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梳子卖给和尚(一个经典的营销故事)
经典案例把梳子卖给和尚

经典案例-把梳子卖给和尚经典案例:把梳子卖给和尚一、案例背景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一个著名的营销案例,讲述了一位销售人员如何成功地把梳子卖给了一群和尚。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并被视为一个展示创新思维和销售技巧的经典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位销售人员被分配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那就是把梳子卖给和尚。
在传统观念中,和尚是不需要使用梳子的,因为他们会把头发剃光。
然而,这位销售人员并没有放弃,他运用了一些独特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首先,他去了一家寺庙,并向方丈推销梳子。
他告诉方丈,梳子不仅可以梳理头发,还有很多其他用途。
例如,梳子可以用来按摩头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
此外,梳子还可以用来整理经书和念珠。
方丈被他的说辞打动了,决定购买一些梳子作为寺庙的用品。
接下来,这位销售人员又去了其他的寺庙和尼姑庵,使用类似的策略推销梳子。
他还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建议,那就是在梳子上刻上寺庙或尼姑庵的名字,作为纪念品出售给游客。
这样一来,梳子不仅有了实用功能,还具有了纪念意义。
很多寺庙和尼姑庵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订购了大量的梳子。
最终,这位销售人员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把梳子卖给了和尚。
他的成功秘诀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梳子从单纯的梳理工具转变为具有多种功能和意义的物品。
三、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思维和销售技巧:1.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这位销售人员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他发现了梳子的多种用途,并将其推销给了一个看似不需要梳子的群体。
2.发掘产品的附加价值:除了梳理头发的基本功能外,这位销售人员还发掘了梳子的其他用途。
这些附加的价值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使得和尚们愿意购买梳子。
3.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这位销售人员深入了解了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喜好。
他知道和尚们关心身体健康和精神压力等问题,因此着重强调了梳子的按摩功能。
他还了解到游客喜欢购买纪念品,因此提出了在梳子上刻字的建议。
4.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面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位销售人员没有放弃,而是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如何把梳子再推销给和尚(营销经典)

如何把梳子再推销给和尚(营销经典)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暂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
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
(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
(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
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
(点评: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对方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购买的欲望得以提升)“多谢施主高见,老纳明日安排人下山购梳。
”(点评:成功的推销应该让客户感觉购买决定是自己做出的,而非外人强加的)“不用如此麻烦,方丈,区区在下已为您备好了一批梳子,低价给您,也算是我对佛尽些心意吧!”(点评:成交绿灯闪现,立刻顺水推舟,很快进入合作签约主题)经商讨,李四以每把3元的价格卖给了老和尚10把梳子。
给和尚卖梳子的故事

给和尚卖梳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和尚,他在寺庙里修行多年,生活清贫,只靠布施度日。
有一天,他走出寺庙,来到了一个繁华的集市上。
他看见一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梳子,于是便走了过去。
摊主见到和尚,立刻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问道,“师父,您需要一把好梳子吗?我们这儿的梳子都是最好的,品质保证。
”。
和尚微微一笑,说道,“我修行多年,从未为外物所动,何来梳子之需?”。
摊主听了,脸上的笑容一僵,他想了想,便说,“师父,您虽然不需要梳子,但您可以帮我卖梳子啊。
您每天在寺庙里接触的人多,如果您帮我宣传一下,说不定会有人来买。
”。
和尚想了想,便点了点头,答应了摊主的请求。
于是,他便拿起几把梳子,开始在寺庙里宣传起来。
他告诉每一个来寺庙的人,这些梳子质量上乘,用起来非常顺手,还可以带来好运。
没想到,和尚的宣传竟然奏效了。
寺庙里的人们听了他的话,纷纷前来购买梳子。
摊主见到生意兴隆,非常高兴,于是便向和尚道谢,并送给他一些梳子作为报酬。
和尚接过梳子,微笑着说道,“我只是帮助你宣传了一下,这些梳子卖得好,并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它们的品质。
你应该感谢的是这些梳子。
”。
摊主听了,陷入沉思。
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的产品自然会被人们认可,不需要太多的花言巧语。
于是,他决定以后更加用心地经营自己的生意,提高产品质量,让产品说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产品不需要太多的炫耀和宣传,它们会凭借自身的品质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而和尚卖梳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举手投足,都可能改变别人的命运。
所以,让我们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好运永远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是一个营销学的故事。
3个推销员向和尚去推销梳子,第一个人苦苦游说只卖了一把;第二个人跟方丈说将梳子摆放在祠堂够前来烧香拜佛的人梳头,卖出了10把;第三个人惊人的卖出了1000把,并且得到了长期提供梳子的合同,他用的方法是说服方丈,让寺庙把梳子赠给前来烧香拜佛的人,梳子上面刻上“积善梳”,这样这个寺庙前来烧香拜佛的更多了,而且这个人还得到了长期提供梳子的合同。
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在想,和尚又没有头发怎样才能将梳子卖给和尚,最开始我想到的方法是故事中第二个人的方法。
我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卖给和尚梳子,不一定要在和尚身上做文章,和尚买了梳子不一定要自己用,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都是长着头发的。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
同一件事,换种方式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网络10-1班
陈丕享。
经典营销案例:卖梳子给和尚

