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简单来说,就是指某种物质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其数量减少到初始数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概念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放射性物质为例,它们会自发地发生衰变,变成其他物质。

而半衰期就是描述这种衰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

比如,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 10 天,那么经过 10 天后,这种元素的量就会减少一半。

二、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半衰期的计算通常基于指数衰减规律。

假设初始时刻某种物质的量为 N₀,经过时间 t 后剩余的量为 N,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N = N₀ ×(1/2)^(t / T)其中,T 就是该物质的半衰期。

通过这个公式,如果我们知道了初始量、剩余量和半衰期,就可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反之,如果知道了初始量、经过的时间和半衰期,也能算出剩余的量。

三、半衰期的影响因素半衰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内在性质,而不是外部条件。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外部环境可能会对物质的衰变过程产生微小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其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因为温度、压力、浓度等常见的物理条件而改变。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强磁场、高能辐射等极端环境,可能会对某些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

四、半衰期在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中,半衰期常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一定半衰期的中间产物,通过监测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反应的进程和途径。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某些自由基的反应就可以通过半衰期的研究来揭示反应的细节。

另外,在药物研发和环境化学中,半衰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往往遵循一定的半衰期规律,这对于确定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至关重要。

而对于环境中的污染物,了解其半衰期可以帮助评估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潜在危害。

五、半衰期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物理学中,半衰期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中。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引言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药物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消失速度,计算出药物的半衰期,探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包括实验动物(小鼠)、待测药物、药物浓度测定仪器等。

首先,选取一组小鼠作为实验组,按照一定剂量给予待测药物。

然后,通过定期采集小鼠血样,并使用药物浓度测定仪器测定血样中药物的浓度。

实验结束后,根据测定结果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根据测定结果,我们得到了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浓度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计算出了药物的半衰期。

讨论药物的半衰期是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半衰期与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途径、药物本身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测定血样中药物的浓度,计算出药物的半衰期,从而了解药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

实验的结果显示,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这表明药物在小鼠体内经历了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半衰期是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的消失速度。

通过计算药物的半衰期,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然后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药物的半衰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酶的活性、肾功能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消失速度,并计算出了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一、概括药物半衰期是指在生物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试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

1. 介绍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药物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经历生物转化或排出体外的一个过程。

它是指在药物治疗结束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从而制定更合适的用药方案。

首先了解药物半衰期有助于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不同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疗效,而有些药物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半衰期对于监测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浓度变化也非常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药物半衰期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用药指导。

药物半衰期对于预防药物副作用和过量中毒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提醒患者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避免因过量使用而导致药物中毒。

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半衰期名词解释

药理学半衰期名词解释

药理学半衰期名词解释药理学半衰期(Pharmacokinetics- Half-life)是药物在人体内消除的速度和程度的指标,衡量了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半衰期是指在药物达到平衡后,药物浓度降至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理学半衰期是一种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它对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半衰期的概念最早由药理学家Teorell 在 1936 年提出,用于描述药物的消失速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药理学半衰期已经成为药物设计、用药方案选择和药物监测的重要指标。

药理学半衰期主要受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影响。

首先,吸收过程决定了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

药物的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剂型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和速度。

其次,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药物可以分布到组织器官,如血液、肝脏、肺和肌肉,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作用效果。

再次,药物的代谢过程是指药物经过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次生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具有药理活性,也可以是无活性的。

代谢过程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个体的遗传特征、年龄、性别和疾病状态等因素。

最后,药物的排泄过程是指药物经过肾脏、肝脏和肠道的排泄。

肾脏是主要的排泄途径,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来排泄。

肝脏中的药物也可以通过肝脏排泄,药物在肝脏中被代谢并转化为次生代谢产物,然后通过胆汁排泄至肠道。

肠道中的药物则可以通过粪便排泄出体外。

半衰期的计算根据一阶消失动力学模型进行,其数学公式为:t1/2 = 0.693 / K其中t1/2为半衰期,0.693为常数,K为药物的消失常数。

消失常数是指药物每单位时间内消失的比例。

一阶动力学意味着药物的消失速率与其浓度成比例,即药物的半衰期是一个恒定的值。

半衰期越短,药物的消失速度越快;半衰期越长,药物的消失速度越慢。

药理学半衰期在临床上有很多的应用。

首先,半衰期可以用来确定药物的给药频率。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发表时间:2017-02-08T14:46:48.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作者:包英兰[导读] 通过抗菌药物半衰期能恰当的安排患者给药时间、药物使用间隔,发挥抗菌药物的最大功效。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广西合浦 536100)【摘要】目的: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医院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2000例,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入选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性情况。

