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合集下载

微生态活菌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活菌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微生态活菌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微生态活菌制剂对小儿肠易激综合征 (IBS)中腹泻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60例IB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均口服思密达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外加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观察疗效。

结果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30例中有效率为93.3%明显比对照组30例的有效率76.7%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1)。

结论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对小儿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小儿肠易激综合征 (IBS)腹泻随着环境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小儿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日趋增高。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对肠道的菌群不耐受,易受引起这些菌群的失调而出现小儿肠易激综合征,引起小儿腹泻,临床上治疗腹泻的方法较多,但因小儿特殊的身体状况,不耐受腹泻,易导致小儿水液电解质失衡等,而疗效不确切。

现作者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微生态活菌制剂培菲康辅助思密达治疗 IBS腹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根据国际罗马标准[1],选择60例患有IBS腹泻的患儿,排除有肠道器质性的疾病。

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7.6岁。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7.8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症状及体征上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于用药前1周,停止服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一天3次,每次3g;治疗组在口服思密达的同时,加上培菲康 420mg,每次3次,两组的疗程均为6周。

1.3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3天内,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均消失;有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明显好转,明显改善全身症状,但没消失;无效:治疗3天后,患儿的粪便性状、次数和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有恶化倾向。

2结果经6周治疗后,治疗组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中,显效10例、有效l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2 0世 纪 5 0年代开始研究 , 进入 2 1世 纪我 国微生 态学有 了长 足的进 步… 。随着 分子 生物 学技 术 在感 染 微生 态学 上 的应 用 , 胃肠道微 生物 的研究 取得 了很大 的进 展。最新 的一项 对 名 为“ 人类肠道宏 基 因组 计划 ” Me HI 的研 究结 果显 示 , ( t T) a 人类 胃肠道 中存 在 100—1 0 0 0种细菌 J 5 。其 中主要 以拟杆 菌属 、 梭菌 、 乳杆菌 、 大肠埃 希 菌 , 量 超过 10 4 约 1 于 数 1 , O倍 人体细胞。正常情况下 , 主、 宿 正常微生 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 个 微生 态系统 , 三者之 间保持 “ 动态平衡” 一旦这种平 衡遭到 , 破 坏则引起微生态失 调 j 。微生 态制 剂对儿 童腹泻 病 , 包括
接 受抗 生素治疗后 一段 时问 内出现腹 泻 , 不能 以任何 明确 且 病 因解 释时 , 均应 考虑 A D。轻度 A D不用 特殊治疗 , A A 只要 停 用抗 生素 , 当对症 治疗 , 适 多能 自行恢 复 。对不能停 止使用 抗 生素而出现的 A D患者 , A 给予保 护肠道黏膜 和适 当补 充益 生 菌制剂。应用益生 菌 的作 用是改 善肠 道菌 群的组成 , 拮抗 肠道致病菌 , 阻止 由病原 体引起 的上皮 细胞 支架 和紧密 连接 蛋 白的破坏 , 提高 黏膜屏 障功能 J达到恢 复。 , 2 2 预防和治疗过敏 性疾病 : 敏性疾病 是儿科 常见 疾病 。 . 过 循证 医学资料倾 向于环境 因素的重要 性 ,卫 生假说 ” “ 认为 , 儿 童在生命早期 缺 乏微 生 物接 触是 导致 过 敏性疾 病 的 主要原 因 。流行病学调 查资 料和实验 室研究 结果 均认 为 , 童生命 儿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医药科研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曹小艳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妇幼保健院,陕西西安 710200)摘要:目的:分析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

研究组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家属治疗满意度、患儿舒适度。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消化系统疾病患儿采取微生态调节剂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强疗效,提高患儿舒适度,且不良反应少,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关键词:微生态调节剂;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儿科常见病。

常见的有炎症性肠病、十二指肠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以及儿童腹泻等,严重威胁患儿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给患儿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1]。

正常菌群可以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抵抗致病菌的入侵,其中肠道菌群有益正常菌群在小儿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3]。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微生态调节剂也在儿科中应用广泛[4]。

