘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的呼声真是响彻云霄。
这时候,无论怎样怯懦的人也都变成了一些有勇气的人了!”大家决定,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家里去。
这时,“负责总指挥的傅斯年,虽恐发生意外,极力阻止勿去,却亦毫无效力了”。
[1](P307)学生游行队伍在行进中高呼口号,散发传单。
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队伍到达曹汝霖住宅所在的赵家楼胡同前街时,军警已将道路封住。
学生向军警做了耐心的说服工作,说:“我们是找曹总长谈谈国事,交换意见,要他爱中国。
”“难道你们不爱中国吗?”军警于是让学生进了胡同。
这时,曹宅大门紧闭,有学生翻墙进入院内,打开大门,众多的学生遂蜂拥而入。
“学生的目标集中在曹汝霖,对其家人仍以礼相待。
见到曹父,仅愤而责之曰:‘你是卖国贼的父亲,颇亏你生此兽类孽畜,不肖之子,但我们不愿与你这老头子为难,你快走罢!’”他的幼子和小老婆,也被学生交由警察送了出去。
当时曹汝霖、章宗祥等人正在宅内。
曹躲进一小房间,未被发现。
“大家见到(肥胖的)章宗祥,以为是曹汝霖,就围上去打”。
有细心的学生“取下客厅里挂着的曹汝霖的照片一对,才知道被打的不是曹汝霖”,于是“人都散开了”。
示威学生事先并没有火烧曹宅的计划,他们找曹不着,即陆续离开曹宅散去。
但进入曹卧室的人中,“有一个同学吸香烟,身上带有火柴,(他)看到卧室陈设太华丽,十分气愤,就用火柴把绿色的罗纱帐点燃了,顿时室内大火,房子也烧起来了”。
[3](P62-63)这就是后来史书上所说的“火烧赵家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