结果:2000例患者服用抗菌药物类型较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分别占29.65%、24.1%及20.1%;10种常用的抗菌药物正常半衰期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四环素、卡那霉素,分别为6h和4h,并且患者抗菌药物药物剂量越大,给药时间越长,治疗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正常半衰期药物,确定给药时间。

结论:通过抗菌药物半衰期能恰当的安排患者给药时间、药物使用间隔,发挥抗菌药物的最大功效,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半衰期;给药时间;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45-02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较多,部分医院甚至出现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导致细菌、病毒耐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做出明确的规定[1]:临床上在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该主语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联合用药间隔,保证抗菌药物能发挥最大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药物PD、PK、PAE等在人体内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临床上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目前,临床上根据抗菌药物的相关特性,将抗菌药物分为6大类,即: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类及其他[3]。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摘要】浅谈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药物半衰期的关系,促进合理用药。

根据药物半衰期判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程度。

了解药物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药物清除的快慢多用“半衰期(T1/2)”表示。

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消除快的药物T1/2短,消除慢的药物T1/2长。

经5个T1/2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来的3%左右,可认为基本消除完毕。

1 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

1.1超快消除类药物(半衰期≤1小时)在血浆中维持某一合适浓度,给药次数就得较其他类药物频繁些,但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为保证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无论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1小时~4小时),都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半衰期为1.0小时~1.5小时,因此可以持续滴注。

1.2中等消除类(半衰期=4小时~8/小时)可取半衰期的长短作为给药间隔,如磺胺异恶唑半衰期为6.0小时,因此每隔6小时一次,即一日4次给药;又如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小时~11.5小时,因此给药每天3次。

1.3消除慢的药物(半衰期=8小时~12小时)如抗癫痫药扑痫酮半衰期为8±4.8,因此一日2~3次给药为宜;美西律半衰期是10小时~20小时,因此每天给药2次。

1.4极慢消除类(半衰期为>24小时)可按每天给药一次。

因为在给药间隔期间内,这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决不会像快速消除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如磺胺甲基嘧啶半衰期为15.0小时~45.0小时,因此一日只给药一次。

2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一些因素2.1不同的病人服用等剂量的某一药物,不一定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即使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有等同的药效。

在一个病人尚未出现药效,而在另一个病人可能已出现毒性反应,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遵守药物的半衰期和休药期制度

遵守药物的半衰期和休药期制度
农业部最近颁布了无公害食品猪肉新标准和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明令禁止使用21类40余种兽药及化一严格执行国家兽药法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的公告
浅谈动物源性食品HACCP体系 中兽药残留的综合控制措施
三、因畜制宜,合理用药
如果用错了药,不但造成浪费,还会造 成药害,严重时可危及患畜生命。要做 到对症下药,必须首先要辨症,这非一 日之功。对拿不准的病症,应请有经验 的兽医会诊,有条件的对病畜禽进行细 菌诊断和药敏试验。
四、药物的选择
1.选用无抗药性的药物 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在治疗畜禽疾病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有些被列入首选药物。但由于长时 间、大剂量使用,均已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有 的磺胺类药物甚至用到接近中毒量,疗效仍不理 想。这些药物残留在畜禽产品中,人食用后也会 产生程度不同的耐药性,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 危害。
谢谢大家!
七、正确使用兽医生物药品
兽医生物药品是根据兽医免疫学原理,利用 微生物、动物血液、组织制成的一种特殊药 品。包括供预防传染病发生的疫苗、菌苗、 类毒素;供治疗或紧急预防用的抗菌血清、 抗毒素、噬菌体、干扰素和供诊断传染病用 的兽医生物药品
使用上述药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药瓶上必须有完整的瓶签,并有厂名、 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失效日期、使用方法 产、剂量、稀释倍数。已稀释的药品当天必 须用完,未用完的应当废弃。用过的空瓶不 得乱扔,消毒后另用。注苗后3日-5日内, 要勤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五、遵守药物的半衰期和休 药期制度
给药间隔时间也不宜短于药物半衰期。 比如某种药物的半衰期为12小时,其在 体内产生疗效所需剂量是50毫克,首次 可给药100毫克,而后每隔12小时服50毫 克,药效既不会“脱节”,又不会产 生蓄积中毒。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那么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t1/2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t1/2=0.693/k,其中k为消除速度常数。

