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

合集下载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德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个人和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呢?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励志经典书,获益不少。

看了之后脑海中忽然涌现出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则小故事: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归,庙里的和尚都没有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也没卖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梳子,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

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梳子。

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头上,您在每个庙堂前面放几把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样一来就销掉了百十把梳子。

第四个营销员回来,销掉了几千把梳子。

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

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

这一下就推销掉好几千把梳子。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面对困难,超越自我,主动解决,是唯一的出路。

有道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而自我限制是人生成功的最大障碍,阻止你前进的真正对手就是自己。

聪明的人,敢于面对问题,超越自我,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主动解决”的韧劲,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就像老鹰一样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高瞻远瞩,而不会像鸭子一样只能在水面上整天除了嘎嘎叫,抱怨以外,什么都不做。

大数情况下,“问题”是大多数人躲避责任、回避努力的第一借口。

但是,任何一个人应该是奉行这样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理念,也是一个更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理念。

营销故事:给和尚卖梳子

营销故事:给和尚卖梳子
在一个营销挑战中,团队成员需将梳子卖给和尚。首个人因固有观念认为和尚无需梳子而失败。第二人则利用同情心让和尚购买了一把。第三人发现香客需要整洁仪容以敬佛,说服和尚购买梳子供香客使用。第四人提议将梳子作为礼物赠香客,以增加寺庙香火。第五人更进一步,将和尚的书法刻在梳子上,既弘扬佛法又宣传书法,销量大增。最后,第六人提出让和尚为梳子开光,使其成为香客的护身符,不仅保佑平安还积善行善,此策略使销量达到一万把。这些策略展示了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创造精神价重要性。

买梳子给和尚的故事

买梳子给和尚的故事

买梳子给和尚的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正如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一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

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且看一段推销高手推销实务的精彩案例: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

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

(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 “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

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

经典营销案例:卖梳子给和尚

经典营销案例:卖梳子给和尚

卖梳子给和尚一家企业高薪招聘营销高手,张三、李四、王五分别报了名,总经理出了一个比较刁的题目:向山上寺庙的和尚卖梳子。

三个人拿了产品就上山了。

张三第一个回来了,张三向老总讲述了他是如何卖掉一把梳子的。

张三说,我拿这个梳子到山上寺庙找到老和尚,给他介绍了梳子的质量,老师父一听勃然大怒,认为我分明是羞辱出家人,于是乱棍将我轰了出去。

但是我仍不甘心,围着寺庙不停地转,转到第三天的时候,在后山和尚的烧火区,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在那里挠痒痒,于是我对小师父说,挠痒痒是不能用指甲去挠的,我这里有一个专用工具,我给你挠一下。

我就这样连蒙带骗地让十五岁的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接着李四也急匆匆地跑来了,李四卖了八把梳子,他讲述了自己卖梳子的经过。

他说,我经过一天的观察,发现所有和尚头上都没有头发,向他们卖梳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发现上山的游客头上有头发。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因为山高风大,很多人在拜佛的时候头发比较零乱,于是我找到方丈说,如果头发凌乱,衣衫不整去拜佛,是对佛不尊敬,于是我建议方丈在寺庙里的八尊佛像后面各放一把梳子,边上贴一个告示:拜佛之前整理妆容。

这样我就卖了八把梳子。

王五第三个回来了,王五卖了三千把梳子。

大家十分吃惊,王五说,我观察了一天,发现和尚头上没有头发,要想让他买梳子不可能,而游客头上都有头发,经过仔细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就找到了方丈,因为我发现山上寺庙香火很旺,周一到周五有几千人,双休日有一两万人,寺里的香火钱收入非常可观。

我对方丈说,我有一个方法,能让每天的香火钱更多。

那个和尚是书法大家,我让他书“积善梳”三个字,然后请工匠刻在梳子上,而且做法事给梳子开光,所有捐香火钱的善男信女就送“积善梳”一把,结果那一天捐香火钱的人增加了许多,一下子卖掉三千把梳子。