为了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

研究组:男患儿17例,女患儿13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4.12±1.11)岁。

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1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9岁,平均年龄(4.31±1.21)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21年1月第28卷第2期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余红霞消化性疾病儿科常见,发病机制与儿童身体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消化能力弱、肠道菌群失调等有直接关系。

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促进体内微生物平衡,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笔者收集我科收治的100例儿科消化性疾病患儿,分析其治疗处方中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情况,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儿科消化性疾病患儿100例(治疗处方100张),均符合儿科消化性疾病临床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准确;排除肿瘤、重症消化性疾病、传染疾病等。

年龄3个月至8岁,平均(3.5±0.5)岁。

1.2 文献分析法 以“微生态制剂”“消化性疾病”“儿科”等为关键词,从万方、知网文献资料数据库中收集参考文献,支持本次微生态制剂用药分析,为其提供立项与讨论基础。

分析处方中的微生态制剂种类、治疗疾病情况、联合用药情况。

2 结果2.1 微生态制剂种类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整肠生)处方29张(29.0%),双歧杆菌活菌胶囊(丽珠肠乐)处方25张(25.0%),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处方23张(23.0%),布拉氏酵母菌散(亿活)处方11张(11.0%),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处方9张(9.0%),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爽舒宝)处方3张(3.0%)。

2.2 治疗疾病情况 腹泻31例(31.0%),肠炎23例(23.0%),消化不良19例(19.0%),肠易激综合征15例(15.0%),便秘8例(8.0%),其他4例(4.0%)。

2.3 联合用药情况 联合止泻药处方36张(36.0%),联合抗酸药处方28张(28.0%),联合胃肠动力药处方22张(22.0%),联合抗生素处方14张(14.0%)。

3 讨论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为活性菌,进入人体后能够定植于肠壁,压缩有害菌存活空间并产生乙酸与乳酸,改作者单位:311719 浙江淳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通信作者:余红霞,Email:*****************善肠道内部微生态环境,降低肠道pH值。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生态平衡菌群失调儿科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它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步伐的加快,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儿科。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小儿变态反应性疾病、小儿肺炎继发腹泻、婴幼儿腹泻、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喂养困难疾病。

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资料报道对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以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进物质制成活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就是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健康的作用,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目前,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片球菌、明串珠菌、链球菌、肠球菌、乳酸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

临床分为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是由于小儿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受饮食的冷热、软硬等变化影响很大,还与天气的冷热有较大的关系,小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旦受凉,也容易造成胃肠道的不良反应,造成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严重影响了小儿健康和发育。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长双歧杆菌能在肠黏膜上通过磷酸壁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形成生物学屏障[2],构成肠道定植抵抗力,阻止致病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且长双歧杆菌能产生较多的乳酸和乙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可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同时还可激活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人体免疫力。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内脏敏感性增高、黏膜免疫炎症、中枢和肠神经轴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等有关,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

2016.09临床经验121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魏晓红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摘 要】微生态调节剂,即微生态制剂,又称为益生菌制剂。

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促进人体有益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备而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提高人体免疫水平、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宿主健康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导致机体内微生态系统失衡 ,从而引发了多种疾病,国内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发展迅速,菌种和制剂的品种增加,临床治疗的疾病谱也不断扩大,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儿科领域。

【关键词】微生态调节剂;儿科;保健1 微生态调节剂分类微生态调节剂根据制品所含成分分为三类:益生菌(probiotics )、益生元(prebiotic)、合生元(synbiotics)。

目前在临床使用的微生态调节剂主要为益生菌。

1.1 益生菌是指含生理性的活菌,经口服或其他途径投入,可以改善人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或酶的平衡,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提高机体定植力或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

常用菌种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肠球菌、酪酸梭菌、芽胞杆菌和布拉酵母菌等。

益生菌制剂能通过宿主消化道屏障而存活, 并且定植在宿主消化道发挥相应的生理作用。

1.2 益生元是不被宿主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物质。

多为非消化性低聚糖,如乳果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菊糖等。

它能够选择性地刺激宿主肠道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活性,促进其生长繁殖。

1.3 合生元合生元也称合生素,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制剂,益生菌制品中加入益生元可增加活菌数量,提高活菌功效,使制剂效期延长,并选择性地促进肠道本身存在的有益菌(双歧杆菌)的生长与活性。