只要求得某一药的K值,即可按上式计算出该药物的体内半衰期。

例如某药服用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25ug%,5小时后血药浓度为19ug%,则该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Inco-Inc)/t=(In25-In19)/(5-2)=0.091h。

该药物的半衰期t1/2=0.693/k=7.6小时。

知道药物半衰期后,就可以适当参考半衰期的长短指导临床用药。

如庆大霉素在正常人的半衰期为1.798±0.419小时。

通过计算合理药用剂量方案,对于肾功基本正常的人,应为每日三次,每次肌注1.5mg/kg,这样句使药物在血中保持有效治疗浓度,也不会发生严重副反应,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

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

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2来表示。

由于tl/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tl/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2 (8±12h)]地高辛停药10d[tl/2 (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

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

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2≤1h)。

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

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此,针对tl/2≤1h 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

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

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

以青霉素为例,其REC是10µg/ml,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值分别是1.58~
3.04h、3.62~10.20h、
4.60~10.20h,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2=1~4 h)。

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

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
1
用药时间的延长,K21(室间转运速率常效)明显延长,Vdss(稳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使谷浓度升高,说明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肾毒性增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案,即增加了血中药物的峰浓度,加上其较长的PAE(抗生素后效应),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又降低了血中药物的谷浓度,减少了毒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量更安全合理
2.3中速消除类(tl/2=4~8h)。

此类药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1次/6h或1次/8h,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早晨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如氨茶碱、扑痫酮等。

但如此服药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为此缓释片将是这类药物的发展的方向,如茶碱缓释片等。

它们可使血中浓度维持12h~24h,每日仅需服2次(1次/12h)及1次即可。

2.4慢速消除类(tl/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1次/8h 或1次/12h。

如戊丙酸钠、硝苯吡啶。

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2~3次/d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少,如丙戊酸钠的缓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24h,硝苯地平控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2.5超慢速消除类(tl/2>24h)。

此类药物可1次/d或数日一次服用,但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d服药剂量往往比隔日1次服药剂量小一倍,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要小的多。

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如地高辛(tl/2=36~51h),利维爱(tl/2=48h)等。

2.6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tl/2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往往因人而易,用药剂量较难掌握。

若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苯妥英钠等。

3.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
3.1影响tl/2的生理因素:影响tl/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tl/2会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

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

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

影响tl/2其次的因素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

tl/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如异烟肼的N-乙酰化酶的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慢代谢比快代谢tl/2延长数倍或更多。

就必须引起重视,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3.2影响tl/2的病理因素:影响消除相半衰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为;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在肝脏衰竭时tl/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l/2明显延长;心衰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l/2明显延长。

3.3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tl/2明显延长,此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的监测来判断用药方案。

3.4最难以判断用药方案的患者为患有多种疾病,伴有多脏器损害。

病情在动态变化中。

药物相互作用又可能存在多种影响的患者。

此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有差错,干扰因素多,临床医师难以确定用药方案,此时可监测消除两点血浓度,C0(第一点),Cp(第二点)。

用K=-[1n(Cp/C0)]/t公式为(t为两点间隔时间),计算出tl/2=0.693/K,用此时的tl
2
/2判断用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常规用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体化用药方案。

消除相半衰期是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可使用药更合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