卖梳子给和尚一家企业高薪招聘营销高手,张三、李四、王五分别报了名,总经理出了一个比较刁的题目:向山上寺庙的和尚卖梳子。
三个人拿了产品就上山了。
张三第一个回来了,张三向老总讲述了他是如何卖掉一把梳子的。
张三说,我拿这个梳子到山上寺庙找到老和尚,给他介绍了梳子的质量,老师父一听勃然大怒,认为我分明是羞辱出家人,于是乱棍将我轰了出去。
但是我仍不甘心,围着寺庙不停地转,转到第三天的时候,在后山和尚的烧火区,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在那里挠痒痒,于是我对小师父说,挠痒痒是不能用指甲去挠的,我这里有一个专用工具,我给你挠一下。
我就这样连蒙带骗地让十五岁的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接着李四也急匆匆地跑来了,李四卖了八把梳子,他讲述了自己卖梳子的经过。
他说,我经过一天的观察,发现所有和尚头上都没有头发,向他们卖梳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发现上山的游客头上有头发。
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因为山高风大,很多人在拜佛的时候头发比较零乱,于是我找到方丈说,如果头发凌乱,衣衫不整去拜佛,是对佛不尊敬,于是我建议方丈在寺庙里的八尊佛像后面各放一把梳子,边上贴一个告示:拜佛之前整理妆容。
这样我就卖了八把梳子。
王五第三个回来了,王五卖了三千把梳子。
大家十分吃惊,王五说,我观察了一天,发现和尚头上没有头发,要想让他买梳子不可能,而游客头上都有头发,经过仔细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就找到了方丈,因为我发现山上寺庙香火很旺,周一到周五有几千人,双休日有一两万人,寺里的香火钱收入非常可观。
我对方丈说,我有一个方法,能让每天的香火钱更多。
那个和尚是书法大家,我让他书“积善梳”三个字,然后请工匠刻在梳子上,而且做法事给梳子开光,所有捐香火钱的善男信女就送“积善梳”一把,结果那一天捐香火钱的人增加了许多,一下子卖掉三千把梳子。
通过故事中张三、李四和王五分别采用的三种销售方式,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点重要的启示:张三的销售方式——靠坑蒙拐骗只能维持一时;李四的销售方式——找到产品的功用、利益,可以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王五的销售方式——挖掘创造客户的内在需求,帮助其解决危机问题,则能畅销天下。
寓言故事: 把梳子卖给和尚