可对宿主产生加合作用和协和作用。

2 临床常见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含双歧杆菌0.35g/胶囊,含活菌0.5亿。

微生态活菌制品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活菌制品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活菌制品在儿科的应用1我院儿科微生态活菌制品使用情况分析我院是一家综合二级甲等医院,由于条件所限,在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儿科应用方面起步较晚。

上述数据显示,我院儿科应用相关药物的人数逐年增多,年龄分布逐年增广,用药范围逐年增大(由20XX年的9个病种增加到20XX年的13个)。

其中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用量最大,构成比达%。

究其原因,除因其剂型为颗粒剂,较适合婴幼儿服用外,还因其组成成分中含有维生素群及氧化锌。

而与营养不良互为因果的如微量元素锌缺乏和维生素A缺乏是引起小儿慢性腹泻病的原因之一,锌对肠黏膜的修复和缩短腹泻病程有显着作用,故此配方在治疗腹泻方面疗效较好。

腹泻病与功能性胃肠疾病是微生态活菌制品作为主要药物使用的疾病,也是我院儿科使用人数最多的病种,并呈逐年升高趋势,这证明我院医师在相关药物的使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证实了微生态活菌制品在相关病种的治疗方面有显着疗效。

但在推荐作为辅助用药使用的疾病中,微生态活菌制品在我院儿科的使用率很低,3年中用药人数仅分别为5例、30例和63例。

文献[3-8]报道,微生态活菌制品在辅助治疗肝胆疾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等方面有确切疗效。

但在我院,相关的临床研究还非常欠缺,这也提示临床药师可以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

2我院儿科微生态活菌制品使用合理性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儿科在微生态活菌制品的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合理用药情况,其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其中绝大多数医师都能根据相关药品的说明书规范用药,在给药途径、用药次数及用药剂量方面基本规范,仅在20XX年有3例超量用药情况,经临床药师干预后,20XX、20XX年都未出现。

但在用药周期方面,仍存在用药时间过长(>30d且无改善症状)或过短(<4d)的情况。

用药时间过长而未改善症状可能提示该治疗方法不当,用药时间过短口服菌种菌量未能达到优势数量,达不到治疗效果。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发表时间:2017-11-16T13:59:21.9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作者:余立[导读] 针对儿科消化性疾病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和预防效果显著,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药物。

(临湘市人民医院儿科湖南临湘 414300)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340张消化性疾病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对所有处方进行观察和统计,记录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结果在儿科消化性疾病方面应用微生态制剂,针对腹泻疾病应用率最高24.04%,其次为肠炎20.67%,在应用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P<0.05)。

本院应用微生态制剂应用率较高的为整肠生28.85%,其次为丽珠肠乐24.52%,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率有所差距(P<0.05)。

微生态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率较高的药物是止泻药41.10%,其次为抗酸药3.14%,联合应用药物之间存在一定差距(P<0.05)。

结论针对儿科消化性疾病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和预防效果显著,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药物,提高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儿科消化性疾病;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gestive diseases. Methods:340 digestive diseases prescript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ll prescription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agents was recorded,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was analyzed. Results:in the pediatric digestive diseases,the use rate of probiotics in diarrhea diseases was the highest,24.04%,followed by enteritis 20.67%,and there was a gap in the rate of application(P < 0.05). The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application rate is higher for 28.85% Zhengchangsheng,followed by Lizhuchangle 24.52%,application of micro ecological preparation rate difference(P<0.05). The combination rate of probiotics and other drugs is antidiarrheal 41.10%,followed by antacid 3.14%,and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combined use of drugs(P<0.05). 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digestive diseases,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effect of significant,and other drugs combined application,we must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ose and drug,improv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由于小儿患者机体发育未常熟、抵抗能力薄弱,极易受到细菌的侵入,发生感染性疾病,针对感染性疾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长期服用对小儿患者的重要器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3-25T15:42:39.8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豫娟
[导读]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张豫娟(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民医院儿科甘肃山丹 734100)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236-02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微生态制剂室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微生态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儿科。