通过故事中张三、李四和王五分别采用的三种销售方式,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点重要的启示:张三的销售方式——靠坑蒙拐骗只能维持一时;李四的销售方式——找到产品的功用、利益,可以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王五的销售方式——挖掘创造客户的内在需求,帮助其解决危机问题,则能畅销天下。

经典销售故事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经典销售故事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和尚买梳子话说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到一家经营梳子的公司应聘,由于三个人条件都很好,所以经理老董不知道选哪一个人为好,这一天把他们三个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本公司的梳子是由云南上好的稀有云木加之云南一个老巫师自己配制的土方浸泡56天而加工制成的一流云梳,这梳子的功能有奇效,经常梳用可以活血化瘀,防止脑血管硬化和老年痴呆症。

你们三人条件都很好,但是我们只能要一个人,这样吧,给你们三人一人五十把梳子你们去卖,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把梳子卖给和尚,看谁卖的好,然后再定三个人选谁。

”第三天,三个人依次来到公司,董经理先问张三:“张三,你卖了几把梳子?”张三说:“董经理,我卖了一把梳子。

”董经理:“哦,谈谈你是怎么卖的?”张三说:“我早晨五点起床,用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十个寺庙,其中有九个寺庙都是叫人家给赶出来的,到了最后一个寺庙,我一进去就哀求人家,说你们发发慈悲吧,我都跑了一天啦,就买一把梳子把,人家看我可怜,于是就买了一把梳子。

”董经理点点头,又开始叫李四说:“李四,你说说吧。

”李四有点得意的说:“我卖了十把梳子,早晨起来我想,和尚是不需要梳子的,但是和尚周围的香客需要,香客大老远的跑到庙里进香,如果蓬头垢面的对佛不敬,我以此为理由,跑了十个寺院,卖了十把梳子。

”董经理听完很高兴的和李四握握手,有点颤抖的声音说:“辛苦你啦!”王五在一旁接过话说:“董经理,我卖了五十把梳子,还拉回了100把的订单。

”董经理听完,吃惊的眼睛都掉了一半,马上语无伦次的说:“哦,哦,快,快说说你,你是怎么。

卖的。

”王五不慌不忙的说:“我想和尚不需要梳子,和尚周边的香客也就只需要一把梳子即可,要想叫寺庙成为我们销售梳子的客源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怎么叫他们能把梳子合理的输出。

我就去了一个寺庙,跟老方丈说,我们的梳子功效神奇,可以活血化瘀和防止脑血管硬化,你们如果利用好它的特效功能,对前来进香捐赠的香客给与一定的回赠,叫寺庙里的师傅们给这些梳子再开开光,功利就一定会更加神奇,这样香客回家使用后就会感觉是佛的力量,会更加的敬佛和捐赠的。

第四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人——CRM的故事

第四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人——CRM的故事

第四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人N个人去参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实践题目:把梳子卖给和尚。

众多应聘者认为这是开玩笑,最后只剩下甲、乙、丙三个人。

主持人交代:以10日为限,向我报告销售情况。

十天一到。

主试者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了歷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

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主试者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

”“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髮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

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髮。

”住持採纳了他的建议。

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主试者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

”主试者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剎,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

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剎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

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 把木梳。

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

以一年为限。

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

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主持回答:怎么收费?他说: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

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

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

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

四个卖梳子‎给和尚的营‎销员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

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甲: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

(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乙:卖出了十把‎梳子。

(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

(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

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

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

以一年为限‎。

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

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主持回答:怎么收费?他说: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

