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我的教育信条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里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陶行知教育箴言

陶行知教育箴言

陶行知教育箴言1、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2、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3、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5、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7、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8、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9、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10、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教书育人篇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为人师表篇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因材施教篇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学方法篇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成功教育篇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创新与实践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养成性教育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教师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到农民中间去体验生活,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同甘共苦.要和学生家庭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断不能有一个例外.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简单地理解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实人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心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如果你想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应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尽量奉献你的爱,让你的爱悄悄地润泽学生的心田;尽量奉献你的微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鼓起向上的勇气.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的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助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博大无私,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我们用“真爱”、“宽容”、“尊重”、“信任”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我们就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看着快乐的学生,我们的心中就洋溢着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赠人以玫瑰,则手留余香”,教师这个职业是时时给予爱、收获爱的职业.将爱的种子无私地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收获的必定是几倍于此的爱的果实.当看到已毕业的学生结伴回到母校来看望曾经的老师时,当收到学生的节日贺卡时,当接到学生打来祝福的时,当在大街上有一个似曾相识又不太认识的大孩子叫你名字的时候……那一刻的幸福感又怎能用笔墨来形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幸福;只有教师时时处处洋溢着幸福,学生才会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当然,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能把工作当做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我们不提倡做“工作狂”,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的人,是苦行僧,是清教徒.不懂得休息便不懂得工作,不懂得工作便不懂得生活.幸福的教师常常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不死板,做事灵活机动,活得有趣味,自己一生都开心,走到哪里,就把欢笑和快乐带到哪里,给家人、亲人、同事、朋友、学生,乃至路人,都带来笑声,使他们都活得愉快开心,让大家都一起快乐、幸福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样的幸福境界.我为什么当老师1.教师——神圣而高尚.她赠予我能量,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她给我力量,让我在穷途末路重新振作;她让人学会什么是爱,她让人懂得什么叫快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去爱更多的人,把快乐传递得更远,这,是我相当老师的主要原因,我爱教师职业.…….小树苗成长为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小孩成长为大人需要教育和关爱.我爱老师,更爱影响我人生的教师岗位,我希望把我的快乐和爱心带给更多的人,所以我想当老师.因材施教1.牡丹,艳丽夺目,光彩照人,开出娇艳的花朵,共世人欣赏.莲花,虽不及牡丹妖娆,却洁白清秀,可净化一方水土.茉莉,虽不及莲花大气,却娇小可人,可沏出一壶沁人心脾的花茶.菊花,虽不及茉莉芳香,却独具一格,可入药三分.…….正如,牡丹、莲花、茉莉、菊花一样,他们形态各异,却有各自的魅力与用途.因此,教师应该当学生成长过程的优秀花匠,善于发现“花朵”的内在潜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散发醉人的芬芳,缔造别样的精彩.2.每一篇漫天飞舞的雪花,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美姿;每一片生机勃勃的树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叶脉;同样,每一位前途无量的学生,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3.德国着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亦如此,何况是人呢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曾有言云:“在教师的手里操纵者幼年人的命运,也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的确如此,教师就像勤勤恳恳的园丁,唯有辛勤的劳作与耕耘,才能培育出满园扑鼻的芬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开启着,是孜孜不倦的箴言,掀启这人类生命的新篇章.一个德艺双馨的教师,能用她的德行,感化世间的万物苍生;一个满怀学时经纶的教师,能用她的魅力,感召人世间的气象万千;一个心中充盈着爱的教师,能用她的人格,感动普天下的芸芸众生.……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尊重的老师,理应是一位德艺双馨、饱含学识、心中充满大爱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的娇艳之花得以竞相开放,才能让教育的智慧之树得以万古长青.1.“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平凡的世界中哥哥孙少安对弟弟孙少平这样说.教师,是可以带给一个人光明,带给一个家希望,带给一个国家未来的职业,其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愿意挑战这份任重道远而又神圣光荣的教师工作,愿尽绵薄之力去“擦亮星星”,点燃梦想.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2.毛主席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事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事业,做的是打地基的事情,而我坚信:教师强,则少年强,我愿化身打地基的一块砖,做“强教师”,教“强少年”.3.“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触动另一个灵魂”,教师职业可以让人如此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我神向往之,故,立志以行践之.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对于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可以总
结为以下几点:
1. 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他主张学生应该得到多个领域的培养,而
不仅仅是专注于学术成绩。

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更好
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2. 重视实践和体验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他
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强调个性发展和自主研究
陶行知倡导个性发展和自主研究。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主动研究和探索。

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精髓在于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实践和体验、强调个性发展和自主研究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

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现用八个字来阐述(也许不够全面)。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

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

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本原。

陶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

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

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 ,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

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

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

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

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

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

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谈教育摘抄

陶行知谈教育摘抄

陶行知谈教育摘抄
以下是陶行知关于教育的摘抄:
1、教育要追求人类的尊严、平等和自由,而非只是追求功利和权力的欲望。

2、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

3、教育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4、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而非只是强制性地灌输知识。

5、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7、教育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8、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有完整人格的人。

9、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箴言

陶行知教育箴言

陶行知教育箴言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箴言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陶行知教育箴言为题,探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教育箴言代表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

他提出的教育箴言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以生命为中心,以生活为本”。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生活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是为了应试考试,而应该是为了学生整个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以生活为本”是指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陶行知主张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通过亲自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探索。

他认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比书本知识更有价值,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在教育箴言中还提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应该从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美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要注重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

