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湿性愈合的理念
湿性愈合理念 在伤口护理中的应用

PLA HEALTH解放军健康2019.5■■文/熊新娟梁洪静图/俄立谦伤口护理在我国古代就有历史记 载,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以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 目》中,都对传统的中药处理和伤口治 疗进行了阐述。
18世纪末之后,伤口的处理都是以 干性愈合为主,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 际伤口治疗理念逐渐以干性愈合转变为 湿性愈合。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 医护人员对伤口湿性愈合的认识和国外 新型敷料的引进,我国国内的伤口护理 方法也在转变。
何为湿性愈合?1962年,英国动物生理学家乔 治•温特经动物实验发现,聚乙烯膜覆 盖保护伤口愈合的时间较暴露伤口疗法 缩短50%。
1963年,科学家们在人体进 行了伤口干性愈合与湿性愈合对照实 验,证实了湿性愈合时间及效果优于干 性愈合。
此理念,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各 类伤口,如手术切口、烧伤、感染性 伤口、压力性损伤等9但是,由于干 性愈合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至今湿性愈合理念还未被人们普 遍接受。
举例说明,对于皮肤擦伤,我们 日常的处理一般都是消消毒、晾干等伤 口结痂干性愈合,或者不消毒直接等伤 口结痂愈合,一般会经历结痂、发炎、 脱落、再结痂的过程,愈合过程及时间 不可控制。
而如果我们接受了湿性愈合 理念,一片水胶体透明敷料外敷,可以 让人们免受伤口碰水红肿发炎、结痂脱 落、愈合缓慢之苦。
按要求换药到完全愈合后去除贴膜 时,可以让皮肤像剥了壳的鸡蛋一样重 生;对于老年卧床患者的压力性损伤,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褥疮,在伤口床准备 好之后,通过敷料给予伤口创面湿性环 境,可以快速愈合;对于浅二度以下的 烧伤烫伤,在急性期处理、烧烫伤药物 使用之后,外敷水胶体可以使伤口快速 湿性愈合。
促进伤口愈合机制是什么?伤口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伤口、慢性伤口。
以急性伤口为例,急性伤口的 愈合分为有序的出血期、炎症期、增生期、改建期,急性伤口经过及时妥当的 处理,大部分可以生理性愈合。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贵州省骨科医院
伤口及伤口愈合的基本概念
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覆盖了人体的整个体 表,其面积约2平方米,重量约4.5~5kg。 伤口或称皮肤组织损伤是临床护士最常遇到 的问题,伤口护理(包括压疮护理)始终是护 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预防和处理 伤口的结果常常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一个重 要指标。
环境异物,如灰尘 敷料纤维或手术缝线 局部感染体征 创面周围皮肤状况
36
创面的解剖部位
伤口渗出液 (Exudate)
量 - 少量(5ml/24小時)
中量(5-10ml/24小時) 多量(>10ml/24小時) - 衡量敷料的干、湿作记录 顏色 - 清澈, 粉紅水样, 黃脓, 黄绿脓, 褐色
颜色:清澈;血水样;黄脓;绿黄脓;褐色;______ 气味:无味;有异味;有臭味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红斑;苍白;浸渍;色素沉着;水肿;坏死;_____ 疼痛:局部 / 全身;长时间存在;偶尔;换药时;没有 伤口愈合阶段:肉芽生长阶段;上皮生长阶段 曾给予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全身性:
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Turner报告持续的湿润治疗 使病人伤口面积缩小明显加快,大量肉芽组织形 成并可见上皮快速再生。Knighton也发现应用 封闭敷料密闭伤口后,伤口基底床保持湿润状态 且形成低氧环境,在此综合作用下刺激毛细血管 生长和再生,成为肉芽生长的基础。1992年, Wheeland的研究也表明湿润环境下不结痂,而 结痂会阻碍表皮细胞迁移,因为细胞的迁移主要 从创缘开始,而结痂迫使
伤口护理
干性坏疽
有腐肉的伤口
肉芽形成 上皮生长
蒋奇霞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处理目标
• 将渗液的不利作用减至最少 • 有利作用增至最大 • 渗液量不分取决于伤口面积 • 伤口渗液量变化时需要对伤口和全身重新
评估 • 尽可能处理好原发病
有效的渗液处理
• 治疗原发病 • 改善伤口床环境 • 预防和治疗渗液相关 问题 • 选择有效的敷料 • 清创
自溶清创理论
• 应用湿性敷料水化伤口 • 软化坏死痂皮 • 渗液中含有吞噬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产生
的溶解素能溶解坏死组织
• 伤口内自身酶也使失活组织液化 • 每次更换敷料去除坏死组织 • 保持伤口洁净,此过程称之为自溶清创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制
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 低氧/无氧的愈合环境 微酸的愈合环境 自溶清创的愈合环境