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的成绩要比甲好,在销售过程中他也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大胆改变了销售人群,让不可能购买的人群去购买给需要的人。买的人不一定用,用的人不一定买。这种情况是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那么我们是否要盯着我们确定的目标人群不放,并一直抓下去呢?并不是所有勤劳的人都会有结果的,而在于你是否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乙:
卖出了十把梳子。(也跑了很多寺院,但都没有推销出去,正在绝望之时,忽然发现烧香的信徒中有个女客头发有点散乱,于是对寺院的主持说,这是一种对菩萨的不敬,终于说服了两家寺院每家买了五把梳子。)
丙:
卖了1500把,并且可能会卖出更多。(在跑了几个寺院之后,没有卖出一把,感到很困难,便分析怎样才能卖出去?想到寺院一方面传道布经,但一方面也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前来烧香的信徒有的不远万里,应该有一种带回点什么的愿望。于是和寺院的主持商量,在梳子上刻上各种字,如虔诚梳、发财梳„„,并且分成不同档次,在香客求签后分发。结果寺院在应用之后反响很好,越来越多的寺院要求购买此类梳子。)
分析发现竞争对手——反击
过了段时间。丁通过电脑发现,有些香客来得少了。一打听,原来不远处也有一家寺院采取了同样的赠送梳的方式。相当的一部分香客去了那家寺院。主持开始着急。恰逢国外一重要人物来到本地。于是丁通过各种渠道请这个重要人物来到了这家寺院。其中有一把制作精美的开光梳送给了这个国外友人。国内外N多记者记录了这一时刻。寺院的知名度再次提升。丁制作了N把类似送国外友人的开光梳,不过是微型的。出售给前来的香客。让这些人挂在脖子上,钥匙扣上做纪念。这个寺院随着国外的重要人物一下子名声大震。旁边的那家小寺院一下子就没有了香客。
xx又出了一个策略:
有的梳子掏钱也不卖。有的梳子必须掏钱才卖。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寺院挣了不少钱。主持很佩服丁。这个时候,丁找到主持说:
你有没有发现前来的香客您都没有记录。据我观察,有的香客都来了好几次了。您是不是应该对经常来的香客提供一些纪念性的梳子呢?
主持一听,觉得也是,于是很快就让小和尚开始记录前来拜佛的香客。很快,小和尚发现,前来的人太多了,毛笔根本记不住。主持又找到丁,问他有什么办法?
那么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就是让大家思考的,因为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博大家一笑,而是在考察每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方式。
大家也都知道,把梳子卖给和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这四个人都应该算是很优秀的销售人员。但从三个人完成任务的方式上我们却能学到很多东西。
甲是个很勤劳的销售人员,面对困难的时候契而不舍。最后终于圆满的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本身是很严谨的。因为这把梳子的确是卖给和尚去使用了,不过是他挖掘了产品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挠痒。这不能不说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我们做销售或者做策划的时候也是同样,是否要把我们认定的主要功能去推销出去,哪一种是客户或者消费者最需要的。满足客户是消费者最需要的。
销售过程远程控制
寺院扩建了一些,香客太多了。主持又招了一些小和尚。主持告诉了这些和尚怎么样接待香客,什么样的人香客该出售或赠送什么样的梳子。刚好这个时候,国外请这个主持去讲学,主持不放心寺院里新来的小和尚。想让丁来帮他教小和尚。丁给了主持一台笔记本电脑说:
每天抽时间上网就可以指点你的小xx了。
于是,主持虽然在国外,但是通过电脑系统依然能知道寺院的运营情况。及时地指点小和尚。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一挑战者——丁,找到主持人说,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算什么?我可以让和尚源源不断地买我的梳子,至少也得上千万吧。以一年为限。许多人都认为开玩笑。
成本分析
他还是找到了那个主持,问他:
您这边每天大概能赠出多少把梳子呢?主持回答:
差不多50把。
他继续问:
您觉得这与您所获得的香火钱相比是不是也是成本呢?主持回答:
一年过去了,丁不知道卖出了多少把梳子。他已经成了寺院的股东之一。他所挣的钱已经很多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天xx找到寺院的主持说:
你看,我们卖梳子挣了不少钱,你有没有想过卖其他的东西呢?有没有想过在其他地方开设分院呢?有没有想过举办一个佛学院,培养后备人才?有没有想过攫取更多的梳子的使用者,然后在梳子上做广告,然后在NASDQ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国外上市的寺庙呢?„„..
丙的做法更让人吃惊,因为他创造了循环的效益。而且找到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但丙的做法给我最大的启发却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道理——双赢。让别人赚到钱,自己才会赚钱。这是经济学法则中永恒的真理。
丁的挑战的作法是在丙的新思维营销理念中的升级和强化,却更符合现代大企业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营销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
很久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觉得感悟挺深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是一种快乐.人总是在感悟中不断的成长的.感谢那些给我们分享故事的人,感谢......
客户分类专人管理
当地的香客80%都到这家寺院来了。主持发现,虽然对香客进行信息分类管理,但是由于接待香客的和尚素质不一样,经常出现出售错了梳子。主持找到了丁。
丁根据CRM里的跟进记录以及每个和尚接待香客的数量、次数、被香客投诉的次数将现在的和尚进行了分类,不同的和尚接待不同的香客。香客发现这些和尚们更能了解他们的心思了,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是的,虽然是赠,但是也是钱啊。佛门本来就没有什么钱。
他又问:
你有没有想过收费呢?
主持回答:
怎么收费?
他说:
到您这来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吧。
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卖给不同的人。您在准备几把梳子,取名为“开光梳”,千金不卖,只赠送有缘人。然后把您的梳子在命名为“智慧梳”“姻缘梳”“流年梳”“功名梳”。一方面您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您的寺庙的档次也就体现出来了。
这个主持一听,觉得有点道理的,于是就说好,这事就交给你来办吧。
市场活动
丁很快就请了几个记者来宣传了一下这家寺院。然后造了一批梳子。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开光梳”仪式。当地的政府要人、各界明星都来了。当天就卖出了100把梳子。寺院的名气一下自上去了。
丁又请人给这个寺院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很快,这个寺院成了当地的历史文物。来的香客越来越多。梳子的销量越来越好。人们也不在乎掏钱买把梳子。
挖掘客户价值,数据库营销
主持看到这么个东西大吃一惊。丁开始用电脑来分析来寺院香客的详细资料。经常有香客刚来到寺院,就被突然告之今天是他生日。香客们非常的感动。
香火钱更多了。
从那以后,香客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能收到寺院寄的小礼品。梳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的神物。只要去那家寺院的至少要为自己和家人带几把梳子,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带几把梳子。一旦梳子用坏了,就自然想到了那家寺院。
丁说,我可以给你解决这个我问题,但是从今以后你必须听我的。我保证你的主持能够当的比现在还风光,寺院的香客更多。主持想了一想,还是相信了他。
引入电脑系统
丁,购买了一些电脑,在寺院内很隐蔽地架构了一个局域网,连接到外部的INTERNET。并安装了一套电脑系统。又设置了硬件设备。在梳子里面详细记录就全部在电脑系统里面展现出来。
四个卖梳子给
一个公司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经过重重面试最后还剩下三个人,该公司是生产梳子的,最后一道考试题便是谁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半个月后,三个人都回来了,结果分别如下:
甲:
经过努力,最终卖出了一把梳子。(在跑了无数的寺院、推销了无数的和尚之后,碰到一个小和尚,因为头痒难耐,说服他把梳子当作一个挠痒的工具卖了出去。)
绩效考核
主持一直就是有个心病,就是寺院中有很多的和尚偷赖,但又赶不走。又向丁求救。丁对所有的和尚说:
每个人必须要把自己所做的什么记录在电脑里,否则就请离开寺院。和尚们很听话地照做了。丁通过统计分析很快就发现了偷赖的和尚。
主持把那些和尚赶下山去了,寺院运营紧凑。
销售预测
寺院运营真的很不错。丁每个月都能通过电脑来预测下一阶段能卖出多少梳子。寺院蒸蒸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