下面就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1 来源、分类及药理作用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微生态制剂质制备而成,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物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微生态制剂。

其药理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依据菌株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

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人体原籍菌有共生作用,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

真菌制剂为布拉酵母菌,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2 儿科应用
2.1 腹泻病的治疗和预防
2.1.1 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种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确切疗效,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泄,在疾病的早期使用效果更明显。

细菌性腹泻存在厌氧菌减少,肠杆菌增加等菌群紊乱,临床报道细菌性痢疾患儿辅助应用益生菌能够缩短病程。

2.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近年来儿科临床应用抗生素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

国外有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达5%~39%,门诊儿童患者该病的发病率6.2%。

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50%。

AAD是指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导致患者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或优势菌群的更替发生的腹泻。

肠道微生态是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

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粘膜消化、吸收和分泌功能,而且还会导致肠道菌群移位以及肠道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伪膜性结肠炎是AAD最严重的表现,病死率可达11%~25%。

AAD临场表现可轻可重,病情可长可短。

既可呈非感染性腹泻表现,也可呈感染性腹泻表现,甚至可呈为严重结肠炎表现,任何患儿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接受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内出现腹泻,且不能以任何明确病因解释时,均应考虑AAD。

轻度AAD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停用抗生素,适当对症治疗,多能自行恢复。

对不能停用抗生素而出现AAD患者,给予保护肠道粘膜和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

应用益生菌的作用是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拮抗肠道致病菌,阻止由病原体引起的上皮细胞支架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提高黏膜屏障功能,达到恢复。

2.2 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

循证医学资料倾向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卫生假说”认为,儿童在生命早期缺乏微生物接触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Bjrksten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患儿和健康儿肠道菌群结构不同,这源自妊娠末期母亲引导的菌群构成、生后1周内婴儿肠道菌群构成。

回顾性资料证明益生菌治疗对机体有益且安全。

有研究提示益生菌可有效降低婴儿湿疹的发生危险,防治哮喘和鼻炎。

2.3 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刘红梅等68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治疗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加两次抚触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g/d,2次/d。

研究结果提示,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组每日进奶量增加、残奶量减少、体质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明显改善胃肠不耐受早产儿的喂养情况,且用药安全,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双歧杆菌是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其存在及数量上的多少对婴幼儿的生理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肠激惹综合症(IBS)、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新生儿及婴儿肠绞痛和儿童功能性腹痛均属于胃肠道疾病,益生菌制剂能补充肠道生理菌,发酵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乳酸醋酸,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恢复胃肠正常生理功能。

据报道应用四联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显著减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酪酸梭酸可缓解儿童IBS的腹痛症状。

程默等用枯草杆菌、肠球菌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小儿功能性腹痛均取得满意疗效。

2.5 肝脏疾病高胆红素血症大量研究表明,肝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皮肤黄疸是肝脏疾病的重要表现。

国内文献报道益生菌制剂对新生儿及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母乳性黄疸及婴儿肝炎综合症均有治疗作用。

相关机制可能是口服益生菌建立正常菌群,发挥其参与胆汁代谢的生理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降低肠道中ß-葡萄糖酸酐酶活性,减少胆红素的肠循环,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增加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促进肝酶活性,使结合胆红素增多。

2.6 小儿厌食服用益生菌制剂治疗后患儿食欲增强,摄食增多,贫血与营养状况得到不同改善。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微生态学步入了宏基因组学时代,微生态制剂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Parent D,Bossens M,Bayot D,et al.Therapy of bactenial vaginosis exogenously applied lactobacilli acidophili and a low dose of estnol:a p lacebo controlled multicentric clinical tnal J Arzneimittelforschung,2010,46:68-73.
[2]刘红梅,刘淑萍.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