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
促进生长因子释放,刺激细胞增 殖 促进生长因子受体与生长因子结 合 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及其功能增强 加快表皮细胞迁移的速度
维或银离子敷料 • 肉芽全层伤口:水胶体敷料填充或美盐 • 肉芽水肿:美盐 • 肉芽过长:美皮康或泡沫
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实践
• 90年代初,Turner报告持续的湿润治疗使 病人伤口面积缩小明显加快,大量肉芽组 织形成并可见上皮快速再生
• Knighton也发现应用封闭敷料使伤口基底 床保持湿润状态且形成低氧环境,有利于 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
后切口、子宫癌根治术后切口等 • 肿瘤病人并发伤口
最多见为压疮 其次是放射性皮肤损伤
肿瘤伤口的处理难点
• 有肿瘤细胞生长,处理时须特别保护周围 组织,防止扩散和种植
• 伤口血管受到肿瘤细胞侵蚀,易出血难以 控制,侵蚀动脉可出现致命性出血
• 多重感染难以控制,引发多器官功能失调 或衰竭
• 渗液和恶臭难以控制
•水 • 电介质 • 营养物质 • 炎症介质 • 白细胞 • 蛋白消化酶 • 生长因子 • 代谢产物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和应用

创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 血管生成,促进多种生长 因子释放并发挥活性
减少更换次数, 缓解创面疼痛 减少瘢痕形成
湿性界面,不增加感染机率
伤口愈合速度加快 瘢痕小,实现创面美容 感染率大为降低 缓解创面疼痛 更换轻松,病人无痛苦 可洗澡 对外观及肢体功能影响小 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3)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 (4)有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
(5) 降低感染的机会
(6) 保持创面恒温,利于组织生长 ;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 的再次机械性损伤。保护创面的神 经末梢,减轻疼痛。
湿性环境加速伤口愈合
防止痂皮形成
不粘连新生成的 肉芽组织,更换无痛
有利于纤维蛋白及 坏死组织的溶解
1
2
4
3
第1天
第1天
第5天
第8天
第13天
第16天
Pa ge 33
骶尾部压疮,清洗后
使用藻酸 Ag 1周后, 伤口床更清洁,肉芽
组织生长,感染得到 控制源自使用藻酸 Ag 2周后, 100%为健康的肉芽
组织
使用藻酸Ag3周后,肉 芽组织生长良好
09 September 2019
特点: ◦ 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受压部位组 织缺血、缺氧,小动脉反应性扩张,使局部呈充血状, 局部皮肤表现为红斑以及轻度水肿。
不同的愈合阶段……
伤口愈合的不同时期,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不一样,进而对护理需求和敷料的选择也不相同
清创胶
藻酸盐敷料 渗液吸收贴
溃疡贴 透明贴
止血 促进愈合 提供保护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ppt课件

处理方法。
9、伤口湿性愈合的核心
湿润
10、湿性愈合的优点
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促进渗液中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 保持创面恒温,加快细胞分裂促进创面愈合 局部湿润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机械
性损伤,减少更换敷料时的损伤和疼痛 保护创面神经末梢,减少疼痛 封闭性保湿环境敷料形成屏障,降低感染几率。
11、敷料的分类
传统敷料
现代敷料
活性敷料
①纱布 ②人工合成纤维
①水凝胶 ②藻酸盐 ③水胶体、泡沫类
①抗菌辅料 ②含生长因子类敷料
12、传统敷料的不足
易有棉线脱落,形成异物 吸收能力有限,容易浸渍周围皮肤 容易干燥,粘连伤口,造成再次损伤 浸透后细菌容易侵入
水合变软
清除腐肉,促进肉芽生长
提供适宜环境--促进肉芽 生长,渗液管理
提供湿性环境/保护新生组织
7、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发展
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 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1962年,Dr.Geoge Winter在“幼猪皮肤表浅性上皮形 成速度和瘢痕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 的伤口,其上皮化率增快了1倍。首次证实:湿润且具 通透性的伤口敷料加速愈合过程
Thank you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963年,Hinman和Maibach证实了湿性愈合的科学性 七十年代“湿性伤口愈合”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八十年代诞生了第一代保湿性水胶体敷料