寓⾔故事: 把梳⼦卖给和尚
寓⾔故事: 把梳⼦卖给和尚
有四个营销员接到任务,到庙⾥找和尚推销梳⼦。
第⼀个营销员空⼿⽽回,说到了庙⾥,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所以⼀把都没卖掉。
第⼆个营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多把。
他介绍说,我告诉和尚,头⽪要经常梳梳,不仅⽌痒,还可以活络⾎脉,有益健康。
念经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
这样就卖掉⼀部分梳⼦。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把。
他说,我到庙⾥去,跟⽼和尚讲,你看这些⾹客多虔诚呀,在那⾥烧⾹磕头,磕了⼏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灰也落在他们头上。
你在每个庙堂的前⾯放⼀些梳⼦,他们磕完头、烧完⾹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客,下次还会再来。
这⼀来就卖掉了百⼗把。
第四位营销员回来说,他销掉了好⼏千把,⽽且还有订货。
他说,我到庙⾥跟⽼和尚说,庙⾥经常接受客⼈的捐赠,得有回报给⼈家,买梳⼦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
你在梳⼦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这们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谁来了就送,保证庙⾥⾹⽕更旺。
这⼀下就销掉了好⼏千把梳。
⼼语:如果不转变观念,要把梳⼦卖给和尚,简直是天⽅夜谭。
第四个营销员正是转变了推销的⽅法,便从不可能的'商机中,开发出了潜在的⼴阔市场。
如果每个⼈都像他⼀样换⼀种思维⽅式看问题,在思想和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我们⼜何尝不能把企业的各项⼯作搞好呢。
经典销售故事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和尚买梳子话说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到一家经营梳子的公司应聘,由于三个人条件都很好,所以经理老董不知道选哪一个人为好,这一天把他们三个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本公司的梳子是由云南上好的稀有云木加之云南一个老巫师自己配制的土方浸泡56天而加工制成的一流云梳,这梳子的功能有奇效,经常梳用可以活血化瘀,防止脑血管硬化和老年痴呆症。
你们三人条件都很好,但是我们只能要一个人,这样吧,给你们三人一人五十把梳子你们去卖,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把梳子卖给和尚,看谁卖的好,然后再定三个人选谁。
”第三天,三个人依次来到公司,董经理先问张三:“张三,你卖了几把梳子?”张三说:“董经理,我卖了一把梳子。
”董经理:“哦,谈谈你是怎么卖的?”张三说:“我早晨五点起床,用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十个寺庙,其中有九个寺庙都是叫人家给赶出来的,到了最后一个寺庙,我一进去就哀求人家,说你们发发慈悲吧,我都跑了一天啦,就买一把梳子把,人家看我可怜,于是就买了一把梳子。
”董经理点点头,又开始叫李四说:“李四,你说说吧。
”李四有点得意的说:“我卖了十把梳子,早晨起来我想,和尚是不需要梳子的,但是和尚周围的香客需要,香客大老远的跑到庙里进香,如果蓬头垢面的对佛不敬,我以此为理由,跑了十个寺院,卖了十把梳子。
”董经理听完很高兴的和李四握握手,有点颤抖的声音说:“辛苦你啦!”王五在一旁接过话说:“董经理,我卖了五十把梳子,还拉回了100把的订单。
”董经理听完,吃惊的眼睛都掉了一半,马上语无伦次的说:“哦,哦,快,快说说你,你是怎么。
卖的。
”王五不慌不忙的说:“我想和尚不需要梳子,和尚周边的香客也就只需要一把梳子即可,要想叫寺庙成为我们销售梳子的客源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怎么叫他们能把梳子合理的输出。
我就去了一个寺庙,跟老方丈说,我们的梳子功效神奇,可以活血化瘀和防止脑血管硬化,你们如果利用好它的特效功能,对前来进香捐赠的香客给与一定的回赠,叫寺庙里的师傅们给这些梳子再开开光,功利就一定会更加神奇,这样香客回家使用后就会感觉是佛的力量,会更加的敬佛和捐赠的。
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故事太有启发了!

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故事太有启发了!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1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会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2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3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4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5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道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无量佛!就买了1000把梳子。
6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个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梳子卖给和尚(一个经典的营销故事)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
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
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
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
”住持认为有理。
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
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
”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公司认
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
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的市场需求。
由于丙先生过人的智慧,公司决定聘请他为市场部主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
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
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
第二个版本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奶奶熊的,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会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
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
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
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
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到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无量佛!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
那人个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夫,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
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同学们看看,第一个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太厉害,用常理去考虑销售,是
不适合做销售的。
第二个人是在卖同情心,这是最低级的销售方法,叫“叩头营销”,是不能长久的。
三、四人为客户着想,可以说是“顾客满意战略”,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第五人不仅能够然顾客满意,还能迎合顾客心理,自然就会不会差。
第六人就已经达到了物我两重天的境界,不是在卖梳子,而是在卖护身符,把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五个人都回去给经理报到了,第六个人没有回去,他去找更多的寺院,他发掘到了一个市场,他要自己干。
自然,他成功了,他成千上万的向一个一个寺院卖梳子,掘到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