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师的角色和使命。

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理念。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

在教育箴言中,陶行知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大哥,是学生的长辈,是学生的知心人”的观点,这体现了他对教师的高度期望和要求。

陶行知提出的这些教育箴言,不仅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启发,也对于教育者、教育机构以及整个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与当代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

他的教育思想也提醒教育者们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追求学术成绩的提高。

总结起来,陶行知教育箴言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非常丰富和深远。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考试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生活能力。

我们的信条陶行知读后感

我们的信条陶行知读后感

我们的信条陶行知读后感摘要:一、引言:提及信条和陶行知的背景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概述三、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应用四、读后感的总结与个人启示正文:【引言】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些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来指引我们前进。

陶行知的《我们的信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它为我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概述】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他强调:“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去创造。

”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创新。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应用】在实践中,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

他提倡将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

此外,他还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教师应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读后感的总结与个人启示】读完《我们的信条》,我深受启发。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陶行知的《我们的信条》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教育经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当这一思想与力图改造中国民众之生活这样的目标相结合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3.联系与区别都批评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实质是秉承老师杜威的思想,但在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中却结出了两个不同的果实。

杜威由“教育即生活”而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若干改造主张,如课程生活化、学校社会化、做中学、教师指导下的儿童中心等等。

陶行知旨在于关注改造大众生活的教育,同时,他又是根据自己对杜威的理解来阐发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我的教育信条(一) 2009-10-21 13:26中国最大的幼儿园连锁点击了解详情一、师德修养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

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已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这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918年11月3日《教育与职业》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

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原载1919年9月《教育潮》第1卷第4期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

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

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自勉并勉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诗》1924年3月15日,1947年4月郭沫若审编的《行知诗歌集》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

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

比方这里定山已是一个社会,我们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弘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

虽然时间不各市地我立刻完全成功,但是我们干一段去了,可以把未完工作交给第二届同学,以至于第三届第四届第十届……同学去干。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录自1934年上海儿童书局版孙铭勋编著《古庙活菩萨》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

……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

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会合一讨论集》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

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原载《行知研究》总第18期纸上的教育改造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中国教育改造>自序》1917年,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小人居高位如在厅里挂画像,挂得愈高,愈见其小。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卷12期我们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去工作,便觉得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分亲近。

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

——《第二年的晓庄》,原载1929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3期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在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第二年的晓庄》,原载1929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3期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中国大众教育的问题》1936年,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象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这里的教师们,要有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的修养,……。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1951年4月《育才学校》方针:甲、以严肃认真态度律己;乙、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丙、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

——《育才创办年计划大纲》,1951年4月《育才学校》你心里的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依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势力创造出来的。

——《谈生活教育》1939年12月,《陶行知文集》第692页有了觉悟才起信仰而生出力量。

但觉悟又从何而来?从研究而来。

研究是追求真理即是求知之行。

那末觉悟是从行而来,从“求知之行”而来。

——《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1940年3月15日),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我对于工作也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

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牢守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

……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

人常说,做事要“敏捷”,这是对的。

但我觉得做事只是做到敏捷还不够,敏捷是敏捷了,因敏捷而做错了怎么办?所以敏捷之下必须加上“正确”二字,工作做捷而正确才有效力。

……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

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

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凭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每天四问》,1951年4月《育才学校》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

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唐僧向西天取经,遭遇八十一难,不知者以为他是自寻苦吃,其实他是抱着一个宏愿要完成,看破生死,乐而忘苦。

总之,人生与患难有不解之缘。

患难给有志者以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

有了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还必须有战到底之意志,才能克服大难,以至于成。

一个人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是永远不会被患者压倒,那他成亦成,败亦成,而不是世俗所谓之成败了。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1951年4月《育才学校》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

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

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

——《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1917年1月8日,1928年1月31日《乡教丛讯》2卷2期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我本来是个中国的平民。

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

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

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

经过一番觉悟,我就象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9年7月《行知书信》二、教师作用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

倘若有活的教师,各办一所活的小学,作为改造各个乡村的中心,再以师范学校总其成,继续不断的领导各校各村前进,不出十年,必著成效。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原载1929年2月《地方教育》第1期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铲,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

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学校现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1927年12月《时事新报》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我记得一个土地庙前写着一幅对联说:“庙小韩大;天高日月长。

”小学校便有如此气魄。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卷12期导师须是一个火把两头烧。

他一方面要把小孩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

这件事是很容易成功,大概只须一次演讲就行。

另一方面,他要把大人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大人都愿拜小孩子做先生,不再轻视小朋友。

——《怎样指导小先生》,1934年4月1日《生活教育》1卷4期他们有农人的身手,他们都能够做农民的工作。

第一,他们因此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艰难和一切问题,并且容易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第二,他们有了农人的身手,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园艺等工作,象他们宁产低额薪俸,种园一事,不无小补;第三,他们有了农人身手,在乡间便有用武之地,因此便有多办学之乐而少办学之苦。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他们有科学的头脑,他们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

他们对于科学农业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感到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很切心希望把这些科学常识介绍给农人。

这是乡村教师最应当有的态度。

如此,才能控制一般农民社会的守旧性。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他们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小学变成发明机,把电力送到农家去,使家家发出光明来。

虽然全校只有一个教师,也觉得孤单寂寞。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活的线,把学校和社会连接起来了。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三、教学相长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

后生可畏,正是此意。

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