8、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发展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及护理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及护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护理人员对伤口的处理一直是充当协助医生做伤口治疗与护理,也就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基本上很少参与患者整体及伤口的仔细观察、评估、并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给医生,以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
而护理人员又是无时无刻地接触患者,她们能得到临床第一手资料,因此伤口护理必须由护理人员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欧美伤口护理已经是护理的范畴,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伤口护理的认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伤口愈合理论1.1 干性愈合——传统的临床伤口护理观:该理论认为,伤口的愈合需干燥的环境,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透气的敷料才能使伤口获得足够的氧气,以供细胞生长。
1.1.1 干性愈合缺点1.1.1.1 容易使伤口脱水,形成结痂,阻碍上皮细胞的爬行,而且使生物活性物质丢失。
1.1.1.2 敷料还会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再次性损伤导致伤口愈合速度缓慢。
1.1.1.3 渗漏快速,需频繁更换敷料,无法保持伤口的温度和湿度,导致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延长了愈合的时间,增加护理工作量。
1.1.1.4 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不能有效的防止细菌的侵入。
1.2 湿性愈合——现代的临床伤口护理观:湿性伤口愈合理念是使创面在密闭性及半密闭性敷料下,保持其适度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1.2.1 湿性愈原理1.2.1.1 有利于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的溶解。
伤口的愈合首先是要清除坏死组织及其沉淀的纤维蛋白,在适度湿润环境下,渗出物中含有的组织蛋白溶解酶保留在创面的渗出物中,从而促进坏死组织的溶解与吸收。
1.2.1.2 调节创面的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刺激细胞增殖。
胶原纤维与上皮细胞的生成同创面的氧张力密切相关,而低氧状态的张力,非常有利于上皮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生成,且更利于创面的愈合。
1.2.1.3 湿性愈合环境能保持创面的恒温,利于组织生长;且阻止结痂形成,敷料不与新生肉芽组织粘连,避免更换敷料时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
湿性愈合理念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128智慧健康Smart Healthcare2021年1月第7卷第3期No.3 Issue, Vol.7, January, 2021•建康科学.建康管理芪学DOI:10.19335/ki.2096-1219.2021.3.043湿性愈合理念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应用分析陈进,喻培(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目的对湿性愈合理念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干预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 2019年10月我院58例慢性伤口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人数均等的2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湿性 愈合理念管理,对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对照组患者黑期、红期、黄期创面愈合时间短 于观察组,统计存在显著差异(/^〈o.o s)。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评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统计有显著差异(户<0.05)。
结论湿性愈合理念可以促进慢性伤口更快的愈合。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念;慢性伤口;愈合护理本文引用格式:陈进,喻培.湿性愈合理念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智慧健康,2021,7(3):128-129,181.Application Analysis of Wet Healing Concept InNursing Care of Chronic Wound HealingCHEN Jin, YU Pei(Da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wet healing concept in care of chronic wound healing. Methods choose 58 patients with chronic wound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8 to October 2019,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 with equal numbers randomly.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t healing concept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Evaluate wound healing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wound healing time in black, red, and yellow phases of control group was shorter th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F<0.05). Effective rate of wound healing assessmen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Satisfaction degre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0.05). Conclusion wet healing concept can promote faster healing of chronic wounds.KEYWORDS: Wet healing concept; Chronic wound; Healing care〇引言慢性伤口尚无明确定义,现阶段临床中多是 指愈合时间超过8周的伤口,慢性伤口多以压疮、溃疡等类型为主,患者皮肤自愈能力差、创面愈 合时间长、创面疼痛显著。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原理
(3)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如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以及白介素-1等,上述生长因子在创 面的愈合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伤口护理是频繁更换敷料或用冷溶液 冲洗伤口,这样常常造成伤口局部温度比 正常体温低2~5℃,从而阻碍伤口的愈 合过程。
密闭的环境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系首次发现在 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 倍,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
“伤口透气”--陈旧的伤口愈合观念认为伤口愈合 需要氧气的作用,但事实上,是利用人体体内血红蛋 白的氧合作用,大气氧是不能被伤口直接所利用的。 密闭的环境--保持伤口的湿润,为伤口愈合提供了适 宜的温度,湿度及PH值。
湿性愈合环境的优点
(4)更换敷料时,不粘连伤口,减少 机械性损伤,减轻伤口的疼痛。
(5)能够管理不同程度的渗液,保持 适当的湿性环境,而不是潮湿的愈合环 境。(过湿会造成肉芽过度增生和伤口 周围皮肤浸渍)
湿性愈合环境的优点
(6)减少更换次数,缩短伤口的 愈合时间,节省换药时间和开支。
(7)防水。提高生活质量,可以 沐浴;防止伤口污染。
干性环境
细胞只会“游泳”,不会“飞”!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 适度湿润的环境+密闭的环境
伤口湿性愈合原理
(1)调节创面氧张力,促进毛细血 管的形成: 上皮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生成与创面的 氧张力密切相关,已证实低氧张力有 利于上皮细胞和胶原的生成,从而有 利于创面的愈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二、微酸的愈合环境:
1.酸性环境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
III型胶原是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之一
2.皮肤为弱酸性,也是理想的伤口愈合环境
封闭的伤口环境呈弱酸性(6.4+-0.5)
开放伤口PH>7.1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三、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
1.促进多种生长因组织蛋白溶解酶,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 蛋白的溶解
的敷料才能使伤口获得足够氧气,以供
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 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方法是开放 伤口,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创面局部脱水,形成结痂,阻碍
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 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
菌感染,成为主要的伤口护理方法,开创
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研制各类
新型敷料
希望这种敷料既能吸收创面渗液获得
充分引流,又能将渗液全部或部分保
留在覆盖物中,维持一个湿润的环境。
干性愈合环境?
该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干燥环境,有 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促进伤口愈合,透气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
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绳索或碎布片等
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至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应用自体皮移
植(1870)、异种皮移植(1880)及尸
体皮移植(1881)等生物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18世纪以前,伤口护理主要依靠经验,多 使用自然物品 19世纪,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使用干 性敷料覆盖伤口,保持伤口干燥,避免细
性伤口愈合理论已被欧美国家医疗
界接受
国内外现状
2000年8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
局(FDA)在新颁布的行业指南中 指出: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 伤口处理方法。
国内外现状
在我国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坚持暴露和干燥疗法
湿性疗法
多数人采用折中的办法:
半暴露疗法
湿性愈合疗法伤口处理流程
评估全身和伤口局部情况→分析影 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局部清洗清创 →选择敷料覆盖或封闭伤口→评价 并调整方案→伤口愈合。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Turner 在1990年再次证实湿润环 境能迅速缩小创面,增加肉芽组织, 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适度湿润+密闭的环境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一、低氧/无氧的愈合环境:
1.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生长因子
2. 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3. 低氧时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
的结论。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81年,美国
加州大学旧金山
新血管的增生随着 伤口大气氧含量 无大气氧存在下 的降低而增加 血管增生速度为 大气氧存在时 的 6倍
分校外科系首次
发现伤口的含氧
量与血管增生的
关系
“伤口透气”--陈旧的伤口愈合观 念认为伤口愈合需要氧气的作用,但 事实上,是利用人体体内血红蛋白的 氧合作用,大气氧是不能被伤口直接 所利用的。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频繁更换敷料,使创面局部温度下 降,
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
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不能阻隔
细菌入侵,交叉感染的机会多 结痂造成伤口疼痛
干性环境
细胞只会“游泳”,不会“飞”!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
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
度明显加快。
结语
湿性疗法有助于伤口愈合,提供最适宜伤口愈合的环
境,可替代传统换药
1. 不会形成干痂,减少敷料更换时机械性损伤创面
2.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3. 换药时痛感明显减轻,感觉舒适、方便
4. 操作简便,减少换药次数
5. 延长换药间隔时间,减少护理成本
6. 降低伤口感染的机会 7. 增加患者舒适度
4.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
保护创面的神经末梢
湿性愈合的机理
四、降低感染的机会
湿性敷料创面感染率:2.6%
传统创面处理下(干性)感染率:7.1%
湿性愈合的机理
五、保持创面恒温:
利于细胞有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速度增加108%
干燥与湿润环境对比
国内外现状
经过40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湿
∂ 不刺激伤口及周围皮肤
∂ 保持伤口温度37℃
∂ 选用适当的敷料,保持伤口湿润,
有助肉芽组织生长
伤口愈合过程
国内外现状
伤口处理发展历史
湿性愈合理念
湿性愈合机理
干性愈合弊端
湿性愈合理念产生
正常伤口 愈合过程
炎症期
修复期 (增生期)
成熟期 (重塑期)
第一阶段:炎症期
主要参与的细胞: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湿性伤口愈合的理念
ET 王祖晶 bendan611@
湿性愈合理论
使用各种新型敷料,促进坏死组织、痂
皮的软化、溶解、清除,营造适度湿润、 微酸、低氧或无氧及接近于体温的伤口温
度的微环境,从而加快伤口愈合。
正确的伤口护理理念
∂ 提供最适宜的伤口愈合环境 ∂ 清除坏死组织
∂ 防止细菌入侵伤口
谢谢聆听!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伤口处理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开始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留下了对伤口处理
的记载.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几千年前,开始以天然材料(包括蜂蜜、 蜘蛛网、植物提取物、苔藓、动物粪便等) 用于创面止血、吸收渗出液,有促进创面 愈合的作用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1500-1600古埃及人开始 用纱草纸作为敷料
细胞活动现象:凝血、炎症反应
伤口的特征:红、肿、热、痛
持续时间:从开始有伤口,持续2-4天
第二阶段:增生期
主要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 伤口表现:肉芽填充 伤口收缩 上皮爬行 持续时间:2-4天~24天 又分为: 肉芽形成期 上皮再生期
第三阶段:重塑期
主要参与细胞:巨噬细胞、胶原蛋白 细胞活动现象:血管萎缩、胶原蛋白重组 伤口特征:伤口瘢痕收缩、颜色变浅 持续时间:24天至数年 疤痕愈合的再好,愈合后强度也只能达到80%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62年,英国的G.D.Winter博士在“幼猪皮 肤表浅性上皮形成速度和瘢痕形成”的研究 中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 化率增加了1倍。首次证实:湿润且具通透性 的伤口敷料加速愈合过程。 首次发表于《Nature》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Hinman 1963 年
首次在人体伤口 